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群体竞赛模式组织形式研究
2016-03-07贾儒
贾 儒
(江苏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03)
校园体育群体竞赛模式组织形式研究
贾 儒
(江苏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03)
校园群体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方针的手段之一。它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对学生的成长推动,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本文根据当前校园体育群体竞赛模式的种类与其竞赛模式的项目设置、竞赛模式的组织操作办法展开研究,认为不同的竞赛模式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其组织形式与组织办法也不同,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中组织办法需要根据竞赛的目标与组织机构而变化。
校园体育群体竞赛;竞赛模式;组织形式
在全民健身推广的背景下,当前大学生体质和体育兴趣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而校园体育群体竞赛是最具有积极刺激性、荣誉带动性与兴趣激活性的体育教育与体育运动的形式之一。其以参与人数多、涉及项目多、冲击力大与感染性强等优势,引领着学校之间、地域之间甚至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种各类形式的竞赛组织。因此,本文对校园体育群体竞赛的组织形式展开精细的研究,为校园体育群体竞赛模式的组织提出更有切实性与科学性的微薄智慧。
一、开展校园体育群体竞赛的意义
1.全民健身推广的需要
199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而校园是青少年和儿童的主要聚集培养基地,校园体育群体竞赛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所以开展校园体育群体竞赛对全民健身的推广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校园体育群体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目前,学校运动竞赛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以体育运动项目竞赛为主要载体,融入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等要素,以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的学校教育活动[1]。因此,校园体育群体竞赛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现、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等作用。
二、校园体育群体竞赛的开展形式
1.校内的体育群体竞赛开展
校内的体育群体竞赛开展主要是在本校内实施的体育群体竞赛模式,它的实际操作形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全校性体育群体竞赛模式。其组织实施中,往往是由学校的某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年级与班级进行配合,如学校的团委、体育教研组(院系)、政教处等来具体操作。其面对的人群主要是在校的学生、教师、后勤人员等群体,由学院、部门或者班级,通过自主选拔来确定一定名额的选手进行参赛。一般表现为每学期或每学年一度的运动会,如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与冬季运动会等。其实际比赛内容,多以现代体育项目的综合性比赛为主,例如田径比赛等。第二种方式是,部门、学院、年级或者班级之间的友谊竞赛模式。其组织实施中,主要是由部门与部门、学院与学院之间自主组织开展的比赛形式。其面对的人群、组织的规模都相对较小,往往都是单项目性比赛,如篮球赛、足球赛、拔河比赛与其他的比赛等。并且,这种部门、学院、年级或者班级之间的友谊竞赛模式在时间、地点、规则与奖励设置等方面比较灵活,深受广大师生的喜欢。第二种方式是,体育社团或兴趣小组竞赛模式。这是由在校内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因为体育兴趣的需要而组织的群体竞赛,具有业余性、兴趣性、特长展示性与自由性的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并且没有上述的纪律、规则与其他的约束,更能满足师生之间的体育学习、兴趣交流与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需要。
2.校际的体育群体竞赛开展
校际自主的体育群体竞赛开展主要是以学校之间一对一,或者在几所就近的非特定的学校之间,既可以是计划性的,也可以是非计划性,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群体竞赛。典型的模式有两种:项目交流性竞赛。这种竞赛又有两种形式:一是综合性项目竞赛,如上述的包括各种现代体育项目在内的交流性比赛。学校之间各自选拔校内的体育特长人才或项目尖子人才参赛。二是单项目性竞赛,如上述的篮球、足球、排球与体操等。友谊性共建竞赛。即以加强学校之间的友谊为宗旨的竞赛模式,往往以单项目竞赛为载体,尤其是各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展示为主,如武术、游泳、健美操与滑旱冰等,其项目以学校各自的特长项目为主,可以是一致的项目,也可以是不一致的项目。只要达成学校之间的友谊共建,都可以自由的参加。但在上述两种模式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主办或承办方区别,前者是参与学校之间的共同协商,都是主动的;后者是以一方为主,其他是被邀请的,即一方主动,另一方或其他的几方都是被动的。其次,前者竞赛项目是一致的,后者竞赛项目既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3.社会对校园赞助性的体育群体竞赛开展
社会校园赞助性的体育群体竞赛开展主要是以社会性群体或者企业为牵头,赞助校园群体竞赛举办的模式。其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社会性群体或者企业对个别学校进行赞助举办,其主办方为社会性群体或者企业,主要是面对在校的学生群体,并以个人、班级、学院或者自由组织队伍进行参赛。这种竞赛形式主要是以单项目性竞赛,如有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第二种是以社会性群体或者企业为牵头,以赞助性为前提组织一个区域内的学校进行群体性竞赛的模式。其主要面对的群体是区域内学校人群,学校进行选拔参赛人员并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参赛。这种竞赛的形式主要是以单项目性竞赛,如有篮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这两种形式的竞赛模式具有以下三种作用:第一,通过体育竞赛活动来加强或联络企业与学校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第二,促进学生群体竞赛水平的提高,加强了学生群体技术水平的交流。第三,促进学生参加体育竞赛的兴趣,增进友谊。
