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商研究综述

2016-03-08李伟志李伟华

关键词:票号晋商传记

李伟志, 李伟华

(1.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2.防灾科技学院 地震科学系,河北 三河 065200)



晋商研究综述

李伟志1, 李伟华2

(1.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 北碚400715;2.防灾科技学院 地震科学系,河北 三河065200)

近百年,晋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但也存在着晋商人物传记利用不足的情况。晋商人物传记资料是晋商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主体和灵魂。利用地方志中晋商人物传记资料的研究是在新视野下进行晋商研究的一个新方法。

晋商;研究;综述

明清两朝(1368——1912)既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大批农民、儒士、甚至官员弃农弃儒弃官经商,商人数量超迈前朝,地域商帮非常活跃,对其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晋商兴盛于明代前期,明中叶以后迅速发展,鼎盛于清中叶,清末又迅速衰落。

一 近百年晋商综合研究

对晋商较为广泛的关注始于20世纪初,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间,经几代学者在这一领域的辛勤耕耘,已结出丰硕的果实。对晋商的整个研究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是研究的开创期;60至70年代,是研究的沉寂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研究的发展期和繁荣期。

1.开创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

国内外对晋商的关注是从晋商的票号开始的。1905年,英国传教士在《中国银行与物价》一书中,辟有“山西票号”专节。稍后,日本学者岸根佶《清国商业综览》第四卷(东亚同文会,1906年)、柏原文太郎《中国经济全书》六辑(东亚同文会,1907年)、广烟茂《支那货币史钱庄考略》(建设出版社,昭和八年)研究晋商的著作,日本驻中国各地领事有关晋商的调查报告及一些票号老经理、老掌柜的的回忆文稿相继问世。1923年,马寅初先生发表山西票号研究专论《吾国银行业历史上之色彩》(《银行杂志》,1923年第1卷第1号)。30、40年代,则出版了两部重要著作: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华世出版社,1937年)卫聚贤《山西票庄史》。(说文社,1944年)另外,还相继发表了一些有关山西票号的调查资料和研究论文。这些研究和史料整理发掘,为晋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沉寂期(20世纪60至70年代)。

60至70年代,研究工作虽未完全停止,但国内成果少见。倒是日本出版、发表了少量有关山西商人的论著和调查资料:佐伯富《清朝的兴起和山西商人》(《社会文化史学》1966年第1期,1974年10月编入《中国史研究》第2辑)、《清代塞外的山西商人》(东方学会创立25周年《纪念东方学论集》,1972年11月)、《清代山西商人》及《山西商人的起源和沿革》(日本东方学会主编《东方学》,1979年7月)。系统研究了山西商人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及其社会经济、政治背景,探讨了晋商的经营行业、活动范围及资本与获利情况等。

3.发展期和繁荣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进入20世纪80年代,晋商的研究步入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阶段,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这一时期对晋商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晋商集团综合研究、晋商研究、晋商集团比较研究,共3个类别。在这3个类别的研究成果中,无疑以晋商研究成果为大宗。但同时,其他领域的研究也都得到较快的发展。

(1)晋商集团的综合研究。

对晋商集团的综合研究,即是以晋商集团为研究对象,但又不局限于这一单个区域性商人集团,而是将数个区域性商人集团放在一起论述。这方面影响最大的著作当推张海鹏、张海瀛主编的《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该书分10章,共41万字,分别论述了明清时期山西、陕西、宁波、山东、广东、福建、洞庭、江右、龙游、徽州十大商帮的形成、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各商帮的经营范围、资本流向及历史作用,是首部对十大商帮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对区域性商人集团综合研究的论文有:张守广《试论明清时期地域商人集团的产生、发展及特点》;(《江苏社联通讯》1990年第2期)陈锋《论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集团的发展》;(《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4期)李华《清代湖南的外籍商人——清代地方商人研究之六》;(《清史研究》1991年第1期)王兴亚《明清时期河南山陕商人》;(《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桑良志《十大商帮与藏书文化》;(《黄山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刘文峰《明清山陕商人与儒家文化》;(《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第4期)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宋伦、李刚《明清山陕商人在湖北的活动及其会馆建设》;(《江汉论坛》2004年第10期)宋伦、田兵权《明清山陕商人在甘肃的活动及会馆建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第4期)宋伦、李刚《明清山陕商人在河南的会馆建设及其市场化因素》;(《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张实龙《商人与儒学——以明清甬商、徽商、晋商为例》;(《宁波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李刚、崔洁《明清山陕商人的契约化经营模式探析》;(《民办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黄冬霞、李刚《明清陕晋商帮地位变迁探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等。探讨了区域性商人集团的形成、发展及特点,山陕商人的契约化经营模式及会馆建设、陕晋商帮地位变迁、商帮与藏书文化、甬徽晋商人与儒学等问题。

