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喻文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情感教育能力的构建

2016-03-07朱星辉

关键词:辅导员情感思想

朱星辉

(山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后喻文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情感教育能力的构建

朱星辉

(山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后喻文化”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重视的时代特征和现实背景,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教育方法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相对于唯理智教育,提升高校辅导员情感教育能力对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和提高工作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后喻文化;高校辅导员;情感教育

一、“后喻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新特征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米德从文化学的角度,根据文化传递方向的差别将人类文化的发展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种形式。“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过程都发生在同辈之间;而“后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进行文化吸收、学习的一种反向传递方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在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速度上摆脱了传统文化递延模式的束缚,对传统的、以既有经验为主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后喻文化愈发强调社会的开放性、多样性和价值的多元化,更加偏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促使大学生群体形成了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

(一)自我意识更加强烈

受到后喻文化传递方式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萌发,积极寻求人格独立,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勇于接受挑战,反对专制和僵化,追求自由、平等与公平,渴望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和关注,希望能够拥有一定的发言权,提高自身在社会群体中的存在感。可以说,强烈的自我意识,虽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是过分强调自我,也会出现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问题。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人,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社会阅历不足,一味追求个性,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进而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扭曲。

(二)逆向批判精神越发鲜明

相对于前喻文化,后喻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文化从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的反向传播,这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较为鲜明的批判精神,直观的体现为心理抵触和行为逆反。他们抵触传统的规矩和纪律约束,不喜欢教条式的说教,不愿意被别人左右思想,敢于挑战和批判传统权威。虽然不是对传统固有方式的完全否定,但如果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适当,极有可能导致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在思想上、心理上形成对峙和对立状态。因此,以往所采用的高高在上,简单粗暴的强制性手段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只有通过真心关注、平等沟通等手段与学生形成情感呼应,寓情于理,才能顺利实现管理和教育的初衷。

(三)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

由于文化和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单一途径的文化传承格局被打破,大学生有更多的渠道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化思想,对传统权威的崇拜已经逐步消失,文化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多元化现象一方面可以丰富大学生视野,营造出广义上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多维渗透,如果不及时加以科学引导,会导致大学生信仰的迷茫、缺失和对主流价值观的丢弃。同时,正因为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信息碎片化,以及面临的各种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反而会使社会经验不足、尚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扰、焦虑等情绪,长此以往可能会引发各种的心理问题。

二、“后喻文化”背景下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凸显

后喻文化特有的文化传递方式,构筑了特殊的文化环境,使现实社会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由于情感教育能力的不足,仍然延用以强制性为主的传统手段, 高校辅导员正面临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本领恐慌现象,这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印证。

(一)主客体关系的变化调整催生情感教育的现实需求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单向传授理论知识、道德规范为主,辅导员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非常明确,辅导员处于中心位置,是教育的主体,只注重“填鸭式”的单向灌输,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然而,随着文化传递方式变化,大学生主体意识迸发,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也随之出现交叉互换,辅导员需要向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也向辅导员进行文化传导。学生对辅导员的权威地位不再完全的认同和接受,如果辅导员仍然因循守旧,坚守单一主体的模式,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把学生作为客体来看待,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造成辅导员工作单体孤立运行,出现“两张皮”现象。只有充分认识到后喻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多重交织互换,着力强化情感教育因素运用,注重学生情绪体验,变权威主宰为平等交流,变对抗疏离为合作共享,才能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和情感认同,进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辅导员传统权威地位的弱化倒逼情感教育的再强化

随着文化传递方式和知识获取渠道的多样化,辅导员的制度权威和知识权威地位正逐渐弱化。同时,多元价值观的共存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判断困惑,学生接受到的主流的理论知识和教育引导常常难以解释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让他们在迷惑中将生活的现实世界和知识世界的进行了无意识划分和区隔,而辅导员对于这种空间的分隔差异而难以进行有说服力的回应,造成辅导员作为传递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媒介作用以及所传递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质疑甚至面临被遗弃的危险。因此,只有以情感教育作为切口,从生活细节入手,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对各种现象进行解疑释惑,重新融入青年学生的思想世界,才能重新赢得学生的心理共鸣和情感呼应,才能以柔性方式维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三)话语体系的差异需要情感教育的弥合

