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2016-03-08赵昌平郑米雪贺雪敏

关键词:大连港协同发展港口

赵昌平,郑米雪,贺雪敏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赵昌平,郑米雪,贺雪敏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6)

摘要:从地理空间、产业链、经济要素、商业模式、转型升级、发展驱动力几个方面分析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协同现状,认为两者的空间协同度不高,产业链与要素协同度有待提升,创新与智慧协同亟须发展,并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港口;临港产业;协同发展;大连港

一、引言

港城关系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与分化的过程,从港城的空间关系研究不断分化为港城互动、港口与港口和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关系研究。Taaffe等(1963)[1]提出了海港空间结构演化六阶段模型,明确了港城演化、港口区位变化的核心动力。Bird(1968,1971)[2,3]提出了Anyport模型,利用模型论证了港口发展推动港口与中心城区不断分离的结论,这一模型为港城关系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Chia-Hong(2013)[4]、Langenus等(2015)[5]利用特定港口的数据对港口发展的理论进行了实证,为相关理论补充了数据与案例。港城关系研究的分支之一港群关系也得到学者们的重视。茅伯科(2005)[6]、曹宝根(2006)[7]就港群形成动力和机制进行研究,提炼出长三角港口群的竞合机制与功能升级机制。De Langen等(2005)[8]、卢长利等(2007)[9]对港口群的竞争合作关系进行了补充与深化研究。茅伯科(2008)[10]利用国内数据探讨了长三角港口发展趋势与港口群协调发展问题。Gianfranco等(2014)[11]研究了港口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与对策。在专业化的港口演化方面,Hayuth(1981)[12]、Wang等(2000)[13]研究了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形成与演化机理。分化研究的另一分支临港产业群的发展也得到重视。Hilling(1977)[14]对港口产业选择与发展布局进行了研究。De Langen(2002)[15]对鹿特丹港口产业集群的结构、绩效、促进发展的政策进行了研究。原毅军等(2004)[16]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大连临港产业的集聚程度。部分学者对港口与临港产业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Notteboom等(2013)[17]对于港口与临港产业间的协同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后续深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整合的视角。已有的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层次的探讨上,在经济要素、企业商业模式、发展驱动力、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化协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因而,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整合分析,深入探讨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机制及相应对策,将是对现有研究的一种补充与完善。

二、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

2014年,大连港集团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51亿t,集装箱突破1000万标箱,跻身世界十大港口行列。大连港集团致力于港口的升级转型,目前大连港正处于从第四代港口不断向第五代港口(即“功能型、国际型、产业型、智慧型、生态型”港口)转型阶段。大连临港产业主要包括石化、造船、装备制造、现代综合物流、海洋等产业,其中的石化、先进装备制造、造船、电子信息、汽车已成为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它们之间已形成一种竞争式的协同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

1.地理空间、产业链、经济要素上的竞争协同

在大连城市建设早期,港口与临港产业都集中在老城区,地理位置的临近给临港产业带来了物流便利,促进了它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港口与临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它们对土地要素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两者在地理空间上进行争夺,从而使得港口发展的后期用地不足。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期间,大连港口向大窑湾、鲇鱼湾、大孤山、北良港、大连湾等地方转移与延伸,老城区港口主要以客运、滚装为主,从而带动石化、装备制造、造船、物流等产业向新市区的各工业园区搬迁,形成新一轮的地理空间争夺。由此可知,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对空间的争夺导致了港口的分散化布局,临港产业的海运依赖性使其在空间上向港口靠近,因而两者间是一种竞争式的协同关系。

近年来,大连港在港口物流贸易、港航金融服务、港口建设开发、临港产业、智慧港口板块上进行了产业链延伸。临港产业中的石化、造船等大型企业建有企业专用码头,它们向港口业务进行了延伸。这种延伸导致两者在产业链上出现重叠与竞争,从而带来资源与资本的重复投入,导致两者运营效率下降,负协同效应开始显现。

港口与临港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其对资本、人才、技术、创新等经济要素的需求扩大,从而导致两者在这些经济要素上的争夺,使得要素价格上升,企业成本上升,导致协同出现负效应。同时,近年来大连地区的人才与劳动力流出速度不断增加,导致经济要素供给减少,推动要素价格上升,企业成本上升,协同负效应更为显著。

