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吟诗人》中莱奥诺拉的人物形象塑造
2016-03-07赵炜民
赵炜民
(西北民族大学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游吟诗人》中莱奥诺拉的人物形象塑造
赵炜民
(西北民族大学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 要:19世纪中期是威尔第创作的高峰时期。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经典歌剧作品《游吟诗人》。四幕歌剧《游吟诗人》的创作充分的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特点。文章主要通过对该部歌剧的剧情介绍、莱奥诺拉的形象剖析和唱段分析,来揭示莱奥诺拉的情感生活,以及不顾及等级贵贱,不惧怕种族歧视和为了爱情坚贞、执着的性格特点及人物形象。
关键词:游吟诗人;莱奥诺拉;形象剖析;唱段分析
一 歌剧《游吟诗人》的剧情介绍
(一)威尔第生平
威尔第(1813-1901),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 曲家。幼年时期便开始跟随乡村乐师学习音乐,1832年报考米兰音乐学院时被院长以他“性格内向不适于培养”而拒绝接受,威尔第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他拜音乐学院的教授、作曲家拉威尼为师学习作曲。1838年开始歌剧创作,成名作是歌剧《纳布柯》。威尔第一生共创作歌剧26部,19世纪中期是威尔第创作的高峰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把意大利歌剧从神话传说转向了现实世界。其歌剧特点为:音乐技巧运用娴熟;注重发挥乐队的作用、声乐的写作和器乐的平衡,以及歌剧音乐中传统的分曲体结构;人物形象、性格刻画细致入微;继承并且发展、丰富了意大利歌剧的音乐表演优势。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经典歌剧作品《游吟诗人》。四幕歌剧《游吟诗人》的创作充分的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特点。
(二)歌剧《游吟诗人》剧情介绍
歌剧《游吟诗人》描写的是15世纪,西班牙封建领主迫害吉普赛人的故事。一名吉普赛女人被封建领主卢纳伯爵之父当作女巫烧死。吉普赛女人的女儿阿苏茜娜为报仇把卢纳伯爵襁褓中的弟弟偷去。多年后,卢纳伯爵热恋着皇室女官莱奥诺拉,但莱奥诺拉却深深爱着游吟诗人曼里科。曼里科在与卢纳伯爵的决斗中获胜。但就在曼里科和莱奥诺拉准备举行婚礼时,卢纳伯爵抓走了曼里科的母亲阿苏茜娜,声称要烧死她。曼里科为救母被捕,莱奥诺拉以献身给卢纳伯爵为代价,使曼里科得以释放。但为保清白,奥诺拉服毒自杀。卢纳伯爵盛怒之下处死了曼里科,阿苏茜娜目睹行刑结束,告诉卢纳伯爵,曼里科是他的亲弟弟,她终于为母亲报了仇。
《游吟诗人》是一部四幕悲歌剧。第一幕“决斗”,通过鲁纳伯爵的卫队队长费南多和士兵们的问答对唱,表现了当时封建王室与吉普赛人之间的矛盾和仇恨,为体现后面游吟诗人曼里科悲剧性命运的内容做了铺垫;女官莱奥诺拉的一曲《我永远不会将他忘记》,表达了她对游吟诗人曼里科的爱恋之意。接下来是伯爵鲁纳和游吟诗人曼里科的争吵对唱,反映出他们之间充满敌意并导致决斗。莱奥诺拉为阻止决斗加入的三重唱充分展示了三人之间的矛盾关系。
第二幕“吉普赛人”,通过吉普赛人营帐里围着火焰的铁匠们的合唱和阿苏西那的女低音咏叹调《熊熊烈火》引发了游吟诗人曼里科的疑问:我是谁?而这时的莱奥诺拉却因为曼里科决斗后的消失,认为爱人已经在战场上阵亡,这对于她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她心灰意冷,决定进修道院当修女,伯爵知道后本想将她掠走并逼其与他完婚,从他的男中音咏叹调里可以体现出他对莱奥诺拉的用情至深,但最后却因曼里科与他的吉普赛朋友的到来而失败告终。
第三幕“吉普赛人之子”,通过雄壮的合唱揭示了王室与吉普赛人一触即发的战争,阿苏西那的计谋加剧了伯爵对游吟诗人同时也是伯爵亲弟弟曼里科的仇视,曼里科激愤的男高音,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及与莱奥诺拉的爱情结局。
第四幕“处刑”,此时的曼里科已被伯爵关在监狱等待处刑,莱奥诺拉的咏叹调《爱情乘着玫瑰色的翅膀》,表达了她对于游吟诗人爱情长久的向往,为了证明爱,莱奥诺拉决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救出曼里科。最终的结局是莱奥诺拉为了爱情献出了生命。
二 莱奥诺拉的形象剖析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对爱情的描述。《游吟诗人》中莱奥诺拉并不是局中的主要人物,她与曼里科的爱情也不是贯穿整部歌剧的主线,但却是亮点。
第一幕莱奥诺拉与女伴夜晚在花园散步时的一曲吟唱《我永远不会将他忘记》,表达了她对游吟诗人曼里科浓浓的爱意,虽然两个人没有见过面,但莱奥诺拉被游吟诗人的优美歌声所深深吸引,产生了莫名的爱慕之情,这个情愫影响了她的整个生活,使她为爱痴狂。歌剧的开始就感觉到莱奥诺拉对爱情的忠贞,和为爱可以牺牲的决心,展现了莱奥诺拉纯真、坦率和浪漫的一面,而在想阻止伯爵与游吟诗人决斗时加入的三重唱更是体现了莱奥诺拉善良、勇敢、不惧权贵的性格。
