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回味“语文味”

2016-03-08汪小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文味品味词人

汪小美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从课标的界定来看,“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显语用价值,让学生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出发,思考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从而最终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一、深度挖掘文本,深悟语文味

很多语文老师一味追求课堂所谓的“热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语言形式的教学比较随意,缺少认真推敲与揣摩;二是过分强调所谓语文知识,玩概念游戏;三是挖掘文本的深度不够,学生不能及时品出语文味。作为老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能够从字里行间剖析言语的精妙之处,及时把语言妙用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吟诵、对比、理解、积累,等等,把握语言的音乐美、意境美,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

比如针对《七律?长征》这一首诗,教师需要围绕该诗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开教学,能够围绕“远征难”这一词语集中品味“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铁索寒、千里雪”等各种意象,突显长征路上的艰难;能够围绕“只等闲”品析“走泥丸、暖、喜”等关键词语,反复推敲,体会诗人所要体现的豪迈之情。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让学生熟读之后,着重引导学生寻找该词中的“不寻常”。让学生分组讨论,品析回味,对“常记”“沉醉”等进行解读。接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词人的心情,也就是找出词眼。很自然地,学生都集中到“醉”字上,师生可共赏,吟诵,体悟词人的那份酒醉、陶醉、心醉。词人从寻常小事写出不寻常,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不仅让学生得到了古典诗词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从中品尝出了“语文味”。

二、巧妙补白想象,深品语文味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围绕文本,针对文本所留的意象空白进行观察,继而补充,最后完善,从而让一些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

比如《二泉映月》这一课中有个“坎坷”一词,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历简单,自然也无法理解阿炳的遭遇。因而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给文本补白,甚至还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在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他因为双目失明而撞翻路边摊子时,又能看到什么;在那破旧的屋子里,阿炳一人拉着二胡,在不停哭诉,这时又能想到什么,等等,从而合理挖掘文本中的意象空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坎坷”一词,最终体会阿炳生活的艰难。还有《水》这一课,可以先让学生听教师配乐范读第二小节,并且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没有水的样子,甚至还可以播放一些沙漠中孩子的照片,让学生想象孩子们在雨中奔跑的情形,从而体会这水的珍贵。通过对比想象,给学生以强烈震撼,从而引导学生在补白中自然品出“语文味”。

三、实施适度拓展,深掘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有效,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进行适度拓展,在文本与课外寻找平衡,在阅读与生活间架设桥梁。比如可以紧扣文中关键句、训练点进行拓展,丰富学生阅读体验;也可以围绕文本进行拓展,比如可以拓展同一作者、同一主题,甚至同一写法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在学习语言表达方式的同时,品味到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比如《少年王冕》这一课,有“立志学画”这一段,教师就可适当补充《儒林外史》中的原句——“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著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在这段话中,作者对“无一不像”进行了具体描摹,这一拓展,内容少,耗时少,不仅对文本进行了适当补充,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王冕的技艺高超,而且还能让学生对《儒林外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江雪》这一首诗的教学时,我还引导学生围绕“钓”字进行了适度的拓展,引出《小儿垂钓》《渔歌子》等诗,让学生在感受渔翁孤独的同时,还能体验到儿童垂钓的另一种童趣,那种悠闲自得的超然之情跃然纸上,从而让学生品味出语文的不同境界、不同味道。

总而言之,充满语文味的新课堂将到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着语文独特的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的课堂,涌动着灵性的互动,是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沃土、精神栖息的理想港湾。这样的课堂,方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语文味品味词人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品味桂峰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品味四季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