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现实主义视角下金凯与弗朗西斯卡探究

2016-03-07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自然

郭 彦(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生态现实主义视角下金凯与弗朗西斯卡探究

郭 彦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生态问题一直是各领域关注的热门话题,文学领域也不例外。美国现代畅销爱情小说《廊桥遗梦》在爱情的主题背后也隐含了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从生态心理学视角来看,小说的男主人公金凯体现了代表大自然的生态斗士形象,而来生态女权主义视角来看,女主人公则体现了现代文明下受压迫的处于他者地位的大自然形象。从生态现实主义视角综合二者来看,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代表了作者沃勒的生态观。

关键词:金凯;弗朗西斯卡;生态主义;自然

生态文学是当代文学的一个分支,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时期。生态文学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尤其注重探讨和研究现代社会生态问题的根源,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和针对性。国内著名生态文学研究学者,厦门大学教授王诺认为:“生态责任、文明批判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1]P3

一 罗伯特·金凯——具有反叛精神的自然生态斗士

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愈来愈严重。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社会问题产生了一门新兴的热门学科,即生态心理学。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研究“新兴的生态主义思想与传统的心理学的交叉型学科”[2]P9。生态主义认为,现代工业文明与大自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对立与冲突。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认为,个人本能的欲望与现代文明存在着对立与冲突。从生态心理学视角来看,自然界同个人一样,都与现代文明存在着相当大程度的对立与冲突。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具有极强的叛逆精神,无论从言行上还是举止上,都表现出了亲近大自然,厌恶现代文明社会的倾向。从生态心理学视角来看,作者沃勒把男主人公金凯塑造成了反现代社会的自然生态斗士的形象,通过男主人公揭示了现代工业化社会与大自然,个人之间的复杂对抗关系。金凯在小说中已经成为作者和大自然的代言人。

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首先反映在作者沃勒借用“豹子”这一动物的形象来描述他。在描述金凯的人物形象时,作者多次借用“豹子”来描述他。金凯在描述自己时认为他自己是“一种正在被淘汰的稀有雄性动物”[3]P6。作者还假借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之口描述了金凯的“豹子”野性形象。在与金凯第一次一起外出拍摄廊桥的照片时,弗朗西斯卡把他的描述为豹子:“他犀利的目光,特别是他移动身体的姿势……是的,豹子。”[3]P80在进一步深入地交往之后,弗朗西斯卡更是形容他“像是一只漂亮的豹子”[3]P102。作者对男主人公的野性的动物形象的刻画反映出了男主人公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体现了他与普通人与众不同的反现代工业化文明的自然生态斗士形象。

金凯对现代文明的反叛还体现在他对大自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喜欢自己独自一人去一些能够让他接近大自然的地方,比如树林,小河边以及草丛,从而使他远离了现代工业社会里城镇的喧嚣与烦忧。对于一些他自己感到厌倦的社会上的繁琐的社交活动事务,比如舞会,他都不感兴趣。他的这些年少时的异常举动显而易见地表明他很早就有了亲近自然的倾向。成年以后的他更是以摄影师作为自己的职业,更加喜欢四处旅行,亲近大自然了。在他所拍摄的所有的照片中没有任何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迹象,都是大自然的美丽景色:“那群山、大海和光秃秃的平原对他来说一样引人入胜。”[3]P13男主人公所追求的个人本能的自由与现代化工业社会是相抵触的。而现代化工业社会又代表了现代文明。从生态心理主义视角来看,金凯的亲近自然的行为正是体现了他的自然生态斗士形象,表明了处于现代社会里的个人与大自然一样,与现代文明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此外,更为明显的是,金凯的环保主义理念也体现了他自然生态斗士的形象。他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不吃肉,已多年了”。在弗朗西斯卡看来,这让他与这些有时一天三餐专门吃肉食的当地人“形成了成鲜明对比”[3]P37。他的素食主义表明他对大自然与动物的保护与热爱。他对现代化工业对大自然与动物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也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忧虑与不满。在开车经过一个叫做西宾的工业城市的铁矿工业区时,他看到的是现代化工业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严重污染:“空气中红色尘土飞扬。”[3]P16与蒙大拿州的山顶自然景相比较,他觉得“不喜欢那个地方”[3]P19。现代化工业对大自然与动物的毁灭性后果也从他与弗朗西斯卡的谈话中得到了一定层面的反映。他把自己称为“最后剩下的牛仔之一”[3]P98,认为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破坏了动物的生存空间,不再适合一些动物的生存。长此以往下去,人类也将面临和动物同样的境地。金凯与弗朗西斯卡的谈话中还表明他非常认同三位美国著名的环保主义先驱所提倡的理论。他在谈到环境问题时对弗朗西斯卡说:“蕾切尔·卡森是正确的。”[3]P99第二次提到环境问题时他又说:“约翰·米尔和奥尔多·利奥波德也是正确的。”[3]P99蕾切尔·卡森是美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被誉为“现代环保运动之母”[4]P52。约翰·米尔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也是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学者称作“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4]P1。这三位都是美国现代史上乃至世界现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人物者,他们对世界的环境保护问题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金凯对这三人观点的认同充分表明了他是怀有环境保护主义观念的自然生态斗士。

