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辞之“度”研究

2016-03-07

关键词:楚辞标杆屈原

仝 娜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楚辞之“度”研究

仝娜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摘要:“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是一种文体,也是一类作品的总称。屈原作为楚辞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及其所反映的精神成为当时和后世的标杆。“度”作为屈原作品思想的融合所阐释的正是楚辞所要表现的精神旨归。在楚辞中,“度”的思想横亘其中:君臣关系有度,季节与情感之抒发有度,水与情理欲之关系有度。也正是因为作品内质以“有度”为准则,楚辞的魅力才能绵亘苍穹。

关键词:楚辞;屈原;标杆;度

楚辞堪称是一种可以与《诗经》相媲美的文学形式,世世代代的文人和平民百姓都可以从二者中身上汲取生命和文化的力量。相对于《诗经》朴素纯白的现实主义诗风,楚辞则显得更为唯美与浪漫。在这唯美与浪漫的表达中,诗人在直抒胸臆与委婉曲折中,在怨情与温厚和平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一平衡点便是楚辞之“度”的最好体现。所谓“度”,即是指楚辞中在君臣关系处理上,在季节与情感的抒发上,在水与情理欲的表现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庸和平之道。君子任用臣子宜用人唯贤,宜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秋与思亲之情宜有度,过则为怨情,为悲情;流水与情理宜中正,过则为淫,为鄙屑。屈原的《离骚》兼有《国风》之色,《小雅》之怨。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因为他的这份持横有度的精神横亘在后世知识分子与百姓的心中。他的度是行为准则,也是内心的爱国情怀。后来者如宋玉等人,在有度的方向上则有所偏颇。即便如此,整部楚辞的发展史乃是屈原有度精神的贯穿史。唯有度是从也成为楚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衔接点,成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契合点,更成为儒家精神的衍伸点。

一君与臣之关系有度

君臣关系的好坏影响的是国家的盛衰,因此把握好君臣的相处之道,对君臣关系做有度的处理便成为治理国家的根基。楚辞中最常见的便是对君臣关系的剖析,在剖析中给人以警示和借鉴。屈原的作品是楚辞中的佼佼者,他的论述显然又更具有典型性。他对国家的治理一方面接受西周的“德治”思想,另一方面又并非摒弃“法家”之治。在接受传统的治国理想的同时,屈原也作出了适当的变革。即便是对法家思想有所倾心,但也并非完全依归。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使得屈原在君臣关系上如儒家般崇尚“中庸之道”和“温厚和平”之想,亦如法家般敢于“援法入礼”。

“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禹汤之祗敬,典诰之体也;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1]《离骚》中阐明了尧舜的耿直,称赞夏禹和商汤的恭敬。同时,对殷纣王的暴虐无道,后羿和浇的结局做出规劝和讽刺。由此可见,屈原的《离骚》对于上古帝王的评价中肯不失标准。大凡为国为民者,屈原以之为贤君;大凡误国误民者,屈原以之为暴君。作为臣子,则应以劝诫为准地,而非一味趋炎附势甚或取而代之。屈原在作品中更是明确运用比兴的手法来阐述自己的君臣有度之观念。《涉江》中他以虬龙喻君子,用云蜺以喻奸佞之臣。屈原作为楚辞的代表,他的作品风格和思想也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重的影响。为君者,应以明察秋毫为准;为臣者,应以辅佐匡正为准。为君臣者,理应以度为准。如果说“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镬之所同”[2]是对于君子对待臣之度的阐释,那么“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2]则是臣子规范自身劝诫君主之度的表现。夏禹和商汤严格求贤,而皋陶与伊尹也能以自己的行事作风与君主相协调。“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2]屈原在此以比兴的手法将君臣关系比喻成“求女”的关系,旨在改变君主形象以期得到有志之士的观望。君与臣在浮沉之间按照尺度和规范来找寻同道。因此,君主霸业始成,臣子名垂千古。

二秋与情感之抒发有度

如果说屈原的文学思想渗透着浓厚的君臣际遇思想,那么宋玉的楚辞作品则在秋与感情抒发之度上找到了坐标。虽然宋玉悲秋之情过于怨慕,但终究他的感情追随屈原,审视自我。从西汉王褒以后,追随楚辞风格者不乏其人。而屈原和宋玉的成就则无人能及。在他们那里,怨恨情感的抒发在使人沉郁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为之感动;离情别绪的渲染就算使人悲哀,也不会坠入谷底,万般绝望。可以说,屈原和宋玉的楚辞作品在情感的抒发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便是二人作品的“度,也即准地。其中,宋玉悲秋之叹已成为千古绝叹。他的作品更以高超的表达技巧又与尚中尚和思想相结合,从而使楚辞的“度”意识更加明显。