2.商业模式上的互构式协同

港口与临港产业企业互为对方商业价值链上的一环。它体现为:临港产业企业是港口的顾客之一,港口为它提供码头装卸、拼箱等相关服务来获得收益;港口还可以与临港产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成为其合作伙伴,稳固两者的关系;还可以通过相互持股,成为对方投资人来获取投资收益。因而,两者形成了一种互构式的协同关系。

3.转型升级上的互择性协同

港口的转型升级将为临港产业企业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有助于优化能匹配服务标准的临港企业的价值链,降低其成本,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那些不能适应港口服务标准的临港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临港产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将对港口服务提出更高标准的服务要求,港口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就会失去这些客户,在市场竞争中被其他港口所替代,失去竞争优势。因而,港口与临港产业间形成一种互择性的协同关系。大连港正向第五代港口转型,它将有助于促进大连临港产业的转型升级。

4.发展驱动力上的共享式协同

大连港口发展的驱动力正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方向转变,创新正成为大连港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变革的首要因素。这些变革对大连港的人才培养、R&D、资本运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辽宁省政府提出的“四个驱动”要求大连的临港产业也要进行转型升级,其首要的发展驱动力为改革与创新驱动。临港产业的相关企业需要进行管理机制、经营模式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培养力度,将传统制造性企业转变为工业4.0式的企业。相同的发展驱动力有助于两者共享经验与知识,产生知识协同效应。

三、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从现状分析来看,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协同发展存在空间协同度不高,产业链协同度、要素协同度有待提高,创新协同、智慧化协同亟须发展的问题。

1.空间协同度不高

在空间分布上,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主要分布在靠近渤海湾的一侧,而靠近黄海的一侧相对较少,各子港口在空间上较为分散,临港产业以各子港为中心进行集聚,分散化的空间布局降低了港口与临港产业的运营效率,提高了运营成本,降低了协同效应。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土地开发体制同港口、临港产业的市场化集聚存在一定的冲突,土地的条块与分散化开发制约了港口、临港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协同。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追求规模化发展的方式同大连土地稀缺、集约化开发的现实相矛盾,从而造成了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分散化布局。

2.产业链协同度、要素协同度有待提升

大连港口临港产业的产业链条较短,分工与分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具有科技与创新的深加工、精加工产业链环节发展严重不足,如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产业链过短与产业分工发展不足造成港口与临港产业之间的关联节点过少,合作空间不足;产业的低端集聚与竞争加剧会减少协同合作机会,从而降低协同度。表现在:一是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大、运营成本高,制约了企业在创新与科技要素上的投入,导致企业与产业创新不足,产业链延伸不足;二是港口业、临港产业的配套产业发展不充分、集聚度较高,导致配套产业竞争不足,创新动力不足,产业深度分工不足;三是辽宁的人文环境与思维方式制约了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企业在商业模式、管理与技术上的创新。

3.创新协同、智慧化协同亟须发展

在大连市政府打造智慧化城市战略的驱动下,大连港与临港产业部分企业将智慧化与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目标,智慧化与智能化得到发展,但港口与临港产业间的创新协同、智慧化协同不足,亟须发展。表现为:一是产业与部门的本位主义制约了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创新合作与智慧化协同;二是大连现有的软件、管理咨询等智慧化产业不能有效支撑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协同发展;三是大连创新与智慧化发展所需的人才、科技创新等要素短缺,限制了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协同发展。

四、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发展的主体涉及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其问题解决也需要政府、产业、企业三层联动。

(一)政府层面对策

1.进行体制改革,形成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环境

大连存在体制影响港口与临港产业空间协同的问题,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的体制改革:一是临港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改革。借鉴国内先进开发区的管理体制,简政放权,政府主导园区规划与考核,把运营权交给投资集团或是企业法人机构,让市场在土地配置上起主导作用,促使产业在空间集聚,提高协同度。二是港口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港口企业需进一步简政放权,适当时机推进大连港集团公司的整体上市,让现代企业制度在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三是大连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如工商、海关等)要进行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角色,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2.营造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发展的法制环境

