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2016-03-08李秀兰黄少芳卢福昌杜宝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1期
关键词:胸段胸锁延髓

李秀兰 黄少芳 卢福昌 杜宝新

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李秀兰 黄少芳 卢福昌 杜宝新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病变对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ALS患者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的针极肌电图特点。结果50例患者共有388块肌肉行针极肌电图检查,315块(81.19%)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胸段脊旁肌活动性损害的比例(71.76%)明显高于胸锁乳突肌(23.21%)(P<0.05),神经源性损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LS诊断中,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病变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独立性,胸段脊旁肌病变特异性高于胸锁乳突肌病变。

肌萎缩侧索硬化;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

肌萎缩侧索硬化是一种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共同损害的致死性疾病,该病起病隐袭,病变范围广,临床症状多,脑脊液、血液及分泌物等理化检查无特异性的生物学诊断标志物,CT、MR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检查亦难以提供可以解释颅脑、脊髓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影像学证据,早期易被误诊,而针极肌电图可为诊断ALS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通过分析50例ALS患者针极肌电图特点,探讨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病变在ALS诊断中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在广东省中医院神经科住院的临床确诊及拟诊50例AL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3~73岁,男29例、女21例,平均病程(18.27±15.45)个月,发病高峰期为40~65岁。

1.2 方法 选择延髓、颈段、胸段及腰段肌肉,使用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记录50例患者388块肌肉静息状态时的异常电位活动、肌肉轻度自主收缩时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改变以及肌肉大力收缩时的运动单位募集现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LS患者的临床特征 50例患者多以肢体肌无力、肌萎缩为首发症状。上肢肌无力、肌萎缩起病者30例,下肢肌无力、肌萎缩起病者11例,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起病者9例。45例肌无力、肌萎缩由远端向近端发展,5例肌无力、肌萎缩由近端向远端发展,28例出现呼吸困难症状,43例有“肌跳”,29例伴有舌肌萎缩、震颤。

2.2 ALS患者各节段针极肌电图特点 50例患者针极肌电图改变均为广泛性神经源性损害,即延髓、颈髓、胸髓、腰髓4个节段中有3个或以上存在肌肉静息状态、轻度自主收缩状态或大力收缩状态时出现失神经支配改变。当肌肉静息状态出现异常电位考虑存在活动性神经源性损害。50例患者肌肉出现神经源性损害为81.19%(315/388),活动性损害为59.79%(232/388),不同节段肌肉神经源性损害的比例为:颈段 (87.90%)>腰段 (80.00%)>延髓段(78.57%)>胸段 (71.76%);活动性损害比例为:颈段(72.61%)>胸段(71.76%)>腰段(48.89%)>延髓段(23.21%)。见表1~4。延髓与非延髓起病者胸锁乳突肌神经源性损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段脊旁肌活动性损害的比例(71.76%)明显高于胸锁乳突肌(23.21%)(P<0.05),神经源性损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表6。

表1 延髓段针极肌电图结果[n(%)]

表2 颈段针极肌电图结果[n(%)]

表3 胸段针极肌电图结果[n(%)]

表4 腰段针极肌电图结果[n(%)]

表5 延髓与非延髓起病者胸锁乳突肌病变比较[n(%)]

表6 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病变比较[n(%)]

3 讨论

延髓、颈髓、胸髓及腰髓中3个或3个以上节段活动性和慢性失神经病变共存是ALS患者典型肌电图表现[1],收集的388块肌肉中,157块颈段肌肉有138块针极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比例最高,其后为腰段、延髓段、胸段。但颈段及腰段肌肉神经源性改变对诊断ALS缺乏特异性,如脊髓型颈椎病、肯尼迪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等均可同时出现上下肢肌肉失神经病变,胸锁乳突肌及胸段脊旁肌因其神经解剖特点,对诊断ALS敏感性高。

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属内脏运动核,位于延髓至C3水平前角中心部位,此为下运动神经元变性的初发及好发部位。斜方肌、舌肌与胸锁乳突肌同属延髓节段支配,前两者在检查时患者难放松,自发电位较难诱发,容易造成检测误差,而患者能良好的配合胸锁乳突肌检查,故胸锁乳突肌反映延髓病变价值最大[2]。脊髓型颈椎病、平山病、肯尼迪病等神经肌肉疾病少累及副神经运动核,胸锁乳突肌表现为失神经改变的可能性小,提示胸锁乳突肌在诊断ALS有高度特异性。本研究有56块胸锁乳突肌行针极肌电图检查,78.57%呈神经源性损害,延髓症状起病及非延髓症状起病者胸锁乳突肌呈神经源性损害比例分别为77.78%、78.05%,提示ALS患者胸锁乳突肌呈神经源性病变阳性率高,对ALS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刘明生等[3]研究的90 例ALS患者均有胸锁乳突肌呈神经源性损害,更说明胸锁乳突肌病变在诊断ALS中有高敏感性。

胸段脊旁肌是ALS其中一个常见受累部位,它接受胸神经支配,它的病变直接代表胸段受累。且胸椎与肋骨相连形成稳定的结构,使胸椎发生损伤的风险降低,出现病变的几率低。本研究有85块胸段脊旁肌行针极肌电图检查,71.76%呈失神经病变,与胸锁乳突肌失神经损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其在ALS诊断中的意义与胸锁乳突肌相当。此结论与刘丽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它们对于ALS的诊断具有独立性,各有价值。本研究胸段脊旁肌活动性损害的比例(71.76%)明显高于胸锁乳突肌(23.21%) (P<0.05),提示胸段脊旁肌病变对诊断ALS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汤晓芙等[5]在对50例ALS患者研究中发现有41例胸段脊旁肌可见大量自发电位,30例颈/腰椎病对照组仅2例胸段脊旁肌出现少量自发电位,提出行胸段脊旁肌针极肌电图检查可提高ALS早期诊断率。肌电图的随诊对诊断ALS意义重大,刘明生等[6]对临床疑为ALS的213例患者,192例首次肌电图检查为广泛失神经改变,21例为1个或2个节段病变,经过3个月以上的随诊,最后发展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确诊ALS。

[1]崔丽英.临床神经电生理如何成为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5): 289-290.

[2]周瑞玲,邹漳钰,季晓林,等.不同起病部位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肌电图研究.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5,14(1):28.

[3]刘明生,崔丽英,汤晓芙,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90例胸锁乳突肌肌电图的特点.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6):361-364.

[4]刘丽,黄旭升,陈朝晖,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52 例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特点.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9(9):940-942.

[5]汤晓芙,潘华,李本红,等.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作用.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3): 176-181.

[6]刘明生,崔丽英,管宇宙,等.肌电图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463-46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1.027

2016-09-22]

510006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

杜宝新

猜你喜欢

胸段胸锁延髓
胸锁钩钢板治疗创伤性胸锁关节前脱位
延髓梗死远期不良预后的影像学分析
延髓不同区域梗死的预后分析
婴幼儿肌性斜颈的家庭疗法
两步缓解颈肩痛
胸锁关节脱位治疗的研究发展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神经机理与临床诊断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MRI诊断价值
96例胸段食管鳞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