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个自信”指引下创建及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品牌
2016-03-08卜秋香
卜秋香
(岭南师范学院 数计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在“三个自信”指引下创建及培育高校校园文化品牌
卜秋香
(岭南师范学院 数计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摘 要:校园文化品牌是高校校园文化浓缩的精华、是校园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是高校文化识别系统。文章在“三个自信”指引下阐述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创建和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现实意义,揭示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原则。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品牌;三个自信
一 校园文化品牌的内涵和特征
“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核心观念就是“特色与发展”,这也是文化品牌创建与培育的基础。校园文化品牌是指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1]首先要说明的是,校园文化品牌的概念来源于商业词汇“品牌”,它拥有“品牌”的属性,如本质是无形资产;能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概念来表现其差异性;能在人民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其次,作为一种文化,相对于其它有形产品,校园文化品牌还具有文化功能的价值、底蕴以及塑造性、发展变化性等特征。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高校独特的大学精神的体现,做好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对于培养良好的校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价值,具有文化价值。大学精神又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整合、精炼出来的,文化品牌从建设到获得普遍认可,再到效应的显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不断的推广。
二 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功能与价值
“三个自信”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传递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豪气、底气和锐气,振奋人心。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同样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它既能促进师生的精神成长,又能整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和资源、它是塑造大学形象、提高高校的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引领社会文化的客观要求。
(一)促进师生的精神成长
有学者提出“校园文化品牌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对学生的价值定位和情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深化大学教育理念、引领学生精神成长”[3]。校园文化品牌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和思维模式,其对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长期的,师生可以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品牌中受到隐性教育,促其成长。
(二)有效整合校园文化活动和资源
校园文化品牌无疑是校园文化浓缩的精华,是校园文化的统帅,统领着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向与旨趣。一项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将以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受到师生的欢迎,对其他校园活动起到示范作用;校内各级组织在培育优秀的品牌过程中,去粗取精,集中各方力量和资源打造“特色品牌”,所以长期来讲,校园文化品牌有助于校内纷繁的文化活动和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是塑造大学形象、提高高校的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大学形象塑造,通过信息整合和提炼,创造出不同于其他大学的比较优势、差异优势,是一所大学在激烈的竞争中外树形象、内凝力量,彰显自身社会价值的理性实践行为。大学形象塑造,实质就是营造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校园“文化场”。[4]校园文化品牌作为“高校文化磁场中心的磁石”,对大学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关键性的标识作用。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模拟联合国,不仅深度融合不了外语专业与实践,而且生动阐释了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助于外语外贸学院形象的塑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高校如何在日剧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理想的生存样态?有没说得出,站得住的校园文化品牌也是师生考量的重要指标,校园文化品牌就是与众不同的价值、信誉,就代表了一种社会认可程度,是高校综合实力的另一种表现。所以,优良的校园文化品牌是学校形象的代言,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四)是引领社会文化的客观要求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辐射中心,作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校园文化品牌高度不仅体现了高校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高校文化内涵的外在体现,而且以其积极、高雅、清新的精神风貌区别于其他文化,无疑对其他世俗文化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是社会文化活动的标杆。如广州美院《丹青抒情,感恩善德》项目,以受助学生感恩艺术创作汇报展览及艺术作品义卖义捐系列活动为载体,有效的融通济困助学、思想道德教育与艺术专业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为一体,是资助育人文化品牌。它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真善美”的倡导和感恩社会的文化风气的形成有很好的带动作用。
三 校园文化品牌的创新与培育原则
如前所述,校园文化品牌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它的标示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动态的发展性,保有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敏感性,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必须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依托独特的办学定位,传承、发扬、体现民族精神和校本情怀,以品牌意识为导向。
(一)适应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
首先,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需求。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模式已不复存在,以往那些适合少数人的竞赛体制、导师体制已不能适应需求,只有将“校园文化品牌”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才是时代的选择,这也是“社团活动”深受学生喜爱的原因之一。归根到底,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有学生作为主体,成为策划者、参与者、推广者、受益者,才可能生根发芽,才有可能孕育出品牌之花。如目前高校高度认可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推广朋辈教育的项目,就适应了时代需求。“朋辈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覆盖面,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与教育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5],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也可发挥朋辈教育中学生主体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时代需求。一方面,现代社会,除了政府办学之外,民办高校也蔚然兴起,高等教育多元的教育体系改变了办学主体的单一性,并且引起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各高校间的多重理念、目标以及结构的共存、互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的功能。另一方面,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任何一所高校如果丧失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个性,最终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层面,应避免追求“大一统”,注重形成重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不同风格。“一校一品”的理想状态就是多元化的时代需求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方面的反映。
