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苎麻地下害虫和根腐线虫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2016-03-08刘超华周鹏高燕马伟华

湖北植保 2016年4期
关键词:蛴螬金龟子苎麻

刘超华周鹏高燕马伟华

(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白蚁防治所 443100;2.湖北省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37100;3.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430070)

苎麻地下害虫和根腐线虫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刘超华1周鹏1高燕2马伟华3

(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白蚁防治所443100;2.湖北省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37100;3.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

苎麻是我国特有的纺织纤维型经济作物,虫害是影响苎麻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地下害虫对苎麻的影响日益突出。通过总结苎麻地常见地下害虫和根腐线虫的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为苎麻地下害虫和根腐线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苎麻;地下害虫;防治技术

苎麻是我国特有的纺织工业原料作物之一,在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苎麻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虫害对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日益显著,容易给麻农收益造成重大损失。苎麻害虫主要包括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由于地下较地上害虫危害隐蔽、危害时间长、危害性更大(直接危害植株根部,造成整株死亡)且较难防治,因此是苎麻产业健康发展的“隐形杀手”。常见地下害虫包括蛴螬、地老虎、天牛幼虫、白蚁[1-3]和根腐线虫等[4],均危害苎麻地下部分或近地面部分,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严重威胁苎麻的高产、优质和稳产。

近年来,随着未腐熟的粪肥和农作物秸秆还田,虽然增施有机肥,避免了焚烧秸秆所造成的大气污染,但同时也给地下害虫提供了良好的传播与发生环境,有利于其种群顺利繁衍,致使其危害日益猖獗。本文通过总结苎麻地地下害虫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以及综合治理策略,以期为苎麻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地下害虫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在土壤中生活,主要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或近地面部分的一类害虫。地下害虫为害特点是:食性杂、为害部位多、可传播病害[5]。苎麻地下害虫种类较多,现将其主要种类的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总结如下。

1.1蛴螬

蛴螬属鞘翅目,金龟子科,金龟子幼虫的通称。田间调查为害苎麻的蛴螬种类主要包括铜绿金龟子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和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diomphaliaBates、四丽纹金龟子Popillia quadriguttala Fabr.和粪蜉金龟子Aphodius sp.等[6]。在苎麻田间设置频振式诱虫灯,诱集金龟子4科10种,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Motschulsky为灯下优势金龟子种类[7-9]。

蛴螬是苎麻生长过程中主要地下害虫之一,幼虫取食根和地下茎,为害苎麻萝卜根、扁担根及龙头根。情况严重时,苎麻根、地下茎被吃空,地下部分生长停滞,被蛴螬为害后,易遭受苎麻根腐线虫等病害的侵入,引起败蔸。

苎麻金龟子在长江流域麻区每年发生1代,铜绿金龟子以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3月~4月幼虫为害苎麻;大黑鳃金龟以成虫在土中越冬,翌年6月~9月幼虫为害苎麻。经调查,一些施用未腐熟秸秆和粪肥的麻田,蛴螬较多[6]。

1.2地老虎

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又称土蚕、地蚕、切根虫等,食性杂,发生普遍为害的是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是苎麻地主要地下害虫之一[8-9]。幼虫体长40mm左右,暗褐色,在土下和地面上活动,不易被发现。幼虫取食近地面嫩叶、嫩茎,能造成植株枯死,甚至要毁苗重播。

5月份左右,苎麻嫩苗(枝、梢)扦插繁育期间,地老虎经常发生为害,咬断幼茎或生长点,阻碍生根进程,降低成活率。生根成苗后,也遭受地老虎的为害,往往被取食导致死亡,或成为弱势苗,成苗率降低,降低了苎麻产量和品质[10]。

1.3苎麻天牛

苎麻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幼虫整个生育期蛀食麻株根部或地下茎,破坏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养分运输,致受害处变黑或干枯。幼虫主要蛀食苎麻龙头根及扁担根,是导致苎麻败蔸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产量影响较大,而老麻园受害情况尤为严重。

苎麻天牛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下越冬,长江流域麻区幼虫孵化盛期为6月中下旬。幼虫体长20mm~30mm,乳白色,头红褐色。幼虫在土下和土表为害,待体壁和鞘翅变硬后爬到麻株上为害。

1.4白蚁

白蚁是等翅目昆虫的总称,约3 000多种,主要危害地下根茎。肖正清报道[11],湖南省沅江市2006年苎麻园白蚁严重发生,全市为害面积1500hm2,其中为害蔸率10%以上面积达650hm2,全市年减产1 800 t,经济损失1 200万元。