第二幕中莱奥诺拉、游吟诗人、伯爵的三重唱是该幕的高潮部分,展现了莱奥诺拉听说游吟诗人阵亡时的心灰意冷和再见游吟诗人时的欣喜若狂。伯爵通过男中音咏叹调表达了对莱奥诺拉的爱慕之情,遭到了莱奥诺拉的拒绝,充分展示出她不畏权贵,不惧种族歧视,只执着和忠贞于爱情的女性高贵特质。
第三幕通过剧中人物阿苏西那的描述揭示了吉普赛人与王室的残酷斗争和游吟诗人的真实身份,而游吟诗人在双方的斗争中也只是一个牺牲品。莱奥诺拉与游吟诗人在一起享受短暂的快乐时光,他们吟唱着《山盟海誓无异一现昙花》,预示着不幸的来临,此时的莱奥诺拉内心充满了莫名的恐惧,这一幕中展现了莱奥诺拉处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环境:她想要与游吟诗人的浪漫爱情,同时又必须接受游吟诗人因双重身份带来的悲惨命运。
第四幕是塑造莱奥诺拉这个人物形象的重要部分和精华所在。莱奥诺拉演唱的咏叹调《爱情乘着玫瑰色的翅膀》是第四幕也是本歌剧的经典唱段。唱出了莱奥诺拉对爱情的渴望、对游吟诗人的无限眷恋和对自己命运的哀叹;她与伯爵的二重唱《请看这痛苦的眼泪》是希望能挽留住爱人的生命,但是,她的乞求,遭到了伯爵拒绝;莱奥诺拉为了能使心爱的人活下来,决定献出自己的身体,而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却又偷偷吞下了藏在戒指里的毒药!这一举动使莱奥诺拉的形象顿时高大了起来,一个有着贵族身份的弱女子不顾身份的差异爱着一个有才华的吉普赛人;为了爱情、为了爱人不管力量的弱小,奋不顾身且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三 莱奥诺拉咏叹调《爱情乘着玫瑰色的翅膀》唱段分析
全曲是一个单二部曲式,曲式结构:前奏+A+B+尾声。
乐曲前奏为f小调,开始大管演奏一小节的长调,单簧管在最后一拍进入三连音后,大管呈下行音节加单簧管的跳跃式波浪旋律使气氛进入紧张和阴森、神秘的状态,描绘出了莱奥诺拉的紧张且不安的心情。
A段为宣叙调,歌词中“戒指是我的保护人”,描述了莱奥诺拉在阴冷黑暗的夜里想念爱人时的无助,这一部分使用了许多十六分音符和休止符,表现出莱奥诺拉痛苦又哽咽的倾诉,想要见到爱人却又不能让他知道,只能让微风带去她对爱人的思念和忠贞,此段中速度和力度强弱的变化也体现出了莱奥诺拉当时的复杂心情。
B段为咏叹调,速度变成Adagio(柔板),为每分钟50拍,此段与A段相比就更显得柔和一些,莱奥诺拉的心情也已经平伏了许多,她尽情的抒发着对爱人的深深眷恋和离别的痛苦。乐队伴奏运用三连音分解和弦演奏出柔和的音乐主题,旋律打破了A段倾诉的情绪,转而变成动荡起伏的音乐线条和富有表现力的演唱,而且该乐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个乐句的后一个乐节是前一个乐节的变化重复,它加深了旋律的乐感,让我们更容易对莱奥诺拉对爱人的忠贞怜悯之情和她的不幸遭遇得到共识。
尾声:是补充终止,乐句的三次重复是对高潮部分的又一次升华,表明了莱奥诺拉对要离开爱人的决绝和悲痛。中音区到高音区,再从高音区转至中音区,力度由强至弱再到强,速度渐渐的慢下来,到最后的收尾,都充分表现了莱奥诺拉将要离开爱人的悲痛欲绝和复杂的心情。随着伴奏的逐渐消失,让我们沉浸在整个唱段的回味当中。
总之,威尔第是19世纪伟大的歌剧之王,他的作品贯穿了多个世纪。仅用了28天便完成的四幕悲歌剧《游吟诗人》是威尔第歌剧创作进入巅峰时期的作品。这部歌剧在罗马阿波罗剧院首演大获成功,剧中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音乐与器乐的完美结合完整细腻的刻画了人物形象,加深了观众对剧情的了解,但剧情略有混乱,这也折射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某种悲观情绪。本文通过对莱奥诺拉的形象塑造和唱段分析来研究威尔第的作曲特点和技法,希望在今后无论是演唱还是教学中都能释义作品的内涵,充分表达其中心思想,将最完美的形象塑造展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德]芭芭拉·麦耶.威尔第[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何成华.略析威尔第及其歌剧创作[J].剧作家,2005,(5).
[3]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中国人视野中的欧洲音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余笃刚,蔡远鸿.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6]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责任编校:周欣)
作者简介:赵炜民(1972-),宁夏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
收稿日期:2015-10-13
中图分类号:J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