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战略诉求与创新转换
——兼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推进策略

2016-03-07张旭刚

关键词:工匠校企精神

张旭刚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校长办公室,安徽 合肥 23005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战略诉求与创新转换
——兼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推进策略

张旭刚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校长办公室,安徽 合肥 230051)

从文化视角分析了古今中外工匠精神的起源、发展、核心内涵及以时代价值,认为当前我国实施的“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迫切需要重拾“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需要职业教育肩负时代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破当前现代学徒制改革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统筹协调机制缺失、校企合作质量保障体系落后等困境。宏观上,要加强顶层设计,扫除机制体制障碍;中观层面,要尽快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微观层面上,要完善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经济新常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创新转换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工匠精神”这一中国传统精致文化重回大众视野并成为被热议的话题。在经济转型发展、产业调整升级“新常态”下,将“工匠精神”置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命题之下,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和决策者对现实的判断与方向感。那么,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何以可为?这需要我们在理性回归、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基础上,破解“工匠精神”的传承弘扬与创新转换的新命题。

1 文化视阈下“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

1.1 “工匠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工匠精神”无论中外均由来已久,对于中国来说,更不是新鲜词、舶来品。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发展历程,中国“技近乎道”的工匠文化源远流长。独具“匠心匠气”的能工巧匠和巧夺天工的旷世杰作在华夏大地星罗棋布。例如,“庖丁解牛”、班门弄斧、卖油翁等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典故和最具工匠技艺的典范;《考工记》《天工开物》等堪称凝聚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工匠宝典,对西方工业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精美绝伦的丝绸、瓷器,威震寰宇的万里长城,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沿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枢纽,等等。中国古代工匠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匠心独运,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展现了中国工匠及其精神的魅力和价值。然而,自公元10世纪以后,中国工匠精神逐渐失落。其原因:一是“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在中国社会科举制度下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奇技淫巧、君子不为”等传统观念致使工匠的社会地位及其精神难以被认可和推崇,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选择。二是我国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由于快速实现现代化的急切需求,我国在工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片面追求规模、速度和利润,表现出急功近利、“集体浮躁”等特点,忽视了“工匠精神”。三是职业技能教育被轻视。“唯学历论”以及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等致使当前工人待遇低、晋升渠道窄,社会地位低,距从业者期盼的尊严工作、体面劳动尚有距离。

公元10世纪以前,中外工匠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但中世纪后的欧洲,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助推下,人文主义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复兴和欧洲的技术革新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工匠的劳动价值和社会地位。崇尚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潜意识”,出色的工匠可以比肩作家、艺术家。西方国家工匠精神得以发展繁荣,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中世纪的宗教改革,推动基督教对劳动者及劳动价值的观念由矮化排斥转向认可崇尚,这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思想条件;二是城市手工业行会制度的发展及技术繁荣是工匠精神得以外化的社会动因;三是实行职业教育国家战略,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这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技术前提。在20世纪中期,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曾经有一个“世纪之问”:“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学?”中国社会阶层的排位一直是“士农工商”,近千年以来,工匠精神在中国的失落,这种社会阶层地位的排序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1.2 “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源自于手工业时代的“匠心匠气”与时下后工业化时代的“匠心匠气”不可同日而语,但两者所蕴涵的工匠精神却是中外相同、古今相通的。尽管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不同诠释,但无论何种表述都强调了“尊师重道的师德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的精神特质以及在经验、知识、器物和审美四个方面的和谐统一。[2]笔者认为,现代语境下的工匠及工匠精神应从三个层次理解其内涵。一是“精于工”,即精湛的专业技艺。工匠是指在所从事的专业活计中掌握着高超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人才,一般的熟练工、技术员不能称为工匠。也正因为如此,工匠及其精神一定是经历过工业文明进步与发展洗礼与浸润的。二是“匠于心”,即工匠要有独特的精神境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强烈的专业追求和坚定的职业操守,并将其作为人生恒定的目标贯穿职业生涯始终。三是“品于行”,即工匠要有高尚的品行。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也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只有从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这三个特征来认知“工匠精神”,才能够对“工匠精神”有一种源于职业又高于职业,源于工业文明又进入后工业文明,源于教育又跳出教育去看待的理想境界和形而上的追求。[3]

