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古村:新旧共生,是一种最大的尊重和善意

2016-03-07赵兰

中国国家旅游 2016年2期
关键词:原乡灯笼村民

赵兰

1

一个90后对

原乡之美的执念

山间有很多毫不起眼的小路,田冠鹏轻车熟路地走上了其中的一条。从这里上山,能俯瞰整个西井峪村,他还发现了一个绝佳的角度,能拍到清晨第一缕阳光投射到小村的美好瞬间。这条路他记不清已经走了多少遍。

田冠鹏出生于1992年,曾在韩国修研“放送影像”,2015年毕业,他应聘的第一份工作,要求他“花三年时间,忠实地跟踪、记录一个年轻团队投身西井峪乡建的故事,以及原乡的美”。

美在哪里?田冠鹏扛着摄像机住进了西井峪。他在村里住了一周,拍了一支短片给运营顾问李谦看。李谦是这个年轻团队的头儿,年纪稍长,经验也丰富。他看完短片,点了一支烟:景色不错,但是好像缺了点儿活的、灵的、动的气息。

田冠鹏想到了时间与光,要是能记录下这个山村的日出、日落,在光线的变幻之下,影像应该是活的、灵的、动的吧。他决定在村里住久一些。后来,他爬遍了小村周围的山,找到了一条通往山顶的路。一个深夜,满天星光,他和同事把拍摄器材运上山,从观景台俯瞰西井峪。那是他第一次从那么远、那么高的地方看这个小山村,它安静地卧在山谷里,像一个小小的温暖的巢。田冠鹏伴着山风和露水等待着日出,终于,太阳从山后跳脱出来,第一缕光线接触到小村,鸡鸣唤醒了农耕早起的人,整个村庄仿佛在瞬间苏醒。那一刻,他有点儿感动,被这个村庄最朴素的生活的美所打动,也被未来它可能发生的改变所打动。他觉得,自己即将用镜头记录的事情,有着比“发现美”更深一点的意义。

田冠鹏在西井峪住了七八个月,从当初的白白嫩嫩变成干燥黝黑,但整个人看上去精神了许多。他随身的摄像机里记录了很多村里人的故事:周志华大哥家开了农家院,他擅长做红烧肉,曾经吸引了随摄制组入住村里的明星佟大为;90多岁的朴静珍大娘,手工缝制小猫小猪造型的娃娃布鞋,是经过苦难生活磨砺留下的乡村艺术品……这些人和故事,真实,热切,是灵的、活的。田冠鹏准备把这些素材制作成第一批乡村短片,这是他对原乡之美的发现与表达。

2

跨过那些无形的鸿沟

对于李谦带领的这支新生改造团队来说,改造最基本的是还原与关怀:“村是个社会组织单位,不是单纯的旅游景点或者项目,它有更多的社会工作需要做,首先是保证村民的生活不被影响。”

于是,80后朱光照被安排带领一个六七人的小分队到村里进行调研。他们要做的,是构建、改造城市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步——社区营造。

“我们考察了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乡村社区营造的很多例子,但和西井峪的实际情况不一样,那么最笨的办法也是最稳妥的。”朱光照说的笨办法,就是住到村里,每天和村委会打交道,走到农户家里和他们聊生计、谈未来——如果这个村子要做一些改变,那么村民是最重要的变量。

敲开农户家没有锁的柴门很容易,喊一声大爷、大娘也有回应,但是要打开他们的心门却并不容易。“乡村社交很有趣,是熟人模式。”于是朱光照换了个方式:从上而下。他们先和村委会建立了关系,以帮助他们梳理村子的文化和宗族关系为契机,开启了新的套近乎模式。“和几户人家有过紧密接触,很快全村人都知道我们了。”这个笨办法让他们在村里的工作顺利多了,最终朱光照带领的调研小分队,对全村97户人家每家都进行了最少3次的入户访谈,前前后后用了3个月时间。

说到社区营造,运营方只负责策划,最终持续运转靠的是村民,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就在这个环节中,从小在城市生活、受现代教育的朱光照,与习惯了传统乡村生活的朴实村民之间,横亘出一条莫以名状的鸿沟。

