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真实主义”艺术特色分析
——以《橄榄油坛子》和《夜》为例
2016-03-07陈晶晶
翟 恒,陈晶晶,温 爽
(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皮兰德娄短篇小说中的“真实主义”艺术特色分析
——以《橄榄油坛子》和《夜》为例
翟恒,陈晶晶,温爽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真实主义”是19世纪末意大利的重要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小说家乔万尼·维尔加(1840~1922)和文艺理论家路易吉·卡普安纳(1839~1915)。真实主义的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和严肃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往往以下层人民作为主人公。皮兰德娄的短篇小说以西西里岛的普通大众为描写对象,真实反映了特殊历史环境下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使读者加深对当时欧洲各种社会现实和社会矛盾的理解,从中挖掘出动荡社会环境中人性的光辉与力量。
真实主义;皮兰德娄;人性;矛盾;短篇小说
19世纪70年代,意大利文坛上出现了真实主义的文学流派。“真实主义”由文艺理论家、小说家卡普安纳提出,皮兰德娄在卡普安纳的影响下,创作出了一系列记述西西里贫困落后的风土人情、控诉上流社会宗教势力和旧的道德观念罪恶的文学作品,真实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现状,同时也体现出了作家对人物深刻入微的心灵体察。
目前国内对皮兰德娄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戏剧作品上,研究皮兰德娄的短篇小说为文学界对皮兰德娄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使得中国读者对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了解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一、真实主义
在1870年意大利独立之前,全国上下都充满着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战斗热情,于是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应运而生。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歌颂爱国热情,崇尚精神追求,却忽略了对底层大众真实生活的描写和介绍。这时,法国的福楼拜,左拉等的作品传到了意大利,引起一批意大利作家的追捧,他们也想模仿法国的前辈创建意大利的客观科学的文学新流派。在这种背景下,意大利文学真实主义流派应运而生。
文艺理论家路易吉·卡普安纳首先提出真实主义(verismo),“卡普安纳的一些批评著作,象《现代意大利戏剧》、《现代文学研究》、《谈艺术》、《当代的种种主义》,阐述了真实主义文学的基本原则。”小说家乔万尼·维尔加和路易吉·卡普安纳是好朋友,他们共同推动了真实主义在意大利的普及与发展。“维尔加的小说在实践上体现了真实主义精神。以后,各地不少作家,尤其是青年一代,响应真实主义的号召,各献其长,便形成了19世纪晚期意大利文坛上的主流——真实主义文学。” “真实主义文学以直接描写现实中的真人真事为基本原则,强调要像新闻报道那样描写发生过的事。他还提出应该让文学具有科学性,为此作家应该依据已发现或自己观察到的社会和自然规律来再现生活。”
真实主义的创作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真实性。作家要依据已经发现的或者自己观察到的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地再现生活。为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真实主义要求采用客观的、忠实的文学形式来表现主题,修辞并不必太过考究,但语言必须灵活、生动,充分表达出作者想要表现的特殊背景。真实主义关注阶级矛盾最尖锐、生活最贫困的落后地区,客观地描述了最贫困、最落后、社会矛盾集中的南方,抓住当时意大利社会的本质,为读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场景。
第二,科学性。文学创作既然对象是社会,是人本身,它就应该是科学的,它综合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在对人物的塑造描写中,真实主义作家对人生对现实进行科学的剖析,用人物的言行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实主义作家往往把描写的焦点集中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探索其中最隐秘、最幽微的活动,不仅要把人物自觉的内心活动和感受写出来,就连人物自己也还不明白的意向、或者世代相传的心理积习、以致朦朦胧胧的氛围感觉、甚至下意识的行为节奏,都要揭示或暗示出来。”
第三,地方性。基于真实性的要求,作家往往会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现实场景进行写作。文学创作者跟普通人一样最了解的就是自己的家乡,所以真实主义作品的地方色彩特别强烈,真实主义认为强烈的地方性是形成真实性的重要因素。卡普安纳和维尔加笔下描绘的就是西西里岛农村和城市普通大众生活的画面,女作家格拉齐娅·黛莱达则1926年凭借作品中对撒丁岛社会现状出神入化的描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诺奖的颁奖词中说到“为了表彰她那些为理想所鼓舞的作品以明晰的造型手法描绘其海岛故乡的生活,并以同情心深刻地处理人类的共同问题”。另一位诺奖得主皮兰德娄也把视角对准自己故乡西西里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创作出300多篇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的短篇小说。真实主义代表作家摘得诺贝尔奖,足以看出20世纪初真实主义作为一个新兴文学流派在欧洲乃至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
