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法的研究进展
2016-03-08万丽
万丽
(浙江省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嘉兴 314015)
·综 述·
婴幼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方法的研究进展
万丽
(浙江省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嘉兴 314015)
婴幼儿; 静脉留置针; 穿刺置管; 护理
Infants;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Puncture catheter; Nursing
静脉穿刺置管是手术室护士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是保证手术病人安全和手术麻醉正常进行的前提。但婴幼儿由于血管细、皮下脂肪多、好动、哭闹等原因,相对于成人静脉穿刺,小儿静脉穿刺置管需要护士有更高的心理素质和穿刺技术。现就婴幼儿术前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穿刺部位的选择
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的选择应根据手术部位、体位,结合年龄、病情及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静脉,一般先下肢后上肢、先远端后近端[1],选择便于手术者操作和麻醉用药观察的部位;尽量避免关节部位,避开感染部位,选择弹性好、粗而直又无静脉窦的静脉进行穿刺[1-2]。踝部大隐静脉的解剖和走径较为固定,静脉较为粗大,此处留置静脉输液可减少静脉炎及血管损伤的发生,也可避免患儿哭闹中用手拔出留置针,踝部大隐静脉可作为婴幼儿术中静脉留置输液首选部位[2-3]。小儿头皮静脉部位固定虽不易滑动,但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中小儿不宜首选头皮静脉[4]。
2 负压进针法提高回血率
杨改月[5]报道,在130例新生儿腋静脉输液中采用负压进针法,针头进入血管管腔后可迅速见到回血,避免因未见回血而重新穿刺,减轻患者痛苦,其一次成功率达到91.5%,回血率达到96.3%。
3 进针角度及手法的掌握
3.1 l5°~30°角进针 以l5°~30°角进针,见到回血后,调整穿刺角度为10°左右[6],再缓慢进针约0.2 cm,约为针尖距软管的距离,以防针尖刺入血管而导管未进入,造成失败[7]。
3.2 30°~45°角进针 以30°~45°在静脉上方快速进入皮下,随即降低角度,以5°~10°近水平位顺静脉方向缓缓进针,穿刺见回血后沿静脉方向平行进针约2 mm[8]。增大进针角度能使静脉留置针的前端在皮下组织内行走的距离缩短,减轻对皮肤的机械损伤及局部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且操作者主观感觉进针阻力小,容易穿透皮肤,便于操作;较大角度穿刺还能减少瘀血的概率[9]。
3.3 ≥45°角进针 王晓云等[10]报道,小儿大隐静脉留置针采用大隐静脉最凸显部位或能触摸的最凸显部位为穿刺点,并以≥45°角穿刺,符合大隐静脉解剖学走向特点,能提高回血率和置管成功率,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但张菊霞等[11]报道,进针角度过大,用力过快、过猛,也会导致穿刺失败或降低穿刺合格率。
4 送管手法的选择
4.1 双手送管法 当回血腔回血通畅后,松开左手,右手固定针翼,左手持针座送软管,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然后拔出针芯,这种方法适用于配合操作的患儿和静脉穿刺时有人协助时运用。
4.2 单手送管法 当回血腔见回血后,左手仍固定穿刺部位不动,用中指退出少许针芯,拇指和食指推送外套管直至全部送入血管内,最后用左手拇指固定留置针软管座,右手将针芯全部取出[8]。送针时左手始终固定穿刺部位及绷紧皮肤,使血管成一直线, 有利于套管针完全送入血管内, 避免了传统双手送管法中左手需松开穿刺部位退出针芯后, 右手再送入套管针时导致皮肤松弛、血管滑动及患儿不配合致穿刺部位晃动而导致穿刺失败[12]。如果当食指背侧面推送外套管有阻力时,可能外套管尖端尚未进入血管内,此时可再平行进针约1 mm ,然后推送外套管[13]。留置针单手送管法的进针、送针动作连贯, 减少了针芯滑出血管外的机会。
4.3 保留针芯送管法 当留置针外套管完全进入血管后,将针芯退出0.2~0.5 cm,使针尖退入外套管内,然后将外套管及针芯全部送入血管,此种方法能防止外套管打折、扭曲和针尖刺破血管[14]。张淑丽等[15]将200例次婴幼儿静脉穿刺采用保留针芯送管法,其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了19%,送管打折率降低了4.5%。潘泽美[14]报道,采用保留针芯送管法,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了19.6%,静脉留置时间和静脉炎的发生无显著性差异。
4.4 边进液体边送软管法 赵霞[15]报道,用装有5 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留置针,当留置针进入血管有回血时不再进针,用注射器回抽见回血通畅后推注少许生理盐水,确定无肿胀、无推注阻力时,均匀向前将软管送入血管,在送管过程中感觉有阻力时,再次回抽、推注生理盐水,结果静脉穿刺成功率由71.3%提高到89.3%,此法尤其适用于新生儿及脱水较重的婴幼儿。
5 静脉穿刺辅助设备的应用
5.1 红外线静脉查看器 对皮下组织较厚的肥胖儿童可借助静脉查看器,通过红外线照射装置在血管成像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减少因穿刺失败引起的皮肤损伤,降低皮下血肿的发生率[16]。
5.2 超声引导 Benkhadra等[17]报道在小于3岁的静脉穿刺困难患儿中,超声引导技术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盲法穿刺 (85% VS 35%),尤其是穿刺时间可缩短6~7倍(中位时间63.5 s VS 420.5 s),传统穿刺方法失败者,当改用超声引导技术时,均能在90 s内完成穿刺操作。超声引导外周静脉穿刺在小儿主要选择上肢,包括手背、前臂、肘窝或上臂部位,涉及的静脉包括头静脉、臂静脉和贵要静脉等[17-19]。张颖辉等[20]报道,对于早产儿,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留置针进行外周小静脉输液的一次成功率达97%。
6 固定方法的改进
6.1 弹力绷带绕圈固定法 白杨[21]报道,在留置针穿刺成功及贴好透明敷贴后,根据患儿肢体的粗细选择10~15 cm的弹力绷带缠绕在透明敷贴外,松紧以能伸进1横指为宜,能有效减少贴膜松脱和留置针脱落。
