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差异性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创业引导策略研究

2016-03-07陈龙涛张宝君韩玉彬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教育

陈龙涛,张宝君,韩玉彬,胡 晶

(1.吉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内蒙古农业大学 农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基于差异性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创业引导策略研究

陈龙涛1,2,张宝君1,韩玉彬1,胡 晶1

(1.吉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内蒙古农业大学 农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分析了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认为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少数民族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及就业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差异性进行了探讨,指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认为我国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教育存在创业教育认识深度不足、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不健全、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认为构建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业路径,基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营造“政府-校园-家庭”三维关爱氛围和树立少数民族学生创业信心是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

少数民族学生;创业;差异性培养

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科技、经济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尽管全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具备许多民族优势及特点,因受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就业形势更令人担忧。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提出“破除体制障碍,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即,创业热潮席卷全国,国家科研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管理骨干、留学归国人员甚至是农民工都逐步加入创业队伍中,这一热潮更是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希望与挑战。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展开,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高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 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1.1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经济政策投入的不断加大,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如新疆地区GDP产值已经从2010年全国第29位提升至2013年全国前10位之内;素有“塞外米粮仓”之称的内蒙古,2013年的粮食总产量增量和增幅均居全国第一;西藏地区民族手工业、绿色食品、民族医药等特色产业等不断扩大。2015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更是给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满足民族地区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先天的语言及文化优势,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基础及一定的外语水平,以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契机,在资源转化及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建立依托民族特色的优势产业,将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坚实基础,推动民族地区和谐统一发展。

1.2 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已从1999年的160万扩大到如今的约700万[1],高校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我国高等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已经从民族地区大学、民族院校逐渐向非民族地区大学、非民族类院校转移。资料显示,2013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毕业生2.55万人,就业率达80.36%,首次破80%。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成长经历与语言习俗等,他们并不占有优势,同时为少数民族学生专设的就业岗位也不是很多。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成功创业的概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质量。

1.3 少数民族学生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侧重于各种专业知识的理论传授,过于注重理论型人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没能得到足够关注,这在非民族地区的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非民族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也是严格遵循培养方案,较少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特点灵活开展教育活动。目前,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已有高等学校90余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20余万,内地普通高校有少数民族学生20余万人,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60%以上,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创业教育已势在必行。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理念,而且可以开拓少数民族学生的视野,使其将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就业实践过程,提高专业知识运用率,促进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2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性

2.1 创业意识存在差异性

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他们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毕业后以稳定的事业单位及国企作为择业的首选目标,以创业实现就业的较少。对吉林师范大学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维吾尔族学生具有创业意识的人数占该民族受调查总人数的18.75%,朝鲜族学生为33.33%,满族学生为50%,汉族学生为65.21%。调查发现,语言及民族文化优势是维吾尔族、朝鲜族学生产生创业意识的主导因素,这部分学生往往结合自身民族优势产业和民族文化进行创业。其中,女同学创业以开办民族特色小店为主。调查发现,制约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为创业资金不足及创业方式单一。

2.2 个人综合素质具有差异性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有一定的本民族传统文化优势,他们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但对汉语语言掌握程度差异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为缓解经济压力而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往往对汉语及专业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调查数据表明,约60%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语言障碍是导致学习沟通困难的主要问题[3]。语言水平低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或社会竞争中优势不足。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热情活跃,但因为在饮食、信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与汉族学生的交流沟通相对较少。调查数据显示,70%的同学表示在校园中感受不到本民族文化,渴望有归属感[3]。民族地区学生有诚实守信、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但他们直爽粗犷的性格也暴露出少数民族学生控制和调节个人情绪方面的不足。在遇到问题时民族地区的学生往往表现得过于激动,不够沉着冷静,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向往进步,渴望被肯定,却缺少融入集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校园社团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不够。此外,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被汉族文化同化,他们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特点逐渐消失,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失去了民族优势和文化基础。

3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差异性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落实已经逐步重视起来。在发达地区的高校已经开展了较为全面的创业教育,然而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仍停留在书面上或口号中。尽管这些高校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讲座,开展创业大赛等[4],但往往形同虚设,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那些被强制完成任务的创业教育活动,反而会引起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抵触。少数民族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需要学校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计划,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进行探索和尝试[5]。总之,我国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教育认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3.2 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不健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通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可以发现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完善创业理论体系。当前,各大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教育往往缺少系统的理论与经验[6],没能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日常的教育中。在非民族类地区非民族类高校,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更没有形成[7],“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没能被应用到创业教育中。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民族特点制定完整、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这是当前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3.3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营造积极向上、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探索的校园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教师作为校园中学生思维形成的指导者,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多由辅导员兼任创业课程教师,专业指导学生创业的教师较少,多数老师是刚刚接受 KAB 培训(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 就给学生授课[8],也有高校聘请创业专家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创业理论教育,缺乏系统理论性教育。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创业的指导教师更少。少数民族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而大多数高校没有为少数民族学生配备专业的创业教育指导老师,创业教育涉及的民族地域、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特殊习俗等问题往往超出教师能力范围。这种情况极大限制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降低了他们成功创业的可能性。

