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资本主义绝种”的实践

2016-03-08林蕴晖

党史文苑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业

林蕴晖

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应采取和平改造的途径,使之变成为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就确定了的。使人们感到困惑的是,民族资本家何以能够接受改造,交出祖辈辛苦经营的工厂企业。而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中国,试图使资本主义绝种的做法,也并未达到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

李维汉南下调查献策

关于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的具体途径,一直是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都在考虑的问题。陈云在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谈到调整公私关系问题时说:“只有在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办法下面,才可以大家夹着走,搞新民主主义,将来进到社会主义。”1952年10月,周恩来在同若干资本家代表谈话时也说:“将来用什么方法进入社会主义,现在还不能说得很完整,但总的来说,就是和平转变的道路……如经过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达到阶级消灭,个人愉快。”但整个来说,具体途径都还没摸透。

1953年3、4月间,中共中央指派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率领包括有国家计委和工商管理局负责人参加的调查组,到武汉、上海、无锡、常州、济南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5月27日,李维汉将报告呈送中共中央并毛泽东。

报告认为:经验似已证明,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其中一部分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将资本主义工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利用资本主义工业来训练干部并改造资产阶级分子的主要环节,也是我们同资产阶级进行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环节。抓住了这个主要形式和主要环节,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有利于领导和改造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分子的其他部分。报告建议:在目前集中地或着重地来解决我们同这一个主要部分的资本主义工业的关系问题。

李维汉的报告,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李维汉回忆说,毛泽东亲自打电话给他,说这份报告“要提交政治局会议讨论”。刘少奇、周恩来看了这个报告,也都给予赞扬。刘少奇说,中央统战部的文件很好,系统地解决了问题。周恩来说,我这段时间也在调查寻找对私人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途径,“罗迈(即李维汉——引者注)的报告解决了问题”。

毛泽东向工商界人士阐明政策

为向工商界人士阐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解除他们的疑虑,1953年9月7日,毛泽东约集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陈叔通、黄炎培、李济深、李烛尘、章伯钧、盛丕华、程潜、张治中、傅作义、章乃器等在颐年堂开会,向他们说明,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较健全的方针和办法。同时指出,私营商业亦可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可能以“排除”二字了之。

1953年10月23日,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开幕。毛泽东的谈话,实际上成为这次工商联大会的指导思想。在大会开幕式上,大会主席陈叔通致开幕词,他号召全国工商界人士要为实行国家总路线,正确地发挥私营工商业的积极作用而奋斗。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在会上作长篇讲话,向与会代表详细阐释过渡时期总路线;阐释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若干政策原则,以及私营工商业者的前途等问题。与会代表经过热烈讨论,许多人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不走也得走。黄炎培在大会发言中说,在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只要接受改造,将是“风又平,浪又静。平平安安到达黄鹤楼”,“到社会主义都有一份工作,有饭吃”。对于个人前途问题,代表们开始认识到只要遵循国家的总路线,将来可以稳步进入社会主义,可以“过文昭关”,不但将来有工作而且可以保留消费财产,从而大大解除了他们的顾虑。11月12日,大会通过决议,郑重宣告接受和拥护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私营工商业所采取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会后,以传达贯彻这次会议精神为内容,工商界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总路线的活动。

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因长期战争破坏和帝国主义的封锁,民族工商业濒临困境,人民政府为扶持民族工商业迅速恢复和发展,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措施,实际上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但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企业很少。从1953年起逐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要求把国民经济的一切活动纳入国家的计划,工商企业的供产销都由计划安排。因此,要求尽快把私营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3年秋冬,国家先后决定实行粮食和油料的计划收购(统购)和计划供应(统销)。1954年9月,又决定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统销。随后,生猪、蛋品、皮革、烤烟等都被列入计划收购的范围。这些商品实行统购统销后就割断了城乡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联系,排除了资本主义商业在这些产品的流通和分配方面的活动。这种市场关系的变化和改组,为国家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极为重要的前提,其直接的作用就是国营商业排挤和代替了私营批发商。

据1953年底上海、天津和广州等城市典型调查,私营批发商在私营商中,户数占20%到30%,从业人员占30%到40%,资金则占50%到70%。1954年,私营批发商已大部分被代替。1953年的市场批发交易额中私商还占30.3%,1954年就下降为10.2%,1955年只占4.4%了。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主要实行收购、统购、包销、加工订货等初级和中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很少。1953年国家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以后,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矛盾突出,需要对资本主义工业企业进行进一步改造。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广泛发展,也为有计划扩展公私合营准备了条件。最重要的条件是规模较大的较先进的工厂已为国家加工订货,失去了自由市场,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资本家无出路,不能不跟着走。在总路线的学习过程中就有一批人申请公私合营,如天津启新水泥公司总经理周叔弢、上海安达纺织公司总经理刘靖基、上海荣家资本集团的代表荣毅仁、江苏省常州市大成纺织公司总经理刘国钧等。

