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村传统文化的现状与创新

2016-03-07周德新

关键词:农民传统农村

周德新,黄 静

(湖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论农村传统文化的现状与创新

周德新,黄 静

(湖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通过对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现状的分析,认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面临传承上的后继乏人、活动形式与产品单一、传承缺乏现代途径等问题。造成以上问题的因素有:农村自身发展过程遭遇的外来文化冲击,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继承无人,农村传统文化缺乏发展活力。针对以上原因,提出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创新:一是实现内容创新,给农村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二是实现形式创新,用现代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改造农村传统文化;三是实现传播渠道创新,利用现代传媒弘扬农村传统文化;四是实现发展思路创新,解放思想,改变观念,促进农村传统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农村传统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

农村传统文化是对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与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适应本地区群众需要的思想文化观念、伦理道德、法律与科学意识以及文化娱乐活动的统称,是在农村文明演化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本地区农民价值取向和在这种价值指导下形成的比较稳固的行为模式。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作用独特,它既是文化活动的内容,又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载体。农村传统文化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重心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我国农村传统文化出现了衰落的趋势,甚至有很多颇具特色的文化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因此,发展、繁荣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使之具有现代存在形式和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内容,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更是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1 农村传统文化的现状

作为农民生活方式有机构成部分的农村传统文化,在维系农村稳定,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方面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整个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农村传统文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

第一,农村传统文化影响力日渐式微,传承遭遇瓶颈。一方面,受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影响,加上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的大量农村劳动力过剩,许多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离开了他们熟悉的土地,以“农民工”这一特殊身份涌入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谋生,使得农村传统文化失去传统的传承主力军,农村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危机。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的离开,导致留守农村的居民被称为“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民艰难地维持着农业生产,受自身条件的局限,无法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第二,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单调,文化产品单一。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农村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内容和形式的相对稳定,很少有变化或创新。虽然我国农村传统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但大多集中表现在说唱文化、传统民间技艺、饮食服饰文化、婚丧嫁娶文化等方面。相对城市文化的发展需要而言,略显单调。另外,许多地方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只在一些特殊的时间(比如重大的传统节日)举办,并且这些活动基本上都是年复一年机械的重复性的表演,参与的人员和观众也都相对固定。以湖南澧水流域的说唱艺术澧州大鼓为例,这种艺术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者有村民婚丧嫁娶时,由活动举办者聘请澧州大鼓艺人进行现场表演,而且表演形式和表演曲目长期不变。其他时间,艺人多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虽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是显得十分单一。基本上以看电视为主,部分条件好的农村开始普及网络,除此之外主要就是打牌和闲聊。

第三,农村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单一。当下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靠以下几个渠道:第一,传统的大众传媒,如专业期刊和专业书籍,大众文学作品,诗歌和戏剧等。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显然这些传播途径已不能适应农村大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并且这些传播途径在农村所占的比例不高,脱离了多数农民;第二,广播电视节目,虽然广播电视这一现代媒体对农村传统文化的贡献,特别是在展现农村地域风貌方面功不可没,但在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农村忽视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靠广播电视难免会存在独木难支的尴尬;第三,农村传统节日、农村社区文化站和图书室。利用这一渠道来传播传统文化,需要农民有较高的文化自觉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对农村图书室的调查发现,很多村部的图书室在周六周末是关着的,很少有农民光顾,而图书室附近的麻将馆却门庭若市。

以上这些传播途径对于传承农村传统文化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丰富传播途径,实现农村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多样化。比如,利用文化旅游产业来传播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艺术家的才能,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制作具有现代气息的民歌民谣、电影、电视剧来展现、传播、传承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借助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例如3D虚拟现实技术、3G和4G移动通信技术、SNS网络服务等传播优秀农村传统文化。

2 造成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危机的原因

一是农村传统文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市场化的东西都要用经济这把尺子进行度量,文化也不例外。很多传统文化由于主要用于满足农民闲暇时自娱自乐的需要,缺乏经济效益上的考量,因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普遍的吸引力。一方面,市场经济给农村传统文化带来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的兴起,冲击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农民开始认识到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但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有效地把农村传统文化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而外来文化又无法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使得农村传统文化面临十分尴尬的境地。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思维理念不断突破经济活动的范围进入文化领域,在挖掘文化的经济功能的同时往往忽视或放弃了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人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采取强行进入的方式,以城市文化的思维理念把文化灌输到农村,导致农村传统文化被弱化和扭曲,出现了文化的泛经济化趋势,存在“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以经济结果为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等问题,放弃了文化自身本应具有的追求人的自由和和谐发展等目标。”[1]

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致使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其原因在于,农村传统文化往往只流传或活动于某一独特地域和人群当中,特别是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技艺,基本上都掌握在少数才艺精湛的艺人巧匠之手,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这种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经济效益低。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去学习和继承,因此我国很多传统文化或民间技艺已经失传或正在失传。

