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地方旅游业行政体制改革探析

2016-03-07丁其兆

关键词:旅游业协会设置

丁其兆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我国地方旅游业行政体制改革探析

丁其兆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对我国地方旅游业行政体制改革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旅游业空前繁荣,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行业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不容小觑;我国现行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辅助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地方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亟须对我国地方旅游业行政体制进行改革。通过研究地方旅游行政机构设置情况,分析了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不足,在对发达国家旅游行政体制管理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基础上,提出我国地方旅游行政体制改革的建议: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改革,精简机构,完善法律;推动大部制改革;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旅游业;行政体制;改革

1 我国地方旅游业行政体制改革现状

1.1 促进旅游业不断发展需要创新管理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旅游业地位呈不断提高趋势,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有发展成为我国核心产业之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典型代表,加快旅游业发展,对于扩内需、稳外需、调结构、保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1]但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行业行政体制实际压抑了旅游市场的正常发育,已不适应我国旅游业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要,落后的管理体制势必会阻碍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从宏观来讲,政府对旅游业管理的滞后,将对我国地方经济的转型带来很大阻力,我国旅游业行政管理体制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我国从1982年至今经历了七次政府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2008年的改革确定了行政三分制,即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的中长期改革目标。2013年我国稳步推进了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这代表了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趋势,这个趋势就是不断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达到与市场完全融洽并良好发挥促进市场的作用。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说我国旅游业行政体制的改革直接关系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根据旅游业的客观现实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是我国旅游业能够取得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在全国选取了部分省级单位,对我国旅游业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进行了剖析。

1.2 全国部分地方旅游业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选取的省级样本区域是:豫、黑、新、津、冀、京、鲁、皖、浙、闽、湘、粤、琼、陕、沪、鄂、青、藏、辽、滇、渝等21个地区,基本覆盖了我国所有大区和各种地质地貌、生物资源、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生态环境保护、建筑和自然景观等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上述21地区的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设置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通用型机构。即多数省份、地区旅游行政管理机关设置的机构、部门。目前各省设置的此类机构有6个,分别是地方旅游局的行政管理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监督管理处、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处。①地方旅游局行政管理办公室:21个地区中均有设置,其中豫、津、粤3个地区使该部门合并或增加了其他职责; ②人事处:除京、皖、浙、湘、鄂、藏、辽7地区外,其余14个地区均有设置 ,其中豫、黑、琼、鄂4个地区给该部门合并或者增加了其他职责;③政策法规处:除了皖、藏2地区外,其余19个地区均已设置,其中津、粤、沪3个地区给该部门合并或者增加了其他部门职责; ④监督管理处:除了浙、闽、湘、粤、沪、青、渝7地区外,其余14个地区均已设置,其中辽地区给该部门合并或者增加了其他职责;⑤机关党委:除豫、黑、琼、辽4地区外,其余17个地区均设置该部门,其中冀、藏2个地区给该部门合并或者增加了其他职责;⑥纪检监察处:除了津、琼、藏、辽、滇5地区外,其余16个地区均已设置,其中鲁、浙、粤、鄂地区给该部门合并或者增加了其他职责。

第二类,普遍型机构。即多个省份及地区旅游管理机构设置的部门、机构。目前此类机构有6个,分别是:市场开发处、规划发展处、产业发展处、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行政管理处、信息中心。①市场开发处:有9个地区(鲁、皖、浙、闽、湘、粤、藏、辽、滇)设置了市场开发处,其中湘、藏两地区使该部门合并或者增加了其他职责;②规划发展处:有11地区(豫、黑、冀、京、鲁、皖、浙、琼、陕、藏、滇)设置了该机构;③产业发展处:有8地区(新、京、闽、湘、沪、鄂、藏、辽)设置该机构,其中京、辽两地区让该机构合并或增加了其他职责;④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有12地区(豫、津、皖、浙、闽、湘、粤、琼、青、藏、辽、渝)设置了该机构,其中津、浙地区给该部门合并或增加了其他职责;⑤行业管理处:有7地区(浙、闽、湘、粤、沪、青、滇)设置了该机构,其中沪使该部门合并或增加了其他职责;⑥信息中心:有7个地区(豫、皖、浙、闽、湘、辽、渝)设置了该机构。

