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诚信问题预测与防范
2016-03-07张峰圣
张峰圣
(南京艺术学院 影视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诚信问题预测与防范
张峰圣
(南京艺术学院 影视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而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出现的诚信问题显得格外突出,现就其成因及如何进行完善与解决进行探析。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缺失;评价体系
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6.02.024
目前,诚信在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中已经分裂成了理想信念与实际操作两个层面。具体来说,一方面,人人认同诚信的重要性,认可它是人类社会活动有序开展的必要前提,是必不可少的道德规范。大学生普遍有追求社会和教育公正公平,并要求他人诚信待我的愿望,认识到诚信是为人之本、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行为体现上,个人会将诚信作为自身行为的前置要求,但这种要求并不稳定,它会因主客体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人在面对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判断和决定。比如在考试中,个别人如果看到其他同学作弊,自己处于怕吃亏的心理,也去作弊。归根到底,这是由于遵循纪律、诚信做人的成本过高,而违反道德诚信的行为惩处代价又过低造成的。
具体到大学生诚信问题来讲,有以下几个问题的体现:一是平时的言行举止上的诚信缺失。比如,编造理由旷课、请假;在图书馆、资料室借书逾期不还;简历、自荐信中无中生有、夸大其词;在和同学朋友的交往中言而无信等现象。二是信贷诚信。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在应还款时,贷款学生缺乏契约意识,怀着侥幸心理,蓄意拖欠贷款。我国目前各类助学贷款的目的是为家庭贫困学生缓解入学及学习的经济压力而执行的国家政策,长期以来,这项政策为众多寒门学子解决了难题,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有了彻底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但如果蓄意骗贷与蓄意欠贷的现象屡见不止,这就给这项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带来一定的伤害。现阶段,高校更为倾向于让学生选择生源地贷款方式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三是各类考试诚信,尤其在高校中某些开卷考试或以论文为考核形式的考试项目中,部分学生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剽窃,甚至在某些管理较松的课程中成了普遍现象。四是学术诚信。学术腐败现在已经不是教授等高级知识份子的问题,大多学生在完成教学报告、实践报告甚至毕业论文时利用网络、枪手大肆摘抄、舞弊。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有一个问题较为突出:目前,有部分学生在家长怂恿下,或要求家长开具家庭贫困证明,以获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甚至有个别学生在入学伊始填写家庭情况登记表时,就欺骗学校填写自己为单亲家庭,或将收入一栏填写很低,以为后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埋下伏笔。这已不是个别现象,虽未是普遍现象,但这一问题性质非常恶劣,不仅容易让个别学生效仿,更对学校的声誉造成巨大伤害。
这种现象相比较比其他诚信问题性质严重的多。首先它是有计划、有预谋的欺诈行为,他们利用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订档制度较为教条,以及学校在认定工作时有时照顾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未能深入了解的机会,在贫困生建档期间在衣着、开销方面进行伪装,与同学交往时言行举止给同学以暗示,在班级评议时得以通过,进而侵占国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资金份额。其次,这是家长与学生共同的合谋,家庭教育在这里不仅没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使学生在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路上越走越远。这类学生往往在学习中、生活中也泛化出其他问题,成为“问题学生”。
形成这一问题有几下几个因素:
一是社会因素:目前,我国社会对个人成功的评价标准过多的着重于经济方面。这种“唯金钱论”的价值观深刻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炫富”、“拼爹”已经不再是贬义词。诚实守信的朴素道德观被忽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更加注重“目的性”。网络时代使高校德育主体的传统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二是家庭因素:造成这一问题,主要因素在于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一个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着关键的作用。部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于怕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吃亏的心态,教育意识由传统的做个“诚实的孩子”转化为做个“聪明的孩子”,这就在很多时候把学生训练成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欺上瞒下有着小聪明的“政治家”。
三是学校因素:长期以来,高等院校较为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或诚信理想道德培养流于形式与表面。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也有教育方法简单、管理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从学校层面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尽量减少和杜绝此类问题的产生。
一、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价体系
诚然,目前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工作体系,从制度设计上来看已经较为完善。在入学伊始,通过对学生普遍性的家庭经济情况的摸底,经过学生申请、班级评议、辅导员调查等系列工作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掌握基本情况。但由于申报的主动权在学生及学生家长方面,学校方面在认定的基本信息方面更多的依赖于生源地区民政部门的证明材料,因地区差异或其它原因,有的部门的证明材料并不完全准确,这就给了部分想利用国家助学政策的人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应为动态档案,对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争取经济补助的有相应的惩罚机制,要让这种违反诚信道德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二、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
减少显性资助、增加隐性资助。显形资助除了冲抵学费,其他部分都以隐性方式进行资助,近期在某高校出台的,学校自动补助单位时间在校就餐到一定次数但费用较低的学生校园卡也是值得推荐、推广的做法。适当提高勤工助学的补贴标准,要积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收入,通过工作获得收入可减少简单的助学金发放给学生心理带来的“给予感”,而通过自身劳动缓解就学与生活的压力,更多的接触人与事,也可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常见的较为封闭的心理状态。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补助学金的直接目的;另一方面也使学校的资助体系发挥育人功能。
三、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与个体学生学习情况挂钩
要坚持“以学养学”的思想,不断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目前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临时生活补贴、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的保障。而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心态消极,沉迷网络或消极对待学业,这类学生获得奖助学金后,往往消费在生活或消遣度日上。应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与个体学生学习情况挂钩,目前大学学习学成易、学优难,学期成绩有两门以上不合格的同学应减少或免去学校资助资格。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也是学习上的“问题学生”,通过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也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现象。
高校的诚信教育是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事关社会的发展稳定、事关高校的发展壮大、事关学生本身的人格塑造。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作为高校教育者,需要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思考更好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举措,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人才。
[1]于建霞.构建与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2]曲绍卫,刘晶.当前我国高校助困与育人契合的实效性分析——基于全国11所高校大学生资助问卷调研[N].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20.
[责任编辑 王云江]
On the prediction and precaution of honesty issue in college student-financing system
ZHANG Feng-sheng
(Colleg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Nanjing Art Institute, Nanjing 210013, China)
The issue of lacking honesty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campus life; and it is prominent in the financing system for the students of worse-off family backgrou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ind the cause, perfection and solution to the issue. .
college; students of worse-off family background; lack of honesty; evaluation system
D64
A
1673-9477(2016)02-070-02
[投稿日期]2016-06-06
张峰圣(1980-),男,江苏宿迁人,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