大连现行的海事管理相关法规、政策滞后于港口经济发展,同时执法方式、执法效率不高,增加了港口与临港产业相关企业的运营成本,制约了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协同发展,因而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是促进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措施为:一是大连市人大等立法机构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大连实际,调整与修订现行的港口经营、口岸收费、船舶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使各项法律法规之间衔接,让港口与临港产业的企业有清晰、明确的法律依据,提高相关事务效率,提高协同效应;二是要构建港口、海事、海洋局等海运、立法、司法、执法机构的协调机制,理顺有关航运和港口管理部门、海洋部门、航运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多头管理、多重收费、多重执法等问题,营造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发展的执法环境;三是要依据东北亚航运中心、金融中心、中韩自贸区建设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与政策,促进其发展,特别是与自贸区管理相关的“负面清单”制度。

3.加快“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发展的金融环境

港口、装备制造、造船等产业都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金融环境是制约其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协同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大连应进一步深化东北亚航运与金融中心的建设,加大航运与金融中心的基础设施投资,营造有利的引资环境,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具体而言,一是加快航运金融等专业性金融产业发展,吸引专业性金融机构进驻大连;二是要促进临港产业相关的财务公司发展,加快临港产业间的资金流转;三是要推动临港产业的企业金融创新,加快临港产业的“众筹”业务发展。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协同发展提供硬件基础

临港产业与港口的协同发展离不开物流,物流的现代化与效率提升都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为协同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大连要优化临港产业与港口协同发展的硬件基础,应加大以下投入:一是加大港口、铁路转运交通枢纽的建设,提高港口的物流效率;二是加大大连港的水路转运枢纽设施建设,提高水转水运输的效率;三是继续加大对高速公路、市内公路的投入,提高港口-高速公路的转运效率;四是加大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的投入,提高交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效率。

5.打造行业人才培养系统,为协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大连存在人才外流、港口行业人才短缺等现实问题,制约了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协同发展,因而打造有效的人才系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主要措施有:充分发挥与临港产业相关的培训机构的造血功能,扩大培训规模,为港口与临港产业提供高端人才;加快企业办大学(如大连港大学),保障港口与临港产业协同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节临港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供给矛盾;出台有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人才在大连就业与创业。

(二)产业层面对策

1.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空间集约化利用水平

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存在空间布局分散的问题,降低了产业间的空间协同度。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需优化空间布局与提高集约化水平,提高产业的空间密度,增强产业间的协同度。具体措施为:一是各临港产业园区做好产业布局规划,以产业集约化发展为核心进行产业布局与招商,提高园区的空间集约化水平;二是大连港、成熟的临港产业园区要建立集约化的考评指标,通过考核与动态退出机制来优化港口、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三是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园区通过空间置换、协同共建等方式来优化其空间布局,提高集约化水平,提高每单位空间的产出效率。

2.延长产业链,提高港口与临港产业的科技含量与创新水平

产业的链条越长,节点越多,产业同其他产业发生关联的可能性越大,一个产业的科技含量与创新水平越高,产业的分化程度与专业化程度越高,同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能性越大。大连的港口、临港产业存在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与创新水平不高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一是石化、装备制造、海洋养殖等产业链短的产业要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的力度,进行产业链升级,向高端的、精细化加工等环节延伸,延长这些产业的产业链;二是大连港应加大科技创新、业务创新力度,不断拓展陆海联运、集装箱多式联运、海铁联运、海陆空联运等业务,延长港口服务的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加强同临港产业、港口腹地企业的协同合作与发展;三是大连港与临港产业可进行产业链的横向延伸,进行同行业的整合与合作,通过增加同级产业链的节点数拓展产业协同合作空间,增强产业间的协同度。

3.提高产业的智慧化水平,构建产业间协同合作的网络平台

大连不同临港产业的智慧化发展水平不一样,它们同港口的协同发展程度也存在差异。要提高港口与临港产业发展的协同度,需要依据现实条件构建各种产业间的协同合作网络,以网络协同来提高产业发展的协同度。具体措施为:做好临港产业智慧化升级的分类规划,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较好、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可直接实施智能化、智慧化管理的改造,提高产业的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对海洋养殖、造船等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要分步骤、分阶段地导入智能化与智慧化改造;新型战略性产业(如新能源、信息产业等)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较高,需要围绕大连港口、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智能化、智慧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协同链接,增强港口同临港产业间的协同度。

