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王朝大射礼研究
——以《大射礼仪轨》为中心

2016-03-09白南燮

关键词:礼仪朝鲜

蔡 艺,马 莹,白南燮

(1.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2.龙仁大学 大学院,京畿道 龙仁市 449714)

朝鲜王朝大射礼研究
——以《大射礼仪轨》为中心

蔡 艺1,马 莹1,白南燮2

(1.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2.龙仁大学 大学院,京畿道 龙仁市 449714)

以记录朝鲜时代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筹备、施行过程的《大射礼仪轨》为中心,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介绍大射礼在朝鲜半岛传播及与施行情况的同时,对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的历史背景、礼器用具、仪轨构成等进行展析,力图再现朝鲜时代大射礼的基本样相,为大射礼的发展与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参考。

体育史;朝鲜时代;大射礼;《大射礼仪轨》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荦荦大端,古代礼仪则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主要载体。脱胎于军事和田猎的“射”在历史变迁过程中不断演化,至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提高参与者道德修养为终极目标的射礼。周代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宾射为重,而大射为大。”[1]大射之所以为大,是因为其“将祭择士”之使命。“秦汉时期以后,先秦时期存在的三种射礼统称为大射,赋予了大射礼复杂的属性。”[2]秦汉以降,大射礼“考德择士”之特征消亡殆尽,欢愉与尚武的属性交替呈现。满清一代,大射礼鲜有施行,千年古礼湮于史河。

朝鲜素以善射自称,武士习射蔚然成风。朝鲜王朝尊奉儒敎,效仿中华礼制,大射礼由此东传朝鲜,并成为朝鲜王朝礼典制度中的鼎泰之礼。朝鲜史书《朝鲜王朝实录》(以下简称《实录》)、《承政院日记》等,都有关于大射礼仪礼节次、器具音乐、冠冕服饰等方面的详细记载。特别是《大射礼仪轨》(以下简称《仪轨》),图文并茂地记述了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的筹划细节与施行过程,成为韩国射礼研究不可或缺之典籍。韩国文化观光部近年来在景福宫复行的大射礼祭仪,亦是以《仪轨》作为主要参照。故此,对《仪轨》所载史料展以分析,不仅能帮助我们更为贴切地把握大射礼东传朝鲜半岛的历史脉络,了解大射礼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形态和属性,更能以史为镜,为我国古代大射礼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参考。

一 朝鲜时代大射礼的施行

朝鲜半岛与中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文化习俗也多慕习华风。虽自周以来,朝鲜半岛就受中国文化之影响,但大射礼之东传却始于朝鲜时代(1392—1910年)。李成桂推翻高丽政权建立朝鲜王朝后,构建了“以儒治国”的发展蓝图,礼乐制度一遵华制。在吸纳中国礼乐制度的过程中,大射礼的施行也成为朝鲜君臣热议的话题。太宗代时(1400-1418),礼曹判书孟思诚进献大射礼仪文与图,太宗曰:“不可泥古,予当酌古准今而为之。”[3]世宗代时(1418-1450),大射礼被编入“军礼”,并修订了大射礼仪文“射于射壇仪”和“观射于射壇仪”。世宗代虽明确了大射礼的国礼地位,但没有实际施行的记录。世祖代(1455-1468)集贤殿直提学梁诚之上疏曰:“春秋大射,盖金人承辽俗,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拜天射柳。此虽非中原之制,亦藩国之盛事也。我东方雄据海东,自三国至于前朝,郊天飨帝,无不为之。今固不能悉遵其旧,稍倣辽、金故事,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亲幸郊外,行大射礼,岁以为常。如是则庶几张皇我武,士气亦增,而自成一国一代之风俗矣。”[4]这段记载不仅说明世祖二年(1456)之前朝鲜尙未举行过大射礼,亦彰显出大射礼的欲行之势。

然而,由于世祖弑侄篡位,忙于平复国内动荡的政治环境,大射礼自是无暇顾及。直到成宗八年(1471年),国运昌盛的朝鲜才首行大射礼。此后,大射礼间或举行,至英祖四十年大射礼时,共计施行6次(详见表1)。

