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变化研究
2016-03-09黄明元
黄明元,吴 艾,洪 艳
(1.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2.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30;3.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湖南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变化研究
黄明元1,吴 艾2,洪 艳3
(1.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2.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30;3.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以1999-2013年湖南省及其各市州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5年来湖南入境旅游流流量规模和流质的历时性变化,结果表明:15年来,湖南入境旅游流流量逐年上升,平均增速达28.1%;湖南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自2003年开始从优质旅游流水平下跌至低质旅游流水平,随后呈现逐年不断下降的态势;湖南省各市州入境旅游发展除长沙、张家界、岳阳外大都低质低量。总体看来,湖南省入境旅游还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阶段,其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入境旅游流;湖南省;流量;流质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入境旅游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湖南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30.66万人次,与2000年相比翻了近5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23亿美元,较2000年翻了将近4倍。虽然湖南入境旅游发展较快,但也应该看到与东部沿海城市之间的差距,如广东省2013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3397.90万人次,是湖南省的14.7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2.78亿美元,近似于湖南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20倍。相比较而言,湖南省拥有更多丰富的旅游资源,虽然交通系统及区位条件不及广东省,但是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湖南省入境旅游发展的潜力巨大。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湖南省于2012年5月出台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文件,为湖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支持。研究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区域旅游经济的状况,能为发展区域旅游经济提供政策指导。为此本文将湖南省入境旅游流作为研究重点,从湖南省和省内各市州两个方面分析入境旅游流的流量和流质时空变化,并综合运用差异分析和二维矩阵模型对湖南入境旅游流质量进行区域划分,从小尺度入手,进一步加深对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的认识,对加强省内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入境旅游差异,促进全省及各市州入境旅游的发展具有参考作用。
一 文献研究
旅游流分为广义旅游流和狭义旅游流。广义的旅游流是指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或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单向、双向旅游客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能量流和文化流的集合。[1]85狭义的旅游流是指旅游客流,即需求近似的旅游者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进行的一定规模的空间迁移现象,包括旅游者迁移的数量规模和迁移模式。本文所讨论的旅游流是指指广义的含义。旅游流在流量规模、流质、空间布局、流速、集散模式、分布集中性等多个方面均反映国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揭示旅游业没有达到均衡发展的现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进而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发展从追求规模数量型向效益质量型进行转型升级产生一定影响。旅游流作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对旅游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果。
国外研究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旅游流的相关研究,Jie Zhang与Camilla Jensen[2]分析了自然禀赋、工艺创新和基础设施等供给因素对吸引国际旅游流的重要性;Emanuela Marrocu与Raffaele Paci[3]分析了知识、社会、技术等无形资产、基础设施等是提高旅游流效率的重要积极因素;Bruce Prideaux[4]探讨了旅游业的结构和识别五个大类的因素影响两国之间双向旅游流的总体规模。总体上来讲,国外对旅游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流的理论体系研究、影响因素研究、产生机理研究、旅游流时空模式研究、旅游流规模及扩散研究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广度和深度,但是目前国外对旅游流流质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少见。
国内对旅游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国内对旅游流的研究集中在单向入境旅游流、[5]旅游空间结构与特征、[6-8]时空集散模式、[9-11]场效 应、[12-13]旅游 流质量体系及衡量、[14-16]影响因素及机理[17-18]等方面,且省市等中尺度的研究对象较多,全国范围的大尺度研究对象有所增加,而对于县级城市等小尺度研究对象和景区景点等微观尺度研究对象的分析研究正在逐渐拓展,但还不够全面,针对不同省的各个市州甚至是各个旅游景区(点)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经济发展和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变化及差异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
