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山新香年的民俗语言学价值研究

2016-03-07焦学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礼俗逝者宾客

焦学勇

(黑龙江大学 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通山新香年的民俗语言学价值研究

焦学勇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通山新香年是通山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作为丧葬礼俗中不可缺少的单次环节,新香年的举办意味着一个人在其人生过渡礼仪中达到顶峰。新香年内在地与民俗学的丧葬礼俗、人生过渡礼俗、信仰民俗密切相关,同时又属私人性质的家祭。新香年不仅具有巨大的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意义,还有巨大的文化、经济、社会价值。

通山;新香年;语言学;民俗价值

民俗是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也只有那些体现着一定模式的事像才是民俗。[1]自人出生起,难免生病疼痛,人生的终极问题——死亡,更是难以躲避。但凡有人离世,人们最终总是会对死者进行安葬,无论土葬、火葬,或是悬棺葬和天葬,形式虽各异,但最初的构想和愿望总是相似的,无非是希望逝者能安息,生者能自强不息。丧葬深刻地表现了人类对死亡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进程并不一致,他们对于未来世界的幻想和描绘也不尽相同[2]。送终、报丧直到最后的落葬、服丧等都属葬礼必不可少的部分。新香年是通山县域范围内,通山人民为逝者举行的一种缅怀活动,是通山人民在世代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累和培养的一种模式化的行为方式,理所当然也是一种民俗。

民俗活动是一时一地民俗风尚的最直接的反应,具备可观察性。民间的民俗活动,是和社区的公共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不仅包含信仰活动,也包含娱乐、教育等自身的文化活动,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生活及其思想体系的直接载体。[3]新香年是丧葬仪式、人生礼俗与民间信仰崇拜的产物,是通山人民所共同接受并世代相传的社会惯例,在历史的实践中,所积淀的文化、民俗、信仰价值自不待说。遗憾的是,对通山民俗活动的研究寥寥无几,而从民俗语言学角度来对通山民俗新香年所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描写的学者或是相关学术探讨更是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对新香年进行学术性的探讨和描写分析,尤其是进行民俗语言学角度的研究,不仅研究空间巨大,学术上的价值也颇为丰富。

一、新香年的定义

新香年,是通山方言词汇中类属丧葬仪式的通用词汇。方言词汇是古代书面语和口语中运用的词汇,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4]对于通山人而言,提及新香年,便会触发这一词汇所预设的信息,即头一年有人离世,并会在第二年的农历大年初三举办新香年活动。在通山,新香年并不常见,只有当头一年有人过世时,逝者本家或其亲属才会为其举办新香年,有且只有一次。新香年是其他地区闻所未闻的。作为通山传统的丧葬仪式所必不可少的环节,较之其他环节,是最不隆重的。从整个葬礼的环节来说,新香年处于落葬结束后,服丧期之间,是死者所能享受到最后的一个人生过渡礼俗。

1.新

与‘旧’相对应,即意味着首次体验,这是从逝者的角度而言的。只有头年离世的逝者才能享受到这一礼遇,而往年离世的故人则无缘享受。没有人能死两次,因此作为丧葬仪式中的单次环节,同其他环节一样,每个逝者所能享受到的新香年有且只有一次。

2.香

新香年是生者为逝者准备的一种私人性质的家祭活动,没有贡品则不成祭祀。新香年进行,参与者必备“新香礼”,一炷香和一挂鞭炮是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宾客还需带上其他“糖食”,也即拜年的礼品。通常是参与者快到主人家门前,点燃自带的鞭炮,给主家释放出通知的信号,等候主家的迎接。之后主人领宾客进入堂厅,为宾客点燃他携带的香,在逝者的遗照前作揖三次,行吊唁礼,并将所带的“糖食”放在逝者遗照前。鞭炮的作用在于发出通知的信息,上香则是用于缅怀逝者,“糖食”做贡品供逝者享食。待所有宾客吊唁结束之后,主家为前来吊唁的宾客准备新香饭以款待之,饭毕,至主家撤去摆放在堂厅里里的逝者遗照后,新香年便结束了。

3.年

新香年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是通山人民集体的模式化生活方式,有其特定的举办日期。农历大年初三正值中国传统的新年,而民间相信,生者活着的世间和逝者生存的阴间,日期相同,节日也一致,所不同的只是白昼和黑夜的次序颠倒了而已。因此,农历大年初三,无论是对于生者,还是逝者,都是在过年——生者过新年,逝者过新香年。

二、新香年的民俗语言学视角

1.语言学

任何语言都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个子系统组成的。语言符号具有理据性,所谓理据性就是命名的依据及缘由,也即人们用什么语音形式表示语义内容是有某种依据、缘由的。[5]新香年,是生者为头年离去的逝者准备的祭礼,时间正值农历大年初三,参加的宾客必须带上香火。对于这种祭祀活动,通山人民选用了“新”“香”“年”这三个语音形式,其内在理据性是活动所进行的日期,以及所处在的节日和活动性质,命名有其内在的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原因。

