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

2016-03-08岑俊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头孢菌素不合理类药物

岑俊源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

岑俊源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临床使用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判断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安全性的因素,并确定使用要点。结果84例患者中18~55岁、有既往过敏史、静脉给药、给药类别为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造成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联用药不合理,为26.2%;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附件,发生率为61.9%。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把握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科学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使用要点

头孢菌素类药物属于临床最为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之一,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预防过程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是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环境污染的加重、各级医院抗生素药物、免疫抑制剂等的滥用,人们免疫水平出现逐渐降低的表现[2,3],患者自身因素、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合理用药等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给患者的治疗以及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就本院各科室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4例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据此分析其临床使用要点。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各科室2012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4例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4例,女40例,年龄10~79岁,平均年龄(45.9±11.0)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有无过敏史等)、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药物类别、给药途径、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表现)。分析患者自身状态、用药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之间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4例患者一般资料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关系比较 患者性别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无显著影响,但年龄<18岁、>55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18~55岁患者,而合并既往过敏史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过敏史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84例患者临床一般资料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关系比较[n(%)]

2.2 84例患者用药类别、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关系比较 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使用第1、2代和第4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而经静脉给药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显著高于口服和肌内注射给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84例患者用药类别、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关系比较[n(%)]

2.3 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分布 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包括联用药物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当、用药档次过高、溶媒选择不合理、无适应证用药、给药途径不当等,其中联用药物不合理是发生率最高,占26.2%。见表3。

表3 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分布(n,%)

2.4 84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位置比较 84例患者中皮肤及附件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位置,占61.9%,以皮肤瘙痒、红斑、面部浮肿、皮疹、剥脱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为主,显著高于其他组织系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4 84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位置比较(n,%)

3 讨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为母核,是经冠头孢菌培养获得的天然头孢菌素C得到的一类抗生素,属于半合成类广谱抗生素的范畴[4]。头孢菌素类药物从第1代发展到第4代,种类不断增多,因其良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医疗活动中也会因多种因素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加。临床上将用药不良反应定义为在药品合格且给药剂量、给药方法均正常的情况下,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与治疗无关的有害反应[5]。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不良反应进行有效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对患者的危害等可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依据[6]。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几年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不良反应治的患者一般资料、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可见患者自身的年龄、体质、用药类别、用药方式等都是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①18~55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原因可能与此年龄段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高、使用范围广、滥用情况多有关;②过敏体质的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高,可能使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原因;③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可能与其临床应用广泛有关;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联合用药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给药途径、用药类别等都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给药途径为经静脉给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这与药物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快有关[6]。在使用方式上,以联用药使用不恰当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朱瑞林[7]的研究还发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联用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这是由于多种头孢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发生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头孢菌素抗生素的正常吸收及药物的血药浓度改变,甚在头孢类药物与乙醇类药物联用时还可能出现出现双硫伦样作用;⑤关于不良反应的发生位置,位于皮肤及附件的主要原因在于皮肤附件为多系统损伤的外在表现,肉眼可见,表现最为明显。

结合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主要因素并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①明确患者的身体条件和疾病类型,以患者的年龄、体质及病情为依据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接受治疗之前,尽量可以先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同时明确联用药物的相关药理、药代动力学特征、用药禁忌等,避免重复用药和联用不当的情况,做到针对性治疗[7];②科学合理给药,药物的给药剂量要在安全剂量的范围内结合感染的程度进行,患者的感染情况不同,给药途径与给药剂量的选择也不同,在给药途径的选择上,轻中度的感染选择口服给药途径即可,而感染严重或者合并全身性感染的患者则需在初始给药时选择静脉给药途径,当患者的病情好转、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改用口服给药[8]。

总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把握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科学用药,促进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

[1]朱美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对策探讨.中外医疗,2013,30(32):18-20.

[2]阿力木江·喀德尔.浅谈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中外健康文摘,2014,24(5):172-173.

[3]梁霞,程晓丽.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2(6):743-757.

[4]齐敏,冯焕敏,高轶峰.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研究.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2(3):224-225.

[5]幸云霞.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107-108.

[6]索娟,陈铭智,陈军.297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今日药学,2014,24(6):447-448.

[7]朱瑞林.临床药学在干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0):185-186.

[8]李瑛.头抱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中国保健营养,2013,2(4):1917-191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8.129

2016-07-22]

526300广东省广宁县中医院

猜你喜欢

头孢菌素不合理类药物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头孢菌素,代数越高不一定越好
头孢菌素使用的三大误区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