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德育创新

2016-03-09邹艳辉

关键词:德育用户思维

邹艳辉

(福建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德育创新

邹艳辉

(福建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正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互联网思维引入高校育人模式给高校德育的改革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借鉴互联网思维,通过创建O2O智慧德育平台、打造优质的德育产品、拓展多维度的德育资源等路径进行创新实践探索,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现实选择。

互联网思维;高校德育;创新

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成色与品质。报告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的具象化,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1]。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其不只适用于互联网企业,适用于传统企业,还适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互联网思维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合作性、分享性的内在特质契合了大学生彰显个性的心理和社交需求,大学生成为使用互联网最为频繁、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更易于接受互联网思维,更倾向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思考问题和行为处事。这给以培育思想道德品质为己任的高校德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因此,将互联网思维引入高校德育,将互联网特质与高校德育的本质规律相结合,推动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思维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互联网思维是以人为本的民主化思维,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用户体验、极致、迭代、众包、大数据、平台、跨界等要素。互联网思维在德育理念、德育话语权、德育价值链等方面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更加凸显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

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强调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让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与改进并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赢得用户的青睐。高校德育以培养具有符合社会所需的思想政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获得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行为为核心,在德育过程中,德育对象的主观接受意愿、德育环境的客观条件成为影响德育实效的关键。参照用户思维的机理,并将其引入高校德育,把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德育观念,改变“你讲我听,你导我入”的单向度线性模式,营造平等互动、共生共长的德育环境。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新知渠道的多样化削弱了教师对知识垄断的权威,致使师生角色发生了微妙变化,朋辈式、导引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呈现,学生的道德需求由“被动式”转为“自助式”,“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道德需求得到释放,道德意识在自觉践履中得以唤醒,道德行为在道德体验与实践中得以固化和延展。综上所述,以学生为本的道德理念与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并非简单地将学生与客户等同起来,其实质是对德育与互联网背后的人的深层次的关照,是对主体道德品质差异性的尊重、对道德价值的澄明、对道德境域体验的关注,是对持久道德行为与习惯的养成。

(二)更加注重德育话语体系的微观构建

平等、开放、互动、分享是互联网思维的内在特质,用户借助移动互联网、移动视频等新媒体终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交换信息和交流情感,实现用户间平等互动与平视话语。话语权的垄断来源于教师对知识的绝对权威,是传统育人模式的标准化表征。倡导平等、自由、互动的互联网精神将冲破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要求教育者采取低姿态,“从控制者、支配者转变为真诚的对话者,达到双方充分释放内心、不断拓展思想边界,共享道德认知、共同净化灵魂、共享思想经验、共同提升觉悟的境界”[2]。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今天,自我表达、自由评论在新媒体时代挥洒得淋漓尽致,互联网思维将颠覆传统的德育话语体系,促使德育话语体系由权威垄断转向微观构建,实现“伦理理论话语向现实生活话语的对接和转化,实现抽象与具体、理想与生活概念体系的有效衔接、缝合”[3]。传统德育话语体系的解构与现代德育话语体系的重构使高校德育更具象,赋含亲和力、感染力和穿透力,势必为现代高校德育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和新思路。

(三)更加彰显德育价值链的创新元素

价值链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中最早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商业中的价值链表明了企业之间或者企业内部的活动关系。德育活动同样是各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动态过程,德育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是德育价值链的重要节点,是基于实现德育目标而相互促进的链式价值体。“互联网思维不是或者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思维、营销思维、电商思维,而是一种系统思维、管理思维、创新思维。”[4]创新是互联网思维的引擎,为互联网迅猛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换言之“创新也是高校德育的灵魂,是高校德育富有活力与说服力的源泉”[5]。毫无疑问,德育价值链中注入创新元素可创建现代德育的“众创空间”,促使各节点间对接更加耦合,节点内部的效用更加优化,推动德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使德育理念更加清晰,德育主体的交联互动更加频繁,德育载体更加多元,德育内容更加丰富,德育方法更加灵活,德育评价更加全面,德育成效更加明显,德育的生命活力就更加旺盛。

二、互联网思维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互联网思维给高校道德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诸多挑战与压力,倒逼其迎新求变,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一)社群化——高校德育组织构架的弱化与网络社群的兴起