之所以说秋与感情抒发之间存在度的关系,原因即在于中原礼制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古老的观念中,秋与肃杀、衰老、金色、收敛等概念相关。它们给我们的印象总是厚重与压抑并存。而这也正是古代利益制定者所要达到的规范性效果。而礼也就成为秋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依托。有了这种依托,秋之情感的抒发才能够张弛有度。宋玉的《九辨》以浓重的悲秋情怀开篇:“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2]这其实是受周礼文化的深刻影响。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同时也是杀戮的季节。为何将充满希望的秋天定义为灵魂归升的季节,这其中也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以种植业为生的农民在古代靠天吃饭,他们觉得只有敬重天命才能丰收。老百姓的作息也是遵循天命而为,秋天便与丰收和衰老一起共同构成了它的文化内涵。生杀的特质似乎也更适合秋天景色的特质。同时,秋天依然有着繁重的徭役,亲人的思念和生死离别似乎在这样一个秋季才能得到情感的共鸣。所以宋玉的悲秋使人原本肃杀的心境更是为之震颤,然而,我们不能忽略以上分析在周礼文化的铺垫下得到了有效的缓和。秋之情感的表达也非以绝望的呐喊为旨归,人们在心境凄凉的同时,亦对亲人、丰收念念不忘,对秋之空旷和气爽感到满足。在秋天的叹息,自秋天所感受到的寒冷也是诗人反躬自省的结果。由此可见,楚辞中情感的表达与礼制文化息息相关。怨而不怒的思想也正是宋玉“尚和”思想的流露。尚和正是楚辞度之研究的关键一环。

三水与情理欲之关系有度

水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后人对其也从不同角度加以研究。在文化研究层面,水的意象显得内涵更为丰富。水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和气度,或高洁、或华贵、或华丽。它的柔弱可以媲美女人的弱德之美,它的流动可以媲美时间的转瞬即逝,它的纯净又如爱情的美好。水与爱情,或水与时间的意识等都在古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而其中,水与爱情的关系最为值得人们探讨。在爱情的探讨中,文人大多以其为故事发生的场所以及追忆的对象。从《诗经》中走来的“爱情在水边”到《楚辞》中水与情理欲三者的纠缠不休,我们可以发现,水的意象旨在平衡由情理到欲的相互转化和制约。由情越理,由情越欲,或以理止情,以理止欲都越过了“度”的范畴,从而使得情的表达扭曲、污秽。水是一个平衡点,也是楚辞中评判情感的标准和度。

水意象与爱情诗歌中的情相对应,它的清澈与澄明与作者和作品中主人公所要抒发的爱情不谋而合。《诗经》中的爱情大多以水为媒介,或是在水边约会,或是泛舟于水上,或是在水边送亲友远别。水成为《诗经》中情感转化的见证者。《楚辞》中的爱情主要集中在《山鬼》《湘君》《湘夫人》这三篇作品之中。不同于《诗经》的朴实,《楚辞》中的爱情大多写得华美而浪漫,人与神的爱恋扑朔迷离。《山鬼》所描述的是他满怀期待与恋人重逢,不想恋人失约,他只能空自等待,内心的怅惘与怨愤可想而知。诗歌中以“雨”的形式概括出水意象在其中的作用:“君思我兮宜然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雨”在这里代替水的称谓,以它的凄冷和萧瑟衬托环境的悲凉以及主人公内心的凄苦。《湘君》《湘夫人》与《山鬼》的描写有相同之处,即以水为媒介表现主人公求而不得的心境。然而,楚辞中的水意象描写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它在爱与情理欲三者之间的转换和制约。情、理、欲是古代爱情诗歌中都无法避免的问题,而诗人们也总以自己的学识在这三者之间徘徊不定,情是根本,理是规范,而欲则是情的升华。无情则无理,无欲则无情,无理则乱情。理被当作是社会情感的内涵,它有着压制欲望的功能。然而,通过情这个桥梁和纽带,欲与理之间又实现了相互制衡。水在这里显然与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更像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对情欲的制约。它的阻隔之妙便在于使诗歌的男女主人公以道德标准和尺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若是越过这个度,或是受到道德的惩罚,或是自食恶果。《楚辞》深受中原礼制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表述爱情的时候,水的作用只以“阻隔者”的媒介身份出现。《湘君》中的“令阮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湘夫人》中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都以水为阻隔者。然而,在一唱三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发之于心,缄之于口的情感。楚辞华丽的语言所倾诉的是一种委婉曲折的情感,这即是水之“度”的本质。

作为与《诗经》并驾齐驱的诗歌总集,楚辞以它华美的语言,缠绵悱恻的爱情,委婉曲折的诉说为我们打开了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它以“有度”准则衡量君臣关系,季节与情感抒发的关系,乃至水与情理欲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因为“度”的准则,楚辞中的作品才会让后世感受到那份磅礴情感之中难以言说的委屈和珍惜。后世也在这隐于文中的“度”里找到灵魂的契合点。把握好“度”,文学才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明高.文心雕龙译读[M].齐鲁书社,2009:47.

[2]董楚平.楚辞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1,5,23,125.

[3]褚斌杰.楚辞要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赵逵夫.屈骚探幽[M].巴蜀书社,2004.

Class No.:I206.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The Study of Degree of the Chu Ci

Tong N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China)

Abstract:Chu Ci is a poetry collection, which is taken as a writing style and a general term. As a representative writer, QuYuan expresse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Degree" is a fusion of Qu Yuan’s thought and it explained exactly what purport to be the spirit of the performance. In Chu Ci, the idea of degree intended to express feelings of the sea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and a degree of sense desire. It is because the degree as a criteria that the charm of Chu Ci stretches to the sky.

Key words:Chu Ci; Qu Yuan; sightcing; degrees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2-0117-3

作者简介:仝娜,硕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楚辞标杆屈原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北京城建:从标杆到引领,兴胜公司在跨越
屈原和楚辞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
秋夜读《楚辞》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超越自我,全新一代宋再树10万级SUV价值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