4 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

4.1 构建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个性化教育为基本手段,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旨归的一种崭新的高等教育范型[9-10]。构建个性化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是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有效方式。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特点及地区优势,构建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所学专业的个性化创业课程模式,如开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创业咨询等相关选修课程,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创业知识储备的先进性,同时这部分课程应由高校相关专业教授承担理论部分的教育教学工作,由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校外教授或创业成功人士承担实践部分的教育教学工作。

此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导师制”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是高校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导师制”不仅有利于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也有利于对少民族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建构基于个性化的创业教育方法。这都利于提高对少数民族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极大挖掘少数民族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最终达到少数民族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效果。

4.2 探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业路径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此战略就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生态[11]。这种新生态为高校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新途径。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指导应以民族特色产业为基础,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技术,对少数民族学生创业进行分析与指导,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创业效益的最大化。将“创客、创业、创新、创造”等“四创社会”理念融入少数民族学生创业教育中,最大化民族学生创业成功率,是当前的核心发展导向。

一方面,高校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要充分借鉴创客教育的先期经验,发挥“互联网+”在创客教育中的重要驱动作用,将“互联网+”的方法论和智慧深度融合到创客教育中,探索创客教育的新思维,寻找创客教育的新路向,打造升级版的创客教育[12],发展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创业教育的新方式。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客的成功典例之一的哈尔滨高校毕业学生创建的“车拉拉”创客服务团队,已经实现了自主创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语言交流、文化习俗等诸多差异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模式,进行移动端自主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和学活动,这种新的教育学习模式具有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从网络平台中任何人那里学习不受任何限制的特点和优势,其4A(anywhere-anytime-anyway-anybody)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培养理念[13]。

4.3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创新创业教育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14]。此倡议的提出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摇篮,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可以为学生创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一方面,就业指导部门要以创新观念开展创业教育。少数民族学生有特殊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优势,在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外语”的知识储备基础上,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开展国际化视角的讲座培训及交流等,指导大学生相关的创业实践互动活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的根本是面向国际,因此,高校要以较为创新的国际化观念培养创业人才。另一方面,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与“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相契合。在创业指导课程体系更新过程中,要融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目标及路径的元素,着力构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化的少数民族学生创业培养内容,立足民族特色、放眼国际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14]。

4.4 营造“政府-校园-家庭”三维的关爱氛围,树立少数民族学生创业信心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多数具有一定的民族生活特征与文化习俗,因此在校园形成了“特殊的”群体。通过“社会-校园-家庭”三维空间的关爱,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创业信念,提高创业成功率。

政府层面,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行动应加大扶持力度,无论是帮扶政策的制定,还是少数民族学生申请创业项目的审批,以及后期创业资金的申请,相关管理部门均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与照顾,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政策倾斜。在校园层面,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要树立将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多元发展思路,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素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自信心。同时,在校园中开展“五个认同”教育[16],可通过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等多角度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融入效果,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合作创业。在家庭层面,父母对创业的态度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选择创业及创业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在创业过程中家庭应给予创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关爱与支持,遇到问题时,父母应第一时间给予帮助鼓励,保证创业顺利进行。可以说,建立“政府-校园-家庭三维”关爱氛围,是树立少数民族学生创业信心的重要保障。

[1] 李光红,亓晓庆.嬗变、现状与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跟踪调研(1982-2012年)[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64-69.

[2] 张久献.民族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 (22):7-11.

[3] 张学娟.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校园适应性调查与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89-91.

[4] 沈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 (4):70-72.

[5] 芮国星,袁祖社.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109-114.

[6] 宋晓东,周建涛.基于生涯规划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6):227-229.

[7] 胡月芬.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路径初探——以浙江省为例[J].萍乡学院学报,2015 (2):86-88.

[8] 宋晓东.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 (5):33-37.

[9] 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 (3):28-31.

[10]李婧崴.个性化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5-77.

[11]高建进,金振蓉.专家热议“互联网+”时代教育[N].光明日报,2015-10-19(006).

[12]詹青龙,杨梦佳.“互联网+”视域下的创客教育2.0与智慧学习活动研究[J].远程教育,2015 (6):24-31.

[13]杨莉萍.互联网络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探析——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5(5):33-38.

[14]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 (5):153-160.

[15]周谷平,阐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4-22.

[16]丁玲辉.强化“五个认同”推进民族团结教育[N].西藏日报(汉),2016-01-09(003).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IAL GUIDANCE STRATEGIES OF MINORITY STUDENTS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E

CHEN Longtao1,2,ZHANG Baojun1,HAN Yubin1,HU Jing1

(1.SchoolofForeignLanguagesJilinNormalUniversity,Siping136000,China;2.SchoolofAgriculture,InnerMongoliaAgriculturalUniversity,Hohhot010018,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minority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holds the point of view that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nee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in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minority students and enhancing the employment rate.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inorit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have obvious differences.According to the pap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minority student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uch as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e lack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e weakness of the teaching staff,etc.It comes up with some effective ways to guide minority students to start a business such as follows:building a personalize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model,exploring Internet + as the basis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ath,carrying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d on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creating a three-dimensional caring atmosphere of “government-campus-family” and helping minority students build up their entrepreneurial confidence.

minority student;entrepreneurship;culture difference

2016-06-30

2014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B130)

陈龙涛(198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工作。

1673-1751(2016)03-0149-05

G642.0

A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们的民族
题解教育『三问』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