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语文”现代诗教学探寻
2016-03-08丁伯春
丁伯春
《斗笠》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感细腻而丰富的现代诗歌。全诗以斗笠为载体,写了儿子要远行,母亲无好礼相送,只吩咐儿子戴上斗笠,将浓浓的乡情和深深的母爱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母亲为人的诚恳、真挚,又体现了母亲人格的崇高和伟大。笔者以情感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受母爱乡情的同时,经历学语文,探寻“真语文”的真谛。
一、情感铺垫——所为谁
提到母亲,孩子们有说不完的话语,因为孩子们都能在日常的生活点滴中感受到自己母亲的爱。教者在上课伊始这样安排,既是与本课的教学内容相联系,作铺垫,又为学生接下来感受诗歌中浓浓的母爱乡情以及最后创作诗歌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热。
请看片段。
师: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是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的。如果此刻母亲就站在你面前,你最想对她说什么?
生1:母亲,我会永远爱你!
生2:母亲,感谢你,是你给予我生命!
生3:母亲,一生有你相伴,是上天的恩赐!
生4:母亲,谢谢你给我煮最好吃的饭菜,给我穿最漂亮的衣服,给我买最好玩的玩具……母亲,你给予我的太多太多,我无以回报!
师:如果母亲此时要远行,你们要暂时分开,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生1:母亲,你会想我吗?我会很想很想你的。
生2:母亲,保重身体,注意休息,别太累了!
生3:母亲,一路顺风!
师:又会送些什么呢?
生1: 我会送上我和母亲的合照,让她在想我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
生2:我会送给母亲我亲手缝制的香袋,让它陪伴在母亲身边。
生3:我会送给母亲一个“猴子”的小挂件,因为我属猴,她看到这个挂件就会想起我。
生4:我会送上我的一个温暖拥抱……
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更精彩的是众多母亲无私的奉献和付出,母亲就是 “默默耕耘、不求回报”的代名词。
二、朗读诗篇——似乐曲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读”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则,现代诗歌因其有较强的韵律感,被人称作“动听的乐曲”。教学时,教者应让学生知晓读出诗歌的轻重音、升调、降调、停顿、延长等,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读中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请看片段。
(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名同学读得怎么样?节奏读出来了吗?
生:她读得真好!把诗歌的节奏读出来了,不光在分行、有标点的地方停顿了,在句中也注意了停顿。
师:她的节奏是读出来了,韵律读出来了吗?
生:韵律也读出来了。
师(追问):能具体讲一讲吗?
生:她的轻重音处理得很好,“滑进”这个词重读了,“鸟鸣”“静静的夜晚”又读得很轻。
生:她的音调处理也很到位,第二句“有我编进的鸟鸣”末尾音调往上提了,第四句“滑进你的梦境”音调又往下降了。
生:她将“鸟鸣”“声音”“梦境”这些词拉长了,很有诗歌的韵味,听起来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掌声)
三、品味诗句——增语感
语文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品读、体会语言文字的温度,从而增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请看教者在课堂上是如何实施的。
(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母亲无私的爱和故乡的亲情读出来了吗?
生1:读得很不错,字正腔圆,但我觉得他读的时候缺少画面感,没有把听众带进去,我想跟他比一比。(笑声、掌声)
(生读、掌声)
师:读得怎么样?从你们的掌声中已经看出来了。
师(追问):这一自然段,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好,我尤其喜欢,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齐说):“采”。
师:你们太聪明了,一眼就能找到。它好在哪里呢?
生:“采”是一个有动感的词语,“采”的对象一般是物体,而“故乡的温暖”无形无体,看不见,摸不着,按常理无法“采”,但这里是一个拟人的手法,说明作者与故乡已经融为一体了,所以他才“采”得到。(掌声)
生:这个“采”字告诉我们只要你心中有家乡,有思乡的行动,就能“采”得到。
生:如皋作家丁捷说过一句话:“世态不常暖,文字可御寒。”丁捷是说文字可御寒,我想这里母亲是希望孩子用斗笠来御寒。(又是掌声)
师:你说得真好!学习就是要会联想!
在这一片段中,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品读诗句,交流体会,碰撞智慧,不断推高、拔节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体认和感觉,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这种诵读、涵泳、汲取、消化、积累、品悟中螺旋式上升。
四、体悟写法——抓核心
“意象”是《斗笠》这首诗歌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写作手法。意象的作用就是将所要表达的感情物化,留白,增加诗的张力,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这首诗歌的意象很多,而作者为什么突出抓住“斗笠”这一意象是一个核心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思考,将对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了解领悟和初步运用意象的手法创作诗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请看片段。
生:我觉得这个“斗笠”可能是母亲临终时的遗物,作者王宜振每每看到它就会想到母亲,睹物思人。
生:我觉得这个“斗笠”凝聚了母亲太多太多的爱,而且母亲以前经常使用它,使用的频率很高,所以选择它来写。
生:因为文中由“斗笠”又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意象,“蘑菇”“鸟鸣”“热土”“花儿”“明月”“不熄的灯”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意象的产生就是作者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有机结合。
生:我知道了,意象就是借物抒情。(掌声)
师:对,说得真好!
五、检测反馈——找“自语”
学生智慧无穷,他们是天然的诗人。教师要放开手脚,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无限潜能,设计梯度反馈题,鼓励学生想象、写作,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语句。
请看如下片段。
生:《小苗》:小苗健康成长,需要阳光的普照,我是一棵小苗,妈妈就是阳光!悠悠小苗心,报得三春晖!
生:《母爱》:上学后,母爱装在书包里,背着它,信心满满。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意绵绵。
生:《母爱》:上学后,母爱拌在饭菜里,吃着它,幸福甘甜。长大后,母爱凝在唠叨里,记着它,一帆风顺。
生:《爱》: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自然。母爱就像一杯橙汁,慢慢品味,才知酸甜。母爱就像一首动听的歌,好似小鸟婉转的歌声。
师:写得真好,老师为你们点赞!老师像你们一般年纪的时候可写不出来。
诚实地讲,我们并不奢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伟大的诗人,我们只希望能在学生多彩的年代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知的岁月中让心灵有所依托。在整个社会趋向功利的今天,让诗在学生心中留住精神的自由与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