第三类,特殊型机构。即只有少数省份及地区旅游管理机关设置的部门、机构。此类部门多是少数地区根据当地地理位置与其他综合性因素的需要设置的部门,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和针对性,因此,此类机构在各地设置的数量、承担的职能和机构名称也不相同。目前全国旅游机关设立的这类部门共有33个:综合协调处、产业促进处、人事劳动教育处、人事教育处、政工人事处、国际旅游促进处、国内旅游促进处、对外联络促进处、国际联络处、港澳台旅游事务处、对外旅游管理、市场宣传处、市场促进处、规划处、旅游促进处、规划建设处、规划财务处、财务处、规划统计处、资源开发促进处、行政许可与标准处、审批办公室、财务统计处、安全管理处、教育培训处、机关服务中心、老干部处、宣传中心、公共服务、人才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旅游协会、旅游商品协会。

通过对全国旅游管理机构设置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少值得称道之处:第一,省级旅游管理机构大多设有办公室、政策法规处、人事处、监督管理处、机关党委、纪检监察处等机构。其中广东省旅游局和河南省旅游局按照一个机构多种职能的办法设置了综合协调处,广东省旅游局综合协调处职能由办公室(与机关党委办公室合署)及政策法规处(协调发展处)承担,河南省旅游局综合协调处的职能由行政管理办公室承担,这一做法优化了管理机构的部门设置,有利于复杂的机构设置向大部门制转型。第二,为全面激活市场活力和维护市场有序运行,不少省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了规划发展处、市场开发处、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等部门,体现了行政机构设置的灵活性、科学性。规划发展处制订全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组织旅游资源普查,负责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与管理,编制和实施全省旅游发展投资计划;市场开发处承担对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和合作交流事务,承担本地区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宣传推广工作,组织开发和推介重点旅游区域和项目,推进旅游行业信息化工作;旅游监督管理所的主要职能是维护海内外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旅游市场进行监督,负责受理投诉案件和旅游区内的市场开发等。第三,除新、皖、闽、陕、滇、渝6地区外,其余15个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多数合并或者增加了其他职责,代表了相关部门职能扩展的趋势。

2 地方行政体制阻碍了旅游经济发展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我国地方旅游业现行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已不适应当前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对地方旅游产业干预过多和小部体制压抑市场活动,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导致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地方政府忽视了市场导向作用,对旅旅游业直接干预,使地方旅游业打上了“地方政府保护”的标签,压抑了市场活力。第二,目前大多数地方的旅游业行政管理采用小部体制,部门之间严重缺乏协调,办事效率不高。例如:旅游企业申请相关手续,即使准备妥当无误,也需要多次跨部门进行申请、办理,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第三,地方旅游行政管理实行小部体制,容易导致权责不明确、推诿扯皮问题。在这样的制度下,利益有人争,事故责任无人负责,影响了旅游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情况,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受到严重限制,应该加快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继续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实施大部制实现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以更好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释放市场活力,推动我国旅游产业更快、更稳、更好地发展。

3 我国地方旅游行政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各省级旅游行政部门机构名称设置不规范

政府对旅游管理机构的设置没有严格限定,造成了各省级旅游业行政部门之间名称设置混乱。例如,“分管旅游规划发展业务的有规划办(辽宁)、规划建设办(青海)、规划发展办(河南、海南等大部分省区)、规划财务办(新疆、上海等省区)、规划统计办(河北)五个名称。”[2]旅游业机构名称设置不规范,不仅给监管部门增加了额外的工作负担,而且阻碍了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服务的升级,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统一地方旅游业管理机构名称,既有利于部门之间的交叉、联动;也便于上级部门对下一级部门进行业务管理。实现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旅游业从微观管理转为宏观管理,会推动地方旅游管理机构名称的统一。

3.2 过于依赖小部制,缺乏协调发展机制

《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见》“要求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实行大部制。”自该文件颁布以来,各省级旅游单位机构在推动大部制改革上不断取得进展,但改革的整体情况并不尽如人意。首先,改革不彻底。有个别省级旅游单位,仅是根据部门利益需要对旅游管理机构和功能进行了微调,这种“微调”式改革主要表现为简单地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机构进行合并,并没有精简无实际用途部门和无关的部门职能,改革不彻底。其次,换汤不换药。一些地方旅游管理机构仅仅是更换了名称,实际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职能、职能分割设置等没有明显变化。众所周知,旅游业涉及面广,与其他产业交叉频繁,搞好其管理工作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地方旅游业管理机构严重缺乏协调性,各扫门前雪等现象,将导致管理机构改革的整体失败,并滞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小部制已经不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必须把协调发展机制揉进旅游产业中去。

