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

2016-03-07闫丽俐

关键词:外语一带一带一路

闫丽俐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论“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

闫丽俐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从语言规划的视域提出了沿线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六项主要任务:探索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提高市民的外语交际能力及跨境少数民族的母语应用能力、加强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规范双语公示语标识体系、创新重点行业国际化运营模式及构建多功能外语及民族语咨询服务系统,进而达到改善城市国际语言环境,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

一带一路;语言规划;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

0 引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2015年3月28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中国以“一带一路”为主旋律的外交战略将开启新的篇章。古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它不仅是古代亚欧大陆互通有无的商道,也是亚欧各国与中国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好之路。千百年来,在这条古道上,沿途各国人民共同谱写着传诵千古的友好篇章。“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亚欧非美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合作重点,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传递好中国声音,语言是重要环节,沿线中心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是一项迫切的任务,直接关乎“一带一路”建设目标的实现。本文拟从语言规划的视域,在回顾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大中城市在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探讨“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问题,以逐步完善其国际语言环境,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实现。

1 “一带一路”沿线跨境语言概况及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现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分布在中亚及东南亚地区,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老挝、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母语,同时有许多国家还存在一种与我国少数民族共有的跨境语言。跨境分布的同一民族和语言,存在族群内部语言文化认同和不同国家语言文化认同的问题,也存在由于不同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2],这些亦是“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充分利用我国少数民族与邻国共有的跨境语言,可以促进沿线相关国家或民族之间使用民族语和谐有效地交流。

国际语言环境是现代城市国际化进程中文化软实力的直接映照,是彰显一个城市的包容度、文明度和开放度的重要指标。国际语言环境是指市民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广度是指运用不同语种的外语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范围的大小;深度是指运用不同的外语语种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在某一方面达到的纵深程度;频度是指单位时间运用不同的外语语种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量[3]。国际语言环境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个方面:“人的因素”主要是指,不同人群的市民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物的因素”主要是指,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外语的应用范围和规范程度[4]。吕和发在《高感性建设大北京国际语言环境》一文中,从实用研究的视角论述了国际语言环境的内涵,认为国际语言环境包括动态信息服务体系和静态信息服务体系两大方面,涵盖依据行政范围划定的地域以及与该地域有密切联系和潜在联系的地理、心理和网络空间。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包括传统语言环境构建,也包括借助传统和现代传媒进行的信息服务与大氛围的建设等。上述定义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国际语言环境的内涵和外延,为开展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依据和标准。

“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的沿线中心城市主要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重要港口城市。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城市曾承办过重大国际活动外,其他绝大部分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状况良莠不齐、亟待改善。从整体上看,沿线中心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处于基本和谐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普通话普及程度高,但一些地方方言对交际仍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外语使用的场合不断增多,特定场合(外事接待、外贸谈判、外语教学等)的外语使用(主要是英语)基本规范,能够基本完满地达到交际目的;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语种,尤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使用的母语有较大的需求;以年龄、职业、阶层作为分类标准的言语社区已具雏形[5]。然而,上述“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势必影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民某些主要语种的外语交际能力缺失,尤其是使用相关的民族语进行有效口头表达的能力缺失;城市公共标识语存在误译、缺失和语种单一等问题,急需修补和完善;部分重点行业的国际化运作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不足;外语咨询服务系统尚不完善,而且惠及范围有限。

2 “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从语言规划的视域来探讨沿线中心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视角。规划(planning)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中广泛使用的术语,通常指有意识的分析与决策的过程。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指,为了改变某一语言社区的语言行为, 而从事的所有有意识的尝试活动, 既包括社会整合当中的语言和社会语言, 也包括社会整合当中跟语言密切相关的经济和政治[6]。

从语言规划的视域来探讨“一带一路”沿线中心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问题,主要涉及相关国家语言及跨境民族语言的语言地位、语言声望及语言习得的规划。沿线各级政府及主管单位要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快速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不断地塑造城市的国际化形象,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此,本文根据“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六项建设任务。

