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物本”转向“能本”: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向

2016-03-08田夏彪

大理大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学校

田夏彪

(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从“物本”转向“能本”: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向

田夏彪

(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物本”转向“能本”路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身上内化的必然要求,内容结构实体化、过程形式突击化、方法路径单一化的“物本”教育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流于形式,造成这一状况原因在于中小学目的观念偏狭有误,固守智育为中心;行政管理背离教育性,立足计量为凭据;理论视野僵化单一,墨守学科课程取向。为确保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本”路向得以有效实施,需要采取的策略是:确立开放式交往教学观,形成增进理性交往能力的主体关系;创设多元学习资源,构建激发个性潜能的校园文化;建立内外共联共生环境,孕育正气文明的教育之风。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物本;能本

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身心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公民,让其能够适应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发展。然而,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物本”取向的,往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学习掌握的知识和学校执行完成的任务,并未采取以学生生命发展的完整性为中心和以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的“能本”取向,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学生的能力品质。因此,为实现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向从“物本”转向“能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措施来加以保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原则、风气,滋养、激励和引领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生命的积极向上,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

一、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物本”取向表现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容、过程、形式等都得统筹权衡,且将其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对接起来,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落实于学校教育教学全程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全方位地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结构的实体化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根本目的在于要促成中小学生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均衡发展,不宜再重蹈长期以来的以掌握知识、获取分数为中心的应试升学之路,其所引致的学生畸形发展后果在现实中日益凸显并逐渐被人们所意识到。因而,当前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恰恰是对以往教育实践偏废的一种矫正和补充,它注重中小学生生命发展的统一性,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要求,理应是中小学生对待自身学习、与人交往、参与公共生活等方面时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规范、取向,只有其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上得以和谐发展,方能较好地参与和应对各种社会关系。可是,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容结构上是实体化的,在教育教学中往往将之简化为纯粹的理论文本知识,运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来让学生理解记忆客观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甚至将其置入诸如中小学思想政治、社会品德课程的考试之中,以考验学生对之有无掌握。“我们见到的中小学甚至一些幼儿园的共同做法是:把12个价值范畴写出来贴在学校的围墙上;利用升国旗、开班会等时间,让学生背诵;有的还通过童谣、快板等形式,来加强宣传。在上级部门来督导检查时,师生大多能准确地背诵。应当说,在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知应会’上,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可是,这样一来也给一些师生造成一个假象:认为只要师生能够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12个范畴并能够准确无误地加以复述,就算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2〕。显然,从其效果而言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它虽能起到让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却难以将之深入进内心而获得认同并在行动中加以践行,毕竟知识理论缺乏生命情感体验是难以内化为学生处理生活实践问题的智慧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形式的突击化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成效并非朝夕之功,它须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学习生活习惯,自然流露于其日常言行之中,而要达成此结果离不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种基本导向,自始至终贯穿于其学习生活方方面面,而不应只搞集中式、突击式的“宣传”教育,虽然初期阶段它对强化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起到重要作用,但不宜作为主要的、唯一的形式来运用,毕竟宣传不是教育,它更多是一种任务执行,缺少与主体生命的对话交往过程。“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做好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不能像有些“地方和中小学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时有时无,时重时轻”〔3〕。可是,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却是“宣传”有余而“教育”不足,尤其是起始阶段或接受上级检查时会开展得轰轰烈烈,通过标语、广播、讲座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宣讲,使得中小学生熟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但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其行动则未见得“知行合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未“入脑入心”于学生生命有关,他们更多的是在“宣传场”中利用感官获取了一定的相关知识信息,却难以将其与自我生活生命经验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甚至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提出的一种临时任务而已,由此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结果的无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路径的单一化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空环境主要存在于学校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路径方法是单一封闭的,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形式上,使得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往往以一种静默听看为主的方式完成,这过程中虽然有着教师的讲授讲解,甚至可以实现所有学生整齐划一的学习表现形式,他们可以通过记忆复述来完成学校或老师的考核,可这种不假思索地或机械重复地靠“训练”获得的知识则会迅速地被学生忘却,这就如同轻而易举不需要自我付出认真努力而得到的东西,人们不会真正去珍惜和喜爱的道理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进学生生命生活之中,引发其思想情感的共鸣,方能得到他们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像盐溶于水那样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3〕。因此,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突破封闭化的方法路径,在本着培育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人格健全之生命主体原则下,须采取多元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路径来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用,让中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获取以探究、启发式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外的学习生活交往则鼓励学生合作互促,培育学生的诚信互助品质。总之,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形”与“无形”兼顾,所谓“有形”是学校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价值意识和行动能力培养,而“无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逐渐将其融化为学校的一种文化或风气,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物本”取向成因