互联网思维中的社群化是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的映射。大学生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数字原住民”,崇尚自由、个性,对互联网有着独特的理解与依赖,迫切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从小就置身于数字化虚拟世界的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独特的依赖,在其意识中已经孕育了初步的互联网思维,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受到互联网的重要影响,形成了基于兴趣爱好、生活与文化背景、未来发展方向的“无组织”网络社群体系,社群化塑造了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独具特色的归属感和满足感,加速了区域性网络文化的形成,同时催生了以社群为基础的网络人际关系的形成。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德育组织构架变得松散,班级概念逐渐淡化,教师权威日渐式微,网络社群成为新的聚集中心,“意见领袖”成为影响社群走向的关键人物。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和引导社群组织,占领网络德育的制高点,发挥“意见领袖”的正能量,实现从社群关注到达成共识再到价值认同的社群管理逻辑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去同质化——高校德育方式从同质化到个性化的转向

互联网思维强调产品的专注与极致,其根本旨趣在于为用户提供定制式、个性化的服务,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专注、极致在德育实践中不仅体现在习得道德认知的载体与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上,更体现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所开展的异质性、差异化的教育中。传统育人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方式相对单一,教学载体相对简单,教学内容游离于生活之外,课堂演变成了教师的“独奏”,忽视了学生心理、情感、社交和表达的需求,德育成效大打折扣。互联网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获得了青年学生的推崇,写博文、跟帖、发微信、浏览推送信息俨然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为网络时代人与人互动的新的生活方式。在互联网深度渗透的今天,传统的同质化育人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互联网思维改变了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思路,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内容填鸭到自选自助,从线下到线上线下结合,从固定场域到超越时空,无不使人们惊叹互联网思维对学生生活的深刻影响,惊呼互联网思维对育人模式的冲击,同时倒逼德育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和完善。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准确把握新时期德育发展规律,不断与时俱进,融合互联网思维,促进德育健康发展。

(三)去边界化——高校德育环境由封闭向生态的重构

无边界、融合是由互联网思维引申出来的互联网精神,成为互联网协作模式和群体创造的基础,夯实了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根基。从狭义来说,高校德育环境是“教育者为实现德育目标和任务而设置或使用的具有教育因素的环境”[6]。德育环境由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构成,无边界的互联网属性对德育环境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既要集思想性和文化性于一体,又要凸显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特色。构建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开放和谐的德育环境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应有之义;营造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生态化德育环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符合高校德育发展规律,同时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生态化的德育环境将冲破德育各系统各自为阵、相互推诿的割裂态势,突破传统德育的封闭状态,加速系统内外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促推系统内外资源的优化利用,维护德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德育环境的再造和重构。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高校德育的路径

(一)借鉴平台思维,创建O2O智慧德育平台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其精髓在于打造多主体共赢共利的生态圈。O2O,全称“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线下电子商务”,是消费者通过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享受服务的模式。“团购”就是典型的O2O产品,O2O模式无论是对用户而言,还是对商家来说,都可以实现共赢。传统高校德育工作多数基于线下,大量资源和阵地的开发和利用都是基于传统德育模式的框架展开。O2O智慧德育平台是在参照O2O市场机理的基础上,将商业O2O模式嫁接到传统德育的线下工作流程与组织架构中,运用智慧化的手段和技术,精心设计、筛选、推送个性化、具象化的德育产品与服务,企求实现线上的互联互通和线下用户对社交需求的满足。

O2O智慧德育平台是基于师生思想道德共生共长而构建的,不是简单地把线下工作内容变为线上的数字化转场,而是需要从组织形式、载体方式、内容理念、用户需求等方面进行革新的“基因”重组,旨在增强师生对平台的黏合度,唤醒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强化师生的对话与互动,在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中达成道德规范的共识与价值认同,实现个体和群体线上线下实践行为上的道德自觉。O2O智慧德育平台应加强与门户网站和其他新媒体的合作,力求实现平台的“触网可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大学生数据库,“挖掘其兴趣爱好,分析人际网络,了解情绪表达,研判性格倾向,总结发展规律,提前预判发展趋势”[7]。O2O智慧德育平台作为师生互动的战略平台,可为德育工作者制定政策、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同时也可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二)借助用户思维,打造优质的德育产品

