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适应论的跨文化主题电影文化适应分析
——以《刮痧》为例

2016-03-07王菲菲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文化刮痧跨文化

王菲菲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基于文化适应论的跨文化主题电影文化适应分析

——以《刮痧》为例

王菲菲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跨文化主题电影涉及跨文化差异产生的各种冲突和文化适应者的适应过程。作为跨文化主题电影的代表作,电影《刮痧》以中西对中医刮痧疗法的不同认知为焦点,淋漓尽致地展现跨文化冲突和适应。本文以《刮痧》为例,从文化适应论角度对跨文化主题电影的文化适应进行分析。

跨文化;文化适应;《刮痧》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促使跨文化交际与日俱增,跨文化交际为人们带来资讯共享和便捷生活,但其中不同的文化底蕴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碰撞和冲突。在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彼此文化基础上的文化适应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环节,对交际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是对社会生活的浓缩和现实的真实写照,可启发思考,使人反思现实、悟出真谛,如今越来越多电影涉及跨文化主题。由郑晓龙执导的电影《刮痧》是一部充分折射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的跨文化主题经典作品,它从不同角度展现中美文化差异和文化融合的过程。以《刮痧》为例,从文化适应论对跨文化主题电影进行文化适应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此类电影的理解,提升文化敏感性,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刮痧》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城市圣路易斯的华人家庭的故事,故事主角许大同是一名移居美国八年的电脑游戏设计师,与进行房地产工作的妻子简宁和五岁儿子丹尼斯组成幸福美满的家庭。经过不懈努力,他荣获业内年度大奖。在颁奖典礼上,他自豪地宣称热爱美国,终于融入美国社会并实现了美国梦。然而,意外发生的灾难惊醒了他的美国梦。丹尼斯肚痛发烧,刚来美居住的爷爷由于看不懂西药药品上的英文介绍,便使用中医里的刮痧疗法为他治病,后来他背上的淤痕成为美国儿童福利机构指证这个家庭虐待孩子并剥夺监护权的证据。在听证会上,面对许多意想不到证人和证词的轮番轰炸,他无法用证据证明刮痧的科学性和他平日在美国文化中看似不合理言行的跨文化差异性,后来他丢失孩子、夫妻分居、父亲回国、工作丢失、朋友反目。在他仍不放弃要努力挽回一切时,许大同的上司为之动容,亲自尝试刮痧疗法,说服法官解除孩子分离的禁令,最终家庭得以重聚。该片主要通过对刮痧的跨文化理解差异集中反映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冲突,主角经历了自主调适的文化适应过程。本文以《刮痧》为例,在文化适应论的基础上对跨文化主题电影中的文化适应进行分析。

一、文化适应论的阐释

文化适应这一概念于1883年由J. W. Powell提出,早期主要由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进行集体层面上的研究。1936年Redfield、Linton和Herskovits将其定义为:“当拥有不同文化的群体中个体和其他文化有持续的第一手的接触时所带来的现象,其结果是原有个人和群体的文化模式都有变化,”[1]也就是说,文化适应具有双向性,即交际双方的文化模式都有所改变,弱势群体在跨文化交际中需更主动去适应新的文化模式。在此基础上,众多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产生了文化适应理论。文化适应理论是一个涉足领域广泛的理论,有多种文化适应模式,其中Lysgaard于1995年提出的“U曲线模式”得到普遍认可,是被广泛接受的文化适应论。[2]它是指文化适应者对异文化的心理适应情况由高到低再返回高,即从最初调适的兴奋阶段到充满危机的文化冲突阶段再到后来的再度调适阶段的U型曲线过程。在1963年Gullahorn进一步完善这一模式,提出“W曲线模式”,即文化适应者的心理适应呈现双U型曲线的模式,即五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自我调适期、适应期和返回本文化休克期。[3]

二、“文化冲击”在跨文化主题电影中的体现

文化冲击是文化适应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或群体从原有的文化环境移居到另一个文化环境中,突然失去熟知的社会生活模式,面对新的语言符号和生活环境等产生的不适应的情绪,表现为困惑、焦虑、沮丧和孤独感等,既包括语言、饮食、气候因素,也包括习俗、政治、经济因素等。与文化冲击相关的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持久过程,个体或群体经由这一过程逐渐与新文化建立相对稳定的新型关系。跨文化主题电影中的文化冲击可通过电影情节所涉及的多个方面来体现,常涉及的文化冲击点在于: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价值观决定人们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处事理念,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不尽相同。例如:在《刮痧》中,许大同坚持邀请自己的朋友兼老板约翰为听证会的己方辩护律师,尽管约翰一再提醒自己只是产权律师并不对口,但他还是坚持己见,最终约翰在听证会上提供了许大同曾经体罚儿子的证词,致使案件恶化被法庭正式受理,这使许大同非常生气,认为自己被朋友出卖并离职。中国人的价值观崇尚朋友义气,而西方人对此则更为理性。再如:当许大同的儿子和约翰的儿子在公共场合发生争吵时,许大同为了给对方“面子”,不问青红皂白便责骂自己心爱的儿子,这让约翰一家很是费解。另外,思维模式的差异也导致人们的理解不同。许大同在听证会上用“我父亲以前也给我刮痧”的经验型证词来证明刮痧的有效性,但美国的法官却不以为然,要求提供权威的临床数据和医学报告,这体现了中国人思维的经验整体性和西方人思维的逻辑分析性。