比如,村民们对于垃圾分类、自发清理公共区域垃圾等完全没有概念,宣传、提倡、鼓励,朱光照甚至自己穿上保洁服去捡垃圾,都没用,他急得差点想把“垃圾分类”强行加入到村规民约里。最后,他带着村委会去了“中国美丽乡村”河南信阳市郝堂村和湖北广水市桃源村考察,榜样的力量发挥了作用,全村人合力一起清理,村子变得整洁多了。跟着村民一起干活的朱光照,虽然有点气喘吁吁,但禁不住偷偷笑了,像是一个生来就住在这个村里的农民,看着自家门口被打扫干净,感到爽快与幸福。

3

不是打造景

点那么简单

北方的秋冬少雨,2015年却是例外。9月底,淅淅沥沥的秋雨连续下了几天,刚被村民齐心协力整理干净的石头广场,湿漉漉地闪着光。这个广场位于村子的中心位置,曾是村里学校的操场,也是公共活动场所。

广场上新拉起的铁丝上孤零零地挂着两个红色纸灯笼,雨水顺着灯笼滴下来。陈丹烨隔一会儿就要看看灯笼:“要是把灯笼全挂上,我担心雨过天晴太阳一晒就褪色,先试验一下,不行就当天再挂。”让石头广场在夜晚亮起来,是陈丹烨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准备的一项大工程——“村晚市集”的重要一环。雨天耽误了工期,她希望还能赶在国庆长假前完成。西井峪没有路灯,秋天,晚上7点就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没有了活力,如果广场灯亮起来,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雨终于停了,拖了很久的工程也完工了,600多个纸灯笼挂到广场上的一刻,陈丹烨心里有一点小雀跃。不想当天晚上刮起了大风,第二天,陈丹烨和高小妍看着被刮掉摔碎的灯笼,心疼极了。

经过几番周折,灯笼终于都安置妥当,晚上,电工轻轻拉下电闸,灯亮起来,广场上的人低声惊呼。灯笼的柔光,让一向静默、黑暗的山村之夜如宝石般熠熠生辉。虽然这只是一次灯光调试,但很多村民和游客自发走到这片灯笼海里,拍照,聊天,甚至舞蹈——可以预见,几天后的“村晚”应该会很热闹。

从清理杂草丛生的广场开始,到装上纸灯笼点亮夜晚,再到组织农户包装农产品,数次调整市集的内容,征集摊位,设计、张贴宣传海报,发放门票,最后市集十月开张,陈丹烨在“村晚市集”策划运营时间表上最终标注的时间是135天,将近5个月。这个市集,也是这个年轻团队运营的西井峪改造工作的第一次正式亮相。

那天夜里,亮起灯笼的广场热闹非凡,村口的停车场停满大巴车,游客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古朴的石头广场,当地村民的乡间物产混搭着城市青年的创意摊位,远古石头拓印的新式版画搭配家里珍藏的泛黄小人书,西井峪的土特产豆面饽饽搭配城市青年的手工果酱和提拉米苏,相得益彰,毫不违和。村民们穿着印有“西井峪”字样的统一服装,90多岁的朴静珍大娘也来了,摆开卖布鞋的小摊。

游客们逛着夜市,吃着农家小吃,淘淘手工文创产品,再看一场露天电影——这就是这支新生改造团队对“原乡”概念的设想。这个小小的市集将喧闹的市井和沉默的山村合二为一,为城乡结合提供了一个真切的影像。

对西井峪的农户来说,“村晚市集”是一颗小小的种子,让他们感受到了旅游经济的甜头,也有了改变的动力,对陈丹烨、朱光照、田冠鹏他们的工作也更加配合。由这群古村里的年轻人主讲的“乡村讲坛”常常挤满了人,村民们期待和这些年轻人一起迎接更多新的变化。

而对于这群还要在西井峪扎根三年的年轻人而言,他们要做的,不仅是商业运营、旅游经济的发展,更是社区营造、社会工作的推进。“如果大家都一窝蜂去做农家院,这个商业模式能运转得好吗?”“如果村里有老人需要帮扶,有破损的房屋需要修补,有濒临失传的民间手艺需要扶持,那么社会服务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如果到第三年我们走了,这个村子能按照我们预想的模式越走越好吗?”……这些问题,和希望的种子一起埋在他们的心里。

2016年,他们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们会和这个村子一起更加忙碌起来。

Tips

西井峪

西井峪村位于天津市蓟县城关镇,中上元古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010年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从蓟县县城出发,沿山路开车十几分钟即到。

