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诚意拥抱春天
2016-03-08吴一鸣
吴一鸣
我们用诚意拥抱春天
吴一鸣
2015年行将结束的一天,华政长宁校区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因为得知有位老师可能因工作调动离开华政,研究生们自发地在食堂门口拉起横幅并签名,殷切恳请这位老师别走。学生们的理由很简单:“太过爱您!”
当天,朋友圈就被这张横幅的照片刷了屏。
这样的事情在别的学校也许并非罕见,但在华政似乎尚属首次。尤其让人感慨的是,学生们穷尽一切办法挽留的这位老师,既非著名法学家,亦非教授博导,更没有“长江学者”、“东方学者”这样的头衔,而只是一个评上副教授不久的、当然也并不算年轻的老师。不过学生们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他们只是认定,这个能耐心给他们讲中文与拉丁文的发音与文法区别的、学识能用浩瀚来形容的“华政萌神”,是一个对学术、对学生有诚意的老师。这就够了,对于这样的老师,学生们愿意无节操地献上有品位的爱。
的确,华政的研究生似乎越来越有品位了。就在此前不久,华政召开了为期两天的“第一期中德民法评注会议”,研究生们每天大清早斜穿上海,大老远地从长宁赶到松江,直接挤爆会场。同学们知道,这是一个有诚意的会议。虽然民法评注是一项对于学术发展和法律实践功德无量的事业,但对于从事评注工作的学者而言,却完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工作很难进入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以至于会议最后,几位发起评注工作的学者在谈到对这项工作的打算时,场面几近悲壮。可想而知,没有对学术的热情和诚意,从事这项工作简直就是上了贼船。
所以,也许不仅仅是我们的研究生更有品位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幸遇上了诚意。
学术从来都是一项需要诚意的事业,需要诚意地付出,需要诚意地对待。但一直以来,总有着层出不穷的雾霾般的干扰因素掩盖着诚意的光芒。虽然我们无法确定何时终能云开雾散,但能够确定的是,如果学术的诚意不能得到准确地识别和善待,学术真正的春天就无法期待。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改版、扩容、调整栏目、扩大审稿专家的队伍以加强审稿的针对性,我们愿意接受“期刊界的某某捞”的称呼并随时准备在适当的时候调整我们的配方。也许在已经到来的2016年,我们不会有这么多的动作,但这些动作本就不是为了刷存在感,而只是在用一贯的诚意负担起我们所理解的使命。我们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极具潜力的年轻作者出现在我们的期刊中,就像许多名家当年一样,尽管这让我们在联想到某些目录时也会有些许的惶然,但很显然,有一些东西并不像自然界的春天可以通过等待而达致,其更需要付出与承受。
新的一年,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以诚待诚,而不会去刻意追求新的气象,因为那个气象万千的春天,就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