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只为与“你”相遇
2016-03-08张新华
张新华
清晰记得热恋时等待对方的情景,那时候的等待总是甜蜜的,温馨的,充满期待的。课堂教学时也需要这样的等待,我们要怀着一颗期待、欣赏的心去等待学生,等待他们出现时的精彩。
一、静心等待,收获精彩,守得云开见月明
让学生去阅读的目的就是去思考、理解,这都需要时间。所以请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更多静心思考的时间,等待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正如专家所说,等待之后,可能会使你眼前一亮,可能是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静心等待”,课堂因等待而真实,因等待而精彩。
我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船长的第一道命令下达后船上依然乱得不可开交,而当船长的第二道命令下达后却变得井然有序起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稍作思考后会说:船长给奥克勒大副下了可以开枪的命令,大家都因为怕被打死……这样的回答,学生显然是没有经过过多思考的。于是我就说:可能有些人是迫于开枪的威慑,但你们想想真的会开枪吗?船长在下命令之前还干了什么?联系前后文想想。学生一片默然,两三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了,“在当时危急恐慌的情况下是不会开枪的,否则会引起更大的恐慌……”“船长那简短有力的话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还有20分钟,如果排好队是可以逃生的……”“前文中船长就没把自己考虑在逃生的人员里,现在又下这样的命令保护柔弱的妇女,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感动了……”这时,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着急,没有急不可耐地“奉送”上答案,我选择了耐心等待,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
那么我们要为等待做些什么呢?一个精心设计的高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静心等待”的价值所在。专家说:“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应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应具有能统领全文、含金量较高、思维容量大等特点。”的确如此,只有这样的问题才有等待的空间和深度。“等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想得更多,想得更透,想得更活。安安静静的课堂中,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此时课堂上的“安静”时刻绝不意味着教师的轻松,恰恰是学生“愤”“悱”之时,如果教师能加以巧妙的点拨,那沉静之后,学生就会更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二、静心等待,期待精彩,衣带渐宽终不悔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应只是个别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不应只是配合教师备课意图的实现,而是要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思考、交流、锻炼、展示的空间。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全体学生一个“等待”的时间,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角度地思考,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我听的一节课中有这样一个情景:老师请学生起来用开火车的方式读词语,开始很顺畅,当轮到一个娇小的女生读时,她并未站起来而习惯性地低下了头(原来是被全年级认为最差的一个学生)。上课的老师弯腰对小女孩说:“怎么了?为什么不读呢?”一片沉默。有些学生耐不住了,就喊道:“她不会读……”老师示意其他同学不要说话,而是更加和蔼地说:“是不是不会读啊?”小女孩点点头。老师摸了摸她的头说:“没关系,我教你,跟着我来读,我读一遍,你读一遍……”此后老师还请其他同学来教小女孩读。虽说这个过程老师多花了两三分钟的时间,但我注意到在接下来的上课过程中,从不举手的小女孩居然举了三次手。
还有一例,我在教学《船长》一课时,请学生来读船长的命令和简短有力的对话。一个男生过了数十秒才慢慢地站起来,然后还爬到椅子上才开始读。这个过程在我看来当时很漫长而且很奇怪。但当他读完,我完全被折服了,就像感受到一位临危不惧的船长站在指挥台镇定地指挥着一样。我明白了语文课堂中的汇报、表演是多方面的,也是学生内化后的外在表现。语文的乐趣有时就在此处传递给了他们。等待是他们准备的时间。朗读前的酝酿,既是让自我走入文本(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又是调整自我(尤其是在个性心理、学习习惯等方面,有时也会出现深呼吸的现象)的过程,也能引起全体学习者的参与。确实,你给学生多大空间,他们就有多大潜能,静心等待是一种尊重。
等待,只为与“你”相遇。是啊,在我们追求快节奏、高效的课堂教学时,请一定不要忘记静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