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
2016-03-08史金霞
史金霞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教材,用教材,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因此,教师要在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地凭借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使学生从中得到补益。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一般的写作方法
1.抓题眼,学构思
人们读书,看报,首先接触到的是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确切,鲜明,富有吸引力,能紧紧地抓住读者,达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题目可以是文章主人公或主要描述对象的名字,像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郑成功》《轮椅上的霍金》《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麋鹿》《钱学森》等等;也可以是文章主要内容、主题的精妙概括,像《负荆请罪》《我们爱你啊,中国》等;还可以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像《爱如茉莉》《爱之链》《生命的林子》(原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文)等;可以引用诗句、人物的语言,像《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但愿人长久》《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教师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和积累各种作文的拟题方法,运用到写作中,知道作文题目要拟得准确、醒目,引人入胜。
2.重文路,讲谋篇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在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形式上都各有其特点。四年级(上)第三单元、三年级(上)第二单元都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大都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就要强化这种结构安排方式,并让学生学以致用。如《东方之珠》一课(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教师先让学生认真阅读开头和结尾部分,再读课文主干部分,了解作者“总——分——总”的段式的写法。第一部分交代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和三大景观。第二部分则分写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这三大景观,具体展现了香港的繁华与美丽。第三部分赞美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学了课文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构段方式完成类似习作。当然有能力的还可以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采用别的构段方式。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顺序。叙事的文章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叙述又有顺叙、倒叙、插叙。在教学叙事文章时,应该注意教会学生如何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把一件事情的经过分层次、分步骤写清楚,写具体。如《船长》(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就是典型的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文章。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先让学生找出事情的起因、结果,了解作者是怎样理清文章脉络的。而《钱学森》则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3.赏语言,重积累
课文中以语言运用制胜的优秀文章很多,这便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加以点拨,指导学生悟通、积累以及运用。《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用了大量表现色彩的词,细腻生动地描摹出了景物的特点,诗人感知到了自然界缤纷的色彩;雨果的《船长》中,当危急时刻突然降临到了“诺曼底号”上的时候,船上的人在面对死亡时急于逃命、船上混乱场面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自私;《拉萨的天空》一课中对蓝天的描写,让我们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篇篇课文,宏伟的、细腻的,大到人生哲理,小到文章的遣词造句,写得生动而又精彩。学生作文时的造词造句就缺乏如此准确优美的语句来传情达意。于是,可叫学生学每篇课文时找一些美词、美句加以识记积累,然后想象一幅生活图景,用上尽可能多的摘抄语句,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让学生不仅善积累,而且会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真正地提高学生作文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做到用词时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4.赏表达,悟技巧
说到描写,其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描写人物的方法包括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几方面,描写景物包括形状、大小、颜色,还可以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等等。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黄山奇松》,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细致,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松树。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爱之链》中对乔依修车时候的动作语言描写,直接写出了乔依的善良品格,对天气严寒的渲染、对乔依生活穷困的描写又侧面烘托出乔依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样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姥姥的剪纸》,也是通过邻里之间对姥姥的夸赞的侧面描写以及对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直接描述令学生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在具体的课文学习中对那些抽象的写作方法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
二、在阅读教学中获取读写的训练点
1.“依葫芦画瓢”——仿写训练
一是通过仿写范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反复诵读甚至会背。由于给孩子们提供了有效模仿与借鉴的对象,所以练习效果比较好。二是通过仿写范段提高学生构段的能力。学生开始习作时,对一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很难把握。因此,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段的仿写,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引导他们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教材《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同一种景物。三是通过仿写篇章增强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如写景的文章,可以全面模仿《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的写法,以总分总或总分的构段方式结构全文。我让孩子写写家乡的一处景物,选取有典型代表的景色,写出景物的特点。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促进学生逐步向自主独立习作过渡。
2.“添油加醋细加工”——扩写训练
教材中有的课文,往往把一些情节写得较简单概括。老师可以抓住这些概括的地方,设计写话训练,指导学生进行扩写。把那些比较简要、概括的句子或片段加以扩充、拓展,使之具体。如《船长》一文中,乘客和船员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的时候,老师可以设计写话训练:他们心里会对船长说些什么呢?又如《爱之链》一文结尾处女店主喃喃地对丈夫说话,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就可以让学生来把这段话说完。通过这种训练既深化了对课文的认识,又让学生进行了想象、描写训练。
3.“横看成岭侧成峰”——改写训练
改写训练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改体裁,也可改人称、改文章结构、改文章的表达方式等。比如在学习完《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后,我让学生尝试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既让学生进入诗境,更好地理解诗意,又让学生有一次创造的体验。
在学完《麋鹿》一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麋鹿的自述》,不仅检验了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而且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圆满地实现了“文意兼得”的目标。
4.“芝麻开花节节高”——续写训练
大多数课文在写作中,作者将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提示出来,让读者完整地看到必然的结局,可有时作者却惜墨如金,在关键处戛然而止。教学这类课文时,老师可以根据故事发展的情势,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推测可能发生的结局,并写下来。这种方法为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大,很受学生欢迎。
5.“点滴忧乐在心头”——读后感训练
对于有些课文,学生学了以后或启发不少,或思绪万千,或感情共鸣……他们感到有话要说。这时,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就为他们提供了发表感想的平台。学生在情感宣泄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写作锻炼,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围绕“奋斗与人生”选取了《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在学完这个单元之后,我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学生在表达完对人物的看法之外,也表达出自己今后也要敢于直面困难的良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