二 弗朗西斯卡——大自然与现代文明斗争下的牺牲品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二战结束后,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权主义问题也同生态问题一样,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女性同大自然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的地位上存在类似性,都是处于被压迫、统治地位的他者,一种新的学术理念——生态女权主义也就应运而生了。生态女权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争取女性权益运动和生态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后产生的新兴的观点,其主要观点为:“在西方文化中,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象征性的关联。”[4]P127生态女权主义者认为现代工业化社会对大自然的控制与对女性的压迫存在着共性,大自然与女性在工业化社会中的地位类似,都处于被压迫的被动地位。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的悲剧结局证明了这一点。

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与大自然有许多类似之处,从她身上可以看出现代化工业社会中大自然的被动处境。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同金凯一样,她也表现出了亲近自然,厌恶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倾向。弗朗西斯卡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少女时代的她就表现出亲近自然,厌恶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倾向。她曾经很反叛,与热爱自然的一位艺术系的大学教授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史。然而,迫于现代社会的压力,这段情感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如此,弗朗西斯卡仍然没有放弃对大自然的亲近,仍旧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反叛。作为对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抗争,她选择了与美国退伍兵约翰逊在一起,去美国寻求进一步的自由。在选择同丈夫约翰逊移居美国时,她没有选择去繁华的大城市,而选择的是远离喧嚣的大城市的衣阿华州麦迪逊县的农场。与代表现代工业文明的大城市相比,她认为那里可以更亲近自大自然,“很好,很宁静”[3]P46。

弗朗西斯卡的日常生活爱好习惯也体现了她与大自然的亲近。与金凯一样,她内心也有环保观念,她也不喜欢肉食,喜欢蔬菜水果之类的素食。在给金凯做炖烩菜时,她闻到的是大自然的“清净的气味”[3]P56,整个食物制成过程的链条上“没有暴力,是静静地在进行”[3]P57。她对动物的热爱也充分表明是她亲近自然的。在对待动物的问题上,她与家人的观点不一致。她没法理解“他们怎么能对这牲口倾注了这么多爱心和关怀之后又眼看着它出售给人家去屠宰”。[3]P58弗朗西斯卡还喜欢爱尔兰著名诗人威廉姆·巴特勒·叶芝的诗《流浪者安古斯之歌》。这首诗隐含了作者叶芝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渴望。这也是叶芝的诗歌里经常表现的隐含主题:“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5]P147由此可见,弗朗西斯卡与大自然的关系异常亲密。这使她与金凯一样异于常人,似乎显得与现代工业化社会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弗朗西斯卡与金凯一样,也成了作者笔下大自然的形象代言人。

三 结 语

在与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抗争下,弗朗西斯卡的最终命运与大自然一样,都是悲剧,成了不可避免的牺牲品。虽然她对现代工业化社会进行过反抗,最终也未能取得胜利。在与金凯短暂的几天相识恋爱之后,最终迫于压力,弗朗西斯卡还是选择了放弃,回归了现代工业化社会。她感到迫于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压力,自己“有那该死的责任感”[3]P111,不得不做出这种选择,最终还是没能和金凯在一起,孤独终老。

男女主人公这段轰轰烈烈却有极为短暂的爱情最终以分手失败告终。这一结局表明了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强大力量。金凯这一自然生态斗士形象代表了作者沃勒对现代文明的对大自然所造成的破坏进行了反思。弗朗西斯卡这一受压迫的自然女性形象也反映了作者沃勒对现代工业化社会背景下大自然处境的同情。沃勒通过对金凯和弗朗西斯卡两位主人公的塑造,表达了自己的对待现代工业化社会生态观:现代工业化社会对大自然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坏,大自然和人类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下成了不可避免的令人惋惜的牺牲品。沃勒的观点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引起人们对环保的关注有着极大的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秦晓利.生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廊桥遗梦[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4.

[4]陈小红.什么是生态的文学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5]Howes,Marjorie.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W. B.Yeat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责任编校:周欣)

作者简介:郭彦(1981-),男,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收稿日期:2015-12-05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3-0035-02

猜你喜欢

自然
吟唱自然的歌者——米勒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从环境批评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