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物本”取向的,于学校而言它被作为一项任务来执行,而非为出于促进学生健全发展目的而作出的自觉实践;于学生而言它被当成一项多余的活动,往往以一种应付的心态来完成学校的要求,最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何以至此?究其根源与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目的偏狭有误、教育教学行政管理背离教育性、教育教学理论视野僵化单一不无关系。

(一)目的观念偏狭有误,固守智育为中心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为何?它是不是要让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它是不是要让学生成为追名逐利而丧失道德良知的“成功名人”?它是不是要让学生成为只为家人谋利而不顾他人死活的“自立者”?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成为综合素质全面、人格健全和谐的生命主体,他们热爱学习是出于对宇宙自然和社会文化的好奇、兴趣,他们立志拼搏是出于对自我实现和营造美好社会生活的信仰,也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培养人之教育活动本质的一种价值表达,它是从站在传统、现代、未来三者统一的历史视角对中小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公民之身心素质能力提出了方向要求。然而,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却并未按照培养人的完整发展和提升人的综合能力素质之本质来展开,学校将工作重心依然放在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和学校排名等方面,有碍于此目的实现的各种活动或是“夭折”或是“将就”进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往往落入此种际遇中。因此,中小学校要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个重要的转变在于学校教育目的要从应试升学的偏狭观念中摆脱出来,不能再固守纯粹智育中心的办学思路,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身心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来对待,在目的方向上是为了学生的健全发展而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行政管理背离教育性,立足计量为凭据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事关中小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从长远来看也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兴衰成败。所以,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应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作为统筹安排设计中小学教育教学运行的行政管理要积极发挥其引导服务功能,除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之外,还要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这就势必要求从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教育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科学组织,真正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和风气。但是,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管理之重心或注意力集中于提高学生应试成绩而往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之不理,另则长期以来学校管理以分数、升学率等可计量的数据为凭据来评价学生、学校的质量,使得诸如“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在分数成绩面前被击得粉碎,难以量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也难逃厄运。概言之,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学校的行政管理背离了“发展人”之教育属性,没有切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长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理论视野僵化单一,墨守学科课程取向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或归宿是学生的发展,也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其目的是要促成学生生命发展的健全和谐,让其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他人)、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等各种矛盾关系中要能讲法治守诚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真正通过具有健全人格的主体来创建幸福美满的人生社会。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结果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怎样才能实现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主体呢?显然,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解放思想,其教育教学理念要突破学科课程中心思维,不能将学生的发展培养定格于纯粹的学科知识获取上,而应从学生人性真善美的提升、学生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视角来规划、设计教育教学结构体系,积极吸收跨学科理论发展成果来促进学生的成长,而不应再局囿于文本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客观化的文字实体来学习,使其丧失了激发学生生命能力和身心和谐的意义。

三、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本”转向的实践路径

当前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呈现的是一种“物本”取向,往往在内容过程上将其对象化为“文本讲授”,在形式方法上将其当为“宣传任务”,并未真正发挥其对中小学生身心素质上的增益作用。因此,为切实提升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有必要确立并践行“能本”取向的理念和实践路径,即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化为学生知、情、意、信,外化于行相统一的能力品质,而不仅仅是只会言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却在学习和生活实践行动上背离诸如勤奋、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原则和规范,没有将它自觉落实为自我一以贯之的学风和作风。所以,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物本”转向“能本”,积极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素质能力和谐发展与个性潜能激发,成为未来推动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发展的时代公民,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树立以人(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培养具有知行合一、有判断力、有是非正义之心的“能者”作为目的,通过从教学过程、学习资源、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目标改革优化来加以贯彻落实,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一种风气。

