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现实还是虚假——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谈起

2016-03-09杨惠茗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人间 2016年3期
关键词:虚幻现实摄影

杨惠茗(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摄影,现实还是虚假——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谈起

杨惠茗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在摄影日常化、大众化的今天,在图像无处不在、日益泛滥的当下,在影像大量复制、铺天盖地的当今,拍摄和收集照片就是保存和收集世界的想法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对眼见的习以为然,并对图像中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将看到的一切不加分辨的接受下来,以为看见即是真实,表现即为现实,但事实上,摄影独立为一个世界,影像世界脱离现实并背叛现实,我们看见的不是现实,而是陷入图像世界带来的虚幻的假象之中。本文试着分析摄影的现实性和虚假性之间的关系、视觉感官如何影响着观看以及我们对摄影的认知这三个方面,从而说明摄影影像世界反映的并非现实而是虚假。

关键词:摄影;现实;虚幻;艺术;理论

一、 柏拉图的洞穴

柏拉图有一个关于洞穴的著名寓言,寓言中的人们世代生活在洞穴之中,因为脖子和脚都被锁住,无法动弹,他们只能看见眼前的墙壁,事物的影子通过他们身后的火焰投影在墙壁上,洞穴中的人以为这就是事物本身,以为投影在壁上的影像就是真实,柏拉图认为,这个洞穴就是我们的世界。

存在于现实中的人们,所处的洞穴便是各自的肉体,这是有形的牢槛,从肉身之中形成的思想、认知、道德、精神等,便是无形的牢槛,人至始至终都只能从自身的世界出发去看待和解释外在的世界,无论如何都只能依附于自身这个狭小的世界,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我们看见的并非现实,而是经过个人意识加工、扭曲、变形之后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现实。这样看来,经摄影师选取拍摄下来的影像,就显得更不现实,这是主观意识后再主观截取的过程,客观的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被层层过滤,以至最终隐而不见。苏姗·桑塔格指出,“人类至今还无可救药的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看不见真实,而只在真实的影像中陶醉。”其中“真实的影像”,就是摄影。追溯至摄影发明初始,摄影还不被大众所认同,当达盖尔银版摄影法从法国传入欧洲其他国家时,人们体验到的大多是恐惧而非惊异,当时就有媒体对摄影法表示抗议,“要将浮动短暂的镜像固定住是不可能的事,非但如此,单是想留住影像,就等于是在亵渎神灵了。人类是依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而任何人类发明的机器都不能固定上帝的形象。”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来说,这一言论无可厚非,但它暴露了当时的人对摄影的排斥与恐惧,在这种排斥与恐惧心理之下,是人类依旧活在柏拉图的洞穴之中的隐喻,把人类的影像当成是不可辨驳的真理,而全然不知那只是光影的投影。然而人们对摄影术的恐惧便很快消散,摄影术的广泛运用、影像的大量复制,人们对这一新奇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催促着摄影相机和拍摄技巧的进化,并以为摄影停滞了瞬间,凝固了时间,记录了世界,将一切可见之物化为影像,拍摄行为即捕捉世界,收集照片即收集世界。在人们看来,影像世界即为现实世界,照片反映的事实即为真实,就这样,人们沉迷于复制世界的欲望中,却不知已陷入“柏拉图的洞穴”,并“在真实的影像中陶醉”。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对于沉默的记录者——摄影来说,不失为一个恰当的暗喻,我们更愿意透过图像来认识现实,而不是自身经历过的反复日常,通过对图像的观看与收集,我们对赤裸的现实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人们总是追求着美好快乐,悦目的影像代替了枯燥无味苍白的现实,这是媒体和受众两厢情愿、协力合作的结果,媒体通过制作美观绚丽的影像,让观众以为这就是现实,从而吸引观众;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引导着他们更倾向于媒体所展示的景象与画面。摄影表现选定的现实,亦即展示经过选择之后的特定现实,但这个特定的现实不再是客观的真实的现实,而是成为寄托着摄影师记忆、情感的载体——表现着主观和感性,也就是说,它的功能不在于观赏,更在于感受。在这个特定现实中,图像连接并构筑起了作者与观者这两者之间共同的世界。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实际上,摄影捕获的只是任意选择下的现实的一个方面而已,因而它只是摄取某个摹本的一个方面;在客体的全部特质中,所保留下来的只是某一瞬间、某一视角下呈现的视觉特质。”犹如白纸上的一滴墨迹,若目光仅停留在墨点上,就只会注意到墨点而忽略到周围的白色,对摄影的选取也是一样,摄影是摄影师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特定意识之下的拍摄行为,是片面化的行为,是转瞬之间发生的事,或者说,拍摄这件事是片段化的刻意的选取的,且只对那个瞬间有意义,因此,倘若将它视为反映现实的镜面,就显得不可靠了。

二、视觉之经验

通过观看照片,人们了解到了未曾到达过的地方,瞥见了更为宽广的世界;通过拍摄照片,人们对于现实的经验有了更直观的认知。照片弥补了人们对未踏足之地的缺憾,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经验,对观者来说,摄影以及影像缩短了他们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填补了他们对未知之地的想象力,不管是躬身经验,还是认知能力,抑或者是视野范围。