2.1 探索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

将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的工作框架内,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探索有效的工作机制,务求各项工作有效落实。首先,要放眼全球,借鉴国内外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对若干相关问题加强研究,并做好语言规划的顶层设计。可参考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城市在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方面的成熟做法,由省、市外事办召集科研院所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方面的专家学者集体研讨,因地制宜,做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的规划。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中的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各项规划的顺利落实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再次,建议从政府的发改委、外事办、语言文字应用部门等相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专项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工作的协调、落实、监管、评测、反馈和完善。以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市场运作来有效开展国际语言环境建设。

2.2 提高市民外语交际能力及跨境少数民族的母语应用能力

首先,大力开展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借鉴欧盟成员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外语教育的成功经验,改进教学理念(如:“全语言”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如: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及地方民族文化内容)及评价制度(如:研制统一的语言能力标准,推进测评的社会化,实施一年多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模态教学、移动终端设备辅助学习、云平台教学系统、慕课在线课程等),着重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适度发展形式灵活的社会力量办学模式,加强社会办学机构与翻译公司、外资企业、服务行业的联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多语种外语人才。再次,创造社会学习外语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新技术在门户网站、局域网、微博、微信平台、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上提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外语学习资源,组织外语角、外语狂欢节、配音比赛、演讲比赛、口译大赛和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外语活动,促进外语学习活动的推广和深化。最后,加强外语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方面重点引进一批有海外学习、生活和工作经验的高水平外语教师,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发展项目提升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跨境少数民族的母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对一些少数民族区域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有重要作用。有些民族地区未能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7],受普通话推广及周围民族语言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对自己民族语言的认同和重视不够,有些地区民族语文教学被忽略,这些因素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年轻一代母语使用能力严重退化。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一些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性被重新凸显,这就要求相关少数民族一方面强化代与代之间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或增加相关跨境民族语的教学,从而提高这些跨境少数民族的母语应用能力。

2.3 加强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语言是不同民族的人们沟通的基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离不开大批优秀非通用语人才。“一带一路”涉及中亚、南亚、东亚、东南亚和中非等国的40多种语言,目前,中国只开设了其中的20种,而且这其中有11种语言在读学生不足100人[8]。目前,非通用语人才匮乏的短板已逐步显露,相应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及语言环境建设工作面临着重要机遇和重大挑战。中国作为“一带一路”首倡者和主要参与者,国家教育部门应主导国内部分重点高校和外语专业院校,(比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新疆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开设或重点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本科专业(如:阿拉伯语、俄语、波斯语、蒙古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老挝语、泰语、越南语、印尼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培养和造就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卓越外语水平以及通晓国际规则的非通用语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唯有如此,“一带一路”建设才不会成为离地三尺的空想。

2.4 规范双语公共标识语体系

公共标识语(简称“公示语”)是一个城市国际化形象的脸面,规范公示语是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从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协会组织等机构中遴选一批高水平的语言专家组成公示语翻译团队,对公共场所、组织机构、职务、职称、菜单、旅游景区等常见的公示语提供贴切的多语种及民族语翻译,并作为重点出版项目由权威出版社出版发行。其次,对于成熟的中外文翻译,可以参照上海市的做法,逐步制定系列的《公共场所外文译写规范》,由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文件,强化和统一标准。再次,相关部门应统筹安排,分阶段、有步骤地对各种场合的公示语进行设置、修订和规范。此外,广义的双语公共标识语还应包括公共场所的音、视频服务信息和宣传材料,如机场的双语播报、机场城市宣传的视频等。音视频服务信息和宣传材料应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其中一条便是语音的可理解性标准(intelligibility),即音视频材料中的外语语音、语调不必苛求与母语人士完全一样,但要保证听者可以顺畅地听懂其内容。

