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与空间环境设计的关系研究
2016-03-07杨之成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汪 佩 杨之成(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摄影作品与空间环境设计的关系研究
汪 佩 杨之成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当摄影作品与环境设计相结合,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简要地了解下什么是摄影,摄影怎么来的,了解什么是美好的摄影。在未来的时间里摄影和设计的交叉会越来越多,摄影作品的创新同时会给环境设计带来灵感。
关键词:摄影;空间;环境设计
一 摄影的基础概述
在我们的当下生活中无时无刻不被数码所包围,它渗透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我们的点点滴滴。摄影是通过“相机”这个机器运用光影而绘制的画面,摄影的通俗说法是拍照。我们观光旅游的时候会拍照,记录人生重要时刻的时候会拍照,甚至在吃一顿美味的食物时也会拍照,把这样看似普通的照片通过艺术的视角去看待和处理就变成一幅完美的摄影作品。相机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相机可以记录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记录你年轻时的容颜、记录回忆的美好,摄影作品更是情感的表现、思想的传达,它有的时候比任何语言都具有语言性。然而设计也是在这个时代飞速发展,设计的手段,展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现代很多优秀设计师将摄影作品以各种形式呈现在自己创作中,带来新的设计思潮,也给环境设计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表现。摄影作品的千变万化也使得环境设计变得万种风情,每一幅作品都会给这个空间赋予个性化的一面。
二 摄影的理论研究
(一)摄影的由来
摄影这一名词是由希腊语音翻译而来,其实在很早以前,我国的先人就有了摄影的概念,摄影最初是用来研究光与影的变化。我国历史上记载第一位小孔成像原理运用者是墨子。同时国外的很多艺术家也对这个“暗箱”也有极大的兴趣并且在研究发展中做出了很多贡献,埃及的科学家阿尔哈就被认为是现代光学之父。原理与实际的相机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能够将暗箱和由光生成的永久影像结合起来,即捕捉并将该影像固定下来的实验者才是真正的照相机发明者。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暗箱”才慢慢变为可方便携带的相机。据记载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的图像是出自法国的尼埃普斯之手,第一部相机是在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出来。这些发明的出现,一切的变化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摄影是用光线来创作,它的出现改变了以绘画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摄影涉及的领域和表达的方式越来越广泛。比如新闻摄影、时尚摄影、商业摄影等都是近些年应人们的需求而出现的。然而摄影的步伐也开始蔓延到了设计的范围。一些有思想的设计师将摄影图像与自己的环境设计相结合,呈现出别样的特色空间。
(二)摄影美的法则
在广阔的世界里,在无边的宇宙中,有数不尽的美,看不够的美。相机可以作为我们的眼睛,把那些微妙的变化、容易忽略的美呈现出来。我们通过相机的视角去看看这个世界,通过相机敏锐的洞察力去观察和了解更加真实的一切。美好的摄影作品可以带领我们看到别样的景象,领略到未知的世界。摄影作品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通过种种的画面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感悟。摄影的美的法则可分为:色彩美法则和构图美法则。
(1)色彩美法则。摄影的色彩能很直观的体现一幅作品的好坏。每一缕阳光、每一种光源都有属于自己的温度和色彩。摄影的作用可以直接将这种色彩视觉呈现出来。比如蜡烛、日出、夕阳的光就是暖色调的,似乎是红色、橘色的画面。而天空、湖水映射光的色彩就是冷色调的,像是蓝色、青色的影像。摄影图像就是把捕捉到的万千色彩呈现在我们面前。暖色调亦可给人感觉温馨也可给人感觉深沉;冷色调可塑造大气磅礴的感觉也可给人以清凉、寒冷。摄影作品中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对比、和谐,都是美的表现;通过色彩之间的烘托,冷暖色调的运用营造出不同的画面气氛和风格。
(2)构图美法则。摄影的构图美至关重要,相机就是一个取景框,怎样看似平凡的场景,甚至杂乱的环境中选取一个画面,要通过双眼去剖析,去观察远近的物体,并用心去感受明暗的变化。摄影画面是一个平面的图像,你可以所想表达的主体放在构图的正中间,也可以只在画面的上下左右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或者只在整个画面构图中占一点比例,这都没有严格的定义,这取决于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比如你想象一张画面,茫茫的草原上,在远远的地方有一个牵着马的女孩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慢慢的走向远方。虽然女孩的背影和马在画面中仿佛那么遥远,那么渺小,你能说你的视觉不在他们身上吗?你能说这不是一个美的画面吗?构图没有严格的要求,取决于你看到了什么。
(三)摄影的语言
