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治疗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功能的个案研究
2016-03-09◆丁兴
◆丁 兴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运动治疗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功能的个案研究
◆丁 兴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目的:探讨运动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患儿采用运动治疗以康复其平衡功能。结果:患儿在六个月后静态平衡功能和姿势转换能力均获得提高。结论:运动治疗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平衡功能。
脑性瘫痪 运动治疗 平衡功能 个案
运动治疗是指借助治疗器械和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患者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一例痉挛性脑瘫儿童采用运动治疗以提高其平衡功能,探讨运动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平衡功能的影响。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辉辉(化名),5岁,他3岁时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痉挛型脑瘫,于2014年4月进入南京雨花婷婷幼儿园特殊班。父母文化程度较高,查阅过一些脑瘫康复方面知识的资料,希望孩子能够站立并进一步独立行走。入园时患儿表现出屈曲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上肢具体表现为屈曲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紧握于掌心中。下肢表现为大腿内收肌张力增高,髋关节内旋,大腿外展困难,踝关节屈曲。卧位时膝关节、髋关节呈屈曲姿势,俯卧位时抬头困难,仰卧位时头后仰。患儿平衡功能较差,无法独立站立,仅能扶墙站立。由于平衡功能低下严重影响了患儿站立及行走的发展,为当下最集中的矛盾,因此将平衡功能定为目前重点要康复的功能。
1.2研究方法
本个案采用了访谈法、观察法、分析法等方法,在通过观察、记录和评定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运动治疗为主的方法对患儿进行康复。
2研究过程
2.1个案评定
由于本研究的重点运动治疗对平衡功能的影响,因此在肌张力评定、肌力评定、步态评定等项目以外,重点对患儿的平衡功能进行了评定,采用了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结果见表1。
从以上量表中可以看出,患儿平衡能力很差,只能完成坐位平衡活动,在独立站立时需要看护,容易摔倒,所以将患儿的立位平衡以及他动平衡能力确定为需要重点康复的项目。
2.2康复目标
针对患儿的评定结果,计划用6个月时间来提高患儿的平衡能力,使患儿能独坐,并进一步能独立站立。治疗时间为每天一次,共70分钟。
2.3康复训练
2.3.1躯干旋转训练:呈仰卧位,将右侧下肢在左侧下肢的上方交叉或将其双下肢屈曲呈膝立位。训练师用膝关节予以固定,防止骨盆向右旋转。用右手将患儿的右上肢轻轻地按向内收位,左手握住患儿的左上肢,令患儿头向右侧转动的同时协助其完成躯干的屈曲与向右侧的旋转,时间为10min。患儿在前期完全是由外力辅助的情况下完成的,坚持3个月后可以逐渐自己主动迎合训练师的动作,这为后期的翻身以及坐位训练打下了基础。
2.3.2跪位及单膝跪位训练:主要以单膝负重为主,以左膝负重训练为例:当跪位能力不充分时,会出现右侧髋关节内收,膝关节超越正中线向左侧倾斜。同时左侧髋关节内旋、屈曲,不能维持跪位。此时一手置于患儿右侧大转子部,向左侧推、按,另一手将右膝向外侧固定(髋外展位),使患儿体会维持单膝跪位的运动感觉。跪位是站立及行走的必要条件,尤其单膝跪位更为重要,所以训练中很注重患儿的单膝跪立训练,训练时间为20min。在训练中患儿很难配合训练,但是在训练师和家长的坚持下,训练得以持续。
2.3.3站立及立位平衡训练:患儿位于站立架内,双腿分开,可抑制髋关节内收、内旋与踝关节跖屈、内翻。将其双手放在站立架的台面上,抑制肘关节屈曲,通过头、躯干、肩、骨盆的控制调整患儿的姿势。当患儿能保持正确姿势后,将其上肢离开台面或设计一些游戏解除上肢对台面的依靠,然后逐渐减少下肢外展的角度,提高站立的难度,训练时间为10min。经过六个月的训练,患儿双腿分开大于30°时站立比较稳定,而小于30°时则无法站立。
2.3.4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主要采用Bobath技术,抑制异常姿势及反射,促通正常的运动模式和运动感觉,并刺激浅表感受器和固有感受器,增强特定肌群的肌张力。由于患儿肌张力比较高,所以主要采用控制关键点、反射性抑制的方法使之减弱,训练时间为10min。
2.3.4.1反射性抑制屈曲姿势:使患儿呈俯卧位,双上肢伸展,头与脊柱保持直线,充分伸展和内旋,抑制屈曲。
2.3.4.2下肢、骨盆带:骨盆带的操作主要在坐位、立位使用。骨盆带后倾坐位时,上半身屈曲位占优势,下肢伸展位占优势,位时成后倾姿势及全身性伸展模式;骨盆带前倾坐位时上半身伸展占优势,下半身屈曲占优势,立位时则成前倾姿势及全身屈曲模式。
对患儿进行的运动治疗主要是为了抑制其下肢的肌张力增高,为站立以及以后的行走做准备。训练6个月后,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情况已经得到抑制,为进一步康复训练打下了基础。
2.3.5感觉统合训练:在运动治疗的同时还配合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主要有球池、跳床等,每天时间20min。感觉统合训练能促进大脑对各种信息的整合和统一,使患儿的前庭觉、本体觉和触觉得到发育,能使患儿感受自身重心的转移,通过调整姿势来保持平衡,进一步加强平衡感。
3结果
经过六个月康复训练,再次对患儿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如表2所示。
从以上量表可以看出,总分由3分变为18分,静态平衡包括坐位平衡和站位平衡都从1分变为3分,患儿可以完成独坐和独站。而姿势转换能力的进步更为明显,从坐到站或从站到坐,甚至转身向后看都能完成,但对平衡要求更高的动作如站立位从地面捡东西或转身360度仍不能完成,有待进一步训练。从两次评估结果对比可以看出,通过运动治疗该患儿的平衡功能得到了有效提高。
4讨论
出生窒息等因素致脑瘫患儿脑损伤,不仅影响到患儿的运动能力、智力水平, 还导致患儿感觉障碍, 使感觉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 引起网状激活上行机制的不平衡, 缺乏兴奋的优势导致对各种刺激没有足够的抑制, 使机体对各种刺激不能做出适当的应答, 则机体不能和谐有效地运作。有很大一部分痉挛型脑瘫患儿能够独坐和站立,但是由于平衡功能的低下使得运动不稳,极大的影响了这部分患儿其他功能的康复。运动治疗借助治疗器械和训练师的手法操作,通过患者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本研究中患儿在接受运动治疗后身体的平衡能力、协调性和空间认知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说明训练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研究显示运动治疗对于提高脑瘫患儿平衡能力是有效果的。
痉挛性脑瘫患儿由于肌张力增高和异常运动模式,在运动功能障碍的同时往往伴有平衡功能低下,本个案通过运动治疗有效提高了患儿的静态平衡能力和姿势转换能力,为训练其他复杂动作以及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说明运动治疗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平衡功能,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此谨给予相似案例作为参考。
[1]李树春,李晓捷.儿童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3.
[2]张绍岚.物理治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7.
资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学龄期脑瘫儿童社会适应问题及教育康复对策研究——基于ICF观念(2014SJB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