小村四面环山,深抱似井,因此得名。村民大多姓周,属于一个宗族谱系,民风淳朴。

■ 摄影村:当地盛产黄澄澄的小米,秋季柿子树晶莹透亮,是摄影师们钟爱的民俗摄影村。七八年前,知名摄影师莫毅曾在这里的农家院举办展览,名噪一时。近年来,许多艺术界名人和媒体频频光顾。

■ 以石头为特色:清末流传至今的石头房子,是小村最大的特色与亮点,从地质层面来看,这些石材都来自远古不同时期。新生改造团队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与地质专家讨论,为散落在村子里的有故事的石头配了文字和画面,做成短片,并将它们与全村其他风物一起串联成50个景点。通过当代知名设计师王成福先生打造的乡村品牌和旅游导视系统,这些景点也成为诠释原乡之美的艺术作品。

除了石头房子,村里还有众多有特色的风物,虎头鞋、柿子树、核桃等都非常有名。

新生改造团队

西井峪乡建团队由十几个年轻人组成,以85后、90后为主。他们希望用三年的时间,还原乡村原有的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无论自行运转,还是推广旅游,都能展示其更好的一面,更具原乡特质。团队号召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变成“中国故乡”的一个缩影。

团队运营的微信公众号“遇见西井峪”,力求从多个角度引起社会对乡村的关注,近期发起了乡音方言声音库的线上征集活动,号召年轻人分享更多原乡味道。

当青春遇到老城北方篇

因为历史、地质等原因,北方的老城改造更多偏向保留与保存,但由于地域广袤,很多值得保留的东西散落在城墙内外,分布在村、县、近郊,“留存”并不容易。

与南方不同,北方的老城改造更多偏重于“发展”,如何在保留原有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代接轨,如何让停留的步伐运转起来,如何让自身的经验产生良性影响,带动大量剩余片区一起重新活跃起来……这些都是北方青年团队致力探寻与实践的课题。

老城改造在北方

像西井峪这样,从基础做起,对古村进行大规模的统筹规划和改造执行,目前国内尚属首例。但是,在北方的老城中,尊重、维护本色,充满人文关怀的项目也并不罕见。

北京:大栅栏

因为年代久远与游人大量增多,北京的历史建筑和胡同街区生活质量濒危,2013年起,作为大栅栏更新计划中的一个长期项目,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之旅“大栅栏新街景”的一个版块,“大栅栏领航员”通过设计征集的方式,尝试解决在区域改造过程中的一系列公众难题。

西安:顺承门

顺承门的整体改造并非典型,但其中年轻团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值得肯定。西安称相声为“谝闲传”,2007年,热爱曲艺的年轻演员和票友发起成立了相声社团青曲社,著名相声演员苗阜重开 “西安相声大会”,召集传统相声人,年轻人一辈则开创新型作品,其中专门加入道教文化、户县财神等,带有浓郁的陕西风情。

北方老城主要风格

■ 老城墙(西安)

■ 有纪念价值的大型厂房(北京)

■ 毗邻城市但体积小、分布零星的村落(天津)

特点:老城存在重要的保护价值;大型工厂、村落都在城市中心以外,几乎都能独立形成自己风格的体系,与城市建设风格关系比较微弱。

北方青年的文艺生存环境

阅读

■国立大型书店

■少独立书店

■少自营品牌书店

音乐

■Live House文化盛行,但因为场地租金问题,面临远离市中心乃至迁移至城郊的可能

■独立音乐人多,音乐创作自由;媒体大力支持独立音乐人

■在演唱会、音乐界方面受限较多,与南方相比,接触世界级艺人的机会较少。

现象

■艺术空间、美术馆、小型工作室比较成熟,独立艺术家比较依赖与既有的空间合作

■话剧盛行

■传统曲艺传承力比较旺盛,受众中年轻人很多

■独立潮流杂志少,MOOK比较小众

■非主流品牌的潮流Fashion Show几乎为零。

北方青年之于老城

■ 更注重:情怀

■ 追求的风格:范儿

■ 寻求和期望得到:公益关注度,使命完成感

总结:北方青年的风格更偏于厚重、大气

猜你喜欢

原乡灯笼村民
原乡人·漂泊者·白面具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糊灯笼
鸟与灯笼
挂灯笼
原乡神话的追逐者——《空山》新论
挂灯笼
白鬃马穿过甘南——论扎西才让的原乡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