1.3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从全球范围看,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都呈现衰落趋势。有观点由此认为,工匠及其工匠精神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但事实证明,工匠及其精神特质依旧是当今社会急需的人才和重要的价值追求。一是工匠精神是制造工业的灵魂。众所周知,目前的德国制造业享誉全球。然而,直到20世纪初,“德国制造”仍因抄袭英国而以山寨别国闻名,但今天的德国制造已成为世界高端产品的代名词,这一逆袭就源于对产品品质、工匠精神的坚守与推崇。李工真在《德意志道路》一书中总结道:正是“工匠精神”支撑着德国走出了一条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现代化道路。[4]当前欧盟其他成员国经济整体衰退,而德国经济却逆势上扬,实证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二是工匠精神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之源。现代先进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在被动、消极、机械的状态下工作,无疑严重压抑、束缚了工人的创造性和灵动性。虽然传统手工业者采用手工制作,但那不是一项简单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创造过程,是对技艺、产品不断提升完善的过程。正是这种创造性特质造就了一批批杰出匠人。三是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精神之“钙”。职业教育的初衷是培养工匠,然而受制于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以及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痼疾,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素质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拾“工匠精神”不仅要复兴器物层面的精湛技艺,更应推崇精神层面的匠人精神。追求极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这正是我国职业教育极为紧缺的精神之“钙”,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2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 “工匠精神”的战略诉求

工匠精神的现代复兴不是偶然,是历史必然的选择,有独特的时代背景、社会价值和思想基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孕育兴起,各国纷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在此形势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质迫在眉睫。[5]“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常态的战略增长正呼唤着工匠精神。

2.1 “转型升级提质”新常态呼唤“工匠精神”

随着新常态向纵深推进,在供给侧改革浪潮推动和市场需求倒逼下,我国企业正以调结构去产能、精细管理、提质增效、技术创新和打造品牌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知行合一”的精神特质,无疑是加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离不开工匠精神,而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呼唤工匠精神。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由以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科技进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因素。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国家,既需要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人精神”。

2.2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急需“工匠精神”

“一带一路”是推动中国企业和技术产品“走出去”的重大战略, 急需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服务中国企业在海外生产经营的本土人才。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临着世界制造业向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向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挑战。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必须提高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在技术、工艺、创新等方面寻求新突破。一定意义上说,制造业文化就是工匠文化。而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务之急,重拾中国工匠精神乃治本之策。

2.3 “互联网+”“双创”时代仍需“工匠精神”

随着科技进步,人工智能代替人成为大势所趋,于是有人认为,工匠精神已经过时,其实不然。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指出,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6]工匠精神追求极致、完美的精益求精,与开放、创造、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的融合所产生的“1+1>2”叠加效应,将会激发传统工匠精神在互联时代的强烈回响,潜心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精品。

2.4 升级提质的消费需求需要“工匠精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推动着我国消费市场供给的深刻转型,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消费需求的升级提质都预示着一场与民众生活休戚相关的“品质革命”必将上演。从“将就”走向“讲究”是“中国制造”必须要跨过的一道门槛。近年来,中国游客乐于在海外“扫货”,一方面证明国内消费需求正在升级,另一方面反映国内制造业质量尚存短板。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我们用“工匠精神”完成“品质革命”,在生产制造上精益求精、臻于至善,以极致的产品和品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与回流。

3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创新转换

就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把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无疑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创新之举。可以说,复兴“学徒制”这一古老制度,是重塑“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的一剂良药,也从根本上校正了此前职教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对职业教育的迫切性、紧迫性和责任不言而喻。

3.1 重塑“工匠精神”需要职业教育肩负使命

职业教育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繁荣等联系最紧密、最直接。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厚植土壤,需要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一是职业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深刻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要跳出普通教育目标的窠臼,进而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二是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将“工匠精神”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培育,贯穿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生涯教育始终,融入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职业院校在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落实上,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双向育人平台,构建体现“工匠精神”的“养成+体验+实践”教育载体和平台,促进“工匠精神”与岗位工作、技术活动等有机融合,并内化于学生心中。四是职业院校在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中,要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抓手和载体,为师生密切互动、共同成长搭建平台,只有如此,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才可能成为教与学相统一的有机过程。五是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一方面,要将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系统设计能很好体现“工匠精神”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要利用这种文化软实力,向全社会宣传“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真正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才能有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生存的社会基础。

3.2 造就“大国工匠”需要现代学徒制改革破题

从德国、英国等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来看,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形式和成功范例。我国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先后出台文件,推动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但从首批165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一年来的探索实践情况看,呈现“两热两冷”现象,即政府热、学校热,企业冷、学生冷。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障碍、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统筹协调机制缺失、校企合作质量保障体系落后等。如何才能让现代学徒制切合中国国情,实现健康有序发展,是目前摆在我国职业学校面前的难题,也是试点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当前,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协调发力、同步推进。