白蚁主要为害苎麻地下的根部,蛀食根内物质,导致植株矮小,严重时败蔸枯死。白蚁最适活动温度为25℃左右,为害时间几乎贯穿苎麻整个生长期。

1.5根腐线虫

根腐线虫在分类上并不属于昆虫,而是一种植物病原物,根腐线虫取食为害导致植物的根腐线虫病。苎麻根腐线虫属线虫纲,垫刃目、垫刃科,体长约500m~700m,主要为害麻蔸以下根茎部分,发病症状为地下根茎变为黑褐色腐朽,地上部分麻株矮小,叶片发黄,严重时枯死,干旱缺水加重病情为害程度[4]。

苎麻根腐线虫在20℃~30℃活动最旺盛,主要分布在表土层,一般老麻园或地下害虫为害严重的麻田,根腐线虫为害比较严重。

2 苎麻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2.1农业防治

深耕翻犁、精耕细作,破坏地下害虫生活环境和越冬环境;清洁田园、及时除草,破坏地下害虫越冬、产卵、隐蔽场所;合理轮作倒茬,可明显减轻地下害虫危害;施用腐熟粪肥,未腐熟的粪肥和农作物秸秆对地下害虫有一定趋性,可利用这点集中消灭;调整作物布局,适时灌水,土壤适度地含水量高不仅对苎麻生长没有影响,而且可以迫使土表的地下害虫向深层转移,有效减轻虫害。

2.2物理防治

目前采用最主要的方法是诱杀地下害虫和人工捕杀,诱杀主要有灯光诱杀、糖醋酒液诱杀、粪肥诱杀和树枝诱杀。其中有趋光习性的苎麻金龟子成虫、地老虎成虫、白蚁有翅成虫分飞时,在麻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可大量杀死此类害虫,降低其下代种群基数[12]。

2.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但由于见效慢而一直未受到重视。方法包括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如寄生蜂、隐翅甲等;利用昆虫病原线虫、病原真菌、病原细菌等防治地下害虫[4];利用植物性农药如一些植物的下脚料可以防治地下害虫;同时可以通过遗传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品种。

2.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操作简单、见效快,对苎麻地下害虫和根腐线虫防治常用的方法有根部灌药、土壤拌药、药剂拌种和毒饵诱杀。采用晶体敌百虫或辛硫磷乳油等药液灌根,对地老虎杀灭效果很好,兼治其它地下害虫[13];采用辛硫磷颗粒或乳油,氯唑磷颗粒等施入土中,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用辛硫磷乳油加水拌种可保护种子和幼苗免遭地下害虫为害;利用地下害虫喜食的麦麸等有香味的诱饵加入适量药剂如晶体敌百虫诱杀地下害虫。

总体而言,苎麻地下害虫种类多,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各有差异,因此应该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应用多种防治方法进行综合治理。由于化学防治的速效性,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化学防治为主体,但化学防治的负面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生物防治短期内难以推广应用。在条件合适的麻园,应充分做好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相结合,最大程度上控制地下害虫和根腐线虫对苎麻的危害,以保证苎麻产业的健康发展和麻农的经济利益。

[1]陈洪福,张怀芳.麻类害虫名录[J].中国麻业,1985,(2):42-47.

[2]陈洪福.麻类害虫名录(续)[J].中国麻作,1992,(4):35-38.

[3]肖正清.白蚁严重为害苎麻[J].中国植保导刊,2006,(6):54.

[4]陈洪福,张怀芳,陈绵才.苎麻根腐线虫病及其防治方法研究简报[J].中国麻业,1982,(4):8-10

[5]舒琴.地下害虫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J].农技服务,2011,28(9):1312-1376.

[6]陈洪福,薛召东.苎麻金龟子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中国麻作,1980,(2):28-31.

[7]刘超华,熊强,王小平,等.苎麻田灯下金龟子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群发生动态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4,36(5):838-842.

[8]刘超华,汪红武,陈利珍,等.苎麻田灯下主要害虫及天敌成分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2013,35(4):422-427.

[9]刘超华.以灯光诱杀为主的苎麻主要害虫防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4,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10]孙焕良,冷娟.苎麻嫩苗(枝、梢)扦插繁殖理论与技术[J].中国麻作,1995,17(1):28-31.

[11]肖正清,曾界华,成海清,等.白蚁对苎麻的为害及其防治[J].中国植保导刊,2007,27(10):33-34.

[12]高燕,雷朝亮,黄求应.我国地下害虫防治现状[J].湖北植保,2011,(6):1-5.

[13]杨广东,熊桂莲,张文辉.三种常见地下害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J].现代园艺,2010,(4):32-33.

S433.8

B

1005-6114(2016)04-057-003

2016-4-25

刘超华(1989-),男,昆虫学硕士,主要从事害虫综合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蛴螬金龟子苎麻
金龟子 快乐童年守护人
施用有机肥对不同品种苎麻光合特性的影响
松树金龟子
花生田蛴螬较多的原因与防控技术
忙忙碌碌的金龟子
蛴螬危害蓝莓的识别方法、危害期及防治措施
大自然的除草机——金龟子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悬铃叶苎麻基因组DNA的六种提取方法比较
基于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形态变异类型的系统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