6.2 医用纱布8字型固定法 利梅芬[22]将300例行手足部静脉留置针的婴幼儿分成常规固定组(100例)、纸板固定组(100例)和8字型固定组(100例),结果8字型固定法在留置针保留时间和在脱管、渗出、堵管方面均优于纸板固定法和常规固定法,8字型固定法不仅效果好,而且医疗成本低。其具体做法是,在常规固定法的基础上,用宽4.8 cm 的医用纱布绷带绕留置针二周后,按“8”字走向围绕腕或踝关节缠绕一周,绷带末端用胶带固定。
综上所述:迅速建立外周静脉通路是手术麻醉成功开展的前提。笔者对适合婴幼儿特点的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和技巧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结果提示:对于困难静脉穿刺置管,借助各种辅助设备能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手术中,静脉穿刺部位大都被手术单遮盖,麻醉苏醒期小儿躁动明显,加强对留置针的固定,预防静脉敷贴松脱和留置针脱落,可以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1] 赵琼,马晓军,刘惠英.手术病人静脉穿刺部位选择的原则[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8):632-633.
[2] 王宗润,王宗美, 高玉先.儿童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2):1078-1081.
[3] 谢秋艳,何家伟,黄清梅.婴儿静脉留置针两种留置部位留置效果的比较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3):585-58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静脉治疗护理操作技术规范[S].2012.
[5] 杨改月. 负压进针法在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6):101-102.
[6]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2.
[7] 李志艳,孙丽娜.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J].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4,1(3):281-282.
[8] 王米艳,王海燕,李媛. 单手送管法在儿科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1,5(9):1161.
[9] 王铮.静脉留置针穿刺时进针点和进针角度探讨[J].护理研究,2010,24(6):523-1524.
[10] 王晓云,袁玲好,李秀玲,等,小儿大隐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进[J].中国临床护理,2015,3(7):141-143.
[11] 张菊霞,王建成,田金徽,等.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角度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28(20):92-93,封3.
[12] 王丽莉.小儿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的操作和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9):39.
[13] 高红梅,周霞,邓芳明.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置入方法的探讨[J]. 护理研究,2004,18(11):2042.
[14] 潘泽美.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剌方法改进效果观察[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1):101,140.
[15] 赵霞.脱水婴幼儿静脉留置针不同置管方法效果比较[J].全科护理,2010,1(8):2739-2740.
[16] Maki DG,Kluger DM,Crnich CJ.The risk of blood stream infection in adults with different intravascular devices:a sys-1tematic review of 200 published prospective studies[J].MayoClin Proc,2006,81(9):1159-1171.
[17] Benkhadra M, Collignon M, Fournel I,et al. Ultrasound guidance allows faster peripheral IV cannulation in children under 3 years of age with difficult venous acces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Paediatr Anaesth,2012,22(5):449-454.
[18] Doniger SJ, Ishimine P, Fox JC,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ultrasound-guided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 placement versus traditional techniques in difficult-access pediatric patients. Pediatr Emerg Care,2009,25(3):154-159.
[19] Samoya SW. Real-time ultrasound-guided peripheral vascular access in pediatric patients.Anesth Analg,2010, 111(3): 823-825.
[20] 张颖辉,伊敬东,田晓华.超声引导外周小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输液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4(3):114-116.
[21] 白杨,赵雪茹.改进小儿手术中静脉留置针固定方式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3):2959.
[22] 利梅芬, 陈进文.婴幼儿手足部静脉留置针8字型固定法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67-269.
万丽(1977-),女,浙江嘉兴,本科,副主任护师,副护士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R473.72
A
10.16821/j.cnki.hsjx.2016.09.006
201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