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一分关爱,再多一分关爱

2016-03-08赵丽新

黑河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修身人格育人

赵丽新

[摘要]育人的根本在于完善人格的教育。人格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核心价值是诚信、尊重、责任和宽容。教师的人格决定着教育的成效,教师人格的完善在于修身,教师的责任在于育好人。

[关键词]人格;修身;育人

黑河市第五小学以“和育”文化作为学校的发展理念,其核心是“以和致育,五和而育”。在和衷共济的教师文化构建中,始终坚持育人是教育的本性,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之道。

一、教师育人的根本在于完善人格

“人格”为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状态(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人格也称个性,《心理学大辞典》(朱智贤主编)的注释是:人格,也称为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结构是多层次的,这些层次包含了能力、气质、性格、特征,如动机、兴趣、信念、理想等这些特征,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方式。人格可以看成人的一种惯常行为,人格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教育影响下形成的。教师的人格的核心价值是诚信、尊重、责任和宽容,教师的人格决定了育人的成效,一个教育的函数式Y=KX,Y指教师的教育力,X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K就是教师人格修养。若K成为负值,教育也成了负值;K为正值,正值的多少,也决定着教育成效的多少。要使K值不成为负值,教师就要修身。教师先要立德,才能立言,才能立功,也就是说做教师的要先修身后教人,先要在格物致知中涵养德性,学会自处、自立,以道德的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第七章·述而篇》)修身在修德,“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友善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价值的基础,“修身践言,谓之善行。”(《礼记·曲礼上》)诚意正心,修身养教。学生是看着老师的背影长大的,教师的言行不能有污渍。试想,如果教师满身铜臭,怎么叫学生远离铜臭?教师举止庸俗,怎么叫学生洁身而为?所以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给了我们人格影响,我们才传承教师的薪火,才学会处世,我们的学生也是看着我们的背影在长大。

二、教师的爱是“和育”文化育人之魂

教师的育人对象是学生,是每个活生生的个体生命。我们面对的是六岁至十一岁的孩子,他们正处在感受与情感的生长期,千万不要让“不相爱”这个祸乱的根源在他们心田上撒播种苗。“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也。”(《墨子·兼爱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多一分关爱,再多一分关爱,是“和育”文化之魂,是“五和而育”的身心和育、师生和育之魂。

爱首先是尊重,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生命。以人为本,就要以尊重每个个体生命为本,而以往群体观念教育缺失的就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到了学校,到了班级,他的本性是来学习,这是天性,也是天命。孩子来到世界要成就自己,要学会为社会服务,学而时习之,才会从自然生命走向自觉的生命。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实现他的学习权利,就是为他的学习而引领和服务。我们常常在自觉不自觉地扼杀了他学习的愿景,剥夺了他学习的权利。如教师眼中的差生,接受学习慢半拍,干教他还不会。殊不知,我们要教的恰恰是慢半拍和没学会的学生,教师要把他们领进学科学习的门槛,滋长他们的学习兴趣,这里的秘诀就是多一分关爱,再多一分关爱。我们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关爱他,教师的语调、笑容让他感受到舒畅,从来不会在课堂上恶语地讽谕他、挖苦他,更不会在同学面前戏弄他。我们不愿放弃每一个孩子,直到我们尽到努力为止。我们会让他念完课文、倾心听完他的发言。当教师发现他有错时,会推助他从正确的行为方式对照中认识自己、改正自己的过错,会要让他感受到没有偏爱别人而不公平地对待他,这就是尊重,就是关爱,这也是教师的人格。他学会了要像教师那样关爱同学,他也不会恶语地数落同学,他也不会戏弄同学,他会善待同学。相爱对他来说是一种生存的需求,是一种学习。正是在相爱的学习生活中,让孩子在正向的情感体验与传递中完善人格,也使教师的人格得到修炼和完善,这正是身心之和,育人之为。

三、教师的责任在于引领孩子走向美好的明天

不是学校不需要管教,弟子无规、不规,才要有《弟子规》。“只是没有尊重的管教是危险的,一不小心就会管教出反社会人格的人”(吴文冰)。比如,我们常常对六年级的孩子头疼,他们开始与老师有了对立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他对受到的不被尊重的管教产生了逆反心理,这正是我们要反思的,我们对他的管教尊重他了吗?孩子的天性是希望有度、有管教的,希望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小学老师是孩子们开始接触社会、走向社会的最相近的人,做老师的要让孩子感受到在与外部世界、与他人的联系是有诚信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在他建立联系的时候,他感觉到老师、同学,包括他自己都是友好的,他与别人的相处是安全的,他才会喜欢这个班级,喜欢这个学校,才会愿意去学习。师生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五伦之一,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建立于“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不似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着”,这即是相爱。许多班主任老师都深深感受到,一个师生和谐友善的班级里,在老师的人格影响下,学生会维护集体的人格、集体的荣誉,他们会产生学习的动机,会呈现教育的正能量。

小学老师也许看不到学生的中学、大学及他们今后走向社会的工作、生活,无以预料他取得的成功,常常习惯地想到教他学知识。对小学来说,学习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做老师的责任在于如何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习惯。学习的动机是什么?是我们引领学生建立如何了解学过的知识与未学知识会有哪些联系,怎么链接,有了学习动机才会激励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学生的终身学习才会得到实现。学习的兴趣是什么?是教师通过对学科知识的引领,让学生有了学科学习的选择意识。人是有差异的,学习的基因有所不同,就像我们常说的,他喜欢唱歌,他喜欢跳舞,他喜欢什么什么,是他天生具有的基因,教育不是刻意去培养哪个学生的哪种爱好,而是通过学知识的过程发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为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搭建发展的平台,这就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学习习惯是什么?学习习惯就是学习的行为方式,方式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说。这个方式对他适合,只要坚持就会形成习惯。

我们也许觉得每天都这样努力,可还是不尽人意,有时教师这个职业也会让我们感到沮丧、艰难和疑惑。是的,我们努力教导学生要有荣誉感,而这个世界有时却让他们不得不面对耻辱;我们努力说服学生要这样做、那样做,可有时是他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让学校的教育常常显得无用。当教师的是不是就没用了?永远不是的,就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学习还是在教师与学生交流中得到实现的。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也是我们的人格告诉我们,只有传承教师的优良传统,才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我们的老师、我们老师的老师,都是这么做的,我们是看着他们的后背长大的。记得毛主席面对亿万人“四个伟大”的崇拜时,他对斯诺讲过对“四个伟大”讨嫌,他说他只要一个导师的称誉。伟人之说,鼓舞我们对能成为一名教师的担当而执着,我们必然也必须在“以和致育,五和而育”建设中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育好人。教师的崇高就在于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点燃智慧,这就是“和育”文化和教师之道。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修身人格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