苏珊?桑塔格对影像视觉经验有如下看法: “摄影以一系列随意的碎片来概括现实——一种无穷地诱人、强烈地简化对待世界的方式。”摄影作为认识世界、传递经验的方式,通过抽样的、偶然的与某个现实片段相遇,再将这一片段化的现实简化处理之后传递给他人,他人再形成关于这一碎片现实的片段经验,摄影影像简化了人们获取视觉经验的路径,通过具体直观的形式获得认知经验,拉近了与外在世界的心理距离,但摄影影像的这一便利性却造成人们在面对真实时产生的失落,这其中既有图像影像美化过度的原因,人们按图索骥的对比图像与现实,然而修改过后的图像影像犹如化妆过后的人一般,再与原初的模样对比时,差距之大可想而知,自然免不了失落,并且摄影图像放缓了人们对现实的接受和反应速度,“照片异化了人的感受力”。美化后的图像降低了人们对平淡无奇现实的接受和容忍能力,并助长了人们对美的感受力,将美作为感受的对象并排除感受以外的事物,人们不是在感受真实的现实而是在感受粉饰后的照片。即使现实表现出不输于影像中的景象,人们的态度也多半是把它与图像作比。对摄影影像的依赖和信任,以至于人们很难对现实做出客观纯粹的评价,在影像泛滥的今天,几乎一切现实都逃脱不了被图像化的命运,人们习惯了图像中的现实,对真实的现实不屑一顾,这样,真正的现实便在人们的眼中消失不见了。

拍照,这一凝固住事物瞬间的视觉性挽留行为,如今被用来当做把握现实经验的方式,出行即为拍照,拍照强化实感,唯有如此,依赖图像而认识外物的人们才能感受并体验到现实的影像化,才能留有经验过的实证。但拍照同时也是在简化和模式化经验,人们以拍照作为实际体验参与过的物证,将所有经验托付给相机,相机再输出图像到电脑,大众的过往经验沦为张张图像,图像不仅扣留了现实,也滞留了记忆,阻隔了人们对现实的直接感受,相机代替视觉,我们躲在镜头后面窥视现实世界,因此,也可以说我们不再裸眼直视现实,而是在镜头之后观察相机截取的现实。已然预感到摄影在不久将大众化的苏珊·桑塔格指出,“我们对情景的感受,如今要由相机的干预来道出……如果形容说,人们患上了摄影强迫症,大概是不会错的:把经验本身变成一种观看方式。最终,拥有一次经验等同于给这一次经验拍摄一张照片。”

三、认知之误解

尽管摄影来源于现实、取材于现实,但摄影影像并不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个现实世界。

万物在各类镜头以各类角度下捕捉,电子数码相机的方便快捷性让照相变得更快速简易,世界在按下快门的当下凝固在方寸之间,遍布各地的主题各异的摄影展、不计其数的纷繁芜杂的摄影集、借由互联网的开放共享,使得获取照片轻而易举,充裕的照片在无限制弥漫下,人们不禁庆幸,正因为摄影,我们才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事实上,摄影对于提升我们的认知作用甚微,一张照片仅仅是呈现它自己,且观者多是以娱乐的态度观看图像,很大的情况是,它与观者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人们所面对的现实和图像上事物的差距,如此,图像相比现实,就显得虚幻不真实,如此与各自面临的现实不相关的图像,再加上人们多以纯粹娱乐的立场,摄影对人们的认知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助益。桑塔格对摄影之于认知的作用的看法也并非肯定,她认为:“拍照时那种令人尴尬的不费力,相机产生的结果所具有的那种不可避免的、即使有时是无意的权威,表明摄影对于认知,其作用是非常微弱的。”摄影表现的现实并非现实的本质,若仅仅是全盘接受摄影所展现的世界来认识世界,并不会出错,但若这样来看待,就无法理解了,所谓理解就是并不只是停留在表象,不把浮于表面的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来接受,而是思考表象之下的世界的真相。虽然图像填充我们未曾经历过的生活的空白,但其表露的现实往往冰山一角——隐匿多于显现。一方面是摄影师总是以某个特定的目的拍摄特定的事物,排除了其他不相关之物;一方面是事物总是以大致整体的状态进入我们的视野,细节隐藏在整体之中,不易被察觉。我们的理解需经过时间的过渡,需经过言语的叙述、需以求知之心加以驱策,才能实现。

对照片的阐释不同,对照片的认知也不同。媒体出于何种目的何种角度对一张照片做出何种解释,将会左右观者对这张照片的理解和认知。对照片的阐释,倚赖如何制造效果、如何操作文字、如何引导方向、观者如何接受,既可成全真相也可编织谎言,一张照片,可具有无数种意义,既可一本正经,作为证据,也可存心歪曲,予以诽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摄影并非给予现实的图像,而是提供可进行多诠释的现实,这些现实因解读的方向、各自的经验等差异,或多或少都反映了真实。摄影集或是期刊图书中的图像,不乏是经过处理修整后展现的样貌,照片是客观的,主观的总是人类,照片本无真相,真相是附加的。“照片本身不能解释任何事物,却不倦地邀请你去推论、猜测和幻想。”一张照片仅是展现,是空白,是无,但是存在引申、认知、观点。另外,当我们在观看一张图像时,我们的大脑总是倾向于选择已做出的现成的文字解释,而不是主动自觉的对图像以及文字进行重新判断、思考,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观看一张图像时是以他者的观点和角度来看待而非我们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因为不假思索的接受,我们以为这就是事实,以为围绕图像的文字描述就是这张图片的唯一诠释,如此,既是对图像的多样解读诱导了我们的看法,也是我们放弃了对其他可能存在的意义进行重置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1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45-02

猜你喜欢

虚幻现实摄影
雨中(外二首)
流年似水
春天越来越虚幻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文艺范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