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三人团”:挽狂澜于既倒

2016-03-08汤家玉

党史文苑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团王稼祥博古

汤家玉

长征开始后,按战斗序列,中央红军组成两个纵队。中央、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组成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和第二野战纵队。根据毛泽东的要求,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都编在第一纵队,一道行军,故又称中央队“三人团”。王稼祥因在作战中受重伤,只能坐担架随队行动。毛泽东由于大病初愈,没有完全恢复,也坐担架随队行动。张闻天身体稍好,主要靠骑马行军。长征之前,他们仨就对最高“三人团”的错误领导产生了怀疑与不满,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抵制,被最高“三人团”排挤出权力中心。在行军途中,他们三人一同行军,出于对党和红军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强烈忧患意识,他们经常一起探讨最高“三人团”的错误,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队“三人团”。中央队“三人团”并不是组织任命的,也不是一个权力机构,而是人们对他们的一种称呼。

请毛泽东出山

由于战事频繁,最高“三人团”忙于战事,无暇他顾,把中央队“三人团”晾在了一边,为他们深入交流创造了客观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中央队“三人团”在军事路线上取得了共识。张闻天后来回忆说:“长征出发后,我同毛泽东、王稼祥二同志住在一起。毛泽东同志开始对我们解释反五次‘围剿中中央过去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我很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且在政治局内开始了反对李德、博古的斗争,一直到遵义会议。”王稼祥回忆说:“一路上,毛泽东同志同我谈论了一些国家和党的问题,以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理来教导我,从而促使我能够向毛泽东同志商谈召开遵义会议的意见,也更加坚定了我拥护毛泽东同志的决心。”

1934年12月,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毛泽东提议,红军向贵州前军,得到政治局大多数人的赞同。12月18日,党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向贵州进军。然而博古、李德仍然继续坚持最高“三人团”的原定计划,张闻天、王稼祥、毛泽东觉得忍无可忍了。他们一致认为,不取消最高“三人团”的错误领导,就不可能扭转红军被动挨打的危险局面。1934年12月20日,军委纵队来到黄平,张闻天、王稼祥在一片桔林中休息,王稼祥忧心忡忡地说:“博古、李德这样指挥下去,能行吗?”张闻天说:“我考虑再三,博古、李德再指挥部队不行,还是要毛泽东同志出来!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有办法,比李德强多了!”王稼祥当即表示赞同,说:“只有请毛泽东出山,才能挽救红军危局!”这一谈话史称“桔林密谈”。随后,王稼祥将他俩的想法告诉了彭德怀、聂荣臻等人,他们都表示支持。王稼祥对聂荣臻说:“事实证明博古、李德不行,必须让毛泽东出来领导。”聂荣臻说:“我也有这个想法。”王稼祥说:“到时候要开会,把他们轰下去!”“桔林密谈”的消息不胫而走,红军军团领导人都知道了,都赞成由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会前,中央队“三人团”准备好了发言的内容。在博古、周恩来报告结束之后,张闻天、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系统深刻地批判了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王稼祥明确提出,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解散最高“三人团”。朱德、刘少奇、陈云等纷纷发言,严厉批评最高“三人团”的错误指挥。会议最后决定取消最高“三人团”的权力,毛泽东增选为政治局常委。1935年2月初,中央红军长征到达位于云、贵、川交界的贵州省毕节市林口镇鸡鸣三省村,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经过商量,决定对中央政治局常委工作重新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为中央总负责人。

遵义会议后,为发扬民主,红军每次遇到重大问题,都集体讨论,非常不利于军事指挥与作战。由于战事频繁,必须临机决断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复杂的战争形式和环境,避免在紧急的军事行动中因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而贻误战机,毛泽东提议成立新的“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1935年3月17日,在川黔交界处的陈福村,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或“三人指挥小组”,集中领导与指挥军事。以“周恩来为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1967年1月22日,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后来搞了个‘三人团,团长是周恩来,团员一个是我,一个是王稼祥。”这表明,“三人团”这一新的领导体制是当时的军事斗争形势所需要的。

在新“三人团”的领导、指挥下,红一方面军渡过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翻越雪山,于1935年6月到达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8月19日,张闻天在沙窝主持政治局常委会议,常委毛泽东、博古、王稼祥出席了会议。周恩来因患阿米巴脓肿发高烧,没有参加会议,捎信给会议,建议由毛泽东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经过讨论,会议决定统一领导的权力应当集中于常委会,由毛泽东全权负责军事指挥。毛泽东第一次作为政治局常委被确定为党中央的军事负责人,开始取代周恩来指挥军队。张闻天在延安整风时说:“出了草地以后,三人团实际上也不存在,一切行动全权由毛泽东同志负责。”“沙窝换帅”后,毛泽东成了全军的统帅,“三人团”体制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人团”的成功之道

“三人团”体制作为党在特殊时期临时性和过渡性的军事领导体制,虽然它的一些错误决策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害,但是它组织实施的红军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的伟大转移,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

