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山水纪游诗及其特点
2016-03-07汪文丽
汪文丽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梅尧臣山水纪游诗及其特点
汪文丽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梅尧臣被喻为宋诗的“开山之祖”,一生共存诗2800余首,其中山水纪游诗占将近六分之一。将这些山水纪游诗整合在一起,构成了梅尧臣一生完整的行旅历程。梅尧臣多山水纪游诗,一方面和他奔波一生的仕途生涯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和梅尧臣追求平淡的性情息息相关。
关键词:梅尧臣;山水纪游诗;特点
梅尧臣是位勤奋多产的诗人,一生笔不辍耕。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每日作诗一首以为功课,平日寝食游观,未尝不吟讽思索,每得一句一字便写于小纸,装入口袋,作为诗料。”[1]梅尧臣自己也说:“春雨懒从年少狂,一生憔悴为诗忙”。(《依韵和春日见示》)一生共做诗三千余首,其中记录人生足迹的山水纪游诗大约有500余首,这其中还包括以酬吟唱和形式来写山水纪游诗,如《和潘叔治早春游何山》《依韵和许发运游泗州草堂寺之什》《送崔黄臣殿丞之任庐山》等。
一梅尧臣山水纪游诗创作的背景
1.梅尧臣奔波交游的仕途生涯。
梅尧臣的一生除了童年时期、两次为父母守孝以及晚年在京师为官这段时间以外,其他时间几乎都是在旅途奔波中度过的。可以大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30岁以前。诗人从12岁开始就随着自己的叔父梅询宦游而辗转各地,到过湖北襄州、鄂州,江苏苏州,安徽池州等地。丰富的少年时期旅途经历大大开拓了诗人视野,为日后的诗歌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诗人26岁时(1027年)因为“门荫”制度补太庙斋郎,不久后,任桐城县主簿。三年后任满,由桐城县调任河南县主簿。这一年秋后,梅尧臣调河阳县主簿,经常来往洛阳、河阳之间,在这年,与他来往较密切主要有:西京留守钱惟演、西京通判谢绛(也是他的妻兄)、西京留守推官欧阳修、知河南府伊阳县尹洙、尹洙之兄尹源、户曹参军杨子聪、秀才王复、签书河阳通判富弼、陈州通判范仲淹,这些有才之士在洛阳形成一个“洛下才子”群。这段西京时期生活经验对诗人整个人生的影响都十分明显。“洛下才子”们常常相携出门,游览洛阳风光,登龙门、上香山、爬嵩山、泛舟伊川。游览之际,饮酒唱和,互赠诗歌,自然也写下了不少的山水诗。第二阶段:景佑元年。景佑元年甲戌(1034),梅尧臣调任建德(今东至县)县令。诗人离开带给他无限欢乐和创作灵感的“洛下才子”群,这一时期曾经的挚友也相继离开或去世:谢绛南归,范仲淹、孔道辅等人被贬,钱惟演死。诗人进入了人生的一个低谷。诗人遭遇种种生活变故所带来的灰色心情也映射到诗歌创作中,所以这一时期的山水纪游诗大多蒙上了一层凄凉、悲惋的色彩。第三阶段:庆历五年至庆历八年。庆历五年,梅尧臣获许昌忠武节度判官。庆历六年,为了续弦,他从许州来到汴京。庆历七年,许州任满乘船经过颍州回京,庆历八年(1048)年携妻刁氏一起从汴京回到老家宣城。这一年秋后赴陈州镇安军节度判官任,也是在这一年授国子博士,赐绯衣银鱼。这四年间生活场所的频繁变换,旅途中的历历见闻,新的婚姻的开始,年岁的增长都使得诗人迅速的成长起来,诗歌创作的视角较之之前大大开阔,对生活的无奈与无能为力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所以这一时期的山水纪游诗也打上了无奈与感伤的色彩。第四阶段:黄佑元年,父亲梅让去世,梅尧臣依照惯例回家守制三年,黄佑三年回到汴京,黄佑五年因嫡母束氏去世,回宣城奔丧守制,至和二年动身前往汴京。嘉佑二年正式定居京师,结束了奔波劳走的人生状态,开始安享晚年。生活空间的缩小和固化,山水纪游诗创作的视角和范围都逐渐狭小,诗歌风格也回归平淡。
梅尧臣一生的奔波劳走,像泰山、何山、响山、芒砀山、庐山、西湖、太湖、金陵、金山寺、采石矶、许州、汝州、颍上县、尉氏县、阳翟县等众多风景名胜梅尧臣都一一踏足,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纪游诗。
2.梅尧臣钟情山水、追求平淡的性情。