三是农村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和传播途径尚未实现现代转型。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甚至在很多方面格格不入。从物质层面看,很多新产品、新东西涌入农村,使得农村传统文化产品越来越失去吸引力;从制度层面看,虽然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农村传统的家族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阻碍了现代制度在农村的推行,也制约了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观念层面上的现代转型更难。“从观念层面看,农村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尚未得到彻底改变,其惰性和痼疾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活动和传播过程中,成了当代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2]。同时,很多传统文化代表的腐朽思想对一些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农村还有相当的市场。就农村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而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提高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但其活动形式仍比较单一,有些农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基本上就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难以很好地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导致农村传统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面临着被市场经济大潮淹没和淘汰的危险。

显然,要使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转型,既要从物质层面上进行创新,生产出符合现代需要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还要从制度层面上改造农村社会,使现代社会制度在农村普遍确立,完成农民文化观的现代化。

3 农村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

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是文化规律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源泉既来自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来自于人们文化需求的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传统文化作为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天然纽带,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也是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3]因此,我国社会建设要发挥农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利用优秀农村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新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帮助广大农民树立对文化的信仰。为此必须在有效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一是内容上的创新。要对农村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容,改造陈腐、过时和反动的内容。以道德文化为例:一方面,中国农村传统的道德力量强大,重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例如,我们可以以孝道文化为精髓,挖掘其中的文化“软资源”,有效解决空巢老人无人赡养、留守儿童无人照顾等问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都不会过时。另一方面,在中国农村仍存在盲目的愚忠、愚孝,这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必须要剔除。总之,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要融入时代精神[4]。要以新“内圣外王”要求提高农民素养。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实现文化价值观念多样化与一元化的统一。当今社会利益多元化,农村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价值观念的“多”与“一”的统一。

让群众参与创作,在基层生活的土地上培育群众自己的健康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融入“离乡村最近才有生命力、离农民最近才有亲和力、离农村最近才有感染力”[5]的思想,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来,并能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创造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此过程要注意几点。第一,要彰显当地农村文化特色。只有深度挖掘农村传统文化,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利用与整合传统文化资源,集中打造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的宣传窗口,扩大知名度,补齐农村文化发展这块短板,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农村走出发展困境。第二,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第三,留住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形式上的创新。在坚持喜闻乐见的同时,大胆创新表现手法。形式与内容是有机统一的,内容上的创新十分重要,但形式上的创新也不容忽视。农民文化需求的提高,必然对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一定要求。第一,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基础上,坚持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新文化形式以适应农民的需要。第二,发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样式,离不开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要面向城市、面向现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打造创意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品牌。仍以澧州大鼓为例,有关部门可以组织澧州大鼓艺人走向城市舞台,在各类艺术节和电视节目中表演,实现快速传播和大范围传播。第三,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大胆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升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将农村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突破口。例如,构建农村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向公众随时随地宣传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与传统国学思想。

三是传播渠道的创新。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工具”和“载体”作用。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要充分利用传媒的“工具”和“载体”作用,使其得到很好弘扬和发展。同时还要创新传统文化的大众化解读方式。现在对中国农村传统文化能够认真解读和潜心研究的人越来越少,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商业文化使人变得越来越浮躁。这就需要大批文化工作者为大众担当起农村传统文化解读者的角色,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农村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渠道,让农村传统文化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和发达地区,甚至走出国门,产生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四是思路的创新。谋划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解决农村精神产品供给与人们需求的矛盾,要有新思想、新招法。首先是着力于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其次是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思路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步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空前深刻的变化,向中国农村传统文化提出了空前深刻的挑战,转型是发展农村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农村传统文化要实现转型,关键的还是要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与时俱进就是对农村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坚决反对因循守旧、平均主义等传统文化的思想,切实改变尚古拒变、厚古薄今的心理定式和认知模式。

农村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历史沉淀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决不能坐视其衰落和消亡而无动于衷,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注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创新的勇气来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 王恒富.经济文化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趋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4):227-230.

[3] 刘锐.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9(1):52-55.

[4] 李炳毅,李玲.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和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35(3):107-109.

[5] 赵霞.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NOVATION OF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ZHOU Dexin,HUANG Jing

(SchoolofMarxism,HunanUniversityofArts&Science,Changde415000,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Chinese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is faced with the following problems:there will be no successor who will spread and inherit it;the form of activities and the cultural products are unitary and there is no modern ways of spreading and inheriting it.The factors that cause the above problems a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itself encounters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leads to a shortage of successors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rural areas,the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no development vitality.In view of the above reasons,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to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is innovation:the first way is to make the content innovation,injecting new vitality in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rural areas;the second way is to make form innovation,using new forms of modern culture to transform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the third way is to innovate communication channels,using modern media to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rural areas;the fourth way i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ideas,emancipate the mind,changing ideas and promoting the 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of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new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innovation

2016-07-04

周德新(1968-),男,湖南常德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1673-1751(2016)03-0183-04

G122

A

猜你喜欢

农民传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