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价值观的路径

2016-03-08彭振芳

关键词:岗位价值观职业

姚 冰,彭振芳

(华北理工大学 招生就业处,河北 唐山 063009)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价值观的路径

姚 冰,彭振芳

(华北理工大学 招生就业处,河北 唐山 063009)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对就业目的与意义的认识,以及具体实践过程中对就业相关事务的评价与选择。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着“个性需求与从众心理并存、在就业与择业的优先性选择上举棋不定、岗位选择过程中的非理性以及个人功利追求突出”等问题,客观上要求在发挥大学生主体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动性基础上,提高高校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工作的实效,并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和功能,形成合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观。

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就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备受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它不仅涉及毕业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从人本角度来看,就业不仅是每一位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而从社会角度来讲,一定水平的就业率(或失业率)可能会成为社会稳定的底线,也会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转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虽然国家整体经济形势、产业转型升级等宏观因素对就业岗位供给以及就业市场上的供需平衡带来的影响很大,但大学生就业岗位并不缺乏。尽管传统职业岗位有减有衰,但新兴职业岗位在蓬勃涌现,大学生就业选择呈现“多岗待人”的局面。大学生就业压力源于多种因素、多个层面的影响,但引发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原因,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实化、多元化的发展倾向,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突出为“现实、功利、消极、从众”等特征,并具有“不稳定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如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广泛存在的“有岗不就”问题以及较高水平的“离职率、跳槽率”问题等等。

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全面认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心理起伏,并探索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策略,对于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及其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在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间不断磨合、碰撞,逐渐提高自身需要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过程中形成和稳定的。这一渐进过程是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体从非理性向理性发展的过程。价值观虽具有显著的主观性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未缺席,大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条件、物质基础、政治环境、文化传统,小到父母亲朋的日常交往,无不对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或显或隐的影响。探索价值观问题,外部影响因素不容忽视。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属于价值观的范畴,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在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成熟并稳定的针对就业问题的整体价值观念,涉及深层次的关于就业目的与意义的认识,也关乎具体就业过程中对相关事务和现象的评价与取舍。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即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业期望,是对目标职业(或岗位)的好坏、适合与否等问题的主观评价。就业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也间接影响着其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所能达到的绩效水平,进而对其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情况产生着重要影响。从根本上来讲,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是通过提供就业动机实现的。动机是个人行动激励和内驱力的源泉,推动着行为主体朝着他所期望的目标前进。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首先,影响着大学生求职者对职业(岗位)的评价。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对职业(岗位)目标所涉及的“区域、单位性质、薪酬水平、发展前景等等”相关因素必然有一套衡量的标准。这套标准体系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外显形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职业机会的评判与识别,也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对目标职业(岗位)的认同度和满意度。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虽必然带有一些主观偏好,但对职业(岗位)的评价如果与客观现实偏离较远,仍然会对其未来的从业过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需要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客观、科学地评价目标职业(岗位),力争实现人-职匹配这一理想的择业目标。

其次,为大学生就业过程提供动力。选择以评价为基础。正是上述职业(岗位)的评价过程为后续职业(岗位)选择以及从业过程提供动力。虽然“价值评价是关于喜好而不是事实的陈述”[1],但后续的社会实践过程仍能对价值评判的客观性进行验证。因此,无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时代要求和国家需要,一经产生必然作用于其职业选择过程以及整个从业过程;同时,也只能通过职业选择后的从业过程才能真正检验其就业价值观是否被外界环境接受,并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职业的重新评价和选择。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表现出自主化、多元化以及现实化等发展倾向。体现在其具体的就业实践过程中,当涉及“毕业去向选择、择业标准、区域选择、单位性质评价、薪酬期望值”等具体问题时,则表现出“现实、功利、消极、从众”等特征,并具有“不稳定性”和“矛盾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个性需求与从众心理并存

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与成熟期,正处于个性张扬、需求多元的阶段。其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对个人兴趣、特质倾向的强调表现突出,并希望在求职择业环节中得到进一步表达和认可。具体职业与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等方面是否匹配和吻合成为大学生群体进行职业选择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在现实中,这种对个性需求的过多关注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群体“非对口专业”就业比例的提升,以及大学生对初次就业与自身职业预期的吻合度评价较低而造成的离职率、跳槽率较高。

虽然大学生群体在求职择业环节彰显了个体的特殊化需求,然而这种追求个性之路并不平坦,反而更多地表现为偏差和反复。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知名企业招聘等较具吸引力的特殊情境都能轻易地挑战大学生群体对个性需求的坚守。近年来居高不下的公务员报考人数,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招聘现场场面火爆即是最好的证明。他们一方面是个性独立与主动的,一方面又是从众与消极的,在“个性发展需求”与“潮流、趋向”间来回摇摆。