苏轼在《赤壁赋》中曾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寄情于山水,一直都是中国文人情感输出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对于迁人骚客来说,大自然中的山山水水是一种精神寄托。在这里,人们可以发现生命的转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找到生命的归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抚慰孤寂的心灵,“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村庄郭外斜”。作为文人出身的梅尧臣自然也热爱山水,他的山水纪游诗不仅来自现实的行旅经验,还有来自回忆中的行旅经验,如《初冬夜坐忆桐城山行》,还有酬吟唱和中的行旅经验,如《寄谢师直》,甚至还有通过和别人的书信、言语来记录行旅经验,如《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子聪惠书备言行路及游王屋物趣因以答》。梅尧臣山水诗如此多产,是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来说,文人爱山喜水,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人的整体特征,情志抑郁或者心旷神怡都会映射到自然山水中去,给予景物以不同的情感。作为文人的他骨子里有着积淀千年的中国文人所具有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寄托山水、草木虫鱼之多愁善感,再加上梅尧臣本身就是一个笔不缀耕的勤奋诗人,每到一处,触景生情,必要写点什么似乎情感才能得到宣泄。从客观上而言,因为梅尧臣特殊的生活和世宦经历,他所踏足的地方特别多,这无疑为他积累了广泛的素材,提供了无数的创作灵感。
二梅尧臣不同人生阶段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梅尧臣的山水诗真实记录了诗人的仕旅心态,也是因为诗人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生经历,所以各个阶段的山水纪游诗因为诗人遭遇和心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格调。
1.初期:静谧雅丽。
诗人从30岁开始存诗。30岁刚好是一个男子的而立之年,春风得意,意气昂扬,虽然梅尧臣没有中进士,但是至少是一名小官员,还在“洛下才子”集团结识了当时众多的名人贵族,这些赋有才气且精力旺盛的外放官员们,大多时间是流连于诗酒、山水、访僧乐道中,正如梅尧臣在《依韵和答王安石之因石榴诗见赠》中回忆这段时光时所说:“当年仕宦忘其卑,朝出饮酒夜赋诗。伊川嵩室恣游览,烂漫遍历焉有遗。是时交游最为盛,连值三相更保。……”对诗人而言,这种生活还是比较安逸的,坚信生活还是很有前途的。所以他在山水诗里所表现的心态也比较平和、安逸。诗句中对自然山水也充满了溢美之词:“遥爱夏景佳,行行清兴属。”(《游龙门自潜溪过宝应精舍》)“煮茗石泉上,清吟云壑间。”(《会善寺》)“原隰含幽蔼,岑岚入杳冥,谁知得深趣,履齿石苔青。”(《和希深避暑香山寺》)这是梅尧臣的早年生活,这一时期诗人对山水的描写更多只是对山水的一种自然描摹,更多关注的是自然山水的静谧雅丽而较少掺杂作为自然主宰人的思想,是一种纯自然纪实性描写手法。这是梅尧臣早期山水诗的特点,也是宋诗的一大特点,即所谓的“以文为诗”,形式上具有散文化倾向,结构和内容则和叙事诗接近。
2.变调:孤独与忧伤。
可是在景佑元年甲戌(1034)这年发生了很多事:梅尧臣调任建德(今东至县)县令。七月,钱惟演死,谢绛南归,在这前一年年底,统治者内部因为仁宗废郭后之事而发生斗争,范仲淹、孔道辅等人因为斗争失败而被贬,而梅尧臣是同情范仲淹等一伙人的。诗人在山水纪游诗中所体现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一时期的诗如:“带月出寒浦,残星浸水濆,帆开风色正,舟急浪花分。雾气横江白,鸡声隔岸闻,天晴建业近,钟岫起孤云。”(《早渡长庐江》)“夙怀高世趣,固足林壑情,欲游名山遍,遂为庐岳行。又访远公蹟,东林气象清,瀑布秋影落,香炉晓烟生。洗荡万古虑,熏蒸千载名,我今滞孤宦,空羡瓶锡轻。”(《说上人游庐山》)诗中更多的是寒浦、残星、孤云等一些比较悲观、凄凉的字眼。景随情变,诗人这一时期的心情也是郁闷的、孤独的,所以游山玩水时看到景物似乎都是充满孤独与忧伤。
3.成熟期:无奈和厌倦。
