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管齐下,让创新之花尽情绽放

2016-03-09栾秋荣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基础创新核心

栾秋荣

摘 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不可或缺的原动力。创新是思维这片花园中最具魅力的一朵奇葩,在小学数学这片沃土上,我们辛勤耕耘,细心呵护,满心期待学生们的创新之花可以尽情绽放。在此,本文从基础、核心、方法三管齐下,谈了笔者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育道路上的几点摸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基础;核心;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昂首挺进,“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势掀起了我们教育界的大讨论。创新是思维这片花园中魅力芬芳的一朵奇葩,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精髓。在小学数学这片沃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它不仅是激活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催化剂,还是发展学生健全人格与个性化品质的内燃机。既然解决了必要性这个问题,那么,接下来的任务也就明朗了:我们要如何做。纸上谈兵,自然是行不通的。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笔者站在小学数学的三尺讲台上,着眼实践探究,坚持从基础、核心、方法这三个角度入手,以多管齐下的雷霆之势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展开了如下几点尝试,只希望创新之花尽情绽放,馨香弥漫。

一、基础:增强问题意识

好奇与疑问是创新的基础,是创造的根基,人类一切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而对于学生而言,在与现实世界不断相处中所生成的问题或疑问,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最初动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以包容的教学心态,用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他们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双眼。同时,我们还要基于数学学科的特征,凸显数学学习所应具备的质疑精神,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对比与反问等形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数学学习思维和习惯。

例如,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这一节,教师在新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式,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时,这时就有一些学生提出质疑:长方体的底面是不是贴近地面的那一面呢?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是不是都可以作底面呢?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能够增强学生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理解,而且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指引和驱动下,会激发出自身的探究热情,根据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深入学习,最终得出“长方体的任何一个面都可以作底面,在解题实践当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底面计算底面积”等结论,在无形之中,学生便实现了知识的升华和创新。

二、核心:培养数学思维

创造性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有意识活动,是思维高度发展、演化和整合的结果。而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抽象性、综合性以及概括性的基础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思维活力,培养发散思维,而且还要求学生应当注重通过各种途径的训练来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的学习海洋中畅游。因此,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以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利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反复锻造自身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数学游戏导引、变形题目探究等活动形式,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播种学生思维深处中创新的种子。

例如,在学习《升与毫升》中“升”的概念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两个茶杯的盛水多少来引出“容量”的概念,并让在思考中亲身体验“容量大小”的现实意义,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之后,教师出示了一壶水,并向学生发问:谁能设法算出这壶水的容量呢?而由于受前面对茶杯的学习启发,许多学生都实现了学习的迁移,在思考后认为可以将这壶水分别倒入量杯中,看一共有多少杯,以此来计算这壶水的容量。但很多学生在实践操作后发现,将这壶水用茶杯来量,只是知道了这壶水可以装几杯,转移了问题罢了,依然无法测出这壶水的真实容量。因此,学生再次陷入思考当中,在经过一番思索和交流后,许多学生开始意识到:是否应当引入一个衡量水容量大小的单位,才有办法将这壶水真正量化?由此促进“升”的概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生成。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学生思维滚动的气息,创新之花自然盛开。

三、方法:学会归纳概括

小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这个时候,归纳与总结是他们思维能力的一块短板,这导致很多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只能看到笼统的表面,在总结经验时,也得不到“质”的体会。而归纳概括又是学习创造力生成的必备能力之一,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技能、原理、方法以及技巧的概念和概括,能够不断积累数学经验,学会知识迁移和运用,并在思维的不断组合和排列中创造出新的数学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中高段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概括也是一个必备条件。我们要尝试通过迁移训练、总结探究、反思训练、经验交流等教学活动,手把手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提高学生们的概括能力,并鼓励学生在总结的基础上,尝试新的体验,为创新埋下伏笔。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教师在例题讲解时采用了锐角三角形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性质,因此,学生很容易陷入“等腰三角形多为锐角三角形”的思维僵化误区,因此,教师设置了一个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即分别出示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等边三角形(这些三角形都为等腰三角形),让学生先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并谈谈自身的感受和理解,之后引导学生拿出尺子对这些图形进行测量,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这些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共同特征。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等边三角形与其他的等腰三角形,以及对比这些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归纳概括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可以是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是直角三角形,还是可以是钝角三角形等结论。

四、阵地:强化实践探究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也是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而学校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学生的学习实践和探究活动在本质上也属于社会实践的范畴,即便学生已经拥有较高的质疑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但实践出真知,没有回归数学实践与探究这片沃土,再好的“种子”也不会有生根发芽,直到长成参天大树的命运。所以,创新之花毕竟要绽放在实践大地上,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能力,还应当始终坚守实践这块“阵地”,避免让学生养成纯粹的空想或设想的不良习惯,通过设置各种实践探究情境,既帮助学生检验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以及合作探究产生“意外”的收获,生成别样的解题策略、思路和方法。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强的求知欲望,都渴望尽快明晰问题的结果,知道事情的真相,所以以往很多教师都自以为是为了学生好,从而直截了当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交给学生记忆和运用,而没有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这个公式产生的过程,学生也就无法享受到学习和创新所带来的喜悦,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慢慢被紧锁在心窝之中。而笔者则基于生本教育理念,采取了实践探究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即让学生课前亲手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在讲授新课时,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拼凑,看谁能够把手中的材料转化成自己所学过的图形,进而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而因为每一个学生所准备的三角形各不相同,所拼凑出来的图形也是多种多样的,“到底如何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成为学生面临的问题,课堂一时躁动了起来,笔者便顺势将学生的个体实践活动过渡到合作探究中。结果,课堂变得更加热闹,学生的操作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很显然,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开启了,创新味道也随着讨论的深入愈加浓厚。

总之,创新是学生的新标签,也应该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品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创新教学不应停留在华而不实的口号上,而应切切实实地落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落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在培育创新之花的路上,我们既要立足学科,充分彰显数学的新意与个性,又要着眼学生,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尊重个体,鼓励学生个性化展示,让“创新”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品牌。

猜你喜欢

基础创新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五抓五促”夯基础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