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设计:从人本走向审美

2016-03-08李万军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关键词:生活世界以人为本

李万军,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现代设计:从人本走向审美

李万军,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就当代设计而言,我们首先要厘清“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源流,透过现代设计发展的历程,解析出设计原则由人本走向审美的生成过程;深思当代设计的基本问题,指出当代设计活动中享乐化、技术化、虚无化倾向。由此展现出设计活动中人、自然、产品、生活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设计的创制活动还原到人的生活世界与人的使用体验之中,从而解析出设计中欲望、技术、大道(智慧)的内在关联,为人的生活世界构建出一种美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以人为本; 审美设计; 生活世界

当今,“设计”一词已为人们广泛而频繁地使用,这不仅是由于设计在当代所包涵的含义十分宽泛,而且设计活动也已成为人的生活世界的普遍现象。英国的工业革命以来,产业结构几经调整,产业模式不断革新,产品设计推陈出新。面对快速变革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人们在欢呼新技术的来到之时也成为新产品痴迷的追随者。设计活动开始与人的生活世界建立密切的联系。现代设计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主义风格再到后现代,它所创制的产品、建筑以及城市等,将人的生活世界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觉景观,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设计风格,从而推动了当代设计潮流走向多元化发展方向。在当代人的生活世界中,设计问题层出不穷,设计现象纷繁复杂,设计风格多样变幻。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也构成了设计的主题,那么“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设计界的一条“金科玉律”,但这条理所当然的原则还未引起我们足够的深思。

一、“以人为本”的溯源

人本主义思潮贯穿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与人本主义的思潮密切相关,而人本主义就是对“以人为本”的展开和续写。西方关于人本主义思想由来已久,其核心思想是宣扬人的人性,反对神性,强调人的价值,人作为生活世界的本源而置于首要地位*部分观点参见李万军:《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生成及其流变》,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是相对于神本、物本而言的,将人确立为我们生活世界的核心。

“以人为本”的理念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认识你自己’是铭刻在德尔斐神庙前的格言,应该说是苏格拉底最早将它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的,它开始了人的自我认识过程,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了。”[1]51“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表明你是人而不是神。“人”的研究开始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2]133人作为万物的存在的尺度,标志着哲学的研究由自然转向人自身,事物的存在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古希腊思想“走上了人学的道路,或者说走上了主体性的道路:研究人们的内心活动,研究人们的观念和意志力。”[3]97将人看做自然和社会的中心,确立了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人的意识开始萌发。

进入中世纪,上帝成为一切事物的主宰,神是至高无上的,人只有匍匐在上帝的脚下,成为神的仆人。“基督徒把幸福看做上帝赐予的福分,只有被上帝拯救的人才会有幸福,只有认识并践履上帝智慧的人才能被拯救。”[4]382人的实践是建基于对上帝的信仰之上,只有对上帝的爱才能获得幸福从而达到最高的智慧。这一时期的思想主题是上帝、世界和灵魂,人的理性和价值统统被置于上帝的规定之下。

近代以来,人们对上帝的崇拜转向人自身的崇尚。14世纪伊始,关于上帝、世界、灵魂和人的自由意志的讨论,为“人本主义”的到来起到铺垫作用。这一时期的基本主张体现为以人道取代神道,确立人的中心地位;提倡人权反对神权,回归人的现世生活;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倡导个性解放,倡导自由和平等,回归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内容,并以《人权宣言》的形式得以肯定,宣扬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进入19世纪,“以人为本”的理念展现出新的特点:康德提出“人是目的”;费尔巴哈从人的灵魂与肉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类的关系出发,确立了生活世界中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近代的任务是把上帝现实化和人化——神学转化为人类学并且在人类学中瓦解”[5]265,将上帝人化,将人神化;黑格尔认为人权非天赋,而是历史形成的。“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6]356由此,将人置于人的生活世界中,人的生命具体展现为价值和意义。