(2)晋商研究。

晋商研究,是指以山西地区商人集团,或对晋商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专门研究。在这一时期,晋商的研究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晋商进行专门研究的论著也颇多。张正明、薛慧林主编《明清晋商资料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一书,收集了20余万字的第一手资料,按“明清时期的山西社会”、“活动范围与经营行业”、“经营方式和政治态度”、“会馆碑刻”、“资本积累和利润流向”5大类编排。中国人民银行山西分行、山西财经学院编《山西票号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分三编,11章,约110多万字,是一部关于山西票号商的史料汇编。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出版于1972年,80年代由张正明等翻译成中文,1986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首先就山西商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进行了论述。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就山西商人的形象、特点及历史性质进行了探讨。关于山西商人如何看待商业,并以怎样的态度去经营商业,他们是怎样建立自己的营业组织的,他们和封建政权结合的途径、后果,他们获得的高额利润的去向等问题,在书中都进行了具体分析。且资料翔实。惜其未涉及山西票号。黄鉴晖《山西票号史》1992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出修订本。该书分为八章,论述了山西票号出现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析了山西票号起源诸说,如隋末唐初说、明末清初说、清康熙乾隆嘉庆说等,认为山西票号起源于1823年左右。并将山西的发展划分为山西票号最初发展(1823—1853)、山西票号发展的挫折(1853—1863)、山西票号的大发展(1863—1893)、山西票号发展的极盛与危机(1893—1911)、山西票号的衰败(1911—1921)五个阶段,深入分析了山西票号衰败的原因。张正明著《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分九章,全面论述了晋商的兴起、发展、衰落过程及原因,分析了晋商的成功之道,对晋商的历史与地位进行了评价,并对山西著名商号与商人、商人家族进行了研究。刘建生、刘鹏生、燕红忠等著《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运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对晋商的制度变迁作了深度分析。专门研究晋商的著作还有: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王孔祥毅等《山西票号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张正明《明清晋商及民风》(人民出版社,2003年)等。这些著作除对晋商进一步总体研究外,多从史料、货币金融角度展开研究。

晋商研究论文有:刘鹏生、李冬《晋商兴衰历史考察》;(《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1期)欧人《明清晋商商业价值观简论》;(《商业研究》2003年第9期)刘庭玉《“媚事威权”——晋商兴衰的“怪圈”》;(《现代企业教育》2004年第3期)章颖颉《略论儒家伦理与明清之际社会转型——以山西商人为个案的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常平凡等《浅谈晋商与粮食贸易》,(《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李存华、王智庆《晋商的历史局限性及探析》;(《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6期)侯文正《晋中商帮兴衰史略(连载一) 》;(《文史月刊》2006年第1期)张钧《明清晋商与传统法律文化论纲》;(《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王璐《明清晋商对外贸易的历史作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9期)张卫东、王家进《从晋商兴衰的生态学原因看新晋商的崛起》;(《太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赵丽生《明清晋商的历史地位与会计成就》;(《会计之友》2008年第5期)王勇红、王勇浩《明清山西盐商与茶商之比较》;(《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孙桂芸《晋商与山西戏曲艺术的传播》;(《沧桑》2008年第1期)李存华、王智庆《明清晋东商人兴衰探缘》;(《沧桑》2008年第4期)成艳萍《国际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明清晋商》;(《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乔南《清代山西商人行商地域范围研究》;(《晋阳学刊》2008年第2期)李茂盛《论明清晋商崛起的历史经验》;(《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王红芳《明清晋商对俄茶叶贸易兴衰的分析与启示》;(《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6期)张权《论明清工商业会馆对商帮的作用——以晋商会馆为例》;(《社科纵横》2012年第3期)梁威《明清晋商对山西梆子发展的积极影响》;(《黄河之声》2012年第9期)燕红忠《明清晋商制度的基本模式与实现方式——自我实施与集体主义惩戒机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3期)吕艳伟《试述地理环境在晋商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王志东、燕红忠《晋商与政府结合的原因及其影响——关于传统官商关系的一个“合约”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吴瑞娟《人口迁徙在明清晋商发展中的作用》(《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孔祥毅《晋商兴衰与转型中的教训》;(《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孙丽萍《论明清晋商对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贡献》;(《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段建宏《泽潞商人·戏台·地域社会》;(《前沿》2009年第3期)秦佩珩《清代晋商之盐商和票号再探讨》;(《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许晓静《明清晋商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经营战略的影响》;(《晋中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张志娟《明清晋商家族中的妇女生活窥探》;(《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10期)陈远志《浅析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政策与晋商的崛起》;(《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7期)刘文智《清代前期的山西商人》;(《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陶宏伟《明清时期平定商人的发展与转型》;(《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晋阳学刊1991年第2期)等。探讨了晋商兴衰的原因、晋商与华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晋商的商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晋商的慈善活动、晋商与戏曲艺术发展等问题。

