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生命教育的内质与形态
2016-03-07冯娅楠马冰玉
□洪 涛 冯娅楠 马冰玉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 73005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生命教育的内质与形态
□洪 涛 冯娅楠 马冰玉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 730050]
结合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探讨生命教育的内质与形态,力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命教育在理论层面达到契合,同时为生命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方向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教育;内质;形态
学生一代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殷切期望,是未来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和谐振兴的希望。但是近几年来以学生为主体发生的各种恶性伤害案件所折射出的学生漠视、亵渎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现象愈演愈烈,这不得不让人们反思,同时也说明开展和加强生命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一方面是出于部分学生道德水准下降和法律责任意识淡薄的现实,另一方面,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学生培养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当然,也不得不说,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同时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也必然渗透进生命教育的方方面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生命教育的必然性
新时期学生一代处于各种社会思潮激荡、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各种价值观碰撞冲突的时代,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大氛围中明辨是非、健康成长,从而养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和力求跨越的困境。
(一)方向引领的必然性:学校人文教育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生命教育的践行效果,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方向引领
学校承担着培育学生健康生命价值观、践行生命教育实效的主要任务,但是目前我国教育受着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双重影响,仍然没有跳出过度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灌输,将人文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边缘化的怪圈,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生命教育没有拓展的平台和成长的肥沃土壤,也就不能让学生培育起理想的、社会需要的、健康向上的生命价值观[3]。因此,我们应该全面系统的认知学生的生命教育理论和现实处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生命教育,占领学校思想文化主阵地,并且将其渗透到学校生命教育的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各个环节。在生命教育理论的传授和实践的参与中,逐步让学生认知生命、感悟生命、创造生命价值。毋庸置疑,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让学生从内心真正树立起了对生命的崇敬,才能谈得上其他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生命教育指明方向,注入精华理论的营养和元素,生命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开辟道路,打好基础。从这个层面上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内容拓展的必然性: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窄化,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全面实施,也使得与预期的教育目标相差甚远,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丰富
教育的本真在于回归真实的生命存在的生活世界,培养人的完整思想、健康心理、高尚道德、无限价值和崇高信仰,揭示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5]。传统上的生命教育没有涵盖生命教育应有的内容,只是狭义上的生命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就必然出现现代理性教育下人文素养的缺失。从终极意义上探讨广义的生命教育,我们就必须从传统的狭义生命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向着内容更全面、更丰富、更本真的生命教育目标迈进。毫无疑问,死亡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它具有客观性、真实性,但是由于受我国“未知生,焉知死”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在人们的思维和概念中,人们往往谈论的是生的话题,忌讳谈论死亡、淡化了死亡意识[6]。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也几乎没有专门的死亡教育内容,学生缺乏对于死亡最浅显、最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在面对死亡的情境时,要么是极端的恐惧和不安,要么就是面临死亡的威胁时往往不知所措,这也就为学生极端化的对待生命、漠视生命、亵渎生命埋下隐患,学生们不懂得死亡的客观必然性,不懂得珍惜有限的生命,不懂得将生命的价值最大化。这是亟待改善的现状,填充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和饱满。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当丰富,它不单单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层面的统一,更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在时代精神感召下的融合,它的内容广泛而深刻,博大而宏远,为生命教育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提供了非常开阔的领域。教育者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性内容活化在学校生命教育课堂中,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树立和强化,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播目标的实现。
(三)目标定位的必然性:生命教育目标定位的短浅影响了生命教育实施范围的狭隘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目标作为前行的航标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建设者的场所,生命教育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认识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创造生命价值最大化,优化生命内涵,提升生命质量,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射在无限价值中去,以此树立健康向上的生命价值观[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生命教育,也必然以此为大方向的目标定位。生命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顶层目标为愿景,并不是遥不可及和不现实的。恰恰相反,生命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定位的基点,具有极大的必然性,这是由生命教育的基础性和“根”性决定的,更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指导地位决定的。因此,生命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定位为引领的航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生命教育的内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它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高度抽象化和理论经典的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导意义。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中探究生命教育的内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生命教育的内质需要从三个向度来加以理解和透视。
(一)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认知生命的缘起