进入现代,人的地位在世界中得以凸显,不再是人与世界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人生于世”,即人与世界本原合一。对人自身的思考多从存在、心理、符号等维度来进行,其主要特征显现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由每个人的生活和世界所构成,它不是一个物的世界、神的世界或者技术的世界,人理应成为生活世界的核心,人因此享有基本权利和义务,从而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人生命的体验和经验成为前提,强调人的人性、本能及其存在,将人的欲望和情感彰显。然而,理性张扬带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压抑了人的人性,使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当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它设计出一种历史总体——一个‘世界’。”[7]140现代技术向人展示出巨大的魔力,以至于能够取代上帝成为人膜拜的新上帝,但技术终究是一种工具理性,压抑着人。现代技术正成为人释放其情感和欲望的巨大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对现代技术进行反思和纠正,从而为其确立自身的边界,消解技术化所带来的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丧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后现代思想主要展现为无规定性,解构主义成为其标志。一方面反对最高原则和最后根据的反规定性,具体表现为反对一切的原则、根据、目的、中心、基础、存在、理性、上帝、自我以及真、善、美,等等;另一方面它自身没有一个确定的原则,一切皆有可能的多维形态,以其无规定来规定其他。“西方文化的发展史表明,自从进入‘主体—客体’的模式以后,人就由于成了认识的主体、权力的主体、道德的主体,而忽视了、抹杀了人的感性、欲望、本能诸方面。后现代主义认为这样的主体是‘被异化了的’,而非真实的。”[8]46在后现代思想中关于主体性的人已被消解,“以人为本”的问题也不复存在,人成为一个欲望化和工具化的人,是一个不断否定的、生成的人。

从古希腊人的觉醒、中世纪上帝的仆人、近代人本的确立、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到后现代无规定的人,对于人自身的思考从未间断,从而形成了一条隐秘的红线,展现出“以人为本”理念的生成过程,彰显了人的价值和生命。关于人的规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主题,也召唤了不同的设计活动方式。古希腊人的意识才刚刚觉醒,设计活动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手工匠人集设计与制作于一身,手工艺品的制作是为了满足贵族和神的需求。到了中世纪上帝成了一切事物的主宰,艺术设计的创制是为展现人对于上帝的爱。近代以来随着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到来,人本思想得以确立,设计的理想是为创建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模式。进入现代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成为机器的奴隶,设计的创制是为了打破机器的桎梏,为人提供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后现代社会的来临,人生在世没有规定,没有目标,设计的创制活动将人转变为一个欲望化、技术化、虚无化的人游荡于生活世界中。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人本主义的兴起,对于人性的关怀投射于设计的创制活动中,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成为了人本思想的直接展现,因此对其本源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设计中“人”的问题。

二、人本设计的流变

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原则源于人欲望的生成,它借助于人身体的技艺和现代技术将人大脑中的构思和方案带出来形成人造物。以“人的欲望”为开端来思考设计问题,必须首要解决好人与物的关系问题,据此设计出的产品展现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设计所创制出的产品成为连接的中介联通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世界、人与生活世界,同时也展现出与三者之间的关联。参见李万军:《当代设计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9页。。“当我们把视角移向生活世界,人作为世界之本的意识就立即被召唤出来了。人的生活世界包含三个层面,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它们无一不是人类实践和创造的结果。”[9]12人在实践和创造的同时也在设计自身,只要是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就可以将这一行动理解为设计性的活动。人生在世将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以及遭遇到纷繁复杂的问题,这都需要去面对和解决。就人所面临的问题,在思考如何解决的过程中,设计便开始萌发。设计因人而生、因事而起、因物而兴,展现出一个生成的过程,其本源在于人。

现代设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三个阶段。

手工业时期,匠人们所生产的产品用料考究,制造精美,但往往是单件生产,服务的对象是贵族和上帝,平民百姓是无法享用的。但到了工业大革命之后,机器生产的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世界。由于受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一时期人的意识开始觉醒,设计的产品不再是为了上帝、贵族们专享,而是为了平民大众所使用。“从手工艺到机械化,这种转变究竟是好还是坏?所有关心物质之美的人必然会有这样的疑问。”[10]153出于对往日精致生活的向往,莫里斯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其目的是为了抵制机器生产的粗制滥造的产品,回归手工艺作坊生产,为大众提供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同时在具体的设计活动之中,他强调材料的质感及其价值在设计中得到真实体现,使实用性和美观性完美结合。但应当指出的是机械化步伐不可阻挡,终将会为我们构建出美好的生活世界。这一时期确立了设计为人——大众服务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始影响具体的设计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大众。设计服务对象转变,意味着设计理念的转变,权利、自由、平等的精神在设计活动中得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始在设计活动中萌发,推动了从手工艺向机械化大生产的转变。