三、跨文化主题电影中的文化适应分析

文化适应论将文化适应者的心理适应过程分为:蜜月期、危机期、自我调适期、适应期和返回本土文化休克期五个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文化适应者都要经过所有阶段,不同的人在某个阶段的心理感受和持续时间长短也不尽相同,甚至连前后阶段的顺序也可能颠倒。跨文化主题电影也可根据导演意图或情节需要而体现其中的某些阶段,在不同阶段中实现矛盾冲突和情节推进的目的,下面以《刮痧》为例分析其中的文化适应。

(一)蜜月阶段

蜜月阶段是文化适应的第一个阶段。在此阶段,文化适应者对新文化环境感到新鲜和愉悦,感到有很多美妙的经历等待着自己,周围人似乎都很友好,对异国文化充满好奇,对周围环境的满意度比较高。影片中许大同梦想着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真正成功的美国人,通过八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从移民初的街头卖画者成为成功的电脑游戏设计师。在业内年度颁奖典礼上,上司对他赞赏有加,媒体竞相报道,他宣称自己在美国这片充满机会的土地上终于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此时,他对美国的文化环境和自己美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很高,对未来充满期待,打算帮父亲办美国绿卡,从英语渗透等各个方面把孩子培养成一名成功的美国公民,他感到满足、兴奋、愉悦和好奇,体现了文化适应的蜜月期。

(二)危机阶段

随着新鲜感和愉悦感的逐渐消失,文化适应者开始遇到在陌生文化里的各种挑战,进入危机阶段。这时,最初关注的事物似乎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周围的人也不再像对客人一样对待自己,思想斗争较为激烈,伴随产生不适感和许多负面情绪,如:失望、挫折和迷茫等,“民族中心感”复苏并得到强化。影片的第一次听证会上,为了解释刮痧疗法的有效性,许大同从自己小时的经历讲到中医的七经八脉和丹田之说,但在场所有美国人都觉得难以置信,他们只相信临床数据和权威证明,这让许大同痛苦不已。在随后进行的第二次听证会上,面对证人对其家庭堕胎、半夜留孩子一人在家、甚至约翰的体罚孩子指控,他最终勃然大怒、大闹现场,这是他对自己努力无果以及朋友“背叛”和不被新文化理解和接受的无奈表达,然而这于事无补,反而证明自己的非理智性,让案件推入正式的法庭审理程序。在这个阶段,许大同对自己产生怀疑,重新审视新文化,中华民族情感复苏,产生震惊、失望、愤怒和迷茫等多种负面情绪,体现文化适应的危机期。

(三)恢复阶段

在渡过危机阶段后就进入恢复阶段。此时,文化适应者对新文化环境有了新的认识,更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去理解原来费解的一切,用较为客观和平和的心态看待事物,负面情绪减少,寻求适合自己的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去适应新文化环境。影片中为了早日要回孩子的监护权,在己方律师的建议下许大同夫妇接受了夫妻分居的建议,这是他们在努力无果后重新尝试适应新文化环境的无奈之举,想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来解决此事,从而得到恢复。在父亲归国前,为了让爷孙俩再见一面,许大同到儿童福利机构将孩子强行带走,在众多警车的追逐下主动将孩子交回妻子的怀里,这时他笑了,心里得到了解脱。虽然自己失去了原本拥有的事业、家庭和社会地位,但他终于以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适应了这一文化环境。

(四) 适应阶段

在适应阶段,文化适应者逐渐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发展和塑造出全新的自我,以同类人的身份获得新文化的信任和理解,重构出在新文化环境的适应性。影片中,许大同以自我牺牲在外独居的方式成全了妻儿团聚的梦想,此时他已然没有危机阶段的焦虑烦躁情绪,显得更为坦然和平和,发展出新的文化适应方式。同时,约翰也为之动容,决定亲身尝试刮痧。在领略到其中精妙后,他向儿童福利机构主动说明事实真相并联合向法官求情。最终,在圣诞夜的晚上,他们收到撤回禁令的通知,全家团圆。至此,两种文化终于得以融合,完成了这个跨文化主题电影的整个文化适应过程。

由于剧情和表现需要,《刮痧》并未体现返回本土文化休克期,但跨文化主题电影也可根据需要体现这一文化适应者返回原文化环境的文化休克阶段,如电影《孙子从美国来》。总之,《刮痧》生动地诠释了文化冲击、文化适应不同阶段典型特点和最终实现文化融合的艰辛过程。跨文化电影的文化冲突终将归结于文化的融合,尊重彼此文化的平等性和互补性是实现天下“大同”的基石。

[1]Redfield, Linton & Herskovits, M. J., 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36,(38).

[2] Lysgaard, S. Adjustment in Foreign Society: 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 1955,(7)45~51.

[3] Gullahorn, J. T. & Gullahorn, J. E. An Extension of the U- curve Hypothesis[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63,(19).

2095-4654(2016)07-0106-03

2016-02-28

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土司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以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为例”(2015ZC042)的研究成果

G04

A

猜你喜欢

新文化刮痧跨文化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头痛不用愁 刮痧来解忧
年轻人不要盲目刮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