最普及艺术与最高端艺术的平衡
——读李彤教授《历代经典书论释读》
2016-03-09汪小洋
汪小洋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
最普及艺术与最高端艺术的平衡
——读李彤教授《历代经典书论释读》
汪小洋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
在中国主流社会认可的艺术形式中,书法艺术是最普及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最高端的艺术形式。俯瞰当代社会,书法普及如宋之柳词,凡会写字者皆有习字之经历,历代名家名帖的临摹训练,或多或少体现出了专业训练的要求;书法高端又如汉之大赋,习字者常有登堂入室的感觉,一者书法艺术可抒胸怀,二者书法艺术可体现国学造诣,三者书法艺术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是不可比的艺术形式,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写字行为上升到一门崇高的艺术形式。书法艺术覆盖雅俗两端,如此流行当迎来繁荣发展的大好时节,但是当代书法艺术在普及与高端的结合上并没有呈现出一个完美的结构,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结构。
问题主要出在高端上,高端没有在普及上给予正确的指导,相反时有误导。书法在当代社会已成为最大的艺术市场之一,各方面利益蜂拥而至,常常有一些不良风气使得高雅走向肤浅,高端标准出现混乱。最奇者是书法大师结队而来,或异貌,或绝技,或中西不辨,各有所重但都把形式放在第一。高端之本在内秀,形式上博人眼球以登高位是高端的异化,是一种自残的行为。如何达到普及与高端的平衡结构?高等教育是要津,其中又以理论建设为重点。在高等教育的平台上,书法理论提出正确的指导,摆脱庸俗,明确正确的方向。
其实,当代书法理论也不是一个冷静的地方,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多之又多,粗粗梳理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汇集古人的论述。这方面的书一版再版,年年都有大批量出版,体例基本一样,缺少自己的解释,给人以只是换个封面的感觉。其二,不着边际的论述。这方面的书也是层出不穷,好一些的是穷其一点不及其余地夸夸其谈,差一些的就是食古不化地随便说,再差的就是不分东西地胡乱说,甚至加入神神秘秘的成分。这些书籍和文章,浪费资源,误人子弟,发表越多越害人。高端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哗众取宠,如此才能在普及与平衡的结构中提供平衡的力量。
解决当代书法理论出现的问题,高等教育有着特别的力量,高校老师当然也有着当仁不让的责任。李彤教授的《历代经典书论释读》,就是这样的好书籍。
第一,学者眼光的经典性。书法艺术具有的高度和应当达到的高度是有清晰指标的,这就是对经典的解读。经典的解读,直接影响着对书法艺术价值的评价,但经典的解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传统文化中,经典的书法理论汗牛充栋,这不仅使历代学者有了多种解释,同时也使当代学者遇到了选择上的困难,当然也由此而体现出学者眼光的高低。李著中选择了35篇范文,在浩瀚的书论文献中梳理出代表性的书论,表现出自己对经典的认识。比如,在书论起点和终点的语境上有自己的考虑。李著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为第一篇,这篇文字是一部字书的序言。李彤教授认为:“文字学本身就是书法研究的重要基石;再者,研究书法史特别是研究秦汉书法,此文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献作用;另外,其文字‘象形’说与‘书者,如也’等著名论断对后世书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1]2东汉是我国书论建立自己结构的初始时期,许慎从文字学领域提供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理论模式,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李著最后一篇为晚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尊碑》,李彤教授认为:“康氏的书学理论,继承和发扬了阮元、包世臣的观点,推崇北魏书风,竭力提倡和弘扬碑派书法,贬低唐人书法。”[1]379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朝代,许多艺术理论都具有回顾前代的总结意味,同时清代流行扬北魏而贬唐人书风,康有为是这两方面的代表人物,选其书论压轴,显然有着周全的考虑。
第二,教学经验的针对性。当代书法,传统的书法传承方式已基本上被学校教育制度所取代,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语境下就有了方向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产生两个要求:一方面,要向通俗化倾斜,这是书法艺术普及的要求。因为当代印刷技术和多媒体的巨大进步,通俗化已经有了空前的成绩;另一方面,要向高端化努力,这是书法艺术提高的要求。提高的要求可以在高等教育的平台上得到帮助,但高深的理论也必须顾及到接受者的理论水准,这就要涉及到教学经验的支持。有了好的教学经验,好的理论才具有针对性,从而寻找到用武之地。李彤教授的教学经验表现在这本书的体例安排上,首先是经典性书论的范文选择,然后是所选范文的解读。前者是学者的眼光,后者则是教学经验的直接指导,是优秀教育者的眼光。李著的范文解读分为6个内容,即:解题、主要依据版本、参校版本、导读、相关链接和注释。这些内容实际上是三个模块:第一模块,表现选编者的理论功底,包括解题、导读。作为选本,这方面的文字不能多,有对范文的简单交代,也有选编者独到的理论认识,文字虽少,可也必须面面俱到,并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第二模块,表现选编者的读书功底,包括主要依据版本、参校版本和注释。关于主要依据版本,这个涉及到作者的判断能力,需要勇气,当然也来自于往日的积淀,善本的选择对所有学者都是基本功的考验。关于参校版本,这是对范文版本选择的补充交代,可以开阔读者视野。关于注释,这是最基本的阅读指导,不惟古意而有自己的见解,也绝非易事。第三模块,表现选编者的科研辅导,即相关链接。这是直接由教学经验提出的选编任务,但所选范文都为名篇,相关的研究文献俯拾即是,对选编者也是一个考验。以上几条,李著都作得很好,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描述了范文的理论价值所在。
第三,科研努力的高端性。从编写体例看,李彤教授的《历代经典书论释读》非常适合于教学,但也具有一定的高端性。与其他教学的书籍比较,李著有不同的面貌,这就是科研努力的高端性。一方面,从体例设计等方面考虑理论性的要求。李著不仅科学地考虑到教学的各个方面需要,同时也为合理的科研成果的表现留下了空间,比如解题、导读和详尽的注释,又如在善本等信息的交代上也体现出自己的思考。另一方面,理论成果的直接表现。比如,隋代释智果《心成颂》在学术界有是否是“韵文”之争,李彤教授予以考证后认为:“此文既为韵文,‘虚’字平声,‘伏’‘得’皆入声,安得以平声与入声相叶?根据韵文的基本常识,答案也就显见了。” 这样的科研成果书中经常出现。李彤教授博士受业于黄惇先生,黄先生在古文献阅读上要求甚严,李著中这方面的科研努力体现出这样的学风。
质言之,李彤教授的《历代经典书论释读》是一篇兼顾普及与高端的书论读本,这本书被列为“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是有充分理由的。通览全书,我认为对经典的尊重和认识是本书最为成功的地方,特引作者的一段话来说明我的判断。李彤教授在“自序”中说:“一般说来,所谓经典,就是能够超越个体和时空,而被接受者反复选择、考验和确认,并能被不断称引和传述,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认同中彰显其意义和价值。因此,对于经典的认同更关乎书论本身。一篇书论如果在客观上具有经典意义的存在,就不会因为作者不详或伪托而否认本文自身所具有的经典价值。”[2]
[1] 李彤.历代经典书论释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2] 李彤.历代经典书论释读·自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Most Popular Arts and the Highest Arts: a Review of Prof. LI Tong’s An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 Calligraphy in History
WANG Xiao-yang
(SchoolofArts,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6)
2016-10-10作
10.15958 /j.cnki.gdxbysb.2016.06.011
J292
A
1671-444X(2016)06-0068-03
者简介:汪小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宗教美术,美术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