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控
2016-03-08辽宁省辽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1000
马 跃 辽宁省辽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11000
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控
马 跃辽宁省辽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1000
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又称鹅呼肠孤病毒感染,是2001年以来在我国养鹅业出现的一种呼肠孤病毒病。该病主要危害1~10周龄鹅,其特征病变是肝脏兼具出血灶和坏死灶。该病由王永坤首先在江苏发现,此后在全国许多地方的鹅群流行并造成危害。
1 病原分析
该病的病原为鹅呼肠孤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成员。若按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的分类标准,可认为GRV与禽呼肠孤病毒属同种病毒,并可称之为ARV的鹅源分离株。GRV具有典型呼肠孤病毒形态特征,即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呈二十面体对称并有双层衣壳结构,直径约76~86nm,核心(内衣壳)直径约51~57nm。GRV基因组为双链RNA,分10个片段,按核酸电泳迁移率,分别为L组(L1、L2、L3)、M组(M1、M2、M3)和S组(S1、S2、S3、S4),编码λ蛋白(λA、λB、λC)、μ蛋白(μA、μB、μNS)和 σ蛋白(σC、σA、σB、σNS)。与ARV类似,GRV的S1片段为三顺反子,除编码σC蛋白外,还编码非结构蛋白P10 和P18(该命名来源于分子量),但P18与ARV的对应蛋白(P17)缺乏序列相似性。
在琼脂扩散试验中,GRV与鸡源ARVPR株存在交叉反应,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群特异性抗原。GRV与北京鸭“脾坏死病”和番鸭“新肝病”病原具有相近的遗传进化关系,但与番鸭“白点病”和匈牙利的鹅呼肠孤病毒之间存在明显的序列差异。
病毒能在发育良好的鹅胚、鸭胚、番鸭胚和鸡胚中繁殖,大多能致死胚胎。感染鹅胚、鸭胚和番鸭胚死亡率高达95%,而感染鸡胚的死亡率为85%。胚胎死亡集中于接种后96~120小时。病毒也能在鸡胚、鸭胚、番鸭胚和鹅胚成纤维细胞上复制,并产生细胞病变。GRV对乙醚、氯仿、胰蛋白酶不敏感,对酸、热有较强抵抗力。GRV不能凝集禽类和哺乳动物红细胞。
2 流行病学
不同品种的鹅对该病均易感。在自然条件下,该病主要发生于1~10周龄的鹅,尤以2~4周龄的鹅多发。发病率为10%~70%,死亡率为2%~60%。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日龄有密切关系,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4周龄以内雏鹅发病率可达70%以上,死亡率达60%左右。而7~10周龄鹅的死亡率低,为2%~3%。青年鹅感染后多不出现明显症状,种鹅感染后虽然无临床症状,但对产蛋率和出雏率有一定影响,病毒可经卵垂直传播。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与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气候骤变以及应激因素有一定关系。患病鹅生长受阻,饲料转化率低。感染鹅群容易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或其他病毒性疾病。
3 临床症状
患病鹅生长受阻是该病的特征。按病程,该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与患病鹅的日龄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感染发病鹅日龄的增长,其发病类型由急性转至慢性。
急性型多发生于3周龄以内雏鹅,病程为2~6天。患病雏鹅精神萎顿,食欲大减或废绝,绒毛杂乱、无光泽,体小瘦弱,喙和蹼颜色淡,呈苍白色,不能站立,行动缓慢、腹泻。病程稍长的患鹅一侧或二侧跗关节或跖关节肿胀。亚急性和慢性型多发生于3周龄以上的鹅,病程为5~9天。患病鹅精神不佳,食欲减少,不愿站立,行动困难,呈跛行,跗关节、跖关节肿胀明显。有些病例趾关节或脚和趾屈肌腱等部位肿胀。
4 诊断方法
根据大体病变可对该病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无菌采集病(死)鹅的病变肝脏和(或)脾脏,研磨,用灭菌PBS或Hank's液制成悬液。经无菌处理后,接种10日龄SPF鸡胚(或12日龄鹅胚、11日龄鸭胚、12~13日龄番鸭胚),每胚经绒毛尿囊膜接种0.1mL,置于37~38℃环境中培养,大多数胚胎于接种后4~5天死亡。收获死亡或有病变胚胎的尿囊液和绒毛尿囊膜制成匀浆保存。用已知抗血清在胚胎或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进行中和试验,或用琼脂扩散试验对病毒分离株进行鉴定。从含毒病料或病毒分离物提取RNA为模板,用GRV特异性RT-PCR进行扩增,可对GRV进行快速检测或鉴定。若回收扩增产物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有利于比较待检毒株与GRV已知序列的异同。
用含毒病料或病毒分离物 (1∶5稀释),经肌肉(1.0mL或爪垫(0.2mL)接种10日龄左右易感雏鹅,亦可用于该病的诊断。雏鹅一般于感染后5~6天发病,死亡雏鹅应表现出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
5 防控措施
患病和带毒鹅群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来源。GRV可经卵垂直传播,因此感染种群的蛋不能用于孵化。病毒可经粪便排出,从而污染场地,造成疫病不断扩大。因此,应淘汰或隔离病鹅,对场地进行消毒。患病鹅群容易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应适当使用药物,以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