二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1999-2013年的湖南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市州统计信息网及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整理了15年的湖南入境旅游者人数及环比增长率、湖南入境旅游者占湖南旅游总人数的比重、湖南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及环比增长率、湖南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占湖南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湖南各市州入境旅游者人数及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等数据,据此计算出1999-2013年来湖南省入境旅游流客流、资金流和流质指数见表1。
(二)二维矩阵分析
将入境旅游规模和流质指数两指标归并构建二维矩阵,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观察湖南省入境旅游流质量,揭示各市州旅游流发展状况。将入境旅游规模位序=7和湖南省流质指数的平均值作为交界点,将14个市州入境旅游流质量划分为4个象限:第I象限,入境旅游规模较大且流质指数较高,属于高质高量型,入境旅游流质量水平较高,处于优质发展态势;第II象限,入境旅游规模较高但流质指数较低,属于低质高量型;第III象限,入境旅游规模和流质指数均较低,属于低质低量型,处于劣质发展的态势;第IV象限,入境旅游规模较低但流质指数较高,属于高质低量型,如图3所示。
表11999-2013年湖南省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及外汇收入变化
三 湖南入境旅游流流量的时空变化分析
(一)湖南省入境旅游规模变化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南省入境旅游人数由1999年的38.58万人次增加到了2013年的230.7万人次,增长了近6倍,平均增速为28.10%,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比重较小且有所下降。总体上看,15年间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呈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以2003和2008年为分界点划分为四个阶段:①1999-2002年,湖南省入境旅游客流稳步增长,平均增速13.68%,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比重有小幅增长但总体比重偏小;(2)2003-2007年,湖南省入境旅游迎来了一次高速发展的阶段,2007年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比重突破1.1%,为15年来最高值,由于2003年受SARS的影响,入境人数相比2002年减少了41.23万人次,但之后的三年入境旅游迅速回升并高速发展;(3)2008-2011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50年难遇的冰冻灾害等负面影响,2008年入境旅游规模较2007年相比较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随后入境旅游规模高速上升,在2011年达到228.63万人次;(4)2012年至今,湖南省入境旅游呈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接待量仍稳步缓慢上升,占全省旅游接待人数比重下降,可见入境旅游发展逐渐落后于国内旅游,从总体上看,入境旅游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仍需要更大的发展劲头。
(二)各市州入境旅游流规模变化
宏观上看,湖南省各市州的入境旅游规模处于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从微观方面来看,长沙市和张家界市的入境旅游规模相较于其他12个市州而言,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从1999年分别为15.9万人次和11.19万人次增长到2012年的105.19万人次和215.8万人次,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0.11% 和130.61%。为了清楚地反映各市州入境旅游规模的历时性变化,绘制了14个市州的入境旅游规模位序变化图。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位序,14条折线分别代表14个市州入境旅游规模位序变化。长沙市和张家界市的位序变化不大,一直处于前两位,仅在2003年、2007年和2012年出现位序交换,最后又分别回到1999年的水平,平均位序分别为1.33和1.53。
其他12个市州入境旅游规模位序变化较复杂。其中益阳、衡阳、怀化、郴州和株洲、湘潭、湘西以及娄底、永州波动较大。益阳、衡阳和怀化、郴州大体沿着下降-上升-下降-稳定-下降和下降-上升-稳定-上升的轨迹发展,其中益阳从1999年第11位下降到2013年第13位,衡阳位序未改变,怀化降了一位,郴州升了一位。株洲、湘潭、湘西沿着稳定-上升-下降的轨迹发展,株洲、湘潭从1999年的第8位和第7位到达2013年的第7位和第10位,湘西则未有所突破。娄底和永州的规模位序基本沿着上升-下降的轨迹发展,娄底从1999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8位,永州则回落到原点。
邵阳、岳阳、常德的入境旅游规模位序波动较小,邵阳从1999年的12位经过小幅波动最终又回落到原来的水平,岳阳和常德则分别从1999年的第3位和第6位到达2013年的第4位和第5位。
总体上看,长沙、张家界一直稳居前列,是湖南省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城市,娄底位序提升较显著,入境旅游实力在不断增强;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郴州和湘西自治州的入境旅游规模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入境旅游发展的实力比较稳定;邵阳、益阳、永州和怀化的入境旅游规模基本上处于落后状态,虽然出现个别年份的位序上升,比如益阳2005年上升到第6位、永州2004年上升到第7位等,但是发展后劲不足,表现在后期入境旅游规模位序下降明显。总体来说,湖南省入境旅游空间格局变化不大,但随着湖南省旅游强省的目标的提出,入境旅游的发展将有所突破。
图1 1999-2013年湖南各市州入境旅游规模位序变化
四 湖南入境旅游流流质的时空变化分析