由于工业化生产与手工艺理想之间的冲突,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工业产品如何适应机器技术的发展,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因为创造者和劳动者将使用同样的手段,操作同样的材料。更为彻底的是,现实不再是实体,而是关系的集合,形式向结构让步。被人们理解的功能主义解开了20世纪的新篇章。”[11]152其标志性口号体现为沙利文(Louis Sullivan)的“形式追随功能”。虽然现代设计产生的直接动力是工业革命,但也出现了针对机器生产技术而提出的强烈质疑声音,从而促使了现代设计将技术与艺术统一到产品的创制中,寻求人与产品两者之间的一种张力关系。“包豪斯的观点是,所有的设计(包括作为最高形式的建筑)都服务于惟一的目标:提升那些当时被称做‘无产阶级’的人们的精神生活。这条道路的第一步就是改善大多数人的物质条件。”[12]56包豪斯时期的设计思想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情怀,主张设计为大众服务,希望通过设计为人建构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文艺复兴以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通过产品的设计生产得以实物化展现,设计的创制将人性的自由、平等的精神展现于日常生活世界中。“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开始在设计的创制活动中确立,从而为现代设计指引方向。

进入后现代,特别是到了20世纪后期,西方设计理论和实践走上了多元化发展方向,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不再成为惟一愿景。设计活动转向对人自身的关注,日用品的设计生产不是为了制造和使用,而是为了购买和消费。“今天,随着物品和设计以同样的方式成为碎片,我们被迫重新考虑消费的意义。人们或许认为科技的迅速发展宣布了市场的大繁荣,但产品概念引发的身份危机阻断了这一切的发生。”[13]43产品一方面转变为具有符号意义的商品;另一方面从功能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14]33通过透视产品对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生活世界的改变,深入思考设计如何将生活世界中的人与产品关联在一起,进而成为当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对后现代设计而言,规定与无规定并存,设计存在于各种矛盾对峙的观点之中,解构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设计成为人的欲望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现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对机器生产的批评,到功能技术的崇尚,再到人文的关怀,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人人平等、服务大众的社会理想,显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一个生成过程。人们对产品的关心日益凸显,设计的创制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设计活动源于人,为了人,显现出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务必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研究现代人的日常生存方式……我们关注自身,是以人为尺度”[15]65。但这也同时隐含着一个巨大的危险,在设计活动中既然一切都是为了人,人成为其活动的中心以及最终根据,那么在设计的创制活动中人就成为惟一的尺度,“以人为中心”的意识渗透人的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以至于出现“人定胜天”的口号,这无疑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人成为自然的对立面,弱小的人类在掌握现代技术后将原本强大的自然界转为可以征服和改造的对象。

从工艺美术运动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对设计的思考方式必将启迪当代人对生活世界的深思。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式对我们现代多元社会还是否可行?人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主宰,自然世界并非是人随便可以利用的物质质料。人只是自然的守护者,与自然世界共同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实现,而设计也在其中得以凸显,其不仅满足人的生存需求,而且实现人的存在体验。“首先是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他们力图从工业设计的工人组织中开始,通过‘自然界的自然’这一理念去寻求美”[16]53。设计的创制正成为人的实践和审美的过程,产品不再成为终极目标,而是作为一种载体通向审美。

三、当代设计的解析

当代设计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创制,而是扩大到人的整个生活世界,“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人类真正的需要,使设计从功利主义、工具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短视中摆脱出来,实现功能与形式、科学与艺术、事实与价值、传统与创新、人与自然的统一,使设计奠立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奠立在人性的基础上。”[17]14探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生成,显现出对于当代设计的思考必须从人的生活世界来分析。“生活世界就是智慧、欲望和工具三者的聚集活动。我们称这种活动为游戏。”[18]79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由活生生的人和自然万物所构成的,是可以感知的,因而就是感性活动。“在这样的意义上,生活世界本身就是审美的。”[18]95生活世界中欲望、技术、大道(智慧)三者的游戏,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设计的创制活动之中,因而当代设计所表征出来的基本特征为享乐化、技术化和虚无化。