表1 朝鲜时代大射礼施行情况详表

从施行情况来看,朝鲜时代大射礼未成规制。其施行与否不仅取决于执政者的意愿,还受粮食收成、国家境况甚至是气候条件的影响。《实录》曾记载燕山君执政时因气候天象原因取消大射礼的史实。“尹弼商、成俊、李克均、卢公弼启:‘今日虽雨,成均馆皆沙地,不泥湿,请于明日视学,以行大(射)礼。’承政院启:‘今太白经天。季秋雷已收声,而大雷电以风,请停之。恐懼修省,以答天谴。’传曰:‘季秋雷电,古亦有之。然不可谓非灾而忽之,其停大礼,只取士。’”[5]亦如《实录》所言,“且如大射礼,乃盛事,必须年丰、民富,时淳俗美,然后可举。事不协时则虽行其事,不得其实矣。[6]大射礼作为彰显国富民强、时淳俗美的盛礼,在兵荒马乱、民生凋谢之时举行则不合时宜。这也是壬辰倭乱(1592 -1598年)后,朝鲜百余年间未行大射礼的主要原因。

二 英祖十九年大射礼与《大射礼仪轨》

壬辰倭乱与丙子胡乱后,朝鲜内忧外患、国运凋敝。经过百余年的调养生息,战争遗留的创伤才渐被抚平。英祖即位后消除党争、任人唯贤,通过一系列改革使朝鲜迎来了新的繁盛。时隔百余年后再度施行大射礼,是英祖励精图治、再创盛世后对先祖和臣民的历史宣告。正如大射礼后英祖之感言,“予于今日有三感,一则践聖祖之位,二百年后能行聖祖之旧礼,一则矢数适符于聖祖故事,一则予年五十而始行此事,其感尤倍。”[7]23字里行间满是对光耀祖宗伟业,复行先祖旧礼的感慨。

正因为大射礼承载着深厚而又独特的历史使命,所以在筹备过程中,英祖倾注了超乎其先祖的关注和心血,大射礼的礼器样式、音乐使用、仪礼节次等事宜皆由英祖亲自审定。为确保大射礼遵合古制,礼曹不仅从《实录》中考出成宗、中宗时期的大射礼仪文,更是详考《大戴礼记》、《开元礼》、《大明集礼》等中国古代典籍。如“尹天觉持入《五礼仪》画卷及《大明集礼》考出熊候、决、拾、觯、豊、乏、楅等制度。上曰:‘决、拾制样与时用不同,不便于射法矣。’”[7]24“既称大射,则必备大射仪文,当与名实相副。三代以后,礼乐缺亡,开元礼,与古不合者多。《国朝五礼仪》则酌古今之宜,可以行于今者也。”[8]94

此外,英祖还为大射礼进行了正名。英祖之前,大射礼在朝鲜史书中虽被载为“大射礼”,但朝鲜礼典《国朝五礼仪》中只有“射于射壇仪”和“观射于射壇仪”之条目,并无“大射礼”或“大射仪”之称谓。英祖二十年颁行的《国朝五礼仪》,“射于射壇仪”被改为“大射仪”。“吴光运曰:‘今按其篇目(《国朝五礼仪》),只称‘射于壇’‘观射于壇’,而无大射之名,一从《五礼仪》,去大字宜矣。’上曰:‘大射,为天子之礼,若是僭称则不可,而诸侯亦有大射礼,则谓之大射何伤乎?’”[8]99“射于射壇仪”改名为“大射仪”,不仅是正名之举,更是大射礼在朝鲜王朝礼典制度中地位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关于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筹备、施行、陈贺等过程的史料,由礼曹编撰成《大射礼仪轨》并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仪轨》共制作5本,均为手写本。其中,1本为国王御览,1本保留在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的举行地成均馆,其余3本收入史库,现保存于首尔大学奎章阁。2001年,奎章阁出版了《仪轨》影印本,但未公开发行,只在韩国部分图书馆供借阅所用。《仪轨》主要包括目录、启辞秩、仪注秩、甘结秩、物目秩、大射礼记等部分。目录包含御射礼图、侍射礼图、侍射官赏罚图、大射礼图解、诸执事官及各差备座目、侍射官名单等内容。该部分彩绘了御射、侍射、赏罚3个大射礼主要部分,且附文进行了说明,并对执事官、侍射官的姓名、身份、座次等信息进行了详细介绍。