由于对入境旅游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和文化流等的研究不够,定量分析方法和数据收集比较困难,因此借鉴李振亭和马耀峰等学者提出来的流质指数的概念来衡量湖南省入境旅游流质量,即特定规模(流量)旅游流所带来的资金流规模与客流规模的比例关系,用公式可表示为:
式A中:Q表示旅游流流质指数;ai表示第i个地区旅游外汇收入的市场份额;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的旅游外汇收入;bi表示第i个地区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的市场份额;表示第i个地区第t年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李振亭和马耀峰等学者对Q的取值做了如下界定:Q,>1,入境旅游流(流量)所带来的资金流规模大于客流规模,属于优质旅游流,是比较理想的状态;Q=1,入境旅游流(流量)所带来的资金流等于客流规模,属于良质旅游流;Q<1,入境旅游流(流量)所带来的资金流小于客流规模,属于低质旅游流;Q值越大,旅游流的流质越高。
(一)湖南入境旅游流流质分析
湖南省入境旅游流流质分析,是湖南省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与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之间的相对比较,针对具体问题对公式(1)进行一定的修改:
式B中:Qh表示湖南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ah表示湖南省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表示湖南省第t年的入境旅游收入;Xt表示第t年的湖南省旅游总收入,包括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收入两部分;bh表示湖南省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占旅游接待总人数的比重;表示第t年的湖南省入境旅游接待人数;Yt表示第t年湖南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对Q所得值的界定未变。
15年来,湖南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且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如图2所示,从1999年的1.74下降到2013年的0.48,下降了1.26个指数点,从旅游流质量从优质逐步跌落为低质,湖南省入境旅游的发展出现了严峻的挑战。
具体来说,湖南省入境旅游流流质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99-2002年的下降阶段,平均下降幅度为0.15,入境旅游收入的增长幅度与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的增长幅度相当,但总体来说这几年一直保持在1.29以上,收入增加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人数增加带来的经济效益。(2)2003-2007年的下降-回升-下降阶段,随着2003年SARS的影响,湖南省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急剧下降到0.68,随后的2004年出现了短暂的回升,到达0. 99,但并未回升到优质旅游流的水平,之后几年又缓慢下降到0.79。(3)2008-2013年的回升-下降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吸引力使湖南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出现了从0.79到0.84的小幅回升,但仍然处于低质旅游流的水平,而之后的全球经济危机使湖南入境旅游流指数以平均减幅约为0.07的速度直线下降,形势不容乐观。
图2 1999-2013年湖南省及其各市州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变化
(二)各市州入境旅游流流质分析
针对湖南省内各市州入境旅游流流质的相对比较对公式(1)做一定的修改:
式C中:Qz表示各市州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az表示第i个市州入境旅游收入占全省14个市州入境旅游收入之和的比重;表示第i个市州第t年的入境旅游收入;bz表示第i个市州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占全省14个市州入境旅游接待人数之和的比重;表示第i个市州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对Q所得值的界定未变。
从图2可以看出,长沙市流质指数除了2003年和2013年外,基本处于1以上,说明长沙入境旅游发展较好,属于优质旅游流,但是也应该看到2013年流质指数的降低说明长沙市入境旅游或许面临某种危机,需要加以重视。株洲1999-2011年流质指数均处于1以下,但是近两年上升为1.39 和1.08,张家界1999-2012年流质指数虽处于1以下,但是不断上升,并且从2003-2013年基本上在1上下波动,2013年达到1.78,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说明株洲和张家界入境旅游发展势头正盛,从低质旅游流跨越到优质旅游流,需要积极引导,有效巩固,健康发展。岳阳、常德、益阳和郴州4个城市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呈现下降-回升的发展态势,经历了从优质到低质再到优质的变化过程,说明这几个城市入境旅游发展不够稳定,若要保持优质水平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湘潭、衡阳、邵阳、娄底、永州、怀化和湘西入境旅游流质指数基本上处于1以下,属于低质旅游流,客流规模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收入的增加,如何改变现状,发展好入境旅游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总体来看,湖南省14个市州入境旅游流流质还比较低。
四 湖南省入境旅游流质量的衡量
(一)湖南入境旅游流“规模位序——流质指数”的二维矩阵分析
优质的入境旅游流不仅需要量的提升,也需要质的飞跃,包括入境旅游接待人数规模的扩大和入境旅游流流质的增长,两者共同增长达到较高的水平,优质入境旅游流的定位才更有意义。因此,综合考虑规模和流质,建立“规模位序-流质指数”的二维矩阵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评估湖南省及其各市州入境旅游的发展。
(二)湖南入境旅游流质量的衡量
1.湖南入境旅游流质量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3年湖南省入境旅游接待人数达到230.7万人次,15年的平均值为111.14万人次,入境旅游规模的环比增长率大都保持在11%以上,旅游规模增长较快;而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从2003年开始一直处于1以下,且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总体质量偏低,属于低质高量的旅游流。