词汇的意义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移花接木式的反映。词汇的附加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是词的理据性所反映的人们对相关事物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趣情调。“新香年”是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中心词是“年”,通山人民在进行新香年这一民俗活动时,态度是乐观畅达的。通山人民把丧葬这一凶礼看成是“年”,是通山人民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人的死,通过规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不同程度的悲伤和缅怀,并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民俗学

新香年的性质具有多重性,既是丧葬礼俗和人生过渡礼俗,同时又是信仰民俗和私人性质的家祭。家祭是指在自家堂前行之且近于私有的、个人的、单独性质的祭祀。[6]首先,新香年是家属个人为逝者所举行的一种私人祭祀活动,并不像逝者刚离世时会鸣锣告知公众,而是近乎悄悄进行的。再次,新香年是为逝者准备的过渡礼仪。所谓过渡礼俗,是指家庭和社会为个人通过一生最重要阶段而设置的礼仪和习俗。生老病死是人类的普遍问题,不同的社会和地域都设计了自己的文化来调整这个问题,让日子积累的量变转化为质变,并设计阶段性的转折点举办社群参与的仪式。新香年的存在正好好地满足这一特点,通过了新香年,死者在人间最后一个阶段便结束了,同时又开启了生者在新阶段的身份角色转换。

新香年这一民俗体现出通山人们一系列的观念:其一是古老的灵魂观念,民间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能合能分,并且灵魂是不死的,这种观念是整个丧葬礼俗的思想基础。新香年过程中,宾客带的一炷香,并对逝者作揖祭拜便是例证。其二便是尊老敬老的观念。一种成熟的文化必定是善待死亡的,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独有特长,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名言,不仅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国人在长期实践中所推行的道德、行为准则,因此便有事死如事生甚至重于事生。其三,是源于佛教的来世观念。民间认为,再世时多行善,便是为下一世积德。通山人民极其重视新香年,也和这种观念分不开。

3.文化学

从广义上说,文化是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并享有的事物现象。[7]新香年这一民俗通山是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共同创造和培养的,是通山人民世代相传的社会惯例,已经成为通山人民的一种行为模式。新香年是私人的家庭性质的家祭民俗,但实际上前来缅怀表达关心的宾客,有近至血缘宗亲远至族亲的亲属朋友,最终突破了狭隘的宗族血缘的习俗领域,外延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的领域,使家庭伦理变成了社会伦理。新香年所强调的孝道,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价值观,使得人们互相模仿并世代遵循,最后群众基础越来越广泛和深厚,最终形成了模式化的生活方式,成为通山民俗文化的瑰宝。

三、新香年的价值探寻

1.文化宝藏

新香年是一种独特的模式化地域性民俗文化,是其他地区丧葬文化中所没有的,已经成为通山文化标志的一部分。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使得新香年能在一定程度上标明通山人民的地域归属,成为通山人民的小至家庭大至社团认同的标志和情感维系的纽带。作为一种丧葬礼仪,新香年为通山人民有序的生活建立了一套规则,在世代的传承中,增强了通山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宗族自治力,形成了特有的命运共同体。

2.经济价值

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文化竞争力是构成区域综合实力的核心竞争力。当一种资源能够保持并能增殖其价值的时候,便具有了资本的属性。新香年属于精神文化, 是可以而且应该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资本和内在动力的。通山县近几年正在打造旅游强县,县城范围内不仅有华中避暑胜地九宫山、美丽富饶的富水河还有华中最长的地下自然溶洞,旅游的客观资源得天独厚,如何把类似新香年这类民俗推陈出新,在不失通山民俗地域性特色的同时,进行经济旅游价值的开发是决策者应认真考虑的事。

3.社会功能

正如中国民俗文化学创始人钟敬文先生所说的, 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隐藏不露的一种社会规范,是一种与所有人生活最贴近、感情最亲近、行为最贴近的特殊教育方式。新香年要求宾客在规定的时间对逝者进行缅怀,活动过程中,宾客上香时与主家的交际,新香饭上同其他宾客觥筹交错,把酒言欢,人与人之间展现出亲善的关系,流露出脉脉的人情味,使得人际关系通过新香年得以维系和巩固,人与人的关心和友爱由小家庭顺延至新香饭桌上的其他各种关系的人,形成社会的良风美俗。

[1]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8.

[2]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76.

[3] 郭华瞻.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以明清山西为中心[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1.5.

[4] 刑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9.

[5] 刑福义,汪国胜.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8.

[6]严锴.百姓民俗实用大全[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7.202.

[7] 马敏.中国文化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

2095-4654(2016)07-0012-03

2016-03-07

H17

A

猜你喜欢

礼俗逝者宾客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
纪念
CLOSE TOHEAVEN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名利如“宾客”
刘宾客常论医 信方传世
热闹婚礼季,如何在宾客中脱颖而出?
“遍赞宾客”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