(一)确立开放式交往教学观,形成增进理性交往能力的主体关系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价值意识引导和行为实践规范,它是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普遍与特殊的统一。也就是说,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体化的,不能仅仅停留于特定时段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集中学习了解,更为重要的还在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化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成为师生展开教与学互动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思维心理,学生方能最终将之内化和体现于自我行动中。因此,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常态化和实有成效,最为基础有效的是确立开放式交往教学观,形成有利于学生理性交往能力培养的师生关系,其缘由在于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培育人的发展之主要形式,而人的培养在道德上追求真善美的要求,即教学要体现出让学生“变好”的教育性原则。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的教育性?无疑,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师生双方要建立起平等关系,这种平等关系不仅仅是人格上的,还包括师生之间围绕着知识学习、问题研习而展开的互动交流,通过各自生命经验对知识的诠释来进行沟通,形成质疑反思、理解宽容的科学人文精神,并逐渐将之养成自我学习和生活习惯,如此其在处理各种问题关系时不会丧失基本的理性判断,能够自觉地遵循社会的道德法治来行动,并在他人遭遇矛盾困难时能施以援手,以包容仁爱之心来面对世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把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以及情感的熏陶统一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中小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4〕。总之,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落实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民主开放、求真务实的长期教学过程熏陶,求真向善逐美的人性品质会在中小学生身上得以滋养。

(二)创设多元学习资源,构建激发个性潜能的校园文化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为了培养身心和谐的学生生命个体,他们除了在知识能力上获得提升之外,也应在个性上保持独立,成为具有着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命存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装载容器,虽获得丰富的多元知识,却缺乏理性的选择、判断和行动,往往跟随于他人的脚步或世俗的价值,没有成为善于思考、反省和敢于创新突破的主体,如此他们将无法承担或肩负起通过不断创新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创设有益于学生个性潜能激发的良好校园文化,“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必须构建完善学生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新媒介平台于一体的校园文化生态体系”〔5〕,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获得自我成长的可能,并尽可能地发挥其特长优点,让他们各自真正实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下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队伍。具体而言,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个性的统一,学校应在教学内容上提供多元跨学科知识和课程资源课,在教学形式方法上兼顾讲授和探究结合,在教学评价上以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为主,在教学管理上注重自由民主风气,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兴趣满足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培养人的有质量性,并最终通过一个个具体学生的“成人成己”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三)建立内外共联共生环境,孕育正气文明的教育之风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其要得以有效落实,使得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有所成,成为有能力、有爱心、有责任担当的推促社会良性发展的社会主体,离不开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优化作为基础,也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共同合力互补,才能有效地促使中小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在认识、情感、行动上表现对其的认同。为何要如此言说?众所周知,中小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对书本知识的讲解而进行的“学”,且他们对所学内容之观点事理、逻辑关系是明了的,但更多停留于所谓的理论层面,这就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经反复宣讲、观看之后,学生是能够记住其内容,但这并不等同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践行,原因在于中小学生缺乏“学”而“习”的经验转化过程,以致能够做出因时而动的正确行为。因而,如果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知识道理之后,为了确保其生活中的生命经验与之吻合对应,能够实现相互映衬互促,而不至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而相互抵消甚至被其左右。正如《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大力推动家庭教育,普及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改进家访制度,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树立科学观念,运用良好家风,促进子女成长成才。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发挥正能量”〔6〕。所以,当前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共联共生的育人环境,创建有利于学生身心意志受到正性的连续性的积极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化为其一种生活习惯和思维心理。

〔1〕柴葳.深入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验交流暨德育工作会议召开〔N〕.中国教育报,2015-10-12(1).

〔2〕石中英.关于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师,2015(1):5-10.

〔3〕石中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是一阵风〔J〕.人民教育,2015(23):1.

〔4〕张志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探析:以中小学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5(2):79-82.

〔5〕邓晖.站稳讲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学生心灵:专家学者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5-02-08(3).

〔6〕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4〕4号〔J〕.中国德育,2014(9):6-8.

From"Material-centered"to"Ability-oriented":The Rout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ian Xiabiao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e rout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hanging from"material-centered"to "ability-oriented"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internalization in students.With the substantialization of content structure,the assault of the process form,and simplification of methods,"Material-centered"education m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malistic.Possible reasons of causing this problem lie in:the mistaken and narrow concept of the purpos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aking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s the center;administration deviating from education--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for the credentials;and the rigid sing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ticking to the discipline curriculum orientation.As for making sure the efficient implement of the"ability-oriented"route fo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e strategies must be carried out:establishing open communication teaching to form the main body relations of enhancing the r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creating multiple learning resources to constructing campus culture of inspiring personality potential;and establish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symbiotic environment to cultivate the civilized educational atmosphe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education;material-centered;ability-oriented

G631

A

2096-2266(2016)11-0073-06

10.3969∕j.issn.2096-2266.2016.11.014

(责任编辑 杨朝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白族传统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生共谐’机制研究”(15XMZ0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理白族文化认同‘复合基因’的教育传承机制研究”(14YJC880068)

2016-06-15

2016-10-01

田夏彪,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教育、农村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学校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学校推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