摄影不仅仅是记录美的画面,摄影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可以深入人心的语言。摄影它不仅是用来记录,也不仅是用来拍赏心悦目的照片,更多的时候摄影是用来发现、用来思考、创作和传达。一张照片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审美和价值观。摄影者镜头里的画面也反映出内心的向往。在摄影中可以映射出我们曾经读过的书本、听过的音乐,欣赏过的风雨,以及遇见过的人或事。摄影家通过自己的审美和感悟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摄影是一种无声的视觉语言扣人心弦,一张纸制的图像后面包含了多少故事,读者自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去解读这张图像,一切只能意会不可言语。通过摄影这个媒介,我们发现世界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感悟人生。既然摄影有如此的魅力,洞察明锐的设计师自然也是会抓住这一优势,将摄影的魅力带到自己的设计中去,用这种无声的语言来诉述这个空间的故事,完美的将摄影和空间设计相结合。
三 摄影在环境设计中的表达
(一)摄影视觉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摄影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中是很广泛的。摄影记录了自然界中点滴的美好,设计师不满足这些美好仅仅是一份记录,而是每时每刻的让更多人来分享这一份美。于是直接将这一份美丽搬到了空间的墙面上,这种大面积的视觉效果,使得摄影画面更加具有震撼力。最让我震撼的是,曾经有一位设计师在做一个小型的庭院设计的时候就很巧妙的将摄影融入了环境设计中。由于庭院的面积不大的局限性,过多装饰会显得拥挤,过少的装饰又会显得单薄,加上建筑原有的厚重围墙,使得整个庭院有点喘不过气的感觉。在这个庭院设计上设计师用了碎石拼的小径,给人曲径通幽处的感觉。庭院周围用低矮自然的花坛作为装饰,除了小路,庭院铺满绿色植被。然而亮点就是让人头疼的厚重围墙,设计师直接将一副在阳光照射下的树林的摄影照片印在墙上,这一效果让人惊叹不已,摄影照片的气势掩盖了围墙的厚重。我们看到的那绿色的树林、温暖的阳光使得小小的庭院一下子丰富起来。从远处看庭院似乎一下子变大了,不再是眼前的这一小片土地,还有那一望无际的绿林美景。这就是摄影与设计的完美结合,摄影师创作出一副作品,设计师将这一作品与自己创作结合再创作,美妙的空间就这样产生。我们不仅将摄影作品放在庭院环境中,也可以将之放在室内空间中。设计中很多时候需要像摄影这样简洁明了的视觉语言。比如一个舞蹈用品的专卖店,我们可以用芭蕾舞者的优美照片作为墙面的装饰,让人一踏入这个空间就能体会到舞蹈的优雅。摄影与设计结合的同时,特别要注意的是摄影作品的色调与环境空间的色调是否统一,设计师必须要把握好整体的氛围,才能使得摄影作品被更好地运用在环境设计中。
(二)摄影作品作为照片墙的表达
摄影作品也可以以装饰画的形式表现在空间中,即照片墙的形式表达。一张照片不仅是影像的定格,也是美的存留。把一张张的照片组合在一起,排列到空间墙面上,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照片墙。各式各样的摄影主题被设计师用这种照片墙的方式展现出来,照片墙就这样出现在各种环境空间里成为最能够突出环境空间特点和个性的装饰艺术。不管是在小型家庭装修还是在大型的酒店、会所等公共空间设计里,墙面上摄影作品规则整齐的排列或错落有致的悬挂都会给整个空间带来既整齐有序又活泼跳跃感觉,让整个空间彰显大方的同时又有趣味性。这些照片多数是以一种整体的形状来摆放和搭配,比如方形和心形,只要能设计出具体的形状,制作上都是简单易行的。在家居室内空间中楼梯间也是设计师经常用照片墙的地方,根据楼梯的坡度来铺设这一张张艺术摄影作品,我们犹如在穿梭时光的隧道。在如今的环境空间设计中我们可以用黑白摄影,也可以用彩色作品,这些都是要根据整体的环境空间格调来统一,包括画框的选择,不仅要和空间环境相呼应,也要和摄影主题相匹配。在传统的家庭居住环境中我们往往看到全家福挂在空间最显眼的地方,如今可以将这些美好的瞬间展现在每一个角落,那些照片以大大小小尺寸的疏密叠加,在视觉上感觉惊艳的同时也让整个空间弥漫着“美好”的味道。因此摄影作品作为照片墙使用的同时要考虑其整体色调的统一跟所选相框的排列组合。
结 语
摄影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是多方面的,通过对摄影及空间环境的分析能很清楚的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摄影通过光影去绘制美好的画面,摄影家也是艺术家,我们跟随艺术家的视角在感受我们看不见的深度,去感受那些我们从未了解过的生活。摄影可以带给我们容易忽略的细微的美好,也可以呈现一些抨击心灵的真实世界,在摄影的镜头下完全是另一番世界。设计也是一个用心灵表达创作的领域。设计师同样也是艺术家,设计师通过自身的才华和生活的感悟带给我们全新的空间,带领我们去一个未知的创新的世界,他们是生活的色彩师,是环境的创造者。很多时候设计师本人也会是一名优秀的摄影师,当摄影被融入环境设计自然会产生完美的化学反应,他们的碰撞必然会光芒四射。本来艺术之间的界限就没有特别的严格,艺术之间的相互交叉更能创造一种新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王为群.摄影艺术的表现性[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5).
[2]齐太平.摄影对现代绘画的影响和作用[J].池州师专学报,2002,(3).
[3]石宏伟.浅谈摄影与艺术的关系[J].大众文艺,2009,(15).
[4][澳]马克·盖勒.艺术设计摄影技巧[M].薛非寒,译.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
(责任编校:呙艳妮)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4-0180-02
收稿日期:2015-11-25
作者简介:汪佩(1989-),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杨之成(1989-),男,山东乐陵人,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