启辞秩主要收录了大射礼施行前,官员们所呈奏请及英祖的批复;仪注秩收录了大射礼仪文以及同一天进行的出还宫仪、文庙酌献仪、文科试取仪、武科试取仪、文武科放榜仪等仪式的仪文;甘结秩主要为兵曹、礼曹所立之文书保证;物目秩记载了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用具的样式、数量与规格,并附图样;大射礼记为艺文馆提学元景夏所进大射礼之贺文。《仪轨》是有史以来东亚地区单独记载大射礼的唯一古籍,该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的仪礼节次、礼器样式、服装音乐、参与人员等诸多信息,对于还原朝鲜大射礼的详貌、了解大射礼东国传衍的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三 英祖十九年大射礼仪轨构成

朝鲜大射礼并非单独举行,而是效仿周代“考德择士”之制,与文庙酌献、文武科举等活动融于一体,实际上是视学取士活动的一部分。关于英祖十九年闰四月七日视学取士的场景,《实录》如是记载:“上晓诣太学,行酌献礼,仍御明伦堂,以喜雨观德,命题试士。时方苦旱,而是夜雨下,所以志喜也。平朝雨晴,上御下辇台,行大射礼。发乘矢三获,侍射人密昌君樴等三十人。耦射毕,以其中否,施赏罚有差。以贯革试举子取六十人。考试讫,取韩光肇、李涣、朴盛源、申晦、金阳泽、崔台衡等六人,即日放搒。[8]100整个视学取士活动按“酌献礼→试士→大射礼→武举→放榜”的顺序在一天内完成。就大射礼本身而言,其仪轨通常按“陈设→就位(会礼)→御射→侍射→赏罚→礼毕”的顺序进行。

(一)陈设

陈设是指大射礼施行前,乐器、弓矢等用具以及人员的准备环节,包括张候、陈器、设乐、设位等内容。具体陈设方法为:“设壇三级,第一壇设御座位,宝扆香案。第二壇设御射位,铺龙纹席紫纯。第三壇铺白纹席,壇下亦如之,宗亲仪宾、文武侍射官之上下位也,设桌于壇之东维。御决拾函在一桌,御弓函在二桌,御矢函在三桌,桌与函红色。又设二桌于东西阶下,赏弓矢表裹在东桌,罚醴樽、勺、坫、觯在西桌。豊又在桌西,自东桌而少东皷一,自西桌而少西楅五,百官将射位在楅之西。立二红门于庭之东西,轩悬在二门之内。”[7]17

“设熊候于御座南九十步。候十有八尺,尺用礼器(尺),布质棲,单革为三。候之一画熊首,环以云气者三重。二乏在候之东西各十步,二皷一在候之前,一在东乏之前。金一在西乏之前,□一御射时负候者持之。旗六侍射时获者举之,俱设于候之东。大司马位在东阶下,上护军一人立决拾函之前,一人立弓函之前,一人立矢函之前。训练正立鼓之前,一人立训练正之次,御射取矢官也。二人立于楅之前,酌醴官立马,协律郎执麾立于西阶之上。賛仪执笏立于东阶之上,应鼓获者一人执□,获者一人拾箭,获者四人分立东西乏之前。卫士三十人紫衣巾在乏前后,宗亲文武百官俱以黑团领在东西门之外,侍射官在西门之外百官之前。引仪分引三品以下入门,分东西序立。”[7]22

因射礼性质与所用之候密切相关,故英祖对候的规制进行了详考。“射礼凢节皆遵前礼,而至于贯革犹有所未尽者。周礼以为王五正(“正”处于候的中心,是在候首外画正方形的方框。“正”的数量由射者身份来决定,寓以“志正”之意。)、诸侯三正、孤卿大夫二正。注曰‘正之言正也,射者内志正则能中焉。’画五正之候,中朱次白次苍次黄玄居外。三正损玄黄,二正去白苍而画以朱绿,其外之广皆居候中三分之一。此则古例似不可废矣。”[7]96英祖十九年大射礼御射用熊候,侍射用麋候,侍射时撤熊候立麋候,并不同时陈设。熊候在熊首外由内向外依次画朱、白、苍三色之正,麋候则在麋首外由内向外依次画绿、朱二色之正。礼器尺1尺约0. 3米,18尺约为5米,因此候是长宽各5米的正方形。靶心(即候首与“正”所构成的区域)是候的三分之一,长宽各1.8米左右。熊候为红色,候首所在区域为白色;麋候为青色,候首所在区域亦为白色。另据姜信晔先生考证,“1步为周尺的6寸,约1.2米,因此射壇与候的距离为120米。”[9]