参与、体验、互动是用户思维的核心要素,用户至上就是要深入了解用户、挖掘用户潜能、满足用户需要,用可知、可感的行为践行“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理念。高校德育中的用户思维就是凸显以学生为本,通过O2O智慧德育平台或者其他数据通道,深度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德育活动需求,探索学生思想道德培育规律,探寻与开发适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产品。德育行为的固化需要德育实践活动来支撑和强化,需要不断塑造迭代的德育产品来维系。因此,让师生深度参与德育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可实现德育话语体系的微观构建,从学生的生活视界诠释德育价值,使之获得德育实践的高峰体验,在互动中坚守道德底线,在实践中扼守道德阵地,达成德育价值共识,实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参照的价值认同,从而使道德行为得以固化和持续,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所谓德育产品,是指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引导个体德性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旨归的集思想性、娱乐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文化产品。优秀的德育产品既能为大学生提供活泼、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又能陶冶大学生情操,增强其真善美的辨别力,激发其原创热情。德育产品的设计无论从内容、形式、参与方式、宣传渠道上都应体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德育的发展规律,以隐性的形态再现德育价值。德育产品的内容既可反映教学、管理、科研,又可展现校园文化、师生风采、大学生活,还可涉及处世态度、生活感悟、人生哲学;形式可以是传统的表现形式,如书画、剪纸、泥塑、浮雕等,亦可采用数字化展现方式,如DV、手机彩铃、红段子、微视频、微电影、动漫等;在强调自发原创的基础上,鼓励以个体参与、自组团队、师生共创的自由灵活的方式参与;可通过各类平面媒体和数字媒体从不同渠道展示和宣传师生德育产品,使之体会创造的成就感、参与的幸福感、互动的愉悦感,体验生活的乐趣与生命的完美,让学生感知德育并非深不可测、高居神坛,体悟德育价值就蕴藏于生活世界中,蕴藏于你我的真诚互动中,蕴藏于彼此的点滴人文关怀中。

(三)善用开放性思维,拓展多维度的德育资源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特性,是实现网络自由与共享的支撑点,是实现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着力点。互联网信息环境的开放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界限,加速了信息与资源的汇聚、流转和整合,推进了资源获取方式由被动向自助的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由“外包”向“众包”的转型。开放性思维为开拓德育资源提供了可能,为消除德育资源间的藩篱提供了可能,为营造生态化的德育环境提供了可能。简言之,高校德育应着力发掘和拓宽内源性和外源性德育资源,并进行资源优化重组,形成德育合力,构建无边缘的德育生态环境。

一是充分发掘内源性德育资源。资源的效用在于最优化,高校德育应充分挖掘校内优质资源,突破高校内部学科与专业的界域,打破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壁垒,使学科之间、专业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教学与管理之间、科研与管理之间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彼此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利用高校内部已有的各种实践平台和“组建各类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实验中心、跨学科教学中心等开放性的教育平台,打造学科资源开放共享平台”[8]。

二是积极拓宽外源性德育资源。高校可凭借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打破高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资源壁垒,充分发掘和利用政府、企业、行业、家庭、社区等散点式的德育资源潜能,形成多样化的德育资源业态,同时将这些优质社会德育资源引入无界域的德育生态系统中,构建分布式的德育资源网络,最终形成全员育人、全方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实现高校与社会共生、和谐发展。

互联网具有开放、平等、互动的特质。利用互联网特质以及由此催生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数据思维等互联网思维进行德育实践探索,是高校德育创新的路径和趋势,是进一步促推高校德育改革的现实要求,亦是全面提升德育实效的现实抉择。

[1]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3.

[2]汤玉华.高校德育模式创新与发展探析[J].教育评论,2014(12):112.

[3]丁振国,王渊,许德华.微德育:社会控制论视角下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新体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56.

[4]谭天.“互联网思维”深受推崇背后[J].人民论坛,2014(6):54.

[5]李雪萍.高校德育创新应强化六种意识的导向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3(5):119.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5.

[7]魏国华.智慧团建:互联网思维下共青团转型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4(5):48.

[8]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5(3):112.

责任编辑:赵 玲

M or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Internet Thinking

ZOU Yanhui
(Software College,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Fujian 350108,China)

Internet thinking is now widely used in every social domain and present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practical way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moral education is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practice with Internet thinking,such as setting up O2O(Online To Offline)platform of wisdom moral education,making high quality products,and expanding themulti-dimensional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etc.

Internet thinking;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G641

A

1673-5595(2016)01-0099-04

10.13216/j.cnki.upcjess.2016.01.0018

2015-10-05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FJJKCGZ13-029)

邹艳辉(1980—),男,江西峡江人,福建工程学院软件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用户思维
思维跳跳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思维跳跳糖
《中国德育》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