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群众性诗歌运动
2016-03-08夏杏珍
夏杏珍
共和国历史上有两次著名的群众诗歌运动,一是“大跃进”民歌运动,一是“天安门诗歌运动”。前者是1958年“大跃进”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新民歌运动,后者是1976年为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而形成的诗歌运动。
“大跃进”民歌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政治上翻了身,心里充满幸福感、自豪感,“诗言志,歌咏言”,他们迫切要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愿望抒发出来。新民歌自然而然地兴盛起来。特别是1957年冬到1958年春,各地农村依靠集体力量兴修水利,创造了意想不到的奇迹,显示了组织起来的伟大力量。农村中出现大量抒发豪情、赞美英雄、描绘理想、歌唱未来的新民歌。1958年初,中国文艺研究会把这些新民歌编选了一本《农村大跃进歌谣选》。
这场新民歌运动,与毛泽东的推动有关。毛泽东非常看重民歌民谣,1957年11月与臧克家谈话说:关于诗,有3条:精练;有韵;一定的整齐,但不是绝对的整齐。强调要从民间的歌谣发展。在1958年3月22日的成都会议上,他提出要搜集民歌,并说: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1958年4月14日,《人民日报》根据毛泽东搜集民歌的意见,发表了《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赞扬新民歌是“群众的智慧和热情的产物”,强调搜集新民歌是“一项极有价值的工作”。此后,毛泽东在武汉会议和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再次就民歌搜集问题与方法发表意见,正式提出了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统一的口号。接着,《人民日报》发表《要抓紧领导群众文艺工作》和《加强民间文艺工作》的社论,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立即召开“采风大军总动员”座谈会,全国各省市区党委也都陆续发出关于立即组织搜集民歌的通知。搜集民歌,成为“当前的一项政治任务”。各地迅速成立了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全国的作家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纷纷深入农村、工厂、部队,边采风边创作边辅导群众。
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从十岁左右的儿童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从农民、工人、机关干部、普通市民到专业文艺工作者,几乎都投入了这股洪流。人们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手段进行多种多样的诗歌活动,出现了“大字报诗”“枪杆诗”“扁担诗”“机床诗”“墙头诗”“炉壁诗”“黑板诗”“田头诗”等形式。1958年,中国诗歌几乎进入了一切领域。正如徐迟所描写的那样:“诗写在街头上,刻在石碑上,贴在车间、工地和高炉上。诗传单在全国飞舞。”
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赛诗会、民歌演唱会、诗歌展览会、摆擂台、街诗会等,是推动民歌创作运动的方法。新闻出版界也尽力为新民歌鸣锣开道。各地报刊都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登载民歌。1959年9月,由郭沫若、周扬主编出版了新民歌集《红旗歌谣》,收录民歌300首,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新民歌运动的成就。
应该承认,“大跃进民歌”中有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但也存在严重问题。由于主观主义盛行,把新民歌这一精神生产的作用强调到了不适当的地步,助长了民歌运动中的“浮夸风”。同时,由于在艺术上把浮夸空想当革命浪漫主义,直接间接地为高指标、浮夸风推波助澜。
天安门诗歌运动
如果说,大跃进民歌是中国人民欢乐、劳动的颂歌,“天安门诗歌”则是悲壮的、英雄的战歌。1976年4月发生的天安门诗歌运动,是群众文学创作“从地下走到了地上”,标志着人民群众的忍耐已经到了尽头,地下的熔岩终于喷发了。周扬说得好:“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富于戏剧性的,‘四人帮’篡党夺权首先从文艺战线开刀,人民则利用文艺的重锤敲响了他们覆灭的丧钟。”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引起全国巨大的悲痛。“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人们心痛如绞,不仅因为党和国家失去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因为当时毛泽东病重,“四人帮”趁机捣乱,主持整顿给内乱的中国带来生机的邓小平却受到批判。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都为党和国家的前途忧虑,对“四人帮”充满愤恨。
当全国人民用各种方式悼念周恩来时,“四人帮”却明目张胆地攻击周恩来,不准人民进行悼念活动,强制大家“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人民目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愤然而起,口诛笔伐。一位工人的诗写出了群众的情绪:“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1976年清明前后,全国许多地方爆发了以悼念周恩来为主题,以诗歌为武器,以申讨“四人帮”为目标的群众运动,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群众革命运动,也是一次广泛的群众诗歌运动。对周恩来的悼念,就是对“四人帮”的宣战。其中被“四人帮”称之为“反革命逆流的南京事件”可以说是天安门诗歌运动的前奏。一首署名“万万千作词,千千万抄写”的《捉妖战歌》,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江青、张春桥的丑恶嘴脸和反动伎俩。亿万群众的正义呼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气概和刚强意志。
这一群众革命运动,在天安门形成高潮。多达数百万人次的群众自发地成群结队到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前献花圈、花篮,张贴标语、传单,发表演说,朗诵诗词、誓言。久蓄在人民心中的爱和恨,像火山熔岩一样迸发出来。真是:“纪念碑前洒诗花,诗刊不登报不发。莫道谣文篇篇载,此是人民心底花。”诗歌成为最主要、最有力的武器。它被写在花圈上,贴在纪念碑的护壁与栏杆上,贴在广场灯柱上,挂在松柏枝叶间。人们还在广场上朗诵歌唱。清华学生写的《献上一朵素洁的白花》,几千人聚集广场中央反复齐声朗诵。还有人把悼念周恩来的诗词谱成歌曲,在广场教唱。天安门广场上出现了万人大合唱的动人心魄的场面。当时,人们都争抄天安门诗歌,并以手抄的方式传播,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
“四人帮”一伙对此十分仇恨和恐惧。他们首先以中央的名义发出电话通知,诬蔑南京群众的悼念活动是“分裂中央”。4月2日,这个“电话通知”向北京各单位普遍传达,说什么“清明节送花圈是旧习惯,应当破四旧”,要求人们不要去天安门广场。
这个“电话通知”激起了广大北京市民的极大反感,更多群众涌向天安门广场,并写诗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谁说清明是‘四旧’?谁说清明习惯臭?年年祭奠我先烈,今发禁令何理由?!莫道《文汇》鬼火亮,自有人民写春秋。寄言魑魅慢猖狂,勿学林贼把命休。”
1976年清明节,恰逢星期天,连续十几天来的悼念和抗争活动达到了新高潮。一大清早,北京人民争先恐后奔向天安门广场。“清明时节雨纷纷,满腔哀思满腔愤。重重禁令下与谁,人海花海广无垠。”天安门前,纪念碑下花山诗海。一首首诗篇、一幅幅挽联,是一片片心意、一把把匕首。“总理回眸应笑慰,斩妖自有后来人。”“一朵白花一颗心,八亿人民八亿碑。”这些人民群众发自肺腑创作的、燃烧着血与火的千万首诗篇,表达了对周恩来的无限怀念,戳穿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狼子野心。
天安门诗歌运动中,参加诗歌创作的群众非常广泛,诗歌创作的数量空前,诗歌体裁也多种多样。粉碎“四人帮”后,《天安门诗抄》《天安门诗文集》《天安门诗文集续编》《天安门诗抄一百首》《天安门革命诗文选》《革命诗抄》《丙辰清明诗抄》《四五诗选》《二七广场诗选》《五一广场诗抄》和《燃烧的泪》等诗集相继出版。“天安门诗歌”运动不仅载入我国人民的革命史册,同时也是中国诗歌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责任编辑 / 陈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