从庆历五年至庆历八年可谓是梅尧臣山水纪游诗的成熟期。庆历五年(1045)夏,梅尧臣由汴京出发奔赴许昌任忠武节度判官。庆历六年(1046)年自许州回到汴京和第二任妻子刁氏成婚,婚后携刁氏乘船经过颍州回许昌。不久解许州判官任后重返汴京。庆历八年(1048)年同刁氏一起从汴京回到老家宣城。这一年秋后赴陈州镇安军节度判官任,也是在这一年授国子博士,赐绯衣银鱼。在这短短的四年间山水纪游诗的创作数量达到210首,占了诗人所有山水纪游诗数量的五分之二。不仅是诗歌数量上的大大增长,生活场所的变化、沿途的奔波,以及饱经世事的历练使得诗人诗歌创作的视角和对生活认识的深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诗歌创作的视角大大开阔:这四年里,诗人以汴京为中心一路奔波劳走,顺带也游览了南京、许州、汝州、颍上县、尉氏县、阳翟县等一些历史名城。游览历史胜迹激发了诗人的写作热情,他突破了传统的“游览+怀古”山水纪游诗模式,努力开拓山水诗新视角、新模式。这四年的山水纪游诗除了传统的游览+怀古式的如《金陵怀古》《慈姥山石崖上竹鞭》等一些诗的创作。更多的是关于沿途中民生问题的描述,像《岸贫》《村豪》《田家屋上壶》等。旅途中对普通百姓纪实性的描写突破了传统山水诗超脱尘世的思想,视角由自然界转向尘世,表达了诗人心系世态,哀民生多艰之感慨,开拓了山水纪游诗的全新视角。其次是对生活认识深度的开阔:这一时期山水纪游诗中所体现的生活态度既不像30岁以前诗中表现的自然恬淡、无忧无虑,也不像是景祐元年那样纯粹的感伤悲凉。这一时期所体现的感情不能归结为某一单纯的情感,更像是各种感情的混合剂,处在彼此交叉融合的状态。如这一首《自尉氏南至京皆水及人胫》写到:“陆行畏水深,舟行畏水浅,河流去时合,涂潦归时践。事与时相违,我渐行处蹇,人生莫为客,为客此安免。”这是梅尧臣自许州解任回汴京途中在尉氏县遭遇洪水时所写。水深水浅的生活对一般人而言是一种巨大的灾难。对于梅尧臣来说,长久的漂泊不定已经将诗人磨练得不再畏惧人生的各种潮涨潮落,已经清醒的认识到既已是生如浮萍般的漂泊旅客,此种水深水浅的生活就在所难免。这首诗和一般的行旅诗歌一样共鸣着对漂泊人生的无奈和厌倦,但这种无奈和厌倦中似乎又绽放出豁达之光。
4.晚期:古淡简朴。
从黄祐元年到嘉佑元年,诗人的山水纪游诗数量较之前期减少不少,而且诗歌的题材和视角也变得狭窄,这和诗人这七年的生活状况息息相关。黄祐元年(1049),梅尧臣父亲梅让去世,梅从陈州镇安军节度使任上闻丧讯回家守制三年,丧除后回到汴京,赐予进士出身。黄祐四年(1052)年,从汴京赴监永济仓一任,不料该年梅嫡母束氏去世,又回老家宣城守制三年。7年时间有6年时间在老家守制,诗人的脚步和视野被紧紧的束缚在宣城和汴京这两地。守制生活无疑是枯燥单一的,诗人也没有更多的心思和机会去游山玩水。只能选择以宣城为中心的周边县城为游玩之所。此时的诗人已到了知命之年,父母双双离去更加重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理性思考。这一时期诗人在游玩时将眼光更多的投到了佛山佛寺之中,有很多是和一些禅僧禅师的唱和之作,其中以达观禅师为甚。所以山水纪游诗里也自然加入了佛、僧、禅等意象。如:“古寺近田家,山寻石盆差,化虫悬缢女,啼鸌响繅车,僧坐树间石,马行溪畔沙。野香无处辨,归路傍城斜。” 《至广教因寻古石盆寺》这些谈禅论道的语言,在古淡平实中透着苍老遒劲,在简朴自然中透着对生死的淡泊。还有一小部分是和故乡士子的交游送别之作以及一些字画文物的馈赠、鉴赏之作。总之,这一时期山水纪游诗的题材和视角较之之前都逐渐狭小。
从嘉佑二年(1057)年,诗人开始定居京师,花甲之年,生活比较安定,所以山水纪游诗写的很少,更多是唱和诗,这里就不再分析。
梅尧臣一生不同阶段对山水的不同情怀,很好的印证了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提出的参禅三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不仅是参禅三境界,看山看水三境界,更是人生三境界。在初期,诗人涉世不深,对许多事情还懵懵懂懂,对世界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新鲜,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美好的向往,所以是处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变调和成熟期,生活的不断变故,使得初期对生活的美好幻想不断被现实击碎,人生的一切都仿佛雾里看花,似真还幻,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孤独与感伤、无奈与厌倦也就随之而来。