3.3 旅游协会功能被弱化

我国多数省级或直辖市旅游管理单位设有半官半民性质的旅游协会,例如,河南省旅游局、福建省旅游局、青海旅游局、重庆市旅游局等就设立了旅游协会。但半官半民的性质阻碍了旅游协会功能的发挥。其原因主要是上级部门过多干涉旅游协会工作,干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我国的各级旅游协会一般是旅游局官员兼职协会会长,也有一些地方由旅游局退休的领导来管理协会。行政管理机构领导主管旅游协会,会导致协会工作的行政化和科层化,形成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大大弱化协会的行业属性和服务属性,更难以按市场要求发展协会和推动旅游行业发展。从本质而言,我国各级地方旅游协会与政府关系过于密切,难以按市场规律办事。

我国各级地方旅游协会尽快转变这种半官半民的性质,逐渐发展为具有相当独立性,能够按照行业发展规律办事的民间服务机构,是当务之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旅游行业协会自身独立性将会得到恢复与明确,事实上,这就是一个大的制度创新过程,而这一合理的制度安排必将推动整个行业内诸多新的制度安排的设计和实施。”[3]我国政府也应转变职能,尽快取下旅游协会的“官方”帽子,使其成为普通的民间组织,以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协调行业发展的作用。这样做不仅可以弥补旅游产业微观单位运营管理不足,还可以弥补政府对旅游单位宏观调控的不足,辅助旅游局来有效管理和监督市场运行,向上一级机关提出建议,充分利用旅游协会的灵活性、直接性、客观性、有效性等特点,能使其更好地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帮手。

4 美国旅游业行政管理体制

美国仅有数百年历史,是一个较年轻的国家,但其各项制度的实施,尤其是旅游业行政管理体制有不少值得学习之处。当今美国并没有设置国家旅游管理局,这在全球199个国家中,也是个特例。美国的特殊之处在于,对美国旅游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并非美国的行政管理机构,而是美国旅游业中存在的大量的非政府组织机构、行业协会、旅游询问中心、国家旅游协会等。美国国家旅游协会(简称NTA),在美国旅游行业中不仅最有话语权,而且是最大的权威组织机构,成立于1951年。此外,美国旅游管理局在1966年被美国国会取消,至今没有再设置国家旅游业管理局,它的一些职能被国家商务部吸收,美国国家商务部成立了“旅游产业功能组”。美国商务部“旅游产业功能组”的职责是“促进美国旅行与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旅游出口创造就业环境。”[4]美国旅游产业功能组并不承担美国旅游市场的宣传和运作职能,它更多的是对旅游市场开展调查,让市场来表决,充分体现了功能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简化。

就美国国家角度看,美国设立了旅游协会。美国政府把监管旅游协会的权力下放给了专门的民间组织机构。美国政府把决定旅游行业从业者能否胜任旅游工作的权力下放到市场,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去管理旅游协会和组织导游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对行业人事资源的配置与监督全部由市场完成。虽然有协会组织的考试,他们的考试仅仅是证明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并非从事旅游业的必备条件。这样既激活了民间组织的活力,还节省行政资源,为政府和社会节减了开支。

美国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管理表现出权力下放比较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特点。行业协会对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个体经营者通过社会化的破产兼并使之退出市场,完成市场的净化升级。体现了行业协会为主体在行业和社会中的调节作用。此外,美国法律也赋予美国公民对任何协会或民间机构进行监督的权利。美国旅游产业通过完备的法律与社会各方面对旅游业的监督制约,激活了市场潜力,不仅促进了行业合理的竞争,也预防了垄断的产生,可谓一举两得。