二、皮兰德娄和他的短篇小说
路易吉·皮兰德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文坛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著名剧作家和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七部,剧本四十多部,诗集七卷、以及短篇小说三百多篇。1934年由于 “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戏剧作品《寻找自我》获诺贝尔文学奖。“皮兰德娄早年受到意大利真实主义和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严格按照传统写实文学对于内容和结构设置的定位,描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西里岛的贫困落后和人们的愚昧,讽刺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腐朽和封建宗法势力的罪恶”。
1897年经历了家庭巨变以后的皮兰德娄,在罗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修辞学和美学,当时他认识了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卡普安纳。卡普安纳是真实主义理论的提出者,是真实主义的理论家。在他的影响下,皮兰德娄在1901年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被遗弃的女人》,并于1902年创作短篇小说集《没有爱情的爱情》。这些作品均以西西里为背景,真实的把西西里当时的社会现状呈献给读者,是真实主义的突出体现。
创作于1909年的小说《橄榄油坛子》主要为我们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倔强暴躁不可一世的地主唐·罗洛和马虎大意却淡定乐观的迪马大叔,故事围绕一个破了的橄榄油坛子展开,地主唐·罗洛的橄榄丰收,需要重新购买坛子来装新榨的橄榄油,经过一番挑选和讨价还价,他让农民把一个他中意的大坛子运回了家,不料,坛子却无缘无故的裂开破掉了。于是,唐·罗洛请迪马大叔来为他修补橄榄油坛子。迪马是个出色的修补匠,他钻在坛子里钻眼儿涂胶水。可当裂成两半的坛子粘牢固后,迪马发现自己被封在了坛子里面。狡猾的唐·罗洛想趁机再捞一笔,说迪马大叔要想出来就得砸破他的坛子,要求赔他的坛子钱,淡定的迪马拒绝了,他悠闲地抽着烟斗,还用唐·罗洛早上付给他的5个里拉的工钱跟帮忙的农民们饮酒联欢。气急败坏的唐·罗洛最后把坛子从山坡上推了下去,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破裂开来,迪马大叔最终顺利得救。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在皮兰德娄的诸多短篇小说中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小说“维妙维肖地勾勒出一幅摇曳多姿的乡村风俗画,一群率真、憨厚、一丝不苟但也斤斤计较的意大利山民,淳朴快活的天性展现无遗”,生动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眼前,感染力极强。
……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这一对狼似的眼睛,生气的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
这段描写,从外貌、衣着、神情、动作各个方面把一个苛刻吝啬暴躁的剥削者的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
文中还有一段描述迪马大叔修补坛子的情景:
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每钻一个眼,他的怨恨之气就增长一分。伴随着钻头的吱吱声,他嘴里的嘀咕声就慢慢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他气的脸色发青,眼睛眯成一条缝,闪着愤恨的火星。完成这第一道工序后,他把钻头狠狠地扔进筐里,再把断裂缝的上半截同坛子对上,检查洞眼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以及上下的眼儿是否对准,然后用钳子把铁丝剪成与应当用的钉子数相等的小段,叫来一个打橄榄的农民帮忙。
这段文字,如果作者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没有深入的体验是不可能把陶瓷修补的情景描写得如此细腻精确。
真实主义完全尊重客观事实,把故事、人物、场景等元素原原本本的加以描写说明,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基本不夹杂作者的主观评判。但是真实主义并不是完全简单机械的客观评述,真实主义的作家们依然深入地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矛盾,通过描写大环境下的小人物来揭示社会矛盾,揭露社会黑暗。在《橄榄油坛子》一文中,皮兰德娄就用小说中人物之口来讲述人物对社会等级的不满:“‘迪马大叔’,那农民叹息道‘地位高的人发号施令,地位低的人受苦受累!你就补吧,缝吧。’”由此可见,真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在皮兰德娄的作品创作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体现。而他在众多真实主义作品中,又明显地体现出强烈的幽默感,这使得他的作品带有一种笑对人生残酷的悲怆感。
