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模式的理念、制度设计和实践

2016-03-07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河源517000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刘 宇(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河源 5170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模式的理念、制度设计和实践

刘 宇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河源 517000)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模式,在理念上要坚持人性原则和创新原则;在制度设计上要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构建全程育人体系。在实践层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模式,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换,突出素质教育;要求实现思政学工队伍联动,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要求创新德育实践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化;联动模式

学校道德教化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求, 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影响的活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大任务的必然要求。[1]实施学校道德教化,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关键。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已初步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模式下的全程育人体系,下面就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模式的理念、制定设计和实践进行初步阐述。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模式的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模式下的道德教化,要遵循道德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任务,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根本准则。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学校道德教化,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人性原则

1.体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符合人性的道德教化才是最具说服力的道德教化。首先,道德教化要根据个体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实施道德教化,应依据受教育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认知水平和家庭背景等因素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其次,道德教化要尊重、关心和理解受教育者的合理需要,构筑起教育者均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桥梁;最后,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等手段去激励、鼓舞受教育者自觉地接受道德教化。

2.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如何较好地完成“求学之梦”,成为“天之骄子”,理应是大学新生入学后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教师们在努力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时候,可能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教学学时,而恰恰忘记了为何而教。究其原因,是我们大多数课堂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没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没有实现知识与灵魂的碰触。学校道德教化必须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度,面对学生真实的生活的角度,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引导学生理性对待恐慌、压力等问题,珍惜生命,自强不息。在高校思政课课堂上,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压力、时间管理、诚信、同学关系、爱情、网络、自媒体等问题,就成了我们的必然选择。

3.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教化观念。如果确立了学生道德教化的主体地位,那么,我们在道德教化过程中就注重对主体个性的有力促进和主体内在精神、内在需要的激发,而不是施以循规蹈矩的培养和无条件服从的训练;不是使受教育者服从,而是让受教育者主动、自觉地接受;[2]不是使受教育者机械地按照道德信条为人处世,而是要使受教育者对现有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进行独立思考,并在反省、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选择。[3]

(二)创新原则

其实,学生们对“大道理”反感,并不是由于道理上不接受,而是对这套话语系统反感。我们应该改变“大道理”盛气凌人却又肤浅呆板的面目,还其“反射着理性的普照之光”的本来形象,在深思中倡导,在说理中弘扬,通过理性分析与内心感受的共鸣,实现对“大道理”的基本原则的自觉认同。[4]因此,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政治责任落实到思政课教学的岗位上,努力将目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忧思,转化为课改的动力,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强化使命感;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变单纯的教学任务观点,或盲目讨好学生、随意娱乐课堂的做法,以学生是否“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来评价思政课改革的效果。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模式的制度设计

(一)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才规律,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我们以“既有益、又有趣”为立足点,突出“树信仰、学做人”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进一步构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我们正在推行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其实质是方法创新。我们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生活化的同时,充分注意到了思政课的政治性、政策性、系统性、逻辑性、理论性。我们在严格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教学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按照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编写了辅助读本,进行课程体系的再创造,将抽象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鲜活的教学体系。[5]我们以学生活动项目为载体,案例式、辩论式、讨论式、笔记式、体验式以及讲座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并用,努力练就精彩课堂;我们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需要,在培养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解决“真信、真懂和真用”的问题。

(二)构建全程育人体系

我们优化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探索校本特色的全程育人体系,让辅导员在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我们逐步实行辅导员“一岗双责”制度,通过校内外培训,遴选更多的辅导员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同时,将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有机地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将《入学教育与军训》、《就业指导》、《德育实践》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贯通,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管理有机结合,并形成三年一贯制。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完成相关的项目训练和参与社会实践,以及在辅导员引导下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逐步提升综合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模式的实践

(一)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换,突出素质教育

我们按照“树信仰、学做人”的目标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充实课程内容,实现了由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换。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特点,遵循一个重要原则——有益有趣,在“有益”的基础上尽可能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有益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和启发性,有趣体现教学的有用性和实效性;有益无趣学生不配合,浪费教学资源;有趣无益偏离教学目标,实现不了教学功能。因此课程教学资料运用,既要对学生有启发又要学生感兴趣。在教学过程具体施行和操作过程中,细化每个教学模块和教学单目标,分别提炼出单元、模块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适当的教学方法、训练任务相对应,通过多样化学生活动和任务训练,使学生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同时,提升相对应的能力和素质。为此,我们编制课程标准2门、编制网络考试试题库2门、公开出版校本辅助教材3部。我们的教学体系概述如下:

1.政治教育方面。政治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有二。其一是培养学生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辨别是非,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遵守政治规矩,守住底线,不碰红线,自觉抵制有损于国家、民族的人和事。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侧重引导学生析疑难、明是非、举红旗,帮助解决信仰问题,以将学生培养成“中国共产党的拥护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方法的受益者”为教学目标。

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二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爱国主义教育是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主要以国魂教育、国运教育、国忧教育、国格教育等内容为主,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较早树立公民角色意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必须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正确认识国格和人格的关系,做一个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和爱国行为的爱国者。