后喻文化时代,青年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大量的新兴网络词语被创造和应用,形成青年群体专有的话语体系,青年话语体系的娱乐性、不规范性、快餐化与传统话语体系形成强烈对比,两个话语体系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衔接,相互孤立运行。由于后喻文化本质上是对传统前喻文化传递方式的改变和挑战,从根源上就具有鲜明的批判特征,这种批判直观的表现为追求精神独立与自由,不轻易相信与顺从。尽管这种逆向批判没有全盘否定传统,但它已经使传统教育方式的魅力逐渐消解,使辅导员和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心理对峙的存续状态。因为话语体系的差别也催生了很多具有明显排他性、相对独立、封闭运转的青年自组织,这无疑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实际效果产生十分关键性的影响。由此可见,两个话语体系的弥合需要也只能依靠每个人心中共有的且能够产生共鸣的情感教育手段才能实现。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情感教育能力的构建策略

(一)提升工作视野,适应与主导并重

时移世易,在后喻文化时代,辅导员的工作对象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速度和信息量大大超过教师,获得学生认同成为了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辅导员必须从根本上研究掌握后喻文化的基本规律特点,对于教育主客体变化的显性表象予以理论的分析,面对自身权威地位的消解积极调整心态,勇于面对和接受在某些方面被学生们超越的现实,在互敬、互爱、平等的条件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但也要清醒的看到,尽管学生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方法手段和速度有些许优势,但各类繁杂信息的混合交织,往往使大学生在主流文化选择及价值判断上失去正确的方向,这仍然需要辅导员运用丰富的工作经验、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以与时俱进的方式重塑自己的权威,在新的环境背景下继续强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增强岗位认同,传导情感基因

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先导,辅导员职业感情的培育需要社会、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但更关键的是辅导员自身转变观念,形成正确的岗位认知,这也是开展和确保情感教育效果的先决因素。辅导员只有将自身价值实现与学生认可、家长期望、社会期待有机融合起来,才能真正感受到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感和幸福感,才能够始终让自身的情绪情感处于最佳的状态,才能爱屋及乌,用积极、乐观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只有投入真挚情感, 才能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进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顺利实现思想传递。

(三)强化实操能力,提升工作实效

1.树立平等观念,促进情感共鸣

高校辅导员相对比较年轻,在老师与朋友的双重角色之间应更侧重朋友角色,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思想活跃,善于挑战的学生群体,更加注重心灵的碰撞和感情的呼应,如果辅导员自身能够淡化“教育者”“管理者”身份, 避免空洞说教,善于调度和支配情感,在日常的生活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照顾学生的情感特点,把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灌输和宣教,变成平等交流中的横向传导,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并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顺利实现教育目的。

2.坚持精准导向,开展分类指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在文化多元和彰显个性的后喻文化时代,辅导员在工作中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个体差异,因此要把工作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状况,注意尊重学生人格,坚持精准导向,实现情感的需求对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化解困难。

3.善用新兴媒体,营造共同语境

辅导员必须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掌握他们在网络境遇中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用他们所能接受的语言融进他们的“地盘”,营造共同的语境,才能具备和学生们沟通交流的基本条件。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伴生较好的私密性,也更容易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这为辅导员进行深入的心理沟通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喜欢和习惯新媒体手段,建立师生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沟通渠道,为情感教育的实施创设新的平台。

4.掌握科学方法,激发情感教育效能

辅导员首先要把握“情”与“理”的辩证关系,真正做到“重情”“明理”。后喻文化背景下,辅导员工作只有全程注入情感因素,才能缓和对立情绪,消解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情感共识。但是,情感教育必须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则,防止只“重情”,不“明理”,辅导员进行情感投入,不是一味地说好话、迎合迁就,甚至回避问题、姑息错误,而是要以情为先,以理为重。其次要把握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和方法,针对学生出现的情感变化要及时回应,形成情感呼应交流。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将情感教育与生活细节对接,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想传递,提升情感教育效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后喻文化背景下,“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和抓手,高校辅导员要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积极探索情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提升自身运用情感教育手段的能力和水平,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周怡.译.文化与承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刘敬东.谈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情感管理的重要性[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83-84.

[3]刘瑞平 陈殿林.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性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62-66.

[责任编辑 王云江]

Constructing college counselors’ ability of emo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view of post-figurative culture

ZHU Xing-hui
(School of Busines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00, China)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post figurative culture” has beco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practical background whi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belief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is facing a huge impact and challenge. In contrast with the rational education, it is significant to enhance college counselors’ emotional education ability to expand new way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work.

post-figurative culture; college counselors; emotional education.

10.3969/j.issn.1673-9477.2016.04.027

G64

A

1673-9477(2016)04-082-03

[投稿日期]2016-06-10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普通高校创业教育师资胜任力实证研究”(编号:15CQSJ23)

朱星辉(1978-),男,山东昌邑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辅导员情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情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