(二)就位

“就位”是国王入座,宗亲百官进入射礼场地并向国王四拜行礼的环节。周代礼制为就位之后行燕礼,唐代“皇帝射与射壇仪”就位之后行会礼,君臣酒过三巡候再行射。朝鲜大射礼将这一环节进行了简化,只保留了“就位”部分。其程序为:“左通礼跪,启外办鼓吹作,上具翼善冠衮龙袍。将升壇,轩悬作,鼓吹止,上升座,繖扇侍卫如常仪,诸扈卫之官列左右,承□由西阶升壇,序立西南隅,史官在其后,司禁分立壇下东西,辇舆大旗乘马,仪仗列马,引仪分引宗亲文武二品以上入就位,侍射官以爵次序立于西班之前。四拜已,百官回班,相向立,侍射者出门外竢马。”[7]18

(三)御射

就位之后行御射,国王无耦而射。御射时奏乐“绎成”,乐章为“思乐泮宫,驾言戾止。以享以祀,礼仪卒备。既抗大候,弓矢斯张。四候既树,万民所望。”[10]乐共七节,第三节时发第一矢,此后每节发一矢,共发四矢。其仪节如下:“左通礼升西阶跪,启有司既具射,上护军一人捧决拾函,一人捧弓函,一人捧矢函立于御射位之东西向。获者持□负候北向立,骑省郎整齐诸射官于西门外,诸射官佽决拾搢三矢,左执弓右执第一矢,以耦入就将射位。大司马自西阶升跪,启命获者去候,少退而进。启捶皷就,降复位,呼训练正捶皷三声。一获者在乏以皷应,应者三焉,一获者去候还乏。捧决拾者跪,启设决拾。遂进决拾,内侍承而进。御左通礼升西阶,跪请降座,协律郎举麾乐作。上降座,左通礼又跪请升射位。上升射位,乐止,捧弓者跪,以袂顺左右,隈上冄下,左弣右执簫以进,上亲揉之。捧矢者跪,以巾内拂矢而进之,上顺羽调弦。乐作,奏第三节,典乐告上,于是发第一矢,与乐第四节相应矢行,启获。进第二矢如初矢行,又启获。进第三矢如初矢行,启扬。进第四矢如初矢行,启获。获者三,于是乎,乐第七节而止,护军跪受弓,左通礼跪请升座。上升座,乐止,护军跪受决拾复于案。”[7]19

(四)侍射

御射之后为侍射环节,侍射官两人为一耦行射。侍射用乐亦为“绎成”,但乐章为“于乐泮水,于伦鼓钟。凢百卿士,曰皆景从。以燕以祀,矢其德音。献尔发功,罔有不钦。”[10]118侍射时用乐五节,乐至第二节发第一矢,此后每节一矢,共四矢。仪节为:“御射讫,撤熊候张麋候,画麋首环以云气者二重。大司马及上护军三人及取矢官之预,侍射者以次移出。佽决拾执弓矢随耦就将射位,侍射官以耦升射席,北向俯伏,兴,又回身相对揖。乐奏第一节始发矢,中者皷,不中者金,中的红旗举,中正彩旗举。举黄旗者谓上也,举黑旗者谓下也,左则青旗,右则白旗。取矢官以中矢竖楅,矢刻射者名,楅有四竅,以第一矢竖第一竅,余皆仿此。”[7]20

(五)赏罚

侍射结束后,根据成绩进行赏罚。中者皆有赏,但中数不同赏物亦不同。“四中表裹,三中裹,二中弓矢,一中弓。”[7]67不中者则罚酒行跪,以示诫勉。“侍射讫,乐止,……(众侍射官)□决拾,右执弛弓,亦进立壇下。骑省郎以楅矢多少序中者名,记讫,大司马捧其记,自西阶进当御座前,俯伏读,请赏中者,罚不中者。骑省郎□东阶上,唱中者职、姓名,立东阶下西向,不中者立西阶下东向。乐作,四拜,乐止,颁赏官以次付赏物。……酌醴官以觯酌酒跪,置于豊,不中者进豊南北向跪,左执弛弓右执觯,立饮。讫,跪置觯豊下。酌醴官又取觯酌,置于豊。”[7]22

(六)礼毕

“礼毕”是赏罚结束后,宗亲及文武百官向国王行礼退场的环节。其仪节为:“不中者以次饮讫,引仪分引宗亲文武百官及侍射者俱复北向位。乐作,四拜,乐止,左右通礼升西阶跪,启礼毕,协律郎举麾乐作,上还幄次,皷吹止,引仪分引文武百官出。”[7]22

