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6-03-07王兴科黄兴云
王兴科 黄兴云
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庆市 400000
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兴科 黄兴云通讯作者
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庆市 400000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作为此次研究的时间段,在此时间段内选择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溶栓组(n=30)和联合组(n=30),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动脉溶栓治疗,对联合组患者进行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与溶栓组患者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与溶栓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动脉溶栓;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急性脑梗死;疗效
脑梗死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多在老年人中发病,及时对患者实施治疗,及时改善患者血管梗阻及局部缺血缺氧状况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动脉溶栓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治疗方式,但患者治疗后易出现再梗阻状况。我院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对部分患者采取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以下进行具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作为此次研究的时间段,在此时间段内选择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患者脑梗死诊断均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中制定的相关标准,发病时间<6h;患者家属均自愿配合此次研究过程;排除存在脑出血或其他脑部疾病、严重内科疾病、此次研究药物使用禁忌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溶栓组(n=30)和联合组(n=30),溶栓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0.5±7.4)岁;联合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0.6±7.5)岁。将溶栓组与联合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研究比对。
1.2 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动脉溶栓治疗,使患者取平卧位,给予患者常规局麻,对患者股动脉行常规Seldinger穿刺,置入动脉鞘,根据患者实际状况给予适量肝素钠,全身肝素化后,对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了解患者血管堵塞状况、部位、程度等,评价侧支循环状况。使用微导管辅助,对患者进行接触性溶栓治疗、机械性溶栓,给予患者微导管持续动脉泵入20万U尿激酶治疗,1万U/min。治疗后给予患者血管造影,血管再通后,停止治疗。若未再通,可重复溶栓2-3次。溶栓时间<2h。
对联合组患者进行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治疗前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d)+绿吡格雷(75mg/d)治疗,持续治疗3d以上。待患者溶栓后,使用导丝辅助,将动脉导管置入闭塞部位,并行血管造影,精确了解血管狭窄状况,将导丝置于患者血管狭窄远端,送入支架,位置良好后,以8-14atm压力下释放支架,当残留狭窄≤10%时退出球囊及相关器械。
术后持续给予患者肝素钠、阿司匹林、绿吡格雷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1d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使用NIHSS进行评价,总分24分,分数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状况,使用 TICI分级进行评价,以2-3级表示血管再通。
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 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NIHSS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进行检验。血管再通状况用率(%)表示,以X²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联合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为(3.9±0.7)分,与溶栓组患者(6.9±0.6)分相比明显较低,t=17.823,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组患者血管再通30例,溶栓组血管再通24例,联合组患者血管再通率 100.0%与溶栓组 80.0%相比明显较高,X² =6.667,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因脑部血管增厚、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闭塞、血栓形成、脑局部血流减少甚至中断等诸多因素,引起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软化、坏死为导致的一系列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1]。脑梗死患者常急性发作,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脑梗死患者常引起脑部缺血缺氧,进而引起患者脑部神经功能损伤,影响患者预后。且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脑梗死存活患者存在残疾及后遗症,给予社会及家庭均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及时改善患者脑部内环境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溶栓治疗是当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方式。动脉机械溶栓和静脉药物溶栓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溶栓方式[2]。机械溶栓时使用微导丝、微导管对血栓进行机械性粉碎,增加了血栓与溶栓药物的接触面,使用尿激酶辅助治疗能促进血栓快速溶解,促进血管再通。但采取单纯机械溶栓时,未改变患者血管狭窄状态,使得患者治疗后易出现再梗阻状况,血管再通率较低[3]。此次研究中联合组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对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根据患者实际血管状况,置入合适的支架,有效改善患者血管狭窄状况,促进患者血管再通,减再梗阻状况,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神经损伤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血管再通率,促进患者神经损伤恢复,临床运用价值高。
[1]王以翠,常焕显,孔令胜,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7):609-613.
[2]李东升,杨新星,焦力群,等.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9):10-11,12.
[3]郭东,李若超.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8):114-115.
R743.3
A
1672-5018(2016)09-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