美国国家旅游协会是相关企业自愿组织建立起来的,在美国旅游业中发挥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代表着该行业的利益,为旅客提供服务,具有自我监督和协调等能力,也会影响国家立法,并通过为上一级法律部门提供建议,完善与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美国旅游协会在美国的旅游业中是最具权威的机构,但它不具有官方色彩,在政府机构注册后开展活动。美国政府对协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美国政府对行业协会不给予干预,不给予资助,但在税收、费用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5]美国地方旅游业行政管理部门,一般也设立行业协会及州以下的旅游询问中心(CVB),美国地方的“旅游询问中心”也是民间组织机构。与协会相比而言,旅游询问中心数量多,遍布全美各地。

CVB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发挥的作用也十分广泛:旅游咨询中心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吸引游客到该地区旅游并为游客提供服务等。美国为了促进和管理地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每个州设立询问中心,把它视为一张美国全国旅游服务大网的结点,把政府与其他民间组织协会及个体户的利益联系起来,也为旅游产业的未来提供更好的规划和资源整合,以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咨询等服务。诚然,美国旅游业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法律和政策法规的保障作用,美国各地方也都因地制宜制定了地方性的旅游行政法规,对当地的旅游业起到了良好的监督、管理和促进市场运行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才能保障旅游业的经济健康迅速发展。

5 中美两国地方旅游业行政体制之差异

作为发展中的国家,近几年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首先,管理体制机制的落后。表现为我国地方旅游管理机构设置叠床架屋,且管理机构多以部门利益为重,影响了旅游产业和相关企业的发展。其次,法制环境不够完善。在我国旅游产业中,地方行政机构缺乏法治思维,往往导致市场秩序失范。再次,旅游协会功能未被充分激活,导致旅游资源配置失衡,市场缺乏活力。因此,我们要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不仅需要打破旧体制,创建新型的、科学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还要更多更好地发挥旅游协会的潜在功能,不断完善法制环境,推动大部制改革在省级旅游管理单位尽早落地。

美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助。其体制的显著特点是:第一,市场化是旅游产业的根本机制,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确保企业、个体经营者、服务者自由合理竞争,充分利用市场的合理竞争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服务者为主体实现优胜劣汰,让市场机制弥补旅游业管理机制的短板,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第二,在美国旅游业行政体制中,大部制的实施更彻底。美国取消旅游局,改由商务部“旅游产业功能组”管理全国旅游行业,机构设置精简和行政管理权下放很彻底。其行政体制灵活,更好地体现了旅游行政体制的科学性、便民性和以服务人民至上的原则。第三,美国政府权力下放大,充分利用旅游协会、旅游咨询中心及其他非政府组织机构等发展和管理旅游行业。健全了旅游市场的自我完善机制,市场缺陷能够很好地得到自我修正。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旅游业的后续发展急需好的管理模式来推动。我国可以研究和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对现有管理机构革故布新,加大旅游行业行政管理权力下放力度,大胆发挥行业协会和其他相关民间组织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作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推动行业优化资源配置,很好实现自我完善与管理的行业发展体制。

6 我国旅游业行政体制改革思路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走出了适合自己的道路,但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并不健全,功能发挥也不尽如人意。不仅要在繁荣的基础上借鉴与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而且要在中国特色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下不断地挖掘市场潜力,优化管理体制,提升旅游产业质量,拉动旅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并不意味着照抄照搬,借鉴的目的是在借鉴的助益下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

6.1 把更多权力放归市场,加大旅游业供给侧改革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与市场要转换角色,真正“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辅助”。“凡属于旅游业宏观层面的决策、管理与调控权限,应集中到中央,由国家旅游局及其主管部门统一掌握;凡是属于地方经济的决策、管理与调控权限应下放给地方,由地方政府及各级旅游局自行支配;凡市场能自动调整的事物,应下放权力到企业,中央、地方、地方各司其职,合理分工,共同参与旅游经济的决策管理。”[6]但是,政府职能转变要放管结合,在充分放权情况下,政府仍需甚至要加强对旅游经济的宏观调控。“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和调控职能。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化很高、社会属性很强,公共产品比重较大的产业,尤其需要政府的介入。”[7]

其次,把权利放归市场。在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市场的作用不可缺少。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市场在我国旅游产业资源配置中将逐步发挥“决定”作用。目前我国旅游行业主要应加快实现强强联合,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拉动经济增长,促使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再次,加大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加大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促进旅游产业重组,提升地方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和产业竞争力,实施地方旅游产业“走出去”战略。