三、校园体育群体竞赛的项目设置
1.综合性和单项性项目
校园体育群体竞赛模式的项目设置是根据当前学校体育教学能力与学校体育特色发展的现状,将竞赛项目综合性分为三种:现代体育项目综合性竞赛、传统体育项目综合性竞赛、现代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混合性综合性竞赛。而单项目竞赛组织,因其项目的单一性,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了其在现代体育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范围内选择外,操作中有两种类型:完整性单项目竞赛、单项目内单技能性竞赛。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具有娱乐性,对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更能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与提高学校凝聚力。因此,学校在组织群体竞赛时,在有综合性、多项目性、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等大型活动的同时,也应该加入一些形式简单、单一性的竞技项目,充分考虑参加群体的主体性、全面性、层次性和基础性,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增强师生之间的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2]。
2.竞技性与娱乐性、健身性项目
在以往的认识中学校体育和竞技运动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两者看成是对立的、水火不相容的事物,不主张学校体育引进竞技运动。此观点认为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第二种倾向是认为学校体育要尽量地采用竞技运动技术,甚至认为学校改革要以竞技运动为向导,把学校变成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进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3]。所以,我们要改变以上的偏激看法,校园群体竞赛是一种娱乐型与健身型相结合的活动,强调娱乐和健身性为前提下的竞技才是学校群体竞赛的主要表现形式[4]。为此,校园体育群体竞赛项目应该竞技性、健身性与娱乐性的大众体育相融合,遵循简化性、普遍性、适应性和教育性原则,从身、心、群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3.特色性项目
校园体育群体竞赛特色性项目,从项目类别而言,特色项目既可能是现代体育项目,也可能是传统体育项目,甚或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校园文化而形成的体育项目,只要学校坚持久了,且作为学校的标志性文化,甚至对外能直接代表学校的形象,都可以作为学校的或地域特色项目展开比赛。因其项目的侧重点不同,主要有两种展现方式:文艺表演侧重特色项目。即饱含校园或地方文化特色的项目,这不仅具有体育健身性的基本特征,也具有校园文化、地方民俗或传统文化性质,在竞赛中师生不仅可以得到技能的提升,还能受到文化的熏陶,也可以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各种积极功能,如腰鼓比赛、划龙船比赛、跳竹竿等。体育健身侧重特色项目,即主要以健身功能为主特色项目,在当前比较典型的如武术、气功等。
四、校园体育群体竞赛的组织实施
1.计划性与常规性的组织实施
校园体育群体竞赛的组织实施可以是计划性与常规性这两种组织实施:计划性活动组织实施是指每年固定举办的体育群体竞赛活动,如春季、夏季与冬季运动会等,主办单位只需要在每个年度或学期之初,把计划颁布下去,各参与单位或主体自觉地部署训练,按照具体的日程安排参加即可。常规性活动组织实施是指作为一种动态性或常态性的活动开展,只要涉及的单位或人员有时间、意愿等,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启动起来。这种形式的组织,操作简便,组织性强,适合各类学校内部与学校之间的规模较小的竞赛活动。因此,校园体育群体竞赛应该把常规性活动与计划性活动相结合,在大型的运动举办的同时也要对小规模的体育群体竞赛活动给予支持,这不仅是可以更好的推动全民健身的开展,还可以更好的加强学生锻炼身体的观念。
2.地域性与全国性的组织实施
校园体育群体竞赛的组织实施可以是地域性与全国性的组织实施:地域性组织是指,在某个行政区内的竞赛,由政府或政府的主管部门组织学校参与,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省运会、市运会等。地域民俗性组织实施也是,即按照某地风俗习惯等举办的学校竞赛,如端午节的划龙舟,侗族的花炮节的抢花炮体育活动等,既是一种民俗的宣传教育,也是一种民俗的优化发展。地域节日性组织也是地域性组织的一种,此类主是各地特色的文化节等,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组织学生参与的竞赛,主要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主旨下开展。如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学校放风筝竞赛,乐山市龙舟节的学生划龙舟竞赛等。而全国性的组织实施是指这主要是指有国家相关的部门可联合组织的所组织的竞赛活动。当前影响比较大的有三种:全国学生运动会。是由国家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与团中央等部门联合主办,并分为大学组与中学组、小学组等,对全国的学生影响最大,对全国学校的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一般有全国的大学生参加,对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与大学生体育锻炼,具有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体育能力,创设了良性的平台。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主要针对全国的中学生展开。此类校园体育群体竞赛,由于主办单位的级别较高,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要求也非常高,因而,属于少数特别优秀学生参加的活动,但对整体学生具有引导性的积极影响。
五、结语
校园体育群体竞赛模式与项目的设置,直接关系到竞赛组织的效果。其组织办法的选择与运用,需要根据具体的形式作出适当地变化。因而,具体办法的设计与运用,既需要各种主体单位加强研究,也需要成立专门的组织开展专业性的设计,使校园体育群体竞赛以更具有带动性、感染性、教育性与推广性意义。
[1]刘海元. 学校体育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243.
[2]陈文杰.探讨普通高校学生校内群体竞赛的组织与实施[J].体育科学研究,2005,(2):27~29.
[3] 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7.
[4]陈文杰.探讨普通高校学生校内群体竞赛的组织与实施[J].体育科学研究,2005,(2):27~29.
2095-4654(2016)10-0137-03
2016-08-10
G807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