2.5 创新重点行业国际化运营模式

重点行业实质性国际合作项目的引进和运营也是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一个方面,因此,应注意创新其运营模式以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在教育领域,实质性中外合作办学及汉语国际教育项目也是促进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应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促进其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适龄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原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当时形势的需要,在此情况下,一大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运而生,有效地缓解了当时高校学生入学紧张的局面。然而,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人民文化需求的提高,原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充分地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近年来诞生的实质性中外合作办学开创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时代,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广外兰开斯特大学等。这些高校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中方管理行政和后勤,外方全权负责教学,学校教师按照外方用人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所有教员均毕业于海外名校,确保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国外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除了全英文的教学环境和西化的教学理念之外,这些学校还侧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独立思考能力。另外,这些学校大多都有专业的中国文化研究团队并开设中国文化、历史等优秀文化传播课课程,这也是西洋高校中国本土化的一种有效作法。

2.6 构建多功能外语咨询服务系统

多功能外语咨询服务系统主要包括,建设国际语言环境志愿者队伍及多语种电话自助翻译系统[9]。从高等院校学生、离退休外语工作者、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各界公民、精通某种少数语的人士以及外国友人中招募一批有爱心、通外语的多语种志愿者,并对他们进行志愿者服务规范、国际交往常识、重点窗口服务行业外语等方面的系统培训,以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国际交往活动。借鉴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的一整套志愿者培训程序和指南,建立国际语言咨询志愿者体系。此外,要加强以普通话与不同外语语种为载体的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信号传输系统的研发,早日建成服务国际友人的多语种电话自助翻译系统,人们只需选择所需的语言,就可以轻松地了解城市交通、旅游、饭店等基本信息。此外,还可以建立多语种翻译的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为不同语种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上提供方便。

3 结语

建设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语言环境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尚无一成不变的模式可循。本文从语言规划的视角,结合相关沿线中心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探索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提高市民的外语交际能力及跨境少数民族的母语应用能力、加强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规范双语公示语标识体系、创新重点行业国际化运营模式及构建多功能外语及民族语咨询服务系统。这些举措将有效地促进相关沿线中心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的改善,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重现古老丝路昔日经贸交往与人文交流的繁荣景象,同时为我国建成语言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 (2015-03-28)[2016-07-04]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249574.shtml.

[2] 黄行,许峰. 我国与周边国家跨境语言的语言规划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4(2):9-17.

[3] 彭建武,陈秀梅.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与青岛市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1):38-40.

[4] 赵会民.创造国际语言环境[N].人民日报,2010-5-13(理论版).

[5] 张民选,张日培.多样与和谐:上海城市发展中的语言规划构想[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32.

[6] 周庆生.国外语言规划理论流派和思想[J].世界民族,2005(4):53-63.

[7] 戴庆厦.语言关系与国家安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6.

[8] 贾文健.北外将补全“丝路小语种”助力“一带一路”[EB/OL]. (2015-04-22)[2016-07-04]http://yueyu.cntv.cn/2015/04/22/ARTI1429693187021298.shtml.

[9] 北京市政府外办.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 (2011-2015)[EB/OL]. (2011-04-11)[2016-07-04]http://govinfo.nlc.gov.cn/bjfz/xxgk/bjszfwb/201106/t20110627_865940.html?classid=409;423.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OF THE CENTRAL CIT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YAN Lil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In the context of constructing “The Belt and Road”,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ix main tasks of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long the central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planning:exploring the effective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improving the city resi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he native language for the cross border ethnic minorities,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non-generic language talents,standardizing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bilingual public signs,innovating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mode of key industries,building a multi-function foreign language and national language consulting service system,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ity,and giving support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The Belt and Road;language planning;urban center;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2016-05-21

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YY026);2014年河南工业大学高教研究课题(2014GJYJ-B10)

闫丽俐( 1965- ), 女,山东文登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1673-1751(2016)03-0127-04

H002

A

猜你喜欢

外语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