4.提高智慧产业的发展水平,夯实港口与临港产业智慧协同的产业基础

软件、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是港口、临港产业智能升级与智慧化的支撑与基础,智慧产业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港口与临港产业的智慧化协同。大连的智慧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港口与临港产业的协同化发展。主要措施有:一是优化大连高新区的招商引资环境,有针对性地引入全球500强中的智慧产业类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将总部或研发中心设在大连;二是增强承接国际、国内软件外包、咨询服务等智慧产业转移的能力,推动大连智慧产业的发展;三是营造智慧化产业创新、创业的产业环境,鼓励大连高等院校(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的学生、教师在智慧产业创业,不断提高智慧产业的集聚度;四是大连港、临港产业的企业依托核心技术向港口业、临港相关产业的智慧化领域进行业务延伸,设置专业化的智慧产业企业,满足港口业、临港产业智慧化协同发展的需要。

5.提高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构建港口的国际合作网络

国际化协同与整合是全球港口业、临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大连港口、临港产业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措施有:一是大连港集团要整合大连的港口资源,加大基础设施与集疏运系统的建设投资,将大连港口业连成一个整体的集疏运网络;二是大连港要通过资本运作、战略合作等方式对辽宁的营口、丹东、葫芦岛、锦州等港口进行整合与优化,构建大连港协同发展的核心网络;三是大连港要同环渤海湾港口、国际知名的枢纽港(如新加坡、伦敦等)建立战略合作的伙伴关系,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搭建起港口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平台;四是具有优势产能的临港产业(如造船、装备制造)企业要同“一带一路”的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构建国际合作网络,提高协同发展能力,如目前不具备优势的汽车、信息技术等产业应做好国际知名企业的引进工作,通过引进大型企业带动大连临港产业与港口的协同发展。

(三)企业层面对策

大连港与临港产业的相关企业需开放思维,创新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转变经营方式,强化产业间的创新联盟与合作,提高协同效率。

1.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相关企业的协同合作网络

大连港、临港产业中的石化、装备制造、造船企业因受管理体制与过去成功经验、文化环境等影响,以要素竞争、工业2.0的思维进行商业模式的构建,不能适应互联网思维、工业4.0的以合作、共享、共赢、专注为导向的商业模式竞争。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的相关企业需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起港口、临港产业的协同合作网络,通过协同网络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提高临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实现协同发展。具体措施为:一是大连港应以第五代港口建设为契机,依据临港产业发展的需求来分化与专业化港口服务,以战略合作的形式同临港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建立联盟关系,同时整合国际、国内的港口资源,同国际上的港口企业、金融企业等相关利益方缔结合作关系,构建以港口为平台的协作关系网络;二是临港产业的核心企业同母公司、供应商、下游企业构建协同关系网络;三是大连港与临港产业的核心企业在物流、营销、运营等环节开展合作与链接,同时利用优化的方法与工具对协同合作网络进行整合优化,提高协同网络的运行效率。

2.推进企业的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打造协同合作的信息系统

智能化、智慧化是工业4.0企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企业整合与协同发展的基础,智慧化、生态化是第五代港口的重要标准。大连港正在进行第五代港口建设,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是核心与重要的建设内容。大连港应依据第五代港口智能化的相关标准与要求,升级企业的各种关系信息系统,对码头装卸、搬运、调拨等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智慧化运营水平。大连的物流、造船、海洋渔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的智慧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较低,信息系统建设较为滞后。这些企业需要投入资金进行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提高企业的智慧化管理水平。大连港口、临港产业的相关企业可以进行信息系统的整合与信息共享,构建起协同合作的信息系统。