(二)在就业与择业的优先性选择上举棋不定

当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先就业、再择业”,还是“一步到位实现就业目标”两者之间犹豫不定,最终往往错失最佳就业时机。

近年来,不断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直接提高了毕业生求职、择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加之全球性经济发展危机以及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等宏观经济背景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紧迫性和危机性程度有所提高。针对上述压力,多数进入毕业求职季的学生能够做到早谋划、早准备,能够比较超前地、有针对性地准备求职所需的软硬件材料。然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学生群体面对各种职业选择时所表现出的观望以及犹豫不决。根本来讲,上述矛盾主要体现了大学生群体在求职的“早”与“稳”的价值评判上,表现出的纠结和举棋不定。一方面是其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所做出地积极回应,希望尽早“落脚”,顺利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另一方面,又重视初次就业的重要意义,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一帆风顺、一步到位,避免反复与波折,即既希望实现“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又希望避免“早起的虫子被鸟吃”。造成很多大学生错失了最佳求职时间,增加了自身求职的压力,最终只能降低求职预期,草草签约,既未实现“稳”,又错失了“早”。

(三)岗位选择过程中的非理性

当前,随着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就业指导工作重视程度的逐渐提高,大学生群体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得到相应提升。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在企业(组织)为个人提供的职业发展平台和空间情况、个人可获得的职业发展可能性以及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组织)发展愿景的匹配程度等等层面,均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关注。援引“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后文简称调查报告)”中的统计结论,占半数的毕业生(50.3%)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选择工作地点的首要标准[2]。这是在现行“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机制下,大学生群体个人发展需求的合理表达。

然而,大学生在具体就业实践中,却并未表现出与上述发展需求相一致的理性行为。对大城市的偏爱,对大型的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追求,对公务员等“金饭碗”的热衷等等都表现出大学生在岗位选择过程中的非理性特征。很多较具发展前景的企业往往因为非国企性质、知名度低、地处非中心城市、规模较小等等因素被广大毕业生冷落。

(四)个人功利追求突出

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是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发展、建设过程而得以实现和表达的。同时,关注、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原则也是大学生选择求职去向的重要原则之一。要求毕业生在选择职业以及具体岗位时,应把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去认识和解决求职、择业问题。如果毕业生无视社会实际的需要,一味脱离实际去“自我设计”,在实践中是很难作出明智的选择,也很难顺利实现自我规划设计的目标。因此,大学生个人功利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国家和社会整体需求的优先满足,两者可以达到和谐统一。

现实中,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并未实现国家和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效结合,而是优先考虑个人功利需求:对那些工作稳定、风险系数较低,不用吃苦耐劳、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但是收人相对较高的“好”职位情有独钟;而对“弱势”行业,艰苦岗位的工作则兴趣不大。“调查报告”显示:调查对象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求职的比例占20.1%,相比去年的16.5%有所提高[2]。这种趋利性同样表现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出现人才向东南沿海地区单向流动的情况,并导致东中西部之间、城市乡村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同时,诸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相关支持政策遇冷也突出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就业中对个人功利需求的过度关注。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因素分析

个人价值观的生成与稳定是以社会实践为依托,个人需求(目的)与外界环境的持续互动过程中实现的。个人的影响主要通过其在自我认知基础上所明确的个人需求(目的)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可实现性得以发挥;外部环境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的具体因素很多,各因素对每个具体个体价值观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针对上文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的描述,结合现实环境分析,发现“大学生个人因素、教育环境因素以及宏观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关键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虽然随着知识量、专业训练以及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思维已从经验型思维转向了理论型逻辑思维,并在独立性和批判性方面不断增强,但由于阅历尚浅,社会经验不足,看问题易掺杂情感成分,因此往往缺乏对事物的深刻认识,且常带有偏激、固执等倾向。在情感方面表现的丰富、强烈、强调自主意识,但同时也具有显著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从就业价值观角度而言,由于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认知与定位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对自身个性、能力倾向性等没有进行客观地评估与评价,造成很多大学生很难产生对职业适应性以及倾向性等方面的合理标准和观念,不能对就业环境进行客观地评判和取舍,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个体的就业价值观容易被群体价值观裹挟。求职择业过程中,大学生个体也往往选择“从众”的方式作为自己的“有限”理性选择。