生命不是人类的专属,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皆有生命。我们需要以包容的情怀从自然界生物的生命中挖掘生命教育的有益元素。一方面,从两性教育中真切的体验生命的唯一和宝贵。毫无疑问,生命的实质是真的发现、善的培育和美的创造。生命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经历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几个最基本的环节,我们需要从两性教育中启发学生,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孕育和生命的成长,从而认知生命的缘起,达到珍爱自我生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从美的视角培育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怀。自然界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处处蕴含着美的感动,鲜活的生命迹象让人们体验着生命的难能可贵。学生对于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生命教育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态积极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感悟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发扬生命的光辉。敬畏生命的前提是从心底里认可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自然、感知自然的体验等活动培育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从社会文化的生活内涵感悟生命的本真
生命虽说是一种存在,但它的意义和境界绝非停留在存在的层面。从哲学的角度讲,生命是一种自在和自为的有机统一。人类给生命赋予了深刻的意义,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生命教育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下,把生命的意义范围大大的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让生命教育的理想和目标在现实的环境中得到最大化实现,与此同时,激励学生向着努力开发生命潜力、创造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大圆满迈进。首先,心怀大爱,滋养生命。生命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回归本真,发扬人性的教育。而发扬人性的教育实践是离不开爱的情怀,脱离了爱的滋养,生命教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命教育就会枯萎、干涸。因此,只有将生命教育界定在以爱为基点的层面上,教会学生尊重生命,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可以泰然处之,理性对待,用爱的能量激发学生认知人生的真谛、了解生命的意义和实践生命价值的热情,防止学生用极端化的手段漠视、践踏生命。其次,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离不开情意的陶冶和培育。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光,是一生中“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迷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在困惑中坚定自己的立场,在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调整心态,认可自己和肯定别人,从而树立起健康的生命价值观,这是生命教育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教师可以用道德探讨法等情意陶冶和培育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学生正视问题,思考价值,通过显性的直观引导和隐性的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向科学健康的生命价值观方向靠近。最后,规划生涯方向,焕发生命的容光。当前学生对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为什么学”等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更别谈对于人生具体详实的规划。鉴于此,生命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解决学生思想上的诸多困惑和疑问。同时,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愿望而时刻准备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全力参与,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中国梦”的实现中扮演的角色,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创造性,以此为宏大的理想愿景,激发学生的豪情壮志,具体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一步一步践行[8]。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唱响生命的主旋律,描绘未来人生的蓝图,为学生树立和提升健康的生命价值观提供强有力的理想支撑。
(三)从精神心灵的启迪活化生命的意义,崇尚善性
在生命教育课程中,我们需要在设置生命教育本位课程的同时,可以将宗教引人向善的教义和死亡教育的相关教育因子引入进来,丰富生命教育内容,纯化精神心灵,教导学生做好现实生活中的常人,并且不忘将理想境界中的贤人、圣人作为前进的方向。比如说,当前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就业和感情的压力时,往往呈现出意志薄弱、消沉,缺乏昂扬向上的斗志,更有甚者,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面对这样的现状,首先,我们需要将宗教教义中有关生命教育的正能量挖掘出来,为生命教育在洗涤人的心灵,崇尚人的善性方面注入成长的元素。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死亡,消除学生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从“认知层面的资讯共享”“心态层面的行为调节”“社会层面的价值认定”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珍爱生命。最后,我们应该把传统文化中那些对于生命有着独到见解的教育学者对人的存在的精华理念加以剖析、提取。这些教育学者认为,人的生命涵盖着由粗糙的肉体到较细腻的心理这样一个逐步递增的过程,天人合一的灵性层次是终极境界。因此,如果从灵性教育的方面探究生命教育的内质,将会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生命教育的形态
学生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者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学生“三观”的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并且要站在国家和时代的高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解决价值观认知上出现的迷茫、困惑,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探究生命教育的形态,是时代赋予的应有内涵和重要使命,其主要表现为生存意识培育、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创造三种形态。
(一)生存意识培育形态
生存意识培育在生命教育形态中居于首位,因为不管是生存能力培养,还是生命价值创造,其前提和基础就是生存意识的培育和强化。教育学中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告诉我们,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讲,生命的存在是元基点,发展是生命的深层次提升,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是相伴而生的,二者息息相关。若是从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个体的存在不完全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那意味着这个生命个体对于亲人、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而学生就是这样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对于生命的漠视直接折射出学校生存意识教育的迫切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生存意识培育,在生命教育的系统工程中走得更稳、更好。