第一,从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扫除机制体制障碍。德国、瑞士、英国等现代学徒制成功实践的共同特征为:国家法规的保障、国家机构的统筹、课程框架的统一、认证资质的通行。当前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一是在立法上予以突破,依法保证现代学徒制有效落实。可考虑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企业法》,出台诸如《校企合作促进法》等具有普适性、约束力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及相应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依法从财政资助、税收减免、社会荣誉等方面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灵活的职业教育自主招生政策,建立财政专项扶持政策等,引导职业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确定学徒的“准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的法律地位,以及应享有的受教育、获得工资福利和劳动保护等权益。尽快出台校企双主体师资事业编制、劳动报酬倾斜政策,打通校企师资双向流动通道。二是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管理机制。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和相关利益方,需要建立新型的、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机制。这需要在国家行政管理层面建立跨越传统教育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专门机构,以有效统筹、综合配置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人事部门、专业部委、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相关资源,这对当前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三是组织开发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资格认证。职业岗位胜任能力标准不统一,以及学徒成果得不到认可,直接影响着学徒制改革的效果与质量。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需要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制、教学评价、成果认定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深度改革。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可实现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无缝对接,并作为学徒学习成绩考核的硬性要求,可保障学徒(学生)学习期满经考核合格获得与岗位技能相应的、权威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中观层面,尽快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是现代学徒制组织实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有效发挥“第三方”的监督、反馈和修复功能,提高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等至关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7]。由此可见,突出行业、企业评价及中介机构评价的主导作用,是未来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还处于试点阶段,迫切需要引入独立、中立、专业和权威的“第三方”评价机制,也需要建立现代学徒制项目监督评价制度,对现代学徒制的落实情况以及培养资质、教学质量、资格认定等进行独立评估,以制度形式规范项目发展,保障现代学徒制有效实施。目前,有关现代学徒制的第三方评价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国内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要在充分认识“为什么评”的基础上,围绕“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三个核心问题进行顶层设计,确立评价主体、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评价制度、制定评价方案、优化评价的流程及方法,完善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机制等。

第三,从微观层面上,完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学结合培养方案。一是开发体现现代学徒制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企业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跨界教育,强调企业特定岗位的技术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因此,现代学徒制要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要求,由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学徒)考核办法。二是开发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制度安排,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高等性”也要突出“职业性”、既要突出技术练就也要注重素质培养。因此,学徒制人才的培养必须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逻辑起点,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由校企共同重构课程体系和制定课程标准,系统设计融文化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为一体的学徒培养体系。三是强化基于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空间从校内延伸至校外,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必须建立开放式、柔性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由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建立和实行校企课程学分互换机制,以激发学生赴企业学习的积极性;由校企联合制定考核标准,共同评价学徒制实施效果和人才培养绩效。

[1] 2016年政府工作报[EB/OL].新华网.(2016-03-05)[2016-06-20].http://news.xinhuanet.com fortune/ 2016-03/05/c_128775704.htm.

[2]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08):54-59.

[3] 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05):24-29.

[4]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8-72.

[5] 李克强.用新理念新技术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发展形成新动能[N].人民日报,2015-8-24(01).

[6] 程子韵.互联网时代为何仍需弘扬工匠精神[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5(01):101-103.

[7]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新华网.(2010-07-29)[2016-06-20].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7/29/c_12388942.htm.

THE VALUE IMPLICATION, STRATEGIC APPEAL AND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On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the reform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Xugang

(Principal’sOffice,AnhuiTechnicalCollegeofIndustry&Economy,Hefei230051,China)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origin,development,core connotation and times value of craftsman spirit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argues that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Chinese manufacturing 2025 Internet + ”is in urgent need for regaining craftsman spirit.Occupation education must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the times,deepe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break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the dilemma of inadequate supply of the legal system,lack of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cooperation system,and backwar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aced by the current apprentice system reform so as to cultivate craftsman in a great country like China. On the macro level,top-level design is to be strengthened,system obstacle is to be cleaned;on the medium level,a “third party”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to be established;on the micro level,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to be improved based 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work and study.

economic new normal; craftsman spirit;vocational education;modern apprenticeship;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2016-07-02

2015年安徽省高校重大教学改革项目 (2015zdjy184)

张旭刚(1978-),男,安徽无为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管理、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1673-1751(2016)03-0171-06

G712

A

猜你喜欢

工匠校企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拿出精神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