3.转变经营思维,提高企业专业化、资本化运作水平

专业化、精准化是企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方向,同时也是企业间、产业间协同合作的差异化基础。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要协同发展而不是同质化竞争,就需要港口与临港产业企业在产业链延伸、业务布局等方面进行专业化发展。大连港要在港口服务业务上,针对临港产业与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与细化,提高港口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与竞争力;需要进行资本化运作,通过资本化、股权联盟等方式参与临港产业的企业运营,通过资金、利润共享等方式加强港口与临港产业的战略合作。临港企业需要在供应、物流、营销等运营环节有选择地进行专业化,将非专业的港口服务、物流等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港口、物流公司,提高合作效益;临港企业也可以通过资本化运作的方式,同港口企业进行财务的协同合作,通过行政与管理的整合,提高股权联盟网络的整体协同效率。

4.变革企业人才体系,打造具有协同思维的专业团队

工业4.0、互联网思维已经完全颠覆了企业的边界与人才体系的边界,企业致力于打造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协同合作的专业化人才体系,提高人力资本的竞争力。大连港与临港产业企业一方面需要整合资源,建立跨企业、跨产业的人才培养机构(如大连港大学),依据协同发展的需要开展培训与人才培养,打造具有协同思维的跨界专业团队;另一方面,要同大连的相关高等院校(如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构建多个长期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再者大连港与临港产业的核心企业应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全球化的项目协作团队体系,利用企业外部的团队人员解决企业协同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难题。

5.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已成为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运营创新的主流方式。大连港口与临港产业要协同发展,提高集群竞争力,就需要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大连港与临港产业的核心企业首先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构建研发联盟来集聚更多的资金、人才,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提高产业间的协同创新能力;其次大连港口与临港企业要同国内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研发合作网络,开展项目合作、技术合作,提高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另外,大连港口、相关企业应建立协同创新网络数据库及信息平台,通过数据挖掘、信息管理等技术提高大连港与相关企业的协同创新效率。

参考文献:

[1]TAAFFE E J, MORRILL R L, GOULD P R. Transport expans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J]. Geographical Review, 1963, 53(4):502-529.

[2]BIRD J H. Seaports gateways of Australia[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27-51.

[3]BIRD J H. Seaports and seaport terminal[M]. London: Hutchinson, 1971:1-26.

[4]CHIA-HONG L 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ort and Kaohsiung City: Economy, institution and power[J].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 2013, 4(1):21-35.

[5]LANGENUS M, DOOMS M. Port industry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 meso-level gap in literature and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15, 18 (3):251-275.

[6]茅伯科.长三角港口的竞争与合作[J].水运管理,2005(2):1-4.

[7]曹宝根.从港口的代际功能看港口功能的发展[J].港口科技,2006(10):12-13.

[8]De LANGEN P W, VISSER E J. Collective action regimes in seaport clusters: The case of the Lower Mississippi port cluster[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5, 13(2):173-186.

[9]卢长利,汪传旭.我国港口间的比较优势分析及竞争合作战略研究[J].企业经济,2007(12):64-66.

[10]茅伯科.长三角港口发展趋势与港口群协调发展[J].港口经济,2008(4):28-30.

[11]GIANFRANCO F, CLAUDIA P, PATRIZIA S, et al. Port cooperation policies in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using cluster analysi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rocedia, 2014, 3:700-709.

[12]HAYUTH Y. Containerization and the load center concept[J]. Economic Geography, 1981, 57(2):160-176.

[13]WANG J J, SLACK B. The evolution of a regional container port system: The Pearl River Delta[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0, 8(4):263-275.

[14]HILLING D. The evolution of a port system-The case of Ghana[J]. Geography, 1977, 62(2):97-105.

[15]De LANGEN P W. Clustering and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maritime clustering in the Netherlands[J]. Maritime Policy & Management, 2002, 29(3):209-221.

[16]原毅军,姜海燕,惠凯.大连临港产业集聚程度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4(12):1-6.

[17]NOTTEBOOM T, LANGEN P D, JACOBS W. Institutional plasticity and path dependence in seaports: Interactions between institutions, port governance reforms and port authority routines[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3, 27(2): 26-35.

中图分类号:F55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031(2016)02-0007-06

作者简介:赵昌平(1973-),男,博士,副教授;E-mail:zhao0037@sina.com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联基地项目(2015-Jsk-07)

收稿日期:2015-11-16

猜你喜欢

大连港协同发展港口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港口上的笑脸
八大港口半年报出炉:大连港营收大跌
惠东港口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大连港职工甲状腺结节发病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