(二)挖掘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
首先,培育品牌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校园文化要不仅将大学校训、校风、校歌加以完善、优化,使其体现大学特有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要善于从传统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6]。固然,西方高校中的社区文化、义工文化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但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值得我们挖掘。华南理工大学连续多年“我最喜爱的老师”文化品牌突出了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理念,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能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其师范类高校的标示性区别更加鲜明,传达校园精神更加形象。
其次,培育品牌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一所大学的文化发展是历史必然,要尊重历史,理清历史缘起,紧扣脉络,善于在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中寻找依据、挖掘已经积淀的文化基因,并加以培育、继承和弘扬,获得动力,构成内容、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比如广州体育大学推出的“容国团精神”德育培训项目突出民族英雄的勇于拼搏的精神,是挖掘历史文化很好的典范。可以说,当下各个高校的校史博物馆是历史传承的一种探索形式,而深层次的挖掘各高校历史内涵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
(三)结合校本文化,发挥地域特色
校园文化的地域性,指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对位于该地区的高校的校园文化产生的渲染和潜化作用,校园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当然,校园文化品牌的创设也必须着眼于学校长期发展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长期的发展目标,根据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发展战略规划,制订相应的发展计划,统筹考虑,科学规划,以此最大限度地提升品牌内涵,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地处偏远湘西的吉首大学立之所以能引起国内同层次院校侧目、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就是根植于湘西州独特的文化资源,瞄准武陵山片区发展专业,发挥和提升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彰显了办学特色,拥有典型的校园文化品牌。各高校也应坚决杜绝“求大求全”的功利心理,着眼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如此,“千校一面”的局面才有可能得到改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四 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路径
(一)依托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做好顶层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规定:“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作为高校区别性标识,就是要有“个性”、突出“个性”、宣扬“个性”、保持“个性”。事实上,国内高校的办学定位有偏差,表现为:“一是在办学目标上趋同;二是在办学类型上错位;三是在学科设置上追求大而全;四是在办学规模上追求巨无霸;五是在评价标准上的学术性倾向。”[7]这种办学定位直接影响了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各高校只有从根本上改善这种办学定位、理清发展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拒绝校园文化活动低水平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品牌诞生的可能。
(二)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校园文化品牌的创建与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一套运行良好的机制进行保障。首先,在决策层对品牌的创建、培育、推广等环节要给予高度重视、资金、资源方面的大力支持,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对当前校园文化进行分析评估。其次,成立有专门的机构,如工作室实际负责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创建、培育、推广,以成员集体智慧为依托,针对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不断探索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再次,以社团文化和主题活动为基本点,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支撑点,探寻广大师生认可的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的特色项目,不断为品牌添加新亮点或新的培育点。
(三)树立长期建设理念
校园文化品牌是在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从创建、培育,凝练、宣传、认可、推广到稳步的健康发展,发挥成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长期的建设理念,只凭借一时的热情是无法实现的。
如果说大学文化是维系大学运转的内在重要力量,那么校园文化品牌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三个自信”提倡“特色”,要求我们以更加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中去,延伸到高校则要求高校创建和培育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各个高校只有适应时代要求,充分考虑到校本文化、发挥地域特色和学生主体作用,培育富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才能各安其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立足社会。
参考文献:
[1]胡建新,王珉.大学校园文化特色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2]马行耀,吴瑛.以校园文化品牌为依托的学生情商提升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6).
[3]夏军英.试论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意义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2,(9).
[4]关天冲.大学形象塑造与大学文化培育之我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
[5]刘海春.论朋辈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耦合与运用[J].高教探索,2015,(2).
[6]刁振强.大学软实力:要素、功能与培育途径[J].岭南师范学院,2015,(2).
[7]梁此汉.论高校的趋同发展与分类定位[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责任编校:张京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7-0078-02
收稿日期:2016-03-30
作者简介:卜秋香(1980-),女,甘肃民乐人,岭南师范学院数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