2.思想教育方面。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当将学生培养成为“四好”人才(在家庭生活中是好儿女、在学校生活中是好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是好公民、在职业生活中是好职员)为教学目标;[6]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思想状况,注重引导学生讲良知、明事理、守规矩,帮助解决学做人的问题,并将“情、理、法”贯穿始终;在教学模式上,侧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坚持从现实问题入手,运用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典型案例导入教学,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道德品质教育方面。道德品质教育首先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培养受教育者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其次,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坚韧不拔的毅力、强烈的正义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奋发图强的进取心等优良品质。大学生只有坚持以德为先,学会感恩父母和社会,首先做一个好儿女,进而才能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和好职员,以期最终做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4.廉洁修身教育。把廉洁修身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立,渗透到日常教学和党团活动等工作中。教育学生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廉洁诚信意识,培养学生崇尚真知、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洁身自好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教师队伍建设——思政学工联动,提升教师素质

按照“思政学工队伍联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要求,我们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具体而言:

一是通过建立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互通互融机制。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渠道和条件帮助思政教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更新知识,以便教师掌握翔实的资料和典型案例,来增强教育教学的说服力。

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不间断的培训。我们实行了集体备课制度、公开课和示范课制度、集体听课评课制度,定期召开思政课改革研讨会,定期组织专兼职思政教师参加省教育厅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自2011年起,我们在校园网OA系统开设了“思政学堂”板块,开辟了教研活动的新形式,让教学改革成果惠及广大师生。

三是开展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培训与测评。教师职教能力测评工作分团队测评和个人测评两个环节,依次进行,通过团队测评的教师才能进入个人测评,所有教师必须参加个人测评。团队测评是针对所有团队成员对德育课程教学标准的认知水平,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目标分析、实践载体的运用等方面展开测评。个人测评是针对任课教师对所授课程的认知水平,指标体系有:课程内涵(课程目标表述、课程知识结构和实践体系、实践载体、职业素养与文化的渗透);实践载体运用(实践载体综合性,能否覆盖课程目标,能否拓展创新思维;实践载体层次分解是否清晰,可实施性,结果是否可测)和讲(说)课表现。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各种措施,涌现出一批能站稳讲台的优秀辅导员,为思政部源源不断地输送较高水平的兼课教师,基本达到了“教学相长、师生满意”的效果。

(三)德育实践改革——创新德育实践的途径和方式

1.德育实施主体的相互关联与管理。我们在融思政课教师与学工队伍为一体,融学生管理和学生社团活动为一体的过程中,实现了相互协调,发挥了主体功能。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和模式特点,良好职业素养已经成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的切入点——职业是学生与社会连接的桥梁,职场是验证学生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以及基本人性素质的重要场所。从学生未来作为职业人角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自觉的规则意识、积极的工作态度、高度的执行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的培养,将是学生走好人生之路的关键。

2.德育体系内容要素的相互贯通与整合。在融政治思想教育和社会公民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社团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主流文化、职业文化为一体、融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一体的大德育中,实现德育在时间上的有序承接,在空间上的分工协作,在内容上的衔接互补。在主体联动、“理实相融、知行合一”的德育模式下,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实现教学过程的双主体。

每年新生开学之初,我校学工处、思政部联合进行《入学教育与军训》课的改革,将入学教育延伸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新生入学后可能涉及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纳入《入学教育与军训》课,涉及了“环境、学习、礼仪、权责、安康、军训”等六个教学单元。二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小班化教学,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承担大部分教学任务,以确保教育实效。

3.德育体系方式方法的规范与创新。我们融学生社团活动和思想道德教育为一体,融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活动为一体的德育模式中,进一步探索创新学生实践教学新思路,使实践教学成为德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社会性。我们在规范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两方面进行了尝试。

在德育教育基地建设方面,我们注意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基地建设类型化为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墓、文化遗迹、名人故居、文化场馆和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六大类,并优先建设烈士陵园、博物馆和监狱等大型德育实践教育基地,逐步将德育基地建设成为运行良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的校外德育实践场所。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与广东省河源监狱签订了全方位合作协议,以德育实践、警示教育、文化技术教育和文艺演出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帮教合作关系逐步展开。利用河源监狱其特有的社会资源,我们实现了监狱与社会双向互动的教育格局。

四 结 语

总之,“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认真探索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我们着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我们注重知行合一,坚持素质训练。通过努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模式获得了较高的满意度,并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郭秀丽,蔡中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5).

[2]陈月婷.高校德育要以学生的道德需要为核心[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9,(3).

[3]王鸾凤.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J].中国电力教育,2003,(1).

[4]毕玉才,刘勇.立德树人百年大计,用“大白话”讲“大道理”[N].光明日报,2010-06-18.

[5]温文妮.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德育体系建构研究——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

[6]邹伟建,杨党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助读本(第2 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校:张京华)

作者简介:刘宇(1970-),男,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两地文化’背景下的实践育人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粤教高函[2015]72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6-01-04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3-0066-0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