(3)晋商集团比较研究。

各地方商比较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方才有成果发表。但现在也已取得一些成绩。刘建生、燕红忠、张喜琴等著《明清晋商与徽商之比较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年8月)一书,在对盐业、茶、粮、布、典当等行业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归纳了两大商帮的共同特征、差异及其兴衰过程,并进而对两大商帮的制度模式、经营管理机制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比较。论文方面:王世华《双子星座:徽商、晋商比较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陈立旭《区域工商文化传统与当代经济发展——对传统浙商晋商徽商的一种比较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 期)刘建生、燕红忠《晋商与徽商经营管理之比较——传统文化在商业运营中的作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2002年)余龙生《明清江西商人与晋商的比较》;(《中国市场》2006年第52期)陈梅龙、沈月红《宁波商帮与晋商、徽商、粤商比较析论》;(《宁波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蔡洪滨、周黎安、吴意云《宗族制度、商人信仰与商帮治理:关于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乐承耀《甬商与晋商地域文化传承比较研究》;(《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何威《明清时期河州商人与山西商人比较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张益赫、葛扬《文化信仰与商帮治理:明清时期晋商、徽商比较制度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郭世强《历史地理视角下明清陕、徽、晋三商比较——兼论陕商的没落》;(《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乔建伟《明清时期鲁商与晋商异同比较及原因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付建华《“三言二拍”中的苏州徽州商人与明清时晋商之比较》(《晋中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等。徽商与晋商的比较最为人注目,但同时也涉及到了与宁波商人、江西商人、河州商人等。比较的范围在逐步拓宽。

通过上述对晋商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可以看出,百余年来,晋商研究已取得斐然成绩,佳作迭现。无疑,这些成果对推动晋商研究的深入是贡献极大的。但综观整个现有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对晋商专题资料集仅寥寥数部,对晋商人物传记研究也还未真正起步。现已编纂的商人资料集仅有《明清晋商资料选编》、《山西票号史料》。虽皆发掘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极高的价值,为研究提供了不少方便,但晋商人物传记的资料的在搜集、整理上明显不足,不能适应晋商研究迅速发展的要求。研究晋商人物传记的文章也很少,且多从文学角度展开研究。

由上可见,晋商研究的各个部分在取得可观的成绩,但对晋商人物传记资料集的编纂与研究是其中最需要加强的一块。晋商人物传记资料是商人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主体和灵魂。没有商人传记的商人资料就无法叫做商人资料。同时,商人传记是研究晋商人物最基本的资料。故对晋商人物传记资料进行整理与研究甚有必要。