皮兰德娄的短篇小说《夜》写于1912年,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可贵。小说男主人公西尔维斯特洛·诺利是一个工作落魄生活失意的普通教师,为转乘火车他常常要在一个小站候车五个多小时,小站的通宵咖啡厅是他打发时间的惯常场所,咖啡厅里宽敞明亮的环境和人们黯淡忧郁、疲惫空虚的状态形成巨大反差。对车站的通宵咖啡馆的描写,实际上是一个意向颇为丰富的比喻,旅途中暂时的停留让人们得以喘息,也使人们有机会回顾自己那暗淡的旅程。在皮兰德娄笔下,咖啡馆的明亮整洁根本难以安抚那些疲惫、空虚和无奈的旅客心态,这也同时反映出皮兰德娄本人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小说女主人公尼娜太太的出场打破了西尔维斯特洛·诺利看似平静的生活状态,她既是男主人公已故同事的遗孀,两人年轻时更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如今在各自命运遭受打击的落魄境遇相逢,两人都唏嘘不已。妮娜太太更是情绪激动,这位美丽却绝望的寡妇,从开始的激动地倾诉一直到失控地痛哭,有意无意地投怀送抱让男主人公恐慌又不知所措。看到这里,读者会以为下一步的情节发展会是两个在旅途中的人出于相互慰藉的需要会在一起,因为他们远离日常环境,那些惯常的人和事那么遥远,不对他们现在的行为有任何的监督,而他们俩又都是那么失意,似乎两个人都像是被生活暂时忘却在了这小城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们虽然惆怅心酸,相互同情,但却仍然保持了适当的距离。他们彼此深切地同情,但同情心并没有使他们更靠近一些,而是惆怅地提醒他们相互保持距离,各自忍受内心无以慰藉的苦楚。现实再残酷,生活再痛苦,人们依然严格遵守道德准则,不越雷池一步。
皮兰德娄的情节安排总是让人难以预料。空虚无奈状态下曾经恋人的邂逅,各自不幸命运下的相互倾诉和安慰,并没有推动他们走得更近,相反却使两个人都陷入了沉思。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追问人生的价值,对各自不明朗的前途表示担忧。
大海,广阔无垠,看不清楚,可是感觉得出它在宁静黑夜的无边深渊中活动,跳跃。只是天各一方,深远处,隐约可见地平线上有几许深红色的昏暗的光在水面上晃动,也许是下弦月降落,陷入雾气中来。
小说中环境的描写非常的柔美动人,这是剧中人物对于生活的困惑和追问,在夜光下,这追问也是那么疲惫。而这种困惑是注定没有答案的,作家也并没有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真实主义要求作者写出人物的感受,而且要揭示或者暗示人物内心的意向。根据小说中的描写,可以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对生活给予的折磨,小说中的人物的主要态度是随遇而安,他们无力改变生活现状,只能选择逆来顺受。皮兰德娄在获得诺贝尔奖时的演说辞中说到:“人生的课题充满着蒙受痛苦的经历、倍尝失望的苦涩、重复错误的无知、迟于觉悟的难堪,只有在这一切之后,我们才能获得具有内在价值的经验从而成熟起来。”作家的话正是对这篇小说中主人公行为的最好诠释。《夜》这篇文章在皮兰德娄的短篇小说中是十分独特的一篇。其他的小说中大都情节多变,人物性格复杂,小说语言简练而风趣。而这篇《夜》则风格沉郁,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情节简单,显示了作者驾驭各种风格的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皮兰德娄的小说取材广泛,地方性突出。文中提到的两部作品均反映了意大利南部的风土人情,《橄榄油坛子》描绘了农村生活,刻画了地主和农民的鲜活形象,而《夜》则描写了小城市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其次,作品充分反映出下层群众生活的艰辛,但他们对生活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们心中有高尚的道德自律。《橄榄油坛子》里的修补匠迪马大叔虽然身份低下,但淡定智慧;《夜》当中的男女主人公虽然同处逆境,需要心理生理慰藉,却依然坚守道德底线,他们身上处处反映出人性的伟大光辉。第三,作品中既反映了现代风情也不乏对传统情调的描述。《橄榄油坛子》完全为我们描述了乡土气息十足的西西里农村的生活劳动画面,极具传统风情;《夜》对于城市的火车站咖啡厅的描写,细腻到位,真实立体地再现了现代城市生活。
三、结语
皮兰德娄一生共创作短篇小说三百余篇,收录在两卷本的总集《一年的故事》里。他的短篇小说“思想深刻、形式精美,像一幅色彩斑斓、光华耀目的巨型壁画,充分展示出皮兰德娄艺术世界的宽广与多样化”。 他的短篇小说“有薄伽丘式的生动故事,曼佐尼的抒情意味,维尔加的风俗画面,极具意大利传统的民族特点,同时又有现代的荒诞色彩和黑色幽默情调。他的短篇小说像戏剧一样,自成一格,独具风采,在意大利现代小说史上占据突出的地位。”
极具真实主义色彩的皮兰德娄的短篇小说可以促进人们对当时特殊历史环境下意大利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的了解,加深对当时欧洲各种社会现实和社会矛盾的理解,从而挖掘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的人性的光辉与力量。皮兰德娄1934年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发言辞也充分说明作家对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真诚人性的赞美与认同:“当我想到我的创作被你们所看重,并认为值得颁发给我这个举世闻名的奖励时,我的感激、快乐和自豪是难以言传的。我深信,你们远不是为了激赏一位作家写作的技巧——因为这从来都只是雕虫小技,不足为训——而是为了鼓励我作品中的真诚的人性。”
[1]苇欧.美的文献——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概论 [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3):78~83.
[2] 潘书文.荒谬世界中的辛酸笑声——皮兰德娄作品中的幽默主义研究 [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高建为.略论意大利真实主义的起源及其文学成就 [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 :112~117.
[4] 王华学.揭示人性百面的作家皮兰德娄 [J].山东文学,2006,(11):62~65.
[5] [意]皮兰德娄. 皮兰德娄中短篇小说选[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2095-4654(2016)07-0114-04
2016-02-14
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皮兰德娄小说中的‘逃避’主题研究”(13XWB01)的阶段性成果
I546.0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