生存意识培育需要从生命安全教育、生活态度教育和死亡体验教育三个环节具体推进,环环相扣。首先,生命安全教育是生存意识培育这一形态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生命安全教育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可以达到应有效果的,它的活力在于切切实实的贯彻,是学生内在消化和外在践行的有机统一。因此,学校需要将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上议事日程,这不仅需要坚持不懈的开展法制教育、生命教育、自我防范等安全教育的宣传和举行相关的讲座,更需要全校师生和校领导的认同、重视。其次,生活态度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侧面。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定型,特别是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他们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角色转换和适应大学生活,在学业、就业和感情方面稍有不顺,若是找不到解决的方式和宣泄不满情绪的渠道,往往会以极端化的方式亵渎生命的存在。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学校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正确的审视生命,理性的对待生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最后,死亡体验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当前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死亡体验教育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总是绕着边沿走。对于死亡这个话题,正视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死亡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自然规律;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有限性,并且激发学生创造生命价值的热情,珍爱生命[9]。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一些有着真实死亡体验的人为学生讲述他们的经历以及对于死亡的认知、感悟,增强死亡体验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生存能力培养形态
目前我国教育模式仍然存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学生生存能力培养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存能力不足,是当前学生一代面临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漠视和宣传误导两个方面。
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夯实推进,具体开展。第一,增强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通过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和自救模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将课堂和实践合二为一。第二,强化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空间,更是一片生命个体发展壮大的土壤。环境的客观性决定了学生必须认识、利用环境中的有益元素为自己的成长成才服务,因而学生必须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第三,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毛泽东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生动的例证。年青一代学生需要进一步强化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第四,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精神。第五,由虚拟课堂的单向理论灌输向户外真实体验的强化训练转变,增强学生践行理论的能力。
(三)生命价值创造形态
生命价值创造是生命教育的最后一种形态,也是最高层次的形态。它是提升生命教育质量和层次的必经阶段。人类生命个体的存在远远超越了自然层面的自在,它更是一种崇高价值的自为,是一种意识观念的承载和优化,生命价值的终极境界是心灵的善美、人格的健全。因此,生命教育的努力方向就在于使学生立足于现实生活,清晰地认知自我、认可自我,发挥生命的潜力,挖掘成长的营养元素,最终实现自我的最大化价值[10]。而学生只有将自己与社会这个大环境相融合,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才能将生命的内在价值外化为对社会的价值。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最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生命教育的价值创造形态,应该始终秉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崇高的价值引领,在开展系统的、全面的生命教育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洪流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从而明确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理性对待生命、珍惜生命,与此同时使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真谛,以及树立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真正从内心深处领悟价值观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作用和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基础性作用。
生命教育的三种形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是逐级递进、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且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应该赋予其与时代发展和进步相一致的新的内容和涵义。在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下,生命教育应该深刻领会其统一思想、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强大感召力,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也大有裨益。
[1]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EB/OL]. [2015-09-01]. 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3/ c64387-23924110.html.
[3] 张加明. 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及有效途径研究[J]. 高教探索, 2011(5): 148-152.
[4] 韩小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难点与突破——以生命教育为视角[J], 教学与研究, 2010(8): 81-86.
[5] 张月梅, 刘海涛.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讨——基于发达国家生命教育的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31(12): 140-143.
[6] 李艺. 生命教育的现实需要与价值回归[J]. 中国教育学刊, 2014(9): 57-59.
[7] 蔡亚平. 高校生命教育实践体验式教学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9): 66-68.
[8] 肖韵, 姜雪莲.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 求索, 2011(4): 168-170.
[9] 薛春艳.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9): 139-142.
[10] 张艳清. 论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J]. 理论导刊, 2010(3): 82-84.
编辑 张 莉
Essence and Form of Life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HONG Tao FENG Ya-nan MA Bing-yu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Chin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f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sure that the system of life education should be put in the core value of socialism. The essay is oriented life education, which discusses the essence and form of life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ims to combin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life education in theoretical height, and suppli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direction guidance for life education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fe education; essence; form
G64
A [DOI]10.14071/j.1008-8105(2016)06-00108-05
2015 - 09 - 23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与创新研究”(GS[2014]GHB0332);2015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2015B-038);兰州理工大学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人文化、科学化研究——以生命教育为视角”.
洪涛(1974- )男,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冯娅楠(1992- )女,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冰玉(1980- )女,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