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反对阐释”理论看中国媒介传播

2016-03-07黎麒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微文化碎片化综艺

黎麒麟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从“反对阐释”理论看中国媒介传播

黎麒麟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摘 要:苏珊·桑塔格针对当下的批评之风提出了反对阐释理论,其“阐释”并不是反对解读作品,而是反对意图挖掘深层意义的传统批评风格,反对文本批评中内容对形式、理性对感性的排斥与欺压。提倡艺术批评的民主化,追求的是一种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努力求得恰当平衡的感受力,一种多元的“碎片化”的文化新感受力,要求用感性去体验艺术作品。其理论中“内容与形式”、“新感受力”和“碎片化批评”等观点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发展轨迹有着密切关联。

关键词:反对阐释;形式;新感受力;碎片化;综艺;微文化

“反对阐释”是美国著名批评家、作家苏珊·桑塔格在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批评口号。针对当时风行于欧美文坛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和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批评模式,桑塔格鲜明地提出了“阐释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的断言。《反对阐释》论文集本身就是对诸多文化现象和艺术作品的阐释,所以她提出的阐释并不是指“阐释作品”,而是指一种把形式置之度外,对文本没有虔敬之意的概念的符码阐释,对她来说这是对艺术的过度阐释。桑塔格还指出,艺术既不再现外部世界,也不表现内心情感,而是一种独立的自我呈现。对于这种“独立呈现”,应运用“新感受力”,直抵审美的本真状态。同时,也主张艺术批评的民主化,注意用一种碎片化批评的方式来达到对艺术的多元性、包容性的感受。纵观中国依靠各种媒介传播文化这条悠远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时期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播方式,到现代社会以歌舞表演类为主的综艺节目,以及“微时代”条件下孕育出的“微文化”的传播,我们发现,这种媒介传播的发展演变所蕴含的深意与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理论不谋而合。

一 削弱内容,关注形式:“诗乐舞”三位一体

中国远古时代,还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萌芽阶段,文化传播主要依靠口传方式。《礼记·乐记》中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而乐气从之。”[1]由此可见“诗乐舞”三者的密切关系。为了使诗歌广为传播,使“诗言志”达到更好的表情达意的效果,人们采取了一种“寓教于乐”的文化传播方式,即“诗乐舞”三位一体。“诗乐舞”三位一体确保了“诗”的意义能够从声音、动作等多个层面自我呈现。三者相互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后来随着诗歌、音乐和舞蹈艺术的逐渐发展成熟,这三门艺术才开始分化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而存在。

在《反对阐释》一文未开始之前,桑塔格就引用了王尔德书信中的一句话:“惟浅薄之人才不以外表来判断。世界之隐秘是可见之物,而非不可见之物。”这句话明显表面了桑塔格的立场:反对传统的凸显作品内容而丢弃作品形式的批评。“首先,需要关注艺术中的形式。如果对内容的过度强调引起了阐释的自大,那么对形式的更广泛、更透彻的描述将消除这种自大。其次,需要一套为形式配备的词汇——一套描述性的词汇,而不是规范性词汇。最好的批评,而且是不落俗套的批评,便是这一类把对内容的关注转化为对形式的关注的批评……同样有价值的是那些提供了对艺术作品外表的一种真正精确、犀利、细致周到的描述的批评论文。”[2]无疑,桑塔格把已经被批评家冷落并排斥的“形式”又提高到了一个至高的位置。

“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解构与坍塌,使得“诗”失去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正如钟厚涛所说:“诗乐舞逻辑上的终结意味着作为主要讯息源泉也即热媒介的‘乐舞’已经走向消隐,‘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意义出场机制也就随之坍塌,从而当我们在一种‘诗乐舞’坍塌的语境之下去谈论‘诗言志’时,言说主体之志也即意义已经无法完全出场,因为热媒介已经缺损,这种热媒介的缺损就命中注定了意义难以而且也不可能够圆满的自我呈现。”[3]这里的“热媒介”即指“乐舞”,“冷媒介”指“诗”,其原因就在于“乐舞”的意义出场更为清晰,而“诗”也即语言则较为模糊。所以说,没了“乐舞”这两种“形式”的出现,“诗”所传达出的“内容”也就遭到了摧残而变得不完整不全面。这正是桑塔格标榜“形式”美学宣言的有力论据。

二 重视审美的新感性体验:现代歌舞综艺节目

在桑塔格看来,被削弱了内容的“作品本身”,从哲学意义上来看,就是“事物的本体”,就文学作品而言,它是一种体验。所以桑塔格提倡应该多看多听,恢复人们的感觉。这是桑塔格理论很可贵的一处,因为在当今这个理论泛滥的社会,太多人陷入了用理论去套理论的怪圈,似乎没有了理论的支撑,事情的发展便显得毫无章法也无从理解,这显然是被“理性至上”的观念所毒害。所以,桑塔格提出的用“直觉”和“感性”来体验文学作品,无疑为我们看待万事万物提供了新向标。“我们所目睹的,与其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冲突,不如说是某种新的(具有潜在一致性的)感受力的创造。这种新感受力必然根植于我们的体验。”[2]“新感受力”即是一种新的审美体验,它更关注的是人的主观直觉。