6.2 精简机构设置,完善法律

首先,精简机构设置。我国地方旅游业管理机构设置重叠,职能交叉,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加,但权责不明,出现事故后互相推诿。结果是行政效率低,财政支出大,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和负担。从管理效能看,烦冗的机构设置不利于监督和统一管理,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精简机构,合并职责相近的部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打破旅游业现存僵局,要用革命的决心推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其次,坚持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是实现管理的科学、合理、高效,主要的措施是逐渐取消无实际用途的部门,减少行政干预;国家应对旅游管理单位的机构、部门设置有一定的指导或限制。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多轮的行政体制改革,几乎每轮机构改革都经历了“精简——反弹——再次精简——再次反弹”的过程,为彻底解决机构反复的自我膨胀问题,我国应该通过立法的办法建立机构自我精简的机制。汪玉凯教授谈到改革的方法时提出:“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机构改革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触及的是政府放权与削权,改革最困难的就是理清政府权力清单,清楚界定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权力,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一方面是放权,也就是下放权力;一方面是削权,也就是权力转移,向社会转移”。[8]

再次,完善法律。为保障地方旅游业健康运行与发展,必须完善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旅游业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旅游产业发展有法可依,为旅游业行政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同时,要用立法的办法继续推动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稳步推进旅游业行政体制改革。

6.3 打破小部制、构建大部制

首先,打破小部制、构建大部制。目前,我国旅游行政机构设置偏多,部门工作趋于细化,造成部门利益分割,缺乏协调,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当前应该重组现有的机构、部门,构建科学的、合理化的大部制体制,有效避免部门之间协调困难的短板。

其次,加强区域协调机制建设。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部门之间的协调,旅游业的发展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发展,而是整个产业和区域的发展。所以,地方旅游业应该加强区域协调机制的构建,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在全域范围内实现更好发展。

6.4 发挥旅游协会作用,建立公众参与的管理制度

首先,重视旅游协会。目前我国仅部分省级旅游管理单位(如河南省、福建省、青海省、重庆市直辖市等)成立了旅游协会。但旅游协会半官半民的性质,限制了旅游协会功能的发挥。在新形势下,政府应该更加重视旅游协会的发展,支持其脱离对政府机构的依赖,脱掉官服,自主地发挥对行业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越是经济市场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在旅游行业管理中越无所作为,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越突出,法律规制、市场约束、社会监督的作用越明显。”[9]

其次,建立公众参与制度。旅游业涉及部门多,市场化程度高,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旅游产业,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在这一制度规范下,公众可以对旅游业的政策或工作建言献策,发挥监督作用,充分调动民间参与的积极性,促使旅游部门服务升级,这也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需要,既能更好促进旅游机构改革,又能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 许陈生.财政分权、法治环境与地方旅游业效率[J].旅游学刊,2012(5):80-87.

[2] 谭波,张东元.法治视野下地方旅游业行政体制改革的纵深进路[J].行政科学论坛,2015(8):48-51.

[3] 罗辉.中国旅游业制度变迁中国旅游业制度变迁的主体类型及演化模式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3):43-48.

[4] 于慰杰.从美国旅游业的发展看非政府组织管理[J].东岳论丛,2009(2):172-174.

[5] 方巧.旅游行业协会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

[6] 张金原.从旅游业发展趋势谈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23):16.

[7] 温泉.论我国旅游行业管理中的政府行为与旅游管理体制[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8(5):83-85.

[8] 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EB/OL].新浪新闻.(2013-2-28)[2016-3-10].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28/23/2457585_268543517.shtml.

[9] 蒋莎.旅游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鄂州大学学报,2007(2):56-59.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FOR LOCAL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DING Qizhao

(SchoolofMarxism,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ocal tourism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in China.It points out that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is unprecedentedly prosperous at present,accounting for an increasingly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thus the ability of tourism industry to create economic value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China’s current government-led,market-assisted development model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ther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local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Through a study of the local tourism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efects and problems in China’s tourism management system.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 system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it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China’s loc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system: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market oriented;adhering to the reform,streamlin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roving the law;promoting Super-Ministry-System;improving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system.The ultimate goal is to build up a set of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tourism in China.

tourism;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reform

2016-05-17

2013年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计划项目

丁其兆(1989-),男,河南范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当代中国的法学实践研究.

1673-1751(2016)03-0090-07

F590.1

A

猜你喜欢

旅游业协会设置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