第一,它成功地将中国革命的中心地区从反革命力量强大的南方转移到反革命力量薄弱的北方,开辟了中国革命复兴的新的战略空间。从战略上看,这一决策是英明的,是势之所趋,因为,历史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红军在南方长期发展的条件正在逐渐丧失。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1930年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取得胜利,任何一派军阀都难以与蒋介石势力抗衡,国民党派系混战局面基本结束,蒋介石集团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1932年初,蒋介石担任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独掌了国民党军事大权,极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集中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南方是英美帝国主义长期经营的地区,国民党在这一地区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无论是国民党的中央军,还是桂系、粤系、湘系部队,都是装备精良、战斗力强的部队。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也有许多人不理解。1982年李先念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有人说,退出鄂豫皖不对,我看不退也不行,是被逼出来的。自古有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蒋介石怎么能让我们那么多人在他跟前革命?……我与徐帅交换过意见,退出鄂豫皖是对的,那个地方长期占不住。”这也说明,革命力量从南方实行战略转移,是中国革命复兴的必由之路。由最高“三人团”发起,由新“三人团”完成的战略转移,为党和红军开拓出新的发展战略空间,这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新起点。

第二,它成功地将中国革命的对象从国内阶级敌人转移到日本帝国主义,确立了中国革命复兴的新任务。无论是最高“三人团”,还是新“三人团”,始终高举抗日的旗帜,北上抗日方针贯穿到红军长征的全部过程之中。坚持北上抗日方针,顺应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使党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占领了道义上的制高点,赋予了红军长征鲜明的时代特点。正是在抗日的旗帜下,长征之初,红军与广东军阀陈济棠达成了红军“借道”的秘密协议。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红军坚持北上抗日方针,在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瓦窑堡会议进一步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党加紧统一战线工作,积极促成了与张学良、杨虎城的联合抗日。红军长征促进了党把工作重心从国内革命战争转移到民族解放战争上来,为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做好了必要的思想、政治与组织准备。

第三,它成功地将军事领导权、指挥权,从分散状态转移到集中、统一行使上来,形成了中国革命复兴新的领导者——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人团”体制的基本原则是,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行使对全军最高领导权与指挥权。从军事制度发展史看,“三人团”体制具有创新性。它集党的最高领导权与军事最高领导权、指挥权于一体,统一了全国三大红军的战略行动。军队领导权与指挥权由分散行使到集中统一行使,最高领导权与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三人团”体制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人民军队从“三人团”集中统一领导,发展为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

回过头看,“三人团”之所以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共产党人拥有服从真理、修正错误的宝贵品质。“三人团”的多数成员,最初都坚决反对毛泽东。当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们都改变对毛泽东的态度。王稼祥和毛泽东接触后,逐渐理解了他。在宁都会议上,王稼祥勇敢地为毛泽东辩护。他说,众所周知,我也是四中全会后中央派来苏区工作的,我对中央指示也一直是服从和执行的。但是我从几次反“围剿”的胜利中,以及从攻打赣州的教训中,逐步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主张是符合红军和苏区实际情况的,他提出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已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他的指挥决策也一再被证明是正确的。其他领导同志,例如任弼时,后来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成为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在党和红军面临分裂的严重关头,他坚决同张国焘错误作斗争,维护了党的团结与统一。顾作霖目睹了“左”倾错误领导给红军造成的灾难,他痛心疾首地说:“同志们,是该面对现实的时候了。我们再也不能闭着眼睛瞎指挥了,该清醒清醒了!”“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的话,我愿意用我的生命来换回毛泽东的路线!我们真的需要他!”

遵义会议后,博古始终从大局出发,彻底放弃个人恩怨,积极支持毛泽东。红军实施大规模迂回穿插的运动战,许多红军将领不理解,对毛泽东产生了怀疑。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和政治部主任刘少奇给军委发了一封电报,表示对毛泽东的指挥不理解。林彪埋怨说:“尽走弓背路,这样会把部队拖垮,像他这样领导指挥还行吗?”有人建议张闻天开会讨论是否再让毛泽东指挥军事的问题,张闻天一时犹豫不决。从最高领导人职务上退下来的博古十分清楚,如果开会解除毛泽东的最高军事领导权,将对党和红军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博古非常担心一场新的派别斗争会导致党和军队领导的分裂,提醒张闻天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否则中央红军的命运就不堪设想了!”张闻天警醒过来,接受了博古的意见。

1935年5月12日至14日,张闻天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军事行动方针问题。博古旗帜鲜明地反对撤换毛泽东的领导职务,他说:“战略方针的判断与改变,都立足于敌情的变化。北渡扬子江,入川北进,会合四方面军,这当然是一个好的方案。现在看来,这个计划缺乏对敌情应有的分析,谁知川军那么不好打呢?刚才朱老总讲到,如果允许我们在中国腹地开创根据地,倒是可以少走许多冤枉路。”博古在毛泽东面临困难之时,毅然投了毛泽东一票。他与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人共同努力,维护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维护了党的团结和中央领导集体的权威。

张国焘强烈反对中央北上方针,要求南下。李德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央,说,南下是错误的,北上是正确的。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中央率红一方面军连夜北上,红四方面军领导人李特气势汹汹地追赶中央,持枪对准毛泽东。李德用自己的高大身躯护住毛泽东,与李特扭打起来。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强大的力量所在,是“三人团”成功的最大秘密。?茭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副教授,国防大学军事学博士)

责任编辑 / 冷 波

猜你喜欢

人团王稼祥博古
毛泽东对王稼祥的倚重和关怀
王稼祥和朱仲丽:“戒掉烟才同意结婚”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扶人团”,不让善心凉掉
博古通“经”,养生亦养心
长征前夜博古李德想甩掉毛泽东
李济安创业观察(27):为什么再建“创业百人团”
班长下台
王明、博古比较研究
100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