从仪轨构成来看,英祖十九年大射礼基本沿用了《国朝五礼仪》中“射于射壇仪”的仪轨,但细节之处参阅了大量中国古代典籍,礼器样式与用乐更合古制。据韩国学者考证,朝鲜时代世宗颁行的“射于射壇仪”和“观射于射壇仪”是参照唐代“皇帝射于射宫”和“皇帝观射于射宫”的仪文制成。[11]将英祖十九年大射礼仪轨与《仪礼》、《大唐开元礼》(以下简称《开元礼》、《政和五礼新仪》、《大明会典》中的大射礼仪文进行比对,发现其仪轨构成确与《大唐开元礼》中的“皇帝射于射壇仪”存同诸多,故可确认朝鲜大射礼主要沿袭了唐代礼制。

四 结语

在以《大射礼仪轨》为中心对英祖十九年大射礼展以分析后,朝鲜大射礼的基本样相得以清晰。朝鲜王朝在参照《大唐开元礼》“皇帝射于射壇仪”的基础上,详考中国历代典籍,构建了自身的大射礼制。从文化层面来看,朝鲜大射礼的施行是中华礼乐的东国绽放,亦是中华文明的异域放彩。更为难得的是,朝鲜大射礼遵袭了周代“考德择士”之制。纵观中国古代大射礼的嬗变轨迹,自汉以后未有在太学施行之记录,而朝鲜大射礼兼行取士,6次大射礼中有5次是在泮宫(成均馆)举行,大有“周礼存鲁”之风。从历史层面来看,虽然朝鲜大射礼主要参照中华礼制,鲜有本民族之元素,但《大射礼仪轨》图文并茂地记载了大射礼的仪礼节次、用具样式等信息,且自成一册,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而本文亦只是将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的仪轨构成做了较为粗略的再现,其更多细节之处限于篇幅难以尽述,期望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同仁挖掘朝鲜大射礼及《大射礼仪轨》中更为丰富的历史蕴藏。

[1]孙希旦.礼记集解·射义[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1438.

[2]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太学出版社,2001:450.

[3]国史编撰院.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第2册[M].首尔:国史编纂委员会,1986:145.

[4]国史编撰院.朝鲜王朝实录·世祖实录:第7册[M].首尔:国史编纂委员会,1986:121.

[5]国史编撰院.朝鲜王朝实录·燕山君日记:第13册[M].首尔:国史编纂委员会,1986:330.

[6]国史编撰院.朝鲜王朝实录·中宗实录:卷16册[M].首尔:国史编纂委员会,1986:151.

[7]国史编撰院.大射礼仪轨·启辞秩[M].首尔:奎章阁,2001.

[8]国史编撰院.朝鲜王朝实录·英祖实录:第43册[M].首尔:国史编纂委员会,1986.

[9]姜信晔.朝鲜时代大射礼的施行和运营[J].朝鲜时代史学报,2001,(16):1-41.

[10]李海久.乐学轨范[M].首尔:大提阁,1972:118.

[11]朴中百.朝鲜时代成均馆大射礼的施行和意义[J].教育史学研究,2003,13(8):33-58.

责任编辑:李珂

The Study of the Big Fire Ceremony in Korean Dynasty:Taking the Big Fire Ceremony Rituals as the Center

CAI Yi1,MA Ying1,BAI Nanxie2

(1.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Hunan Technology University,Zhuzhou 412008,Hunan,China;2.Graduate School,Yongin University,Gyeonggi-do 449714,Yong in-si,Korea)

Regarding the big fire ceremony rituals as the center,which recorded the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big fire ceremony in progenitor nineteenth in North Korea times,it introduced the spread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big fire ceremony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meanwhile looked forward and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acrificial vessel tools and ritual constitute of the big fire ceremony in progenitor 19 to try to reproduce the basis appearance of the big fire ceremony in North Korea times and provided a new historical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research of the big fire ceremony.

physical history;Korean Dynasty;Big Fire Ceremony;Big Fire Ceremony Rituals

G811.9

A

1674-117X(2016)06-0112-05

10.3969/j.issn.1674-117X.2016.06.021

2016-09-30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中国民俗体育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嬗变研究”(16B076)

蔡艺(1979-),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与史学研究;马莹(1989-),女,河南商丘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白南燮(1960-),男,韩国全罗北道人,龙仁大学体育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礼仪朝鲜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朝鲜通信使文献选编》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
传朝鲜有11个候补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