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2019-02-26黄波
黄 波
广西马山县周鹿镇农业和林业站,广西马山 530603
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是危害养鸭业的重要病毒性传染病之一。呼肠孤病毒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病毒,主要感染1月龄以内的雏鸭,病鸭感染后会导致肝、脾、肾脏的病变。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病毒污染饲料、饮水及垫草都会造成健康家禽接触感染,呼肠孤病毒也可以通过垂直传播[1]。
近几年,鸭呼肠孤病毒出现了新的变异毒株,毒力增强,导致鸭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经典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主要引起鸭坏死性肝炎,肝脏表面出现白点和花斑,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可以引起鸭的出血性坏死性肝炎,脾坏死,严重制约养鸭业的健康发展。2019年3月,某鸭场出现鸭感染新型呼肠孤病毒的病例,现将诊治过程作一总结,供养鸭同行参考。
1 发病情况
某养殖场共有1月龄鸭2 000 只,2019年3月开始出现零星鸭发病死亡,发病率在10%以上,死亡率30%左右。发病鸭为1月龄内的小鸭。现场观察发现,养殖场环境饲养管理较差,卫生状况不佳。
2 临床症状
发病鸭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生长发育迟缓,脚软,出现关节炎症状,泄殖腔外翻,排绿色稀便。病鸭消瘦,一般在发病后3 d 内死亡,死前极度消瘦,脱水明显,有些死前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鸭可见心肌有出血点,肝脏出血、变性、坏死、质脆易碎,肺部充血、出血,脾肿大、变硬、出血、肾脏肿大、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PCR 检测
取肝脾等病变组织送实验室检测,分别参考文献[2]和[3]的方法进行鸭呼肠孤病毒经典型和新型的PCR 检测,扩增产物跑核酸电泳观察片段大小,核酸电泳显示经典型鸭呼肠孤病毒检测无任何扩增片段,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检测具有298 bp 的特异性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说明发病鸭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4.2 鸭胚接种
将送检的鸭病料组织加灭菌生理盐水研磨处理,用0.45 μm 滤膜的滤器过滤除菌,接种10日龄鸭胚,鸭胚在接种后72~96 h 死亡,剖检死亡的鸭胚可见全身出血,收集鸭胚尿囊液做PCR 检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阳性。
4.3 雏鸭致病性试验
将收集的鸭胚尿囊液攻毒健康7日龄雏鸭5只,1.0 mL/只,攻毒后观察雏鸭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攻毒雏鸭在24 h 后开始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观察7 d,5 只雏鸭全部死亡,剖检死亡的雏鸭可见肝脏坏死、出血,脾肿大等特征,与鸭场发病鸭的临床表现一致。
5 综合诊断结果
根据鸭场病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剖检及实验室PCR 检测、鸭胚接种、雏鸭致病性试验结果,综合判定鸭场发生新型呼肠孤病毒感染。
6 防治措施
鸭呼肠孤病毒的发生与养殖场的环境密切相关,气温骤降、环境潮湿都会增加发病机率。
鸭呼肠孤病毒在鸭群中广泛存在,病毒感染后会有一段潜伏期,感染病鸭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并且感染呼肠孤病毒后会导致鸭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其他细菌病的混合感染,导致死亡率大幅上升。因此,对于生长发育不良的雏鸭,要重点关注是否感染呼肠孤病毒。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做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改善鸭场饲养环境,保持良好的光照和通风,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在本病的流行地区应该接种呼肠孤疫苗,雏鸭在1~2日龄时免疫接种,种鸭在产蛋前1个月接种鸭呼肠孤灭活疫苗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
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由于发病鸭耐过后也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发病鸭没有治疗价值,建议要及时隔离淘汰处理。由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没有特效治疗药物,所以给鸭群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抗生素等进行干预。发生呼肠孤病毒感染后很难净化,鸭场要彻底消毒,饮水中增加电解多维及维生素、葡萄糖等营养物质,提高鸭群抵抗力。同时,病死鸭要深埋并无害化处理。
7 讨 论
鸭呼肠孤病毒的发生近几年呈逐步增加趋势,这与鸭呼肠孤病毒的毒株变异和毒力增强有关,临床上对发病鸭要加强疾病诊断,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鉴定、PCR 方法、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LAMP 检测方法等,其中PCR 检测方法是最常规的检测方法,而且检测方法快速、准确[4]。
规模养鸭场应该严格预防本病的发生,不从疫区引进鸭苗,发生呼肠孤病毒感染后很容易继发细菌病感染,应该降低饲养密度,完善鸭场的生物安全措施[5]。
总之,鸭呼肠孤病毒是严重制约养鸭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的病毒性传染病,规模养殖场一定要提高本病的危害认识,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积极采用疫苗做好免疫预防,同时改善饲养环境,经常消毒,从源头上杜绝鸭呼肠孤病毒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