当代设计已经为人营造出一个人工世界,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设计以为了人的生活便利以及幸福的名义,不断创制出名目繁多的产品,刺激着人们购买的欲望。它在极大地满足人的各种欲望之时,也因此使人生发出更多的欲望,使欲望越过其自身的边界,成为欲望的欲望。设计演变成欲望实现的工具和手段。成为人工具的设计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它将隐秘的欲望现实化,满足人的感官享受。如果仅从欲望出发来创制产品,将使设计走向纯粹的形式主义风格,不断地推动着欲望的生成和实现,以满足感官的享乐。如波普主义设计运动直接的出发点就是人的欲望的直接表达,没有将设计的创制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世界的整体来思考,从而导致了人的人性与物的本性的割裂。享乐化设计使人沉浸于个人自身的欲望之中,使个人物欲极大膨胀,从而导致了人性的匮乏,造成拜金主义泛滥、世俗浮躁、良知衰颓,导致设计的创制活动逾越了欲望的边界,在不断实现着人的欲望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欲望,将欲望无限延展演变为欲望的欲望。这也造成设计所创制的产品在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世界之时,却没能为人建构起一种美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丰裕的物质并非意味着生活的意义和美好,而应从审美的维度来思考设计的创制活动,从而为人的生活世界建构出一条新的道路。

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加快了设计的进步,现代技术以其万能性侵入设计的方方面面,从创意到制造无处不展现为一种技术的方式。技术化的设计彰显为设计活动中对技术的崇拜,现代技术的发展无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解放了人的身体,但设计的技术化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人成为技术的追随者或者奴隶。技术化设计不但没有缓解和调和此种矛盾,反而推波助澜。技术的更新推动了产品的升级换代,疯狂的营销策略撩拨着人们不断消费新产品。由于技术的更新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产品的设计制造是为了人的使用,使生活世界更加美好,而不是为人制造出一个新的上帝。“对人类的威胁不只来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术机械和装置。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类的本质之处触动了人类,构架统治地位咄咄逼人,带着一种可能性,即人类也许已经不得进入一种更为原始的解蔽而逗留,并从而去经验一种更原初的真理的呼声了。”[19]309当代人的生活世界中出现的以“物”为衡量尺度的“拜物教”,将人追求“奢华”“炫耀”的欲望彰显。此时,我们要感叹的是设计师的创造力,还是产品作为“物”所赋有的魔力,诱惑着人的占有与贪婪的欲望,将人性展现为物性?这无疑损害了人的生活世界。设计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所引发的“拜物”文化倾向,需要我们深入反思设计的良知。在当今技术高度发达的生活世界,设计的本性在于为人创造出更好的生活方式。

设计所创制的产品作为一存在物,有宗教的、伦理的和天道的,或是国家的、民族的和家庭的等存在的根据和目的。从手工艺时代到现代设计,人造物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即最高的原则,如古希腊的神殿、中世纪的教堂以及我国古代的皇宫等,其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必须符合神的原则或天道的原则。然而进入当代社会,“上帝之离去,‘上帝的缺席’规定了时代”[20]91。上帝的不在场直接导致了人与物的分离,意味着世界、历史与人不再成为一个整体,使我们的生活世界失去了目标、基础和价值,人生在世也就失去了其最终根据和目的,设计活动也因此在这样一个无规定的生活世界中无根据、无目标地创制。“由于虚无主义敞开了存在、思想和语言等维度的基础的无根性,一切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世界在现代生活中丧失了生命力,如山水诗、山水画和庭院建筑都走向了死胡同。”[21]292在失去上帝、天道和自然的原则后,设计将一切转变为可能,什么都是可行的,无所谓等级、制度、规则,设计的虚无化展现为一种无理念、无原则的创制活动,只有想不到的,没有设计不出来的,这些具体展现在后现代的设计作品中。这些设计作品多呈现出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反叛、嘲弄、挑战,从而展现出开放、多元的设计原则。在没有最高原则和智慧指引下的设计活动,将会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创建出一个个无所不能的新上帝。设计创制的基本原则的丧失,也使得为人创造出美好生活方式的破裂,从而否认了设计的标准和基础,设计的良知已不复存在,好的和坏的设计都成为可能,最终衡量的标准转变为是否能够满足人的欲望,真、善、美的关系和准绳被倾覆,设计活动也因此走向一种无意识的游离状态,服务人欲望的欲望,最终将人淹没于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之中。