开始学会对生活、对人生进行一个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在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在是单纯的水,进入了一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晚年时期,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潮涨潮落。人生经历的累积使诗人开始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时达到了历人间无数之后的返璞归真,所以“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已别有内涵了。梅尧臣一生看山看水的不同感受的过程不也正是诗人人生观不断蜕变与演化的过程么?
吴战垒在《中国诗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寻诗的人,总是以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注视客观事物,他们一面选择和接纳那些投合自己情感志趣的事物,一面以自己的情感志趣把事物意象化,使之成为自己的对象。因为这个看似外向的寻诗过程,最终发现的却是诗人自我,或者说主体与外在世界的统一。”[2]我们通过对梅尧臣山水纪游诗的考察与探究,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通过外在世界所折射出的诗人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注释
①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朱东润编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本文所有列举关于梅尧臣的诗均来自《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一书。
参考文献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29.
[2]吴战垒.中国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
Class No.: I206.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Characteristics of Mei Yaochen’s Landscape Poetry
Wang Wenli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0,China)
Abstract:MeiYaochen has been hailed as the poem pioneer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he has written more than 2800 pieces of poems. The landscape poems accounted for nearly 1/6 ,which constitutes a complete course of MeiYaochen's life experience Why has Mei Yaochen written so many landscape poems? The reason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his life experience or his pursuit of a plain temperament.
Key words:MeiYaochen; landscape poems; eatures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1-0109-3
作者简介:汪文丽,在读硕士,淮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2014级。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