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兵谱写的传世之作
2016-03-08张小芳
张小芳
1954年新中国举办了第一次优秀群众歌曲评选活动。在获得一等奖的9首歌曲中,由陆原、岳仑两个兵谱写的《我是一个兵》赫然在列。这次评选活动由国家文化部和文联共同举办。9首优秀歌曲是从1949年10月1日至1952年10月1日这3年间的1万多首歌曲中评选出来的。
陆原原名陆占春,1922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1942年参加了八路军。少年时仅仅读过3个冬天的私塾,但他喜欢文学创作,酷爱音乐。岳仑原名蒋耀昆,1930年2月出生于河北玉田县,1945年参军,少年老成。两人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一个宣传队的战友。
1949年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六军南下到达湖南的一个小镇做短暂休整时,传来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极大地鼓舞了部队战士的士气。当时解放战争还在进行最后的决战,广大战士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命令,要把敌人彻底消灭。陆原和岳仑作为部队的宣传员,一心想创作一首给战士们唱的歌,他们积极搜集素材。部队继续南下作战。随后,陆原被任命为师文工团的文美分队队长,主要负责创作;岳仑被任命为音乐分队队长,负责作曲。
部队每天出操、吃饭、开会前都要唱歌,因为没有合适的新歌,每每这时,战士们唱的依然是《打到南京去》等老歌。有的连队甚至是唱着带有哭腔哀告的《大叔大婶救救我》。连队指导员着急地把他们俩喊来:“你们听听,这群爷们敞开嗓门一起哭,像话吗?没有一点阳刚之气,哪像打了胜仗的兵?音乐家们,快点给咱写新歌吧!”陆原和岳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憋着一口气,下决心,要为战士们写新歌。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受到了严重威胁。战士们个个义愤填膺,摩拳擦掌,纷纷写请战书,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当时师文工团正在开展“写自己,忆过去”的业余创作活动,在连队的黑板报上、小晚会上,快板、诗歌等各种体裁风格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陆原被其中一首完整的叙事诗《枪杆诗》所吸引,其中两句是:“俺本来是一个老百姓,放下锄头来当兵。”陆原的眼睛一亮,心中一阵狂喜,不禁想起了一首抗日歌曲中的“老百姓,老百姓,扛起枪杆就是兵”的歌词。两下加起来一掺和,陆原嘴里就冒出了《我是一个兵》的歌词:“我是中华一个兵,来自苦难老百姓。打败万恶的日本鬼,消灭反动蒋匪军。”
过了几天,陆原找到了岳仑。两人一起吃了饭后,趁大家出去洗澡的间隙,来到司务处宿舍的阁楼,伏在一个没有油漆的方桌上,字斟句酌地推敲起来,将原来的七字一句的歌词修改成为长短句:“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垮了日本狗强盗,消灭了蒋匪军。”然后又加了第二段和第三段:“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也是一气呵成的。特别是最后几句:“嘿!嘿!枪杆握得紧,眼睛看得清,美帝国主义来侵犯,坚决打它不留情!”接着,岳仑一鼓作气谱了曲,这样不到1个小时,这首传世之作就在两个激情满怀的解放军战士手里诞生了。
歌曲写出来了,部队首长首先让部队剧团的演员们试唱,大家一听词曲就十分高兴,节奏鲜明,歌声雄壮有力量,唱出战士们的心里话。后来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建议下,将原词中“帝国主义敢来侵犯”改成“谁敢发动战争”。战士们非常喜欢,说:“这歌儿唱着痛快、起劲儿,又充满光荣感和责任感。”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在朝鲜战场上有两颗重磅炸弹”,一颗是作家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另一颗就是由陆原、岳仑创作的《我是一个兵》。
从古至今,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军队战斗力和经济实力的竞赛,更重要的是“人心”。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在采取“硬摧毁”的同时,也施展了“软拉拢”,对志愿军展开了大规模、系统化的“心理战”,其手段之多、攻势之猛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前所未遇的。美军通过散发传单和无线广播向志愿军战士宣传西方的民主以及放下武器投诚的物质好处,引诱对手丧失斗志,从而在精神上屈服,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志愿军第三十八、第五十军在汉江南岸实施阻击期间,每当夜晚战斗安静下来时,美军见志愿军火力减弱,就派坦克到前沿扯起银幕,向风雪中饥寒交迫的中国战士放起电影,镜头中出现灯红酒绿,婀娜多姿的美女边歌边舞。
《我是一个兵》在抗美援朝心理战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激起了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共鸣,是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为抗美援朝时期的歌曲,《我是一个兵》闪烁着夺目的寒光剑影,60年过去了,其光芒不减。直至今天,它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祖国神圣的领土、领海、领空,哪里受到侵犯,哪里就会响起“枪杆握得紧,眼睛看得清,谁敢发动战争,坚决打他不留情”的雄壮歌声。
题图 陆原展示《我是一个兵》奖状
责任编辑 /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