(二)教育环境。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在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日益得到巩固和加强。越来越多的高校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等方面不断开发和完善课程体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就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然而毋庸讳言,当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教育与指导等课程,主要以毕业生顺利就业为导向,从课程内容、开设时间、课程的延续性等方面多存在问题,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并没有将就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而是往往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转变作为推进其顺利就业的工具。因此,大学生很难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真正体会到就业价值观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的关键意义。

(三)社会环境。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显著。宏观经济形势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整体外部需求环境,它既有量方面(岗位数量,进而影响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的限制,也有质方面(由需求和竞争引发的人才需求的标准)的要求,并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需求和目的的可行性和可实现性。近年来,在国际性经济危机以及国内经济求稳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群体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压力调整就业价值取向的客观表现。另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环境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增加,信息不仅成为人类的真实需求,同时也在“创造”着人类的新需求。信息的多元价值取向冲击着大学生对传统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的延续和传承;同时,媒体对各类“典型”的成功塑造提高了大学生求职的预期,增大了其顺利就业的难度;另外,丰富多彩的职业世界,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求职理性,阻碍了其对自身完整职业生涯的关注,并倾向于功利性、暂时性需求的满足。

四、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导工作关涉到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进而对其家庭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利益产生直接影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就业教育全过程,从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各种教育机制、实施综合化教育策略等方面深入探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路向[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开放的就业价值观,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世所需,根本上实现“兴趣+能力+需要”协调统一的科学择业观,需要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

(一)重视和发挥大学生主体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动性

从德育学学科视角来讲,发挥大学生主体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动性,既是一种自我教育过程,也是一种思想转化和行为自觉的活动。不同学者虽然对自我教育的概念界定有所侧重,如“自我教育是个体依照社会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求教的一种教育活动”“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以自我意识为基础,主动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等[4],但从根本上均明确了“主体性”的关键意义。大学生应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保障。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工作中,重视和发挥大学生主体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动性,一方面是对教育(德育)工作规律的遵循,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对象群体特征发生变化的主动适应。综合而言,是保障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条件。具体教育和引导环节,要为学生群体提供交流、讨论甚至表达不同意见的平台和契机,着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和方法,增强其抵制不良甚至反动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内在动力。

(二)提高高校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工作的实效

提高高校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工作的实效,需要首先提升高校教育主体的综合能力以及政治素质,从根本上保障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方向的科学性和正确性[5]。使教育主体真正做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学习、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业务能力,保障工作成效。另外,需要不断尝试进行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革新,积极采用课堂教学、网络、集体活动、思想交流与汇报等多种形式。多采用当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克服死板、灌输等传统宣讲教育特征,使得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过程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其关心、关注的事件结合在一起,提高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三)重视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作用

想要成功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甚至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也需要进行引导就业价值观[6]。除将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外,适应当前大学的开放性特征以及各种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自主性增强的特征,需要充分重视校外资源的积极作用,加强从校外相关组织和部门寻求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社会舆论氛围、企业文化宣传、家庭日常影响等等各方面力量的作用,使其与高校相应工作形成合力,共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观。政府角度,通过相应政策的出台、主流媒体信息的引导以及就业创业典型案例的选树和宣传等措施,形成影响广泛的主流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正确的价值观标准。相对高校和政府,其他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是间接的,更多体现为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需要以高校开放式办学为前提,在高校“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加深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

[1]乔尔·查农.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3-124.

[2]腾讯教育.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EB/OL].[2015-09-15].http://edu.qq.com/a/20150529/032180_all.htm#page1[2015-05-29].

[3]李沛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9.

[4]刘竞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问题的辩证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109-110.

[5]安立峰.高校职能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5(3):32-33.

[6]杨集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嬗变及引导[J].继续教育研究,2016(2):111-112.

【责任编辑 王雅坤】

The Path of Guid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Values of Employment

YAO Bing,PENG Zhen-fang

(Department of Admission and Employment,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ngshan,Hebei 063009,China)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rectly determin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and determine the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 employment related affairs in the concrete practice.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f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such as "the individual needs and group psychology coexisting,being hesitant in given priority for job placement and choosing a career,non rationality in the process of post selection and highlighting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utility" and so on. Objectively it requires improv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gui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ork,and playing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state and social forces,on the basis of the initia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to form a joint force,tak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leading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mployment value orientation.

higher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values of employment;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career

2015-10-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15JDSZ2054)

姚冰(1968—),女,河北唐山人,华北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

C915

A

1005-6378(2016)06-0036-05

10.3969/j.issn.1005-6378.2016.06.006

猜你喜欢

岗位价值观职业
我的价值观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