设计的创制如果被欲望、技术和虚无所规定,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设计的享乐化、技术化、虚无化。享乐化设计将人的欲望直接展现出来,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欲望,产品的创制即是为了满足欲望的工具,并且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引发人更多的欲望,最终将万事万物变成为可设计的质料,使人不再有居住之地和家园的丧失。技术化设计所奉行的是“多、快、好、省”的效率原则,一切以利益的多少为前提,设计据此转变为计算,沦落为人单纯的手段和工具,割裂了人与生活世界的关联。虚无化设计丧失了设计的原则和根据,设计的创制变成了一切皆有可能。享乐化、技术化、虚无化设计所创建的生活世界将不能创建出人的家园,无家可归必然成为当代人的宿命。家园的不复存在构成了当代人生存的危机,然而在这危机之处也将开辟新的机遇之所,必将推动现有设计原则的终结与未来设计理念的开端。正是在这一危机之处,“审美设计乃是对于人类的‘生存方式’(包括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交通方式等)的设计,因而它将对人类的命运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22]338-339设计在此重构了在当代的使命:如何营造出“人诗意地居住”[20]213,使我们的生活世界更加美好。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正遭遇中西思想和文化的碰撞,设计已经成为人的存在方式,就“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探究,将有利于深入思考设计活动的本性。人在创制产品的过程中,产品也相应地造就了人,它为人的生活世界营造出一个新的自然,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人们。人在设计产品的同时也在设计着自身,设计成为人思想的物化,产品也就成为人身体的延伸。设计的创制活动由人的欲望出发,借助于技术,在大道(智慧)的指引下,使产品合乎人的人性,从而将人、产品与生活世界关联成一个整体,才能最终走向美的设计。美的设计应该是具有实用的功能,但更能净化人的心性,具备功能和审美的双重属性,引领人们成为审美的人。

参考文献:

[1]汪子篙:《希腊哲学史》(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版。

[3](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4]赵敦华:《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Feuerbach.GesammelteWerke9,Berlin :Akademie-Verlag,198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美)郝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8]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9]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0](英)威廉·莫里斯:《手工艺的复兴》,载《中外设计艺术论著精读》,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11]《设计美学》,载《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荷)J.W.德鲁克:《伦理VS.审美:基于功能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角的设计批评》(1),载《装饰》2012年第1期。

[13] 菲利莆·莱姆奥耐:《传统理性的让位》,载《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15](法)柯布西耶:《光辉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16]《什么是“好的设计”与如何表现今天》,载《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朱红文:《工业·技术与设计——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8]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Martin Heidegger.Basic Writings,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1977.

[20]Martin Heidegger.Poetry,Language,Thought,trans,by Albert Hofstandter,Beijin: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21]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叶郎:《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责任编辑吴兰丽

作者简介:李万军,哲学博士,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设计美学与西方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现代设计中人本主义批评思潮研究”(11YZC760040);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象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JYTE012)

收稿日期:2016-01-20

中图分类号:B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16)04-0040-06

Modern Design:from People-oriented to the Aesthetic

LI Wan-jun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For the contemporary design,we must first clarify the origin of "people-oriented" design idea.Through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design,the design principle is resolved by the process of generating from a people-oriented starting point to the aesthetic.Pondering the basic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design,the essay points out that modern design has the problems of nihilism,technologism and hedonism.Thus,it shows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nature,products and life world in the design activities.Reducing design to the world of life and people's experience,it resolv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desire,technology and wisdom in design.So it constructs a kind of life style of beauty in the world.

Key words:people-oriented; aesthetic design; life world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以人为本
让幼儿教育教学面向生活世界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本质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