再来看现在的电视综艺节目,它兼具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集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身。同时,“融声、光、画为一体,从而构成立体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以多方面的审美感受”[4],电视综艺节目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和极大的综合性,往往是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则多种多样、灵活自由,且观众有较强的参与感。其实追根溯源,当今的歌舞类综艺节目,无非就是远古时期的“诗乐舞”三位一体模式的发展与演化。只是它将歌词、曲调和舞蹈融合得更加贴合紧密了,然后通过歌手、舞蹈演员等把它给表演出来。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就已经无形中削弱了歌词的“内容”,更多地让观众停留在对它旋律和舞蹈动作的感受上,使受众的理性思维被削弱,更多的是对整个歌舞表演外在形式引起的视觉、听觉的审美感受。

现代歌舞类综艺节目正是抓住了艺术传播的特点,将诗、乐、舞紧紧融合,起到了充分感染受众的效果。诗乐舞三者同时作用,共同推动受众去自觉填充综艺节目的召唤结构、体验情感。而对这些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情感体验,正需要用桑塔格提出的“新感受力”来实现。这也是电视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的魅力所在。

三 民主、碎片化批评:“微文化”

所谓“微文化”,它实则是一种隐性教育价值,是通过多种细微的碎片化知识与信息积聚而成的一种潜在力量。碎片化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如微博、微电影、微信等,这种文化形式有着独特的传播特征。在这种碎片化信息传播发达的时代中,“微文化”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微妙变化,日渐强盛,毫不示微,在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种微文化的迅速崛起,和桑塔格主张的民主、碎片化批评达到了高度一致。

“如今,透明是艺术(也是批评)中最高、最具解放性的价值。透明是指体验事物自身的那种明晰,或体验事物之本来面目的那种明晰。”[2]桑塔格由此指出由“隐喻”和“指涉意义”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主张由感性带来的“透明”。随着微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微工具作为一种媒介的传播速度之快和范围之广,精英文化逐渐走入大众变成一种“草根文化”,平民百姓可以根据自身感受对社会、文化万象进行各种评说,参与到社会道德伦理、文化现象甚至是国家政治等各种话语权力中。谁都可以发布信息,这就更容易号召起更多民众。微文化强调个人色彩和草根特征,是对权威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正好体现了桑塔格所提倡的民主公开的批评、透明化批评,也是人们充分发挥“新感受力”的一个合法平台。

同时,桑塔格对写作大部头学术著作不感兴趣,倒乐于信手写作一些篇幅短得多的评论,她有意放弃了文论和批评的传统规范,经常光顾我们可以称之为札记或者随笔的文类领域。更确切地说,正是这样的形式更贴近桑塔格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更贴近她敏锐而富于独创性的艺术禀赋。桑塔格想要抓住她的思考和判断,想要记录她拦截下来的灵感,札记和随笔最大可能地帮助桑塔格完成她对完美形式的不懈寻求。她的批评文字中流露了太多对“碎片”的偏爱。“笔记本里可以记下的条目可以是任何长度、任何形状、任何程度的不耐烦和粗略,但最理想的条目则是格言。卡内蒂记下的大多数条目涉及格言作家的传统主题:社会的种种虚伪、人类愿望的虚荣、爱的虚假、死亡的讽刺、孤独的快乐与必要、人的思维过程的错综复杂。”[5]“对本雅明有吸引力的是特别小的东西……它既是一个整体(即完整的),又是一个残片(极其微小,比例是错误的)。它成为一个冥想或沉思的客观对象。”[5]应该说这种方式更易绘出原态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本来就是细碎的,很难用一种体系来框定,以零散写零散当然是一种便捷,更易绘出电子时代许多浑整思想被打碎的实况。我们不得不感慨,微文化以短小精悍,随想随记的“碎片化”特点流行于当今社会,似乎是桑塔格当时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对现代文化传播的一个神话般的精准“预言”。

在阐释理论大行其道的今天,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理论让我们从阐释热潮中冷静下来,反观阐释理论的合理性,反对唯一阐释,削弱内容、重视形式,反对理论过分应用、用感受力重估艺术,这是理性思考与感性运用的结合,为人类审美活动提供了新方法,为阐释学、美学研究开辟了新道路。不管是在中国古代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媒介”传播方式,还是由这个远古媒介转型而成的现代电视综艺节目,或是正在当今“微时代”背景下孕育下的“微文化”等媒介中,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理论都得到了一一应证。它让我们在更多丰富的形式中寻求更多“真实”的体现个体性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钟厚涛.诗何以言志——“诗言志”之意义生成机制的现代观照[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6.

[4]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美]苏珊·桑塔格.在土星的标志下[M].姚君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责任编校:王晚霞)

作者简介:黎麒麟(1991-),女,江西萍乡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收稿日期:2015-11-28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179-02

猜你喜欢

微文化碎片化综艺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想象力都去哪了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