二 新视野下的晋商研究

在明清众多的地域性集团商人中,以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大,并较早的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日本学者藤井宏教授在1953年发表有《新安商人的研究》(《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1期)是国外学者对明清商人研究的重要成果,该文中大量运用了《太函集》中商人传记等资料,引发了学界对明清文集中商人传记资料的重视。寺田隆信主要对山西商人进行了研究,其对山西商人的谱系、商业活动的内容、范围、经营形态、商业观等方面做出了具有开掘性的论述,出版有《山西商人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在他们的著作中大量引用了明清方志、文集中的商人传记材料,对商人传记资料的发掘和利用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还有学者对士大夫所作商人传记研究的成果,如耿传友的《汪道昆<太函集>商人传记初探》,(《古籍研究》2001年第3期)《汪道昆商人传记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论明清徽商传记的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等系列文章,孔礼祥的《王世贞商人传记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论王世贞商人传记中的商妇形象——兼论王世贞的妇女观》。(《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邱江宁的《士、商融合与文体之变——以王世贞的商人传记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引用了“文体”概念,研究王世贞的商人传记,他认为王世贞在写作商人传记时倾向于选择士、商身份有过置换的传主,并热衷于表现商人身上士的素养和道德节操。以上这些学者的研究均围绕汪道昆和王世贞二人的商人传记展开讨论,此类研究为充分发掘和利用文集中的商人传记做了良好的开拓性研究。

在研究商人传记时地方志中的商人传记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地方志已经为学者们重视,成为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如吴琦的《从地方志书看明清甘肃的商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利用方志资料考察了甘肃的商业状况。王振忠的《万历<歙志>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徽州社会》[《传统中国研究辑刊》(第五辑)2008年]以万历《歙志》为中心,结合明人文集、族谱等资料,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该书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社会,堪称利用方志等资料研究商人与社会的典范。何建木《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以清民国的婺源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主要运用了县志和族谱等资料的人物传记分析了婺源商人与区域社会变迁的关系。张世敏,成亚林的《论地方志商人传记的思想倾向》(《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认为地方志商人传记与文集商人传记思想倾向存在差异,儒家思想在地方志商人传记中占统治地位,佛教思想只是潜隐的补充。虽然如此,目前利用地方志中商人传记资料的研究成果依然较少。

山西商人研究方兴未艾,对商人传记的研究日渐增多,使用更加频繁,该类资料主要散见在方志等文献当中,急需得到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山西商人作为兴起较早的地域商人集团,和其他商帮相比研究相对充分,但对研究商人最基本的资料——商人传记的整理和研究基本属于空白状况,在目前学者的研究论著中商人传记仅仅局限于部分引用阶段,而缺乏宏观总体的统计和整理。通过对地方志资料中的商人传记分门别类,进行本体性的研究,梳理和厘清商人传记的材料来源,考察传记作者的阶层出身、社会地位、生活地域及给商人作传的动机以及目的,为开展区域性研究和合理利用这类文献提供参考,促进明清商人的研究与进步。人物传记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透过商人传记的研究,我们能够直观形象地了解到当时商人活动的具体情况,总结商人传记的演变过程及发展特点,正确认识商人传记的写作手法及其蕴含的深层次用意。

研究山西商人的普通人物,讲述他们的创业史以及他们的经营活动,对山西经济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为当今商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形象提供参考,可以激发当代人的创业热情。总结山西商人的历史局限性,为我们今天吸取经验教训提供历史借鉴。

[1]王璋.近十年晋商研究综述[J].中国城市经济研究,2011(15):70-72.

[2]赵海涛,胡海桃.近十年晋商研究综述[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76-80.

[3]赵海涛,胡海桃.2003-2013年晋商研究综述[J].运城学院学报,2014(3):42-46.

Class No.:K207:G127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verview of Shanxi Merchants Research

Li Weizhi1,Li Weihua2

(1.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outhwestern University,Beibei,Chongqing 400715,China;2.Department of Earthquake Science,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anhe, Hebei 065200,China)

The research of Shanxi merchants group has made a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hundreds of years, but there are also lack of biography of the Shanxi merchants. The biographical dat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ata, and the main body and soul of Shanxi merchants group. Application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materials is a new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Shanxi merchants group.

Shanxi; research; overview

A

李伟志,硕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研究方向:明清史。

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重大项目“明清商人传记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4ZDB035),首席专家:张明富。

1672-6758(2016)08-0025-4

K207:G127

猜你喜欢

票号晋商传记
山西票号的固执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山西票号的固执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