图3 1999-2013年湖南入境旅游流质量的市州分布
2.四象限的市州分布格局
从图3可以看出,处于第I象限的城市有长沙、张家界和岳阳,15年来流质指数的均值和接待规模都较高,入境旅游发展处于优势地位;第II象限属于低质高量型,居于此象限的有衡阳、郴州和常德,这3个城市入境旅游发展不均衡,片面的旅游规模的扩展并没有带来同等水平的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入境旅游接待规模也并不大,与长沙、张家界等城市仍有一定的距离。处于第III象限的城市数量最多,占全省14个市州的一半以上,其入境旅游接待规模和流质指数都低于全省的平均值,入境旅游发展处于劣势,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IV象限属于高质低量型,目前未有市州居于此象限,说明湖南各城市入境旅游收入的增加还主要依靠接待规模的扩张,单位接待规模所带来的入境旅游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
3.四大区域分布比较
根据省委省政府指示,湖南被划分为四大区域板块,包括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和大湘西地区。第I象限的四大区域数量比为1:1:0:1,除湘南地区入境旅游在高质高量发展方面稍微落后外,其他三个地区基本持平;第II象限的四大区域数量比为0:1:2:0,湘南地区在入境旅游接待规模方面相对优于其他地区;第III象限的四大区域数量比为2:1:1:4,湘西地区的数量相对高于其他地区,其入境旅游处于较劣势发展。
我们还可以看到,长沙入境旅游发展较好,但是并没有对长株潭地区的湘潭和株洲产生较大的良好辐射和溢出效应,张家界和岳阳对其所在区域的影响亦是如此。
五 结论和对策
通过历时性分析法和“接待规模位序-流质指数”二维矩阵分析湖南省及其各市州1999-2013年入境旅游发展的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时空变化,从而观察出,湖南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入境旅游接待规模则逐年上升,以低质高量的模式不断发展的入境旅游急需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各市州入境旅游发展大都比较低质低量,其发展入境旅游任重道远。总体上讲,要努力转型升级湖南省入境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在接待规模上实现扩大,也要在效益方面不断突破提高。
针对湖南省15年来入境旅游流质量的时空变化态势所反映出的问题,提出如下三点对策:
(1)依托资源优势,升级旅游产品。湖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比如长株潭地区丰富的人文景观、张家界和邵阳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岳阳优美的环洞庭湖景观、南岳衡山景观和宗教文化、湘西凤凰的古城景观等。从资源出发,因地制宜,将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成集体验价值、娱乐价值、科学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旅游产品,使其不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且能够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品牌效应。
(2)利用良好区位条件,实现区域合作。湖南地处中国中部地区,能够良好地吸收来自沿海地区的二次客流,同时,其较为便利的交通也为入境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湖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交通体系远不及沿海发达旅游城市,景区的可进入性不足,景区内交通有待改进。要充分利用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和大湘西地区的分区建设发展,促进湖南省区域合作。各大地区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宣传、共同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升级交通系统,打造区域旅游形象,树立区域特色品牌。
(3)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首先不仅要对现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升级,而且需要对各城市的社会性基础设施进行改进和完善。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全面升级交通系统,完善邮电通讯、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省内许多景区的交通便利性程度太低,入境旅游得不到有效发展;城市及景区的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严重,亟待改善。在社会性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完善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事业,为入境旅游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其次,要提高服务水平,在旅游产品服务、景区公共服务、导游服务等多个方面提供优质满意服务,提高旅游者的体验价值和满意度。
本文从入境旅游接待规模和收入两个角度切入,综合分析湖南省及其14个市州入境旅游流的流质和流量的时空变化,并通过二维矩阵分析衡量入境旅游发展的质量,同时针对湖南入境旅游的不均衡发展,提出宏观性的转型升级对策以促进湖南入境旅游的发展。本文对湖南入境旅游质量的分析比较宏观,对区域差异的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通过微观尺度,如景区景点等,对湖南入境旅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1]马耀峰,李天顺.中国入境旅游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5.
[2]ZHANG JIE,Jensen Camilla.Comparative Advantage:Explaining Tourism Flows.[J].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1):223-243.
[3]MARROCU E,Paci Raffaele.They Arrive With New Information.Tourism Flow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the European Reg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750-758.
[4]PRIDEAUX B.Factors Affecting Bilateral Tourism Flows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3):780 -801.