1954年1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中财委)召开扩展公私合营工业计划会议。会议经过讨论最后形成《中财委(资)关于有步骤地将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成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确定1954年的工作方针是:巩固阵地,重点扩展,作出榜样,加强准备。这次会议后,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经过1954年扩展,公私合营工业大为发展。连同以前公私合营的企业,到年底共有1746家,产值占全部私营工业总产值的33%,就是说私营工业产值的1/3实现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工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53年的5.7%上升到1954年的12.3%。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发展

1954年公私合营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但也产生了新问题。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有很大分散性、落后性。各行业中一批大企业合营之后,资本主义工业固有的内部联系打乱了,剩下大量分散落后的中小企业生产上发生严重困难。加上国营经济部门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各种类型经济未切实贯彻统筹安排的方针,在加工订货的分配上,只管国营和公私合营,不顾私营企业,更加深了这种矛盾。于是,中共中央决定采取统筹兼顾方针。这次调整经验证明: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在一定时期是必要的,不合营一批大型的私营企业作为骨干,就不能造成社会主义改造前进的巩固阵地。但是这种方式有它的局限性,必然带来合营企业同大量未合营中小企业在生产安排、企业改造等方面的种种矛盾。因此,必须把个别公私合营同全行业的改组、改造结合起来,按行业归口管理,统筹安排。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陈毅《关于全国扩展公私合营工业计划会议和关于召开私营工商业问题座谈会的报告》,决定在扩展合营的方式上,采取个别合营与按业改造相结合的办法。对企业通盘规划,统一安排,按行业进行改组,使各个企业原有生产要素得到较为优化的配置和合理使用。

1955年,在工业中,国营、合作社营和公私合营经济的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83.8%;在商业中,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已占商业批发总额的94.8%,占零售总额的67.6%,城市极大部分商品流转纳入社会主义有组织市场。1955年秋,在大型工厂(使用机器的工业是16个工人以上,手工业是31个工人以上)中,实行公私合营的工厂已有1900多个,它们的产值占58%;全国163户(1954年统计)500工人以上的私营工厂,只剩下30家没有公私合营了。

1955年秋后,农业合作化的急速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合作化,这就对资本家产生了震动。为此,毛泽东于1955年10月27日、29日邀请民主建国会、全国工商联的领导人陈叔通、李烛尘、胡子昂、胡厥文、荣毅仁等人和出席全国工商联会议的全体执行委员分别在颐年堂、怀仁堂举行座谈会。针对民族资产阶级大部分人既明知社会主义改造是大势所趋,社会主义道路不得不走,又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惴惴不安,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思想状况,毛泽东系统地阐明中共的和平改造和赎买政策,殷切期望工商业者要安下心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进一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只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就有前途,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才可以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毛泽东明确地论述了赎买政策的好处。希望通过工商联、民建会、各民主党派的工作,有秩序、有步骤地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的讲话,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怀疑和顾虑,有力地稳定了他们不安的情绪,给他们以极大鼓舞。李烛尘当场表示,要积极推动民建会和工商联的会员搞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荣毅仁讲了荣家的发展史和父辈在旧社会办实业的坎坷经历,认为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有光明前途。1955年11月召开的全国工商联一届二次执行委员会议上,他们通过《告全国工商界书》,号召全国工商业者认清前途,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坚定爱国守法的立场,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前途结合在一起。

从1955年9月起,上海等大城市就开始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势头。在全国工商联执委一届二次执委会议的积极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大大加快。到12月上旬止,据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广州和重庆等城市及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不完全统计,私营工业中有30多个行业、2000多个工厂,私营零售商业中有10多个行业、3000多家商店,经政府批准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6年1月上旬,北京市各区的私营厂、店纷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要求公私合营。继之而起的是个体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也自动串联,迎接合作化和公私合营。上述要求很快得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1月15日,北京市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北京市市长彭真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继北京之后,1月21日,上海市各界人民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宣告:上海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今天已经公私合营了;上海全市的手工业,今天已经合作化了高级社了;上海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此后,全国其他各大城市也纷纷宣告进入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工商业者

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谈到当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时说,当时,“资本家阶级中的进步分子大多数人在接受改造方面也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

对中国资本家为何愿意接受改造的心态,申新棉纺织印染厂总管理处经理荣毅仁面对记者提问“作为一个资本家,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时,他回答说:“是的,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我想应该先从作为一个中国人谈起。”在回顾了荣氏家族半个世纪发展过程的荣辱史,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扶持、国家建设的发展以后,他说:“—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那一代资本家的中国心。

几十年的历史证明,当年把消灭资本主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茭

题图 1956年1月10日,荣毅仁陪同毛泽东参观上海申新纺织厂

(作者系国防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 梁发明

猜你喜欢

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业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工业人
公私合营PPP 模式及国防案例分析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英国医院的公私合营
医疗领域公私合营不该急
凤凰集团的公私合营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