[5]郑赤建,张亚昶,向瑶琪.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我国入境旅游收入预测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30(150):71-77.
[6]马晓龙,吴必虎.西安旅游区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95-97.
[7]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8(3):121-124.
[8]张 红.我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0,15(2):56-57.
[9]谢彦君,陈元泰.锦州市国内旅游流的产生和移动规律[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116 -118.
[10]张佑印,马耀峰,赵现红.中国一级城市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模式分析[J].城市问题,2008(2):90-94.
[11]丁正山.南京国内旅游流时空演变研究[J].旅游学刊,2004,19(2):37-40.
[12]章锦河,张 捷,李 娜,等.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2):293-303.
[13]董培海,李 伟.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研究评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5):467-470.
[14]李振亭,马耀峰,李创新,等.近2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变化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94-99.
[15]唐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1998,(3):38-41.
[16]阎友兵,贺文娟.国内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时空演化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4):179-185.
[17]刘宏盈,马耀峰.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省域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以上海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为例[J].资源科学,2008,30(8):1162-1167.
[18]陆 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120-124.
责任编辑:李珂
Research on the Time-Space Change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for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 in Hunan Province
HUANG Mingyuan1,WU Ai2,HONG Yan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ying College,Meizhou Guangdong 514015,China;2.Guangzhou Mino Auto-Equipment co.LTD,Guangzhou 510530,China;3.Hu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changsha 410006,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relevant data about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 of Hunan province and its different districts from 1999 to 2013,the diachronism change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for the recent 15 years i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as follows:that Hunan inbound tourism flow siz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and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is 28.1%for the past 15 years;Hunan inbound tourism flow quality index have fallen to the low-quality tourist flow level since 2003,and then presented the declining trend year by year;the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districts in Hunan is mostly at the low-quality and low-quantity levels in addition to Changsha,Zhangjiajie and Yueyang.Overall,the inbound tourism in Hunan province is still at the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as well a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ould have a long way to go.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Hunan province;the quantity of tourism flow;the quality of tourism flow
F592.61
A
1674-117X(2016)06-0026-07
10.3969/j.issn.1674-117X.2016.06.006
2016-09-30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招标课题(16KYKT08)
黄明元(1968-),男,湖南辰